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脂质沉积性肌病八例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旨质沉积性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经光镜和电镜检查确诊的脂质沉积性肌病8例,8例患者分别于股四头肌或者肱二头肌取活检,常规进行组织学和酶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超薄切片,铅铀双染色,电镜下观察。并对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用药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肌催均有空泡及裂隙样改变,苏丹黑B及油红O脂肪染色示肌纤维内脂滴明显增加,电镜证实大量的脂肪滴堆积在残存的肌纤维中。病变为轻度者有3例,中度有2例,重度有3例,其中1例合并了糖原沉积病,1例合并细胞色素C氧化酶明显降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7例有效,1例无效,合并维生素B2及其他维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好,肉毒碱治疗对系统性缺乏患者有显效。结论 脂质沉积性肌病确诊靠肌肉活检病理形态特征性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肉毒碱、维生素、含有丰富肉毒碱食物综合治疗可获显效,由于病因多种,明确某一种病因后可针对病因特定治疗。  相似文献   

2.
自1973年我国从国外引进纤维内窥镜以来,消化道活检急剧增多,胃及结肠粘膜活检已成为临床病理检验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纤维小肠镜的应用与推广,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技术的改进,对过去诊断较为薄弱的许多小肠疾患,粘膜活检正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及有效方法。因此,肠道病理检验的范围日益扩  相似文献   

3.
在我所从事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日常诊疗工作中,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仅依靠临床观察并不能得到确定的诊断,此时,临床医师多采用侵入性手段取得活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期获得确诊,习惯上,临床医师多是等候病理学家的判断,指导自己进一步的诊治。譬如,我们较常见到的肺结节病与结核性淋巴结炎的鉴别,病理学家的意见将帮助临床医师决定采用数月之久的抗结核治疗,还是用对结核病很不利的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乳腺肿块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文献报道乳腺肿块在成年及青年中有增多和年轻化趋势[1]。作者通过乳腺肿块活检最终明确肿块性质,现对我院1999年10月至2010年6月1 473例乳腺肿块术后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儿童肾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两者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接受经皮肾穿刺活检的263例肾脏疾病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部分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07例,年龄2.1~15.5岁,平均8.6岁。结果 263例患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40例(53.2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01例(38.40%),遗传性肾脏疾病22例(8.37%)。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诊断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查因,其次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为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常见病理类型分别为局灶增生型紫癜性肾炎、弥漫节段增生性狼疮性肾炎。遗传性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为薄基膜肾病和Alport综合征,部分遗传性肾脏疾病需依靠肾穿刺活检联合基因检测诊断。结论儿童肾脏疾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最常见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类型分别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查因,微小病变性肾病。肾穿刺活检联合基因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治疗效果欠佳儿童肾脏疾病的病因,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 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 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2467例穿刺标本病理诊断影响因素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多种引导方式下、多部位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收集2467例在多种引导方式下多部位穿刺并进行组织学检查的病例,对其病理诊断结果的确切程度进行分级,并对某些影响诊断确切程度的因素(年龄、性别、穿刺部位、引导设备、标本性状、结果性质)进行了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获取目视下穿刺病例110例,超声引导下1845例、X线引导下138例.CT引导下208例,超声定位后胸膜针穿刺166例,并对各例病理诊断的确切程度进行了分级。剔除骨、颅内、前列腺、胸膜等部位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回归系数为-0.0216,Wald x^2=33.9741,P=0.0001)、引导方式(回归系数为0.1538.Wald x^2=9.5970,P=0.0019)、穿刺部位(回归系数为0.0587,Wald x^2=11.1917.P=0.0008)、病灶大小(回归系数为-0.0647,Wald x^2=10.8009,P=0.001)、标本性状(回归系数为-0.028.Wald x^2=1.1101,P=0.2921)均影响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的确切程度.被列入回归方程。结论影像引导的穿刺活检对全身各器官都可进行,患者的年龄、引导方式、穿刺部位、病灶大小、标本的性状是影响病理诊断确切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会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因吞咽时有异物感伴呼吸不畅3年余,于2004年12月6日入院。电子喉镜示会厌舌面可及一3cm×3cm大小新生物,质中,色微红,表面光滑,不粗糙,喉部未及其他明显异常。全麻下施行会厌肿块摘除术,术后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椭圆形肿块,大小3.5cm×3.0cm×2.3cm,边界清楚,但无包膜,切面灰红色,见大小不一孔,呈筛孔样。镜下观察:肿块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织构成,血管大小不一,为缺乏弹力层的厚壁扭曲血管组织;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及多边形,以血管为中心杂乱排列,部分区细胞呈上皮样细胞特点,核有一定多形性;脂肪成分由成熟的脂肪组织…  相似文献   

