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穿支皮瓣在下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以及Cochrane数据库于1980年1月—2014年4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应用穿支皮瓣治疗下肢创面的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经筛选有264篇文献入选。对皮瓣的安全性、解剖学基础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目前应用于下肢创面修复的穿支皮瓣主要有股前外侧皮瓣、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以及小腿穿支皮瓣等。不同皮瓣各有其特点,临床应根据其特点和创面修复要求选择合适的穿支皮瓣。结论穿支皮瓣损伤小,供区并发症低,血运丰富可靠,具有与肌皮瓣同样的抗感染能力,是下肢创面修复的新技术,也是今后皮瓣外科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临床施行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静脉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和足背外侧岛状皮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46侧成尸下肢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观测腓动脉穿支及其外径,外踝前动脉弓和足背外侧动脉弓的外径及其皮支。结果:腓动脉下1/3段紧贴小腿骨间膜后方走行,发出2~5支穿支营养小腿前外侧皮肤,动脉外径(1.2±0.4)mm,穿支之间相距10~20mm不等。外踝前动脉弓外径(1.3±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足背外侧动脉弓外径(1.1±0.5)mm,两条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1.3±0.5)mm和(1.1±0.4)mm,发出皮支营养足背外侧皮肤。皮瓣切取范围为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结论:经小腿骨间膜前方游离腓动脉及其穿支与外踝前动脉和跗外侧动脉吻合形成的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外侧串联岛状皮瓣,增加了血管蒂的长度,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009年,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12例,切取时保留绝大部分深筋膜于原位,在穿支蒂部切取直径≤1 cm的深筋膜.本组共切取股前外侧肌间隔穿支2例,肌间穿支8例,高位皮穿支2例.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切取皮瓣.12例手术时间平均为4 h,皮瓣全部存活.结论: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要略薄于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难度略大,适用于污染不重或需要更薄覆盖的创面,可以进一步减少供区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皮瓣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结果 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不同。7具标本两侧皮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3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 结论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皮瓣精准、快捷的制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患者,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皮瓣切取面积14cm×6cm ~23cm×12cm,供区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存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24月(平均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8例获保护性感觉.结论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一期原位修薄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远端创面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终末端创面9例。术中皮瓣切取根据创面需要,或原位保留深层皮下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6例),或保留全层脂肪和深筋膜于供区(3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 平均手术时间为4.0 h。皮瓣大小为12 cm×8 cm~16 cm×10cm。 结果 本组1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后好转。其余8例愈合顺利,未有无边缘坏死,全部病例皮瓣供区植皮未出现坏死。随访3~16个月,皮瓣质地外观良好,比常规切取的游离穿支皮瓣厚度减少一半,术后双足穿同样尺码的鞋,患者无再次修薄的要求。 结论 应用一期原位修薄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终末端创面,血供可靠,外形更好,无需二期修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1例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治疗。观察其治疗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AOFAS踝-后足评分、感觉功能、外形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44.62±10.57)min、(18.03±1.12)d、(1.51±0.33)万元,皮瓣存活率为97.56%,且无皮瓣二次整形情况发生;患者治疗后AOFAS踝-后足评分、外形满意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S0级、S1级、S3+S3++S4级感觉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存活率较高,可促进关节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DSA技术结合多普勒彩超对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进行术前定位,统计其定位准确性,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9年06月应用DSA技术结合多普勒彩超对154例160块股前外侧皮瓣进行术前穿支及旋股外侧动脉走形分布定位,以此指导手术中的皮瓣分叶设计及血管切取,统计术前定位准确性,皮瓣切取时间及移植成活率。结果本组154例160块皮瓣术前经DSA结合多普勒彩超定位穿支,与术中实际对比,穿支定位、血管分布均一致,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取皮瓣时间:25 min(10~60 min)。结论 DSA技术结合多普勒彩超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术前定位准确,可在临床中有选择地应用,利于指导术中寻找皮瓣穿支、减少供区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和临床应用。方法:10具20侧新鲜白种人标相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观察。并临床应用12例游离和带蒂肌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缺损。结果:皮瓣血供特点和走行与国人相比无较大差异,其血管蒂长,口径较粗大。第1穿支稳定及粗大,变异较少。皮瓣血管蒂以旋股外侧降支为主,少数病例为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临床应用12例修复四肢及躯体缺损,均成活,效果满意。结论:欧洲人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解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其源动脉CTA影像特点,为CT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8侧成人下肢CTA扫描数据,应用AW4.6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及其分支进行观测,统计数据包括穿支走行、数目、深筋膜穿出点位置,穿支源动脉走行、长度、内径。 结果 DB可分为共干型(Ⅰ型,64.2%)和单支型(Ⅱ型,35.8%)。