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在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抗体的数量、比例、种类、大小及抗体亲和力等因素有关,并通过激活宿主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对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本文就HBV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和乙型肝炎发病的关系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概念: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简称乙肝肾炎)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引起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多见。发病机理:当 HBV 进入人体,其抗原成分如 HBsAg、HBcAg 等可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成免疫复合物,随血循环到肾脏,潴留于肾小球基膜内侧及/或肾小球基膜外侧,激活补体,补体激活后产生多种活性物质如白细胞趋化因子等,吸引中性粒细胞,继而从  相似文献   

3.
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多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复合物,其中包括由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Dane氏颗粒及HBV DNA聚合酶等成分构成的HBsAg/IgM复合物。该复合物在急  相似文献   

4.
异类Ig/Ig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独特型免疫网络的中间产物,以抗人IgM、IgG、IgA 分别为包被抗体,以异类酶标抗人Ig 为检测抗体,建立了检测由异类Ig 形成的Ig/Ig 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Two - component -determined circulating im mune complexes,Ig/Ig - TCIC) 的ELISA 技术。采用该技术对健康人群进行检测,并按年龄组和性别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同一TCIC 的年龄组含量变化趋势依包被和酶标抗体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而不同TCIC 的年龄组含量变化趋势因酶标抗体相同而基本相同;TCIC 含量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提示,在检测免疫复合物的ELISA 中,所得结果与所用何种酶标抗体以及复合物的分子比有关。深入研究Ig/Ig - TCIC 对阐明免疫网络中间产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技术应用微柱凝胶免疫反应,其本质是凝集实验。在微柱腔内及其胶体介质中加入红细胞和血清,在一定离心力下,红细胞和其特异性抗体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将分子排阻层析原理用于血型血清学检测,如有抗原抗体复合物,则该复合物不能通过凝胶间隙而浮于凝胶表面或悬于胶中,如无免疫复合物,在一定离心力下,分散的红细胞通过凝胶间隙沉于微柱腔尖底部。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S基因变异可引起乙肝疫苗免疫失败,而长期免疫压力又可以促进HBV变异的发生,基因型和血清型也与HBVS基因变异有明显的关系。国内HBV标准株缺乏,可影响变异株的判定。常规的临床检测方法易对变异株产生漏检,需要应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多克隆抗体试剂或研制“免疫逃逸突变株”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发现14 5Arg变异株和12 9Leu变异株等有HBV抗原性或免疫原性的改变,而变异株的传染性、致病性、流行病学特征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特异性抗体。它是一种中和抗体,反映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抗—HBs的检测,可用于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象的筛选,以及在接种疫苗后,考核是否发生了免疫应答。我国人群的抗—HBs平均滴度较低,低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往往不易检出抗—HBs,不  相似文献   

8.
健康人IgM特异性激活补体类循环免疫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抗人C3的羊IgG作为捕捉抗体,HRP-抗人IgG的羊IgG作为指示抗体,建立了检测IgM特异性激活补体类循环免疫复合物(IgM/C3-CIC)的捕捉法ELISA。经阻断试验、中和试验、替代试验及重复性试验表明,本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对404例健康人血清标本检测表明,IgM/C3-CIC的含量与年龄和性别有关,而与ABO血型无关。因此,确定健康人IgM/C3-CIC的正常值应考虑年龄和性别因素。  相似文献   

9.
感染过程血循环中形成抗体,这些抗体与特异性抗原进行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中,激活补体,释出影响血管物质和炎症介质,在免疫损伤中起着病因的作用。有证据表明,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与慢性肝炎、麻诊、疟疾、以及登革出  相似文献   

