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文轲  张黎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819-1821

斜视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或各类机械性限制引起。手术治疗是斜视矫正的重要方法,最初人们的关注点只在眼位,但随着对手术患者逐渐深入地观察及随访,有研究发现斜视手术可能改变眼球原本的屈光状态。本文从斜视手术后受术者屈光状态、眼球参数的改变、其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作一综述,希望能对斜视手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为确定术后验光配镜的理想时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 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 mm、5 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分布规律,及与各类斜视成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1~2002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73例斜视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行屈光检查,采用Bagolini线状镜选取非注视眼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91.30%),与其他类型斜视差异有显著性.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两类斜视(44.16%),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31.68%、43.21%和14.72%.结论因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应为共同性内斜视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屈光因素引起的调节与辐辏失调与共同性外斜视的产生关系不甚密切.斜视患者屈光状态的检查对有效改善眼位并最终建立正常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平斜视手术对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77眼近视及近视散光并伴有不同程度斜视的病例进行PRK治疗,术后辅以遮盖疗法等非手术治疗训练,观察术前后斜视的变化.结果43例屈光性斜视中,38例正位,5例残存斜视.术前优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1.78D±1.63D,劣势眼平均欠矫度数为4.08D±2.23D,术后,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达到5.0的眼数相近.结论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性斜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水平肌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的影响,旨在掌握斜视术后屈光状态改变的一般规律.方法 用散瞳验光和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查,对56例81眼水平斜视患者手术前1天、手术后1周、4周、8周的屈光状态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各组的角膜曲率及散光值手术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Ⅰ组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有显著性;Ⅱ组球镜、柱镜屈光度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性;不向年龄组比较术后散光值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水平斜视手术对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主要是对角膜的影响,手术早期可导致角膜屈光度增加,散光加大,这种改变可恢复,不会对视功能造成远期影响.不同术式、不同年龄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不同,所需恢复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水平斜视矫正术后眼球屈光状态的变化,决定术后首次散瞳验光时机。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09-01/2010-12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接受水平斜视矫正术的3~8岁儿童进行随访,搜集资料完整、无失访的患儿178例318眼。分为四组,分别为外直肌后徙术(Ⅰ组),内直肌后徙术(Ⅱ组),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Ⅲ组),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组(Ⅳ组)。排除全身重大疾病及眼部器质性病变。进行术前1mo,术后1wk,1,2,4,8mo的眼部检查、弱视相关检查、散瞳检影检查。结果:术后1wk,Ⅲ和Ⅳ组患儿散瞳检影球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各组与术前比较已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8mo各组的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出现一定程度下降(P<0.05)。术后1wk各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1mo,Ⅲ和Ⅳ组柱镜屈光度与术前比较仍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mo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各时段与术前比较,散光的循规性及散光轴基本保持不变。结论:儿童水平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的屈光度确实存在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总的来说,不同术式对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患儿散瞳验光配镜可于术后2mo以后进行,最迟不应超过4mo。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水平斜视术后眼球屈光状态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水平显微斜视矫正术并坚持随访的患者共56例7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分组;比较术前1天与术后1周、1月及3月的等效球镜、球镜、柱镜、散光轴位及角膜平均曲率。结果 术后1周较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和柱镜屈光度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1月散光眼比例增加(P<0.05),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3月和术前散光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的改变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等效球镜和柱镜变化明显,术后散光轴位改变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水平斜视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与角膜曲率无关。  相似文献   

