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方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125-125
祖国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对医学普遍问题中的养生有较深入的研究。挖掘和研究《黄帝内经》丰富的养生思想,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保健,而且对建立和谐人生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袁思成  芮庆林 《河南中医》2019,39(11):1634-1637
《黄帝内经》中针灸治疗急性疼痛的治则与方法有:循经止痛总则及五腧穴止痛;络穴及交会穴止痛;下合穴治疗止痛;经筋疗法及"阿是穴"止痛;巨刺,缪刺止痛;十二刺止痛;浅刺法治疗急性疼痛;针刺放血止痛;针灸治疗急性胸痛。目前,针灸流派众多,临床上针灸操作者不同,治疗方法与刺法也不同,导致临床疗效参差不齐。从《黄帝内经》的基本治则出发,合理选取针灸疗法,以达到临床效果的最大化,积累更多的临床客观数据,或许是目前可行的方法。另外,现代综合性中医急症针灸人才不足,今后须加快相关人才的培养,这是急症针灸发展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针灸系统疗法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各种疗法,研究针灸系统疗法,当首选《黄帝内经》。纵观《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条文,主要包含单纯针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疗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重针刺,该书详细论述了针刺的作用与原则、取穴以及适应症、针刺补泻、针刺禁忌等内容,且强调针刺中"神"的重要作用。正所谓"针所不及,灸之所宜",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弥补针刺的不足,放血疗法与火针在当时也得到了很好地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挖掘卫气循行规律,丰富营卫理论体系,补充卫气循行具体细节点,弥补目前关于卫气循行的认识不足。方法系统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参阅后世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出卫气循行的具体规律。结果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肢之间,经脉之外。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具体循行顺序:昼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阴脏。结论卫气循行有特定规律,比营气复杂很多,与天地昼夜变化相应,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与人体目之开合、睡眠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的治法,重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是却轻视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治法--"通法"(姑且命名).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在许多篇章都强调了"通"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阴阳气道不通""脉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防病治病的大法便是要"气脉常通".  相似文献   

6.
从《黄帝内经》心理学谈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心理学,不仅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打开医学理论宝库的奥秘,对于我国的心理学走自己的道路,适应我国自身的心理学体系,探讨古代心理学发展史,用以指导心理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通过对天文、气象、物候的长期观察,总结出阴阳五行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变化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件瑰宝,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反映了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将《内经》这一中医学古籍的代表作介绍给全世界意义非凡,很多学者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李照国先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两度翻译《内经》,可谓这个领域的一位专家,译文也通俗易懂,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9.
失眠之辨证论治看《黄帝内经》与《伤寒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芷乔 《光明中医》2012,(9):1731-1732
《黄帝内经》与《伤寒论》同属于中医四大经典,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医学子研习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罗列与对比《黄帝内经》与《伤寒论》条文,找到了二者在失眠辨证论治中的延续性与区别点。故不辞浅薄,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一部融医学、哲学为一体的经典医籍,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有些还隐藏在《黄帝内经》这部著作当中。针灸是一个诊疗过程,包括针刺前的准备、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后调摄、养生等等各个方面,在护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特别注意。把《内经》独特的护理理念、精湛的护理理论和丰富的护理技术与方法运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文献年代向来争议颇多,从该书疾病这对近义词的使用情况,说明该文献不会早于东汉,或者是经过东汉后人大量修改过的.  相似文献   

12.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进行的保健活动。笔者认真学习《黄帝内经》原文,结合临床实践,对肝病的养生谈以下几点体会。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养生的目的就是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张仲景《金匮要略》首篇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13.
探析经络腧穴望诊思想,提炼、分析《黄帝内经》原文中相关论述并与临床实际相对应。从经络腧穴望诊概述、望经脉、望络脉、望腧穴四个方面阐述《黄帝内经》中有关望诊内容在针灸临床辨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表明《黄帝内经》中望诊理论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教育观。方法:阅读文献,就《内经》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标准、医学态度、经典学习、授业方法、学习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做了系统地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的教育理念为当代医学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结论:我国的医学教育思想始于《内经》,经历代医家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了丰富完善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病;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体与自然也是统一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应"观点;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哲学基础并规定其为理论阐释方法;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作为养生学的生理学基础,以六淫七情和饮食劳倦内伤作为病理学基础,以四诊合参作为诊察方法,提出精气神三位一体、预防为主和动静结合的三大养生原则。根据保全真气的养生目标,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并明确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实现养生目标的必备条件。生活习惯包括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保养真气,主张顺其自然,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念。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临床诊疗技法丰富,外治法种类尤其繁多,且简便效验,如针灸、推拿、砭石等。目前,针对《内经》外治法的研究尚存在归类不清、记载详略不一、理论浅显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内经》的现代研究,促进中医标准化进程,指导临床,本文对《内经》外治法进行归类拾遗,总结为《内经》外治12法。其中,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多数器械外治法已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沉寂技法,其余外治诸法运用亦有不足。但《内经》所载外科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今人当以此为指导,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黄帝内经》有关淤血论述的整理总结,认识到淤血的发生与外感、外伤、情志等多种因素有关,并因此导致多种临床常见证候。同时在治疗上,《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治疗总则,还提出了药物、温灸、推拿、放血等多种治疗方法,为后世淤血学说及其治疗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早期传本略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自问世就受到医家的重视,研究者、应用者代不乏人,因而《黄帝内经》的流传虽然“时有所隐,而授学犹存”。如果将经王冰编次、宋代掌禹锡、林亿等人校正的《黄帝内经素问》和南宋史崧所进《灵枢经》看作是今本的《黄帝内经》的话,那么此前《黄帝内经》的流传形式可称为早期传本。本文仅就此略作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内经》重阳思想渊源于《易经》,认为阳气于人至关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贯穿人的生命现象全过程,与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中皆应重视阳气。《内经》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且十分深远,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其他流派的经脉系统或因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失传而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章从出土医学文献的角度,结合传世的《黄帝内经》文本,试图梳理《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所蕴含的数种经脉系统,如阴脉阳脉系统、六脉系统、十脉系统、十一脉系统等,为经脉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