10.
河北某高校新生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广泛,传染性极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潜在的发病者及传染源,自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以来,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病毒(BHV)的传播。为了解大学生中乙肝病毒感染及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情况,对2002-2006年来我校新入学的20582名学生进行HBV血清学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体C3c及HBsAg-抗-HBs-补体C3c免疫复合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机制中的作用。方法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分别检测母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胎盘组织中C3。及HBsAg-抗-HBs-补体C3c复合物的分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在感染HBV的胎盘组织中,存在补体C3c和HBsAg-抗HBs-补体C3c复合物,位于胎盘滋养层细胞。结论HBV感染胎盘组织时,可能首先通过HBsAg-抗HBs-补体C3c复合物沉积在滋养层细胞表面与相应的IgG-Fc受体或补体成分C3结合,这对HBV病毒颗粒最终感染胎盘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HLA Ⅰ-表位肽四聚复合物检测系统(简称:四降复合物检测系统)是以生物素-亲和素,人工制备的HLAⅠ类分子,β2-M和特异性抗原表位多肽构建的四聚复合物,模拟靶细胞膜表面的HLAⅠ类分子-表位复合物检测系统。它通过T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相应表位的特异性CTL,以生物素-荧光标记的亲和素为标记物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拣;它能在体外直接定性,定量检测T细胞群中的特异性CTL,因而对微生物感染,肿瘤、移植排斥等疾病的细胞免疫学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HBV/HCV感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脐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PEG比色法和捕捉法ELISA,较系统地检测了健康脐血的非特异性、单特异性和6类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TCIC)。结果发现,脐血的3.5%PEG沉淀物和IgM/IgG-TCIC与育龄女性一样均为100%,且无含量的显著差异;两者的2%PEG沉淀物、复合IgG/Ig/C3-TCIC虽均为100%,但后者的含量却显著高于前者;而IgM/C3、IgA/C3、IgG/IgA和IgA/IgM-TCIC在脐血基本为阴性,在育龄女性则均为阳性。这些结果提示,脐血免疫复合物有母血和胎儿自身形成两种来源,具有重要的免疫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市2~6岁儿童乙型肝炎的感染及免疫情况、方法 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测定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结果 在4573名儿童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11名,占0.24%,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者3393名,阳性率为74.2%,经卡方检验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儿童或婴幼儿加强HBV的免疫接种,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补体介导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C)及补体对免疫沉淀的抑制作用(IIPC)2种新功能低下在丙型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EG沉淀法测定患者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以PO和抗-PO制备免疫复合物(IC),加入补体(血清)使其裂解,或同时加PO、抗-PO及血清抑制IC的形成,并测定上清中PO的光密度(OD),确定CMSG及IIPC功能;同时用免疫散射浊度法测定C3、C4。〔结果〕患者组ClC检出阳性率为42.1%~80.2%,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正常组CMSC后上清液OD值为0.614±0.106,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IIPC后上清中OD值为0.512±0.071,各种重叠感染组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补体C3、C4在患者组除急性肝炎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中存在IC,患者CMSC及IIPC明显降低,在HCV与HBV重叠感染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补体成分的减少与CMSC和IIPC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HBV感染具有高度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对HBV的深入研究主要依赖于体外培养系统.目前在建立细胞复制模型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进展,这些模型成为探讨HBV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筛选抗HBV药物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有特异性和多克隆性的CTLs,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CTLs很少,只能识别单一抗原表位,因此病毒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免疫应答不足与HBV的慢性化有关.深入了解HBV抗原特异性CTLs的产生及其在病毒清除中的作用能够为新的抗病毒手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有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并无细胞病变效应,肝细胞的损伤取决于宿主对受感染肝细胞膜上所表达的病毒抗原和(或)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HBV 感染的结局受宿主因素(而不是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影响。本文着重讨论 HBV 感染时肝细胞损伤的免疫机理及其研究进展。一、急性肝炎1972年 Dudley 等曾正确地推测,HBV感染后可产生病毒特异性抗原,后者插入肝细胞表面可引起特异性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免疫应答。最近的研究提示,体液免疫能调节T 细胞(TC)对感染 HBV 肝细胞的溶解效应,并控制感染向邻近细胞蔓延。有些实验还提示,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可以在 HBV 和肝细胞之间充当桥梁,有助于HBV 渗入肝细胞。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抗 Dane 颗粒表面决定簇的抗体反应与清除完整的 HBV 颗粒  相似文献   

19.
HLA I-表位肽四聚复合物检测系统(简称:四聚复合物检测系统)是以生物素-亲和素、人工制备的HLAI类分子、β2-M和特异性抗原表位多肽构建的四聚复合物,模拟靶细胞膜表面的HLAI类分子-表位复合物检测系统。它通过T细胞受体识别并结合相应表位的特异性CTL,以生物素-荧光标记的亲和素为标记物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拣;它能在体外直接定性、定量检测T细胞群中的特异性CTL,因而对微生物感染、肿瘤、移植排斥等疾病的细胞免疫学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HBV/HCV感染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胰腺癌患者123例,对照组为无恶性肿瘤,其他疾病患者258例。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学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 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 Ab)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 Ab),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BV慢性携带及有HBV隐匿性感染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6.33(3.13~12.81),2.27(1.12~4.59)]。结论慢性HBV感染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