28侧下肢总计发现穿支37支,其中3侧未发现明显穿支(10.7%)、15侧发现1支(53.6%)、9侧发现2支(32.1%)、1侧发现3支(3.6%);Ⅰ型、Ⅱ型DB平均每侧穿支数为(1.5±0.78)支、(1.0±0.66)支,肌间隙型穿支占比为37%、40%。Ⅰ型、Ⅱ型DB初级源动脉起始内径为(1.3±0.31)mm、(1.0±0.54)mm。 结论 CTA在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及其源动脉解剖学参数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4年8月~2016年12月,对12例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或内固定外露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7~66岁,应用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创面8例、踝部创面3例、足部创面1例,血管缺损长度为6~15 cm(平均10 cm),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主干近、远端分别与受区动脉近、远端进行端-端吻合,皮瓣切取面积5 cm×6 cm~32 cm×19 cm,供区直接缝合或以全厚皮片植皮修复。 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疤痕愈合,1例皮瓣术后1 d 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成活,皮瓣均未见静脉回流不足的表现,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桥接血管血流通畅,皮瓣质地优良。 结论 血流桥接型股前外侧皮瓣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同时实现覆盖创面的目的,是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 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 结论 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受区血管的临床可行性应用。 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于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吻合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为38 cm×8 cm~18 cm×8 cm。 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约6 cm、4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5例皮瓣完全成活,受区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 结论 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精确定位并测量膝降动脉口径、血流,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扩大膝降动脉口径,可将膝降动脉作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受区血管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创面,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股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股后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后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下肢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股后区共有穿支(外径≥0.5mm)27支,其中65%为皮穿支,35%为肌皮穿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蒂长为2.93cm。自股深动脉之穿动脉发出者平均长度为6.81cm。每侧穿动脉在股后区供血面积平均为229cm^2,平均每个穿支供血面积为43cm^2。结论:股后区的皮肤穿支管径较粗,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股后诸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为下肢或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移植提供:①游离皮瓣;②近端蒂皮瓣;③远端蒂皮瓣。  相似文献   

18.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Virology by different world regions was estim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the PubMed database, articles from journals included in the "Virology" category of th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database of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for the period 1995-2003 were retrieved. The world was divided into nine regions based on geographic,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criteria. Data on the country of origin of the research was available for 33,425 out of 33,712 articles (99.2% of all articles from the included journals). USA exceeds all other world regions in research production for the period studied (42% of total articles), with Western Europe ranking second (35.7%). The mean impact factor in articles published in Virology journals was highest for the USA (4.60), while it was 3.90 for Western Europe and 3.22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seven regions combined). USA and Canada ranked first in research productivity when both 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 (GNIPC) and population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show a distressing fact;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production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Virology by the developing regions is very low, although viral diseases cause considerabl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se areas. It is evident from this study that developing regions need more help from the developed regions to enhance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臀股部IV期压疮的可行性。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手足创伤骨科收治9例臀股部IV期压疮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26~68岁,平均46岁。截瘫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车祸伤3例,脑梗塞2例。清创后创面面积8 cm×5 cm~18 cm×9 cm。根据创面形状、大小及位置设计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压疮创面,皮瓣面积为10 cm×7 cm~20 cm×10 cm。 结果 所有皮瓣成活,其中2例术后局部渗液较多,经积极保守换药治疗后,皮瓣恢复良好。9例获得6~24月随访,平均13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不影响日常生活,压疮未见复发。 结论 股深动脉第1穿动脉穿支皮瓣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可供组织量较多,是修复臀股部IV期压疮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