9.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和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方法:收集9例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分析、总结其临床病史、病理改变特点。结果: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是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与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或服用某些药物等有关。临床以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但肝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病理学检查肝脏内弥漫分布无纤维分隔的小的再生结节,其门静脉分支有不同程度阻塞性改变,提示本病形成与门脉分支的局灶性阻塞致其抽供应的部分肝组织的慢性缺氧有关。结论:肝脏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有其特点,诊断时应与肝硬化、局灶结节性增生、肝细胞腺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胃镜粘膜活检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镜的诊断及胃粘膜活检对胃炎症和胃肿瘤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配合临床做好这方面工作,现将我们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DTF)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DT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4例DTF的临床特征,HE及免疫组化观察其病理学特征。结果:14例DTF均为女性,年龄22~81岁,中位数31.5岁,12例发生于腹部,右侧胸壁2例。光镜下以纤细的梭形细胞与胶原纤维交错排列为特征,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Vimentin和β-catenin阳性,部分表达SMA,不表达S-100、CD34、CD117、Dog-1。手术切除随访4~113个月,1例复发。结论:DTF好发于年轻女性,需要与多种良、恶性梭形细胞肿瘤鉴别,细胞核表达β-catenin对DTF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切缘残瘤有较高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
31例汗管瘤临床病理分析王宏雁,高佩嘉,黄应华,沈宏提要对31例汗管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发现其主要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嗜碱性细胞团索(31/31,其中蝌蚪状16例,分支状6例),囊状腺管(21/31),角囊肿(3/31)。畸形发育的汗管是汗管瘤的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对会厌囊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电子喉镜检查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会厌囊肿患者79例(会厌囊肿组),男29例、女50例,年龄(50±12)岁;会厌正常者91例(对照组),男40名、女51名,年龄(47±10)岁。咽喉反流的判定采用反流症状指数(RSI)量表、反流体征评分(RFS)量表(RSI>13分和/或RFS>7分)。将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咽喉反流、辛辣饮食、职业暴露纳入单因素分析,分析会厌囊肿的影响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会厌囊肿组患者中存在咽喉反流38例(48.10%,38/79),对照组中存在咽喉反流19例(20.88%,19/91)。单因素分析显示,咽喉反流、吸烟、辛辣饮食、职业暴露是会厌囊肿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06、8.89、9.83、9.60,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咽喉反流(优势比=2.307,95%可信区间:1.104~4.820)及辛辣饮食(优势比=2.414,95%可信区间:1.241~4.698)为会厌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咽喉反流和辛辣饮食是会厌囊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会厌囊肿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咽喉反流。  相似文献   

14.
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散发性Burkitt淋巴瘤(B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对6例散发性BL病例进行了光镜、免疫组化及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再结合临床特征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6例散发性BL中,男性5例,女性1例;其中青少年占4例。4例表现为颌下包块,2例表现为颈部包块。光镜下BL瘤细胞呈弥漫一致的中等大细胞,常伴有“星空现象”和多量的核碎片,易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示CD20 和(或)CD79α ,Ki-67卅,bcl-2、TdT和MPO均一;原位杂交显示EBER (1/3例)。结论 散发性BL属高度恶性淋巴瘤,镜下瘤细胞表现为弥漫一致的中等大细胞,染色质粗,可见少量胞质,核分裂及核碎片多见;常伴“星空现象”;免疫组化示B细胞性,Ki-67接近100%。BL主要应与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髓性白血病及非淋巴造血系统小细胞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PAS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颅神经受累等症状。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囊性腺样结构,其内可见粉染蛋白样物质。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相近,异型性较少见。肿瘤问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免疫表型:CK、NSE阳性,GFAP、S-100蛋白、EMA、CgA、TG、Syn阴性。结论 内淋巴囊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妻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6.
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以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16例AMF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16例AMF,大体境界清楚,无包膜,可见一层假纤维膜包绕;组织学上呈疏松水肿样,丰富薄壁海绵样血管,肿瘤细胞多样性,梭形及上皮样细胞多见,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结果:瘤细胞desmin及vimentin呈弥漫强阳性表达,actin、CD34、ER和PR染色稍弱、呈灶状分布,而S-100蛋白、NF和CK均阴性。结论AMF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最多见,但全身多处部位也可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术前很难确定诊断AMF,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脂肪母细胞瘤4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对 4 4例脂肪母细胞瘤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脂肪母细胞瘤 ,手术切除时的平均年龄为 (2 0 8± 14 6 )个月 ,患儿最大 5岁 ,男性多于女性。病变多发生于四肢、头颈部、腰背部及腋部。复发率 18 2 % ,弥漫型明显多于局限型。肿瘤最大径多为 3~ 7cm ,切面比脂肪瘤灰白。镜下见未成熟和成熟的脂肪组织小叶由丰富毛细血管、小静脉的狭窄纤维间隔分割 ,伴不同程度的黏液样基质。结论 脂肪母细胞瘤需与黏液脂肪肉瘤、纤维脂肪肉瘤和婴儿纤维性错构瘤相鉴别。脂肪母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完全良性 ,虽有局部复发 ,但从无转移及恶变 ,治疗方法主要为局部切除  相似文献   

18.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问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7例LESS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网织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来研究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LES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HE染色见肿瘤组织成巢团样浸润,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肿瘤内有大量的小血管。网织纤维染色见网状纤维丰富,围绕瘤细胞生长。肿瘤细胞14例CD10阳性,12例ER阳性,13例PR阳性,3例actin阳性,C1934、CDll7、Melan—A肿瘤细胞均阴性。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胞质内的中间丝呈杂乱无序的排列。结论 LESS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形态上看似良好的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reactive angioendotheliomatosis,RA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RA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为直肠腺癌伴RAE,皮损表现为双下肢和左手Kaposi’s sarcoma(KS)样斑块。病例2患冷球蛋白血症,全身出血性斑块伴溃烂。镜下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簇状和弥漫状增生,管腔扩张充血,有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呈肾小球样增生。2例均HIF-1、4阳性。结论RAE临床罕见,需与KS、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血管源性疾病和肿瘤鉴别。免疫性损伤和HIFs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