9.
屈光手术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不仅仅用来矫正单纯的屈光不正,其在治疗斜弱视领域也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介绍了屈光手术在治疗儿童以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以及调节性内斜视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尤其是在治疗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和调节性内斜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疗效,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谢小华  李武靓  吕露  陈茜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90-2192
目的:临床观察涉及不同眼外肌数的斜视矫正术前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取接受斜视矫正术的患者41例64眼,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数目分三组:单纯一条水平直肌后徙组(Ⅰ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Ⅱ组,32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及斜肌切断组(Ⅲ组,7眼)。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wk,1mo各项屈光状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wk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有所增高(P=0.011、0.013),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水平与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散光轴位及角膜中央3mm半径光学区内曲率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1mo,所有观测值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斜视矫正术所涉不同眼外肌数目对术眼屈光参数的影响,术后1wk,Ⅰ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散光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35),Ⅲ组患者柱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48、0.014)。而术后1mo,三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斜视矫正术后1wk可引起术眼屈光状态变化,术后1mo恢复至术前屈光状态; 实施斜视矫正术的眼外肌数目不同,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眼屈光改变的趋势。方法 6 7例水平斜视患者,有3例为双眼手术,其余均单眼手术。手术眼70只眼,非手术眼6 4只眼。非手术眼为对照组。12岁以下儿童用美多丽扩瞳,5分钟1次,共6次,30分钟后验光。其余直接验光。术前1次,术后第1、2、3、4周各1次。每次的数据是3次比较稳定的数据平均而得。在5次检查中都做了矫正视力检查。术后第1、2、3、4周的屈光度数与术前的度数作比较,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结果 对照组术后各周屈光与术前比较球镜和柱镜都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时间均值接近,差别很小。各周之间P >0 .0 5。手术组球镜不同时间的平均值非常接近,差别没有显著意义。P值均>0 .0 5。而手术组的柱镜不同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散光基本在水平方向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术前回归。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周差别最大,以后变小,第4周最小。所有病例第4周的矫正视力均不低于术前的矫正视力。结论 斜视手术后眼屈光改变在被手术肌肉所在的经线上,表现为近视散光加深,随时间推移逐步回归到术前水平,在术后第4周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2.
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后眼球屈光系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A型超声仪、i-Trace像差仪等检测37例(37只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巩膜外单纯硅橡胶外垫压(硅压)术9只眼,巩膜外环扎联合硅压术28只眼,术前及术后1、4、12周对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及眼球角膜曲率、屈光度等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进行测量并将结果比较。结果巩膜扣带术后,1周和4周眼球物理指标变化显著(P〈0.05),环扎联合硅压组12周后仍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患者术后1、4周眼球屈光度和散光均向负值显著增加(P〈0.05),散光变化最大的方向多发生在巩膜外硅压条中央的垂直经线上。巩膜扣带术后总像差、低阶像差、高阶像差在术后1、4及12周同术前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硅压组12周时总像差同术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巩膜扣带术后眼球低阶像差发生暂时性变化,总像差、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加,视觉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度视力(CVA)检测,分析斜视手术后患者的双眼视觉空间分辨能力与视觉质量。 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患者42例(84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5.8±5.8)岁。分别检测手术前1 d与手术后1周,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的单眼视力、双眼视力与CVA值。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年龄、双眼远近斜视度与CVA值;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不同斜视类型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与患者术后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CVA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斜视类型与不同程度双眼单视功能受损患者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斜视手术后1周,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和双眼CVA检查的结果。 结果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手术前后双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5,2.086,2.216,3.699;P<0.05)。手术前后,在100%及2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2.400;P<0.05);在10%及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1,1.773;P>0.05)。在100%、25%、10%和5%对比度下,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主导眼视力降低的患者分别为5例(5只眼),占11.90%;8例(8只眼),占19.04%;11例(11只眼),占26.19%;13例(13只眼)占30.95%。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患者主斜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0.471,0.659,0.639;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4例(48只眼),占80.00%;非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5例(10只眼),占41.67%。外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3例(46只眼),占74.19%;内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4例(8只眼),占36.36%。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患者、外斜视与内斜视患者、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存在与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受损的患者相比,术后CVA值的提高率更高,且三组患者CVA值提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52,5.35;P<0.05)。术后1周,患者双眼CVA值的提高率为69.0%,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提高率为50.0%。两组提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结论CVA检测法是一种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斜视手术后,患者在各对比度下的双眼CVA值均有所改善,主导眼在中高对比度下的视觉空间分辨能力提高。通过CVA检测,可为斜视手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提供预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小儿斜视矫正后术眼伤口被敷料遮盖或无遮盖的行为反应.方法 3~7岁斜视患儿120例,体重15~34 kg.随机分为4组(n=30),全身麻醉.A组单眼无敷料遮盖;B组双眼无遮盖;C组单眼敷料遮盖绷带包扎;D组双眼敷料遮盖绷带包扎.观察苏醒阶段患儿评分等级:安静1分、擦眼2分、哭闹3分、抓敷料与哭闹4分,以及苏醒前后的心率变化.结果 年龄、性别、体重各组之间无差异;手术时间B、D组(21.45±4.79,20.09±4.88)min长于A、C组(15.34±4.85、16.22±4.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组评分值2.90±1.12、3.0±0.90,苏醒期心率(124±28、132±35)均明显高于A、B两组(1.33±0.75,1.60±0.96;94±18,98±20).结论 斜视患儿矫正术后擦眼、哭闹、抓敷料发生率无敷料遮盖组明显低于遮盖组,可平稳渡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斜视患者视觉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斜视患者7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传统组和显微组,每组各39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显微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视觉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现象。结果显微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视觉恢复状况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可改善斜视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视觉恢复,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觀察應用5-氟脲嘧啶(5-FU)聯合康寧克通-A局部注射治療斜視手術后肥大性結膜瘢膜的臨床療效.方法用5-FU 2.5mg、康寧克通-A4mg對41例斜視手術后肥大性結膜瘢痕作局部注射,每周1次,共1~2次.結果隨訪6月~3年,顯效率78.05%(32例),有效率21.95%(9例).副作用有局部結膜水腫、結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損傷.結論 5-FU聯合康寧克通-A局部注射是治療斜視手術后肥大性生結膜瘢痕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Purpose

To evalua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deviation in the sensory strabismus of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organic amblyopia.

Methods

The medical charts of 53 patients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sensory strabismus between 2000 and 2009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underlying ocular disease, time of onset and the duration of vision impairment, refractive error and axial length of the fixing eye, and the direction and angle of deviation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any factors relevant to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horizontal deviation.

Results

Congenital cataracts were the most common underlying disease, found in 33 patients, followed by acquired cataracts, optic nerve disorders, retinal detachment, glaucoma and lens subluxation. Among the 50 patients with horizontal strabismus, 11 had esotropia and 39 had exotropia. The incidence of esotropi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en the fixing eye had hyperopia or emmetropia, than when the eye was myopic. Age of onset of vision deterioration and at diagnosis of sensory strabismus, and the axial length of the fixing eye had no relationship to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deviation. In addition, the duration of visual impairment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rection or extent of horizontal deviation.

Conclusion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ensory strabismus was congenital cataracts and the most frequent type of strabismus was exotropia. With respect to the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strabismus, esotropia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when the refractive error of the fixing eye was hyperopia or emmetropia than when the fixing eye was myopic.  相似文献   

19.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