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及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患者120例(240眼),其中接受TPRK手术60例(TPRK组),FS-LASIK手术60例(FS-LASIK组)。术前及术后1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球镜度及柱镜度。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屈光生命质量(NEI-RQL)调查问卷对2组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进行比较。视力及屈光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视觉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术后3 d,FS-LASIK组较TPRK组UCVA更佳(86.7% vs. 39.2%,χ2=12.80,P=0.007),而术后1个月至随访结束TPRK组与FS-LASIK组UCV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TPRK组与FS-LASIK组总体满意度均为96.7%,91.7%的患者如再次选择还愿意选择手术替代眼镜,其中白天远视力优于术前是最显著项目,夜间眩光、视近阅读评分较低,男性夜视力差的比例多于女性(χ2=10.68,P=0.046);近处阅读疲劳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χ2=11.32,P=0.002)。结论 TPRK与FS-LASIK术后长期视觉质量并无明显差异,夜间眩光、视疲劳是准分子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视眼全眼散光及角膜散光对LASIK术矫正近视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眼散光和角膜散光对LASIK手术矫正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162眼行LASIK手术矫正的近视散光患者,根据全眼散光与角膜散光轴向相差<15°,全眼散光度数<2倍角膜散光度数和全眼散光与角膜散光轴向相差≥15°,全眼散光度数≥2倍角膜散光度数分为A(112眼)、B(50眼)两组,分析术后视力、散光矫正效果。结果:患者中69%的全眼散光轴与角膜散光轴向相关,差异在15°以内,术后两组眼散光度数分别为-0.39±0.43,-0.73±0.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4例患者主诉夜晚有眩光,近视力差、疲劳。结论:近视眼全眼散光与角膜散光有高度相关性。LASIK矫正散光术前应根据验光和角膜地形图结果分析,合理设计散光的切削量和轴位,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标准矢量分析法分析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对不同来源全眼散光的矫治效果,并对影响散光矫正效果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2 年6 月至2013 年6 月在我院行FS-LASIK矫治近视和散光,术后6 个月内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53 例(106 眼)。根据角膜散光在全眼散光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将患者分为角膜源性散光组(34 眼),眼内源性散光组(36眼)和混合源性散光组(36眼)。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比例、角膜前表面形态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等指标。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标准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运算和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 个月,3 组间UCV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80,P =0.013);角膜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的UCVA(P <0.05),UCVA≥术前BCVA的比例(c2=7.48、5.21,P <0.05)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角膜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术后残留散光最小,眼内源性散光组残留散光最大,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的矫正率(CR)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 且手术引起的屈光矫正量的绝对值(|SIRC|)均大于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眼内源性散光组和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源性散光组的角度误差(EA)、大小误差(EM)、误差率(ER)、矢量误差绝对值(|EV|)均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且混合源性散光组的|EV|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P =0.030)。角膜源性散光组的ISV、IVA均小于混合源性散光组(P <0.01),混合源性散光组小于眼内源性散光组(P <0.05)。角膜源性散光组、眼内源性散光组、混合源性散光组平滑型角膜地形图比例分别为71%、39%、56%。结论:FS-LASIK矫正散光的效果取决于散光来源,对角膜源性散光的矫正效果最佳,对眼内源性散光的矫正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孙熠  曹虹  燕振国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26-2029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6 mo的视力和屈光度,评价三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4/06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110例220眼术后6 mo的随访资料,其中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患者42例84眼,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FS-LASIK)37例74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31例62眼。术前三组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分别为-5.91±1.83、-5.89±1.96、-5.88±1.68D,术前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瞳孔直径差异及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1wk,1、3、6mo随访时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结果:(1)术后1wk 和1mo 所有患者均按时随访,术后3 mo时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分别有5例10眼、5例10眼、4例8眼失访,术后6 mo随访SMILE和FS-LASIK与LASIK组分别有9例18眼、6例12眼、7例14眼失访。(2)术后1wk, SMILE 和 FS-LASIK 与 LASIK 组UCV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098, P=0.000;t=2.493,P=0.004)。(3) LASIK组术后1wk与术后3、6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410, P=0.001;t=3.771,P=0.000),术后1 mo与术后6 mo的U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6)。(4)术后1wk,1、3、6 mo三组患者屈光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 P=0.942;χ2=1.504,P=0.471;χ2=0.949,P=0.622;χ2=0.277,P=0.871)。(5)术后1wk,SMILE组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49, P=0.002<0.016;χ2=12.906, P=0.000<0.0016),而FS-LASIK组与LASIK组裸眼视力≥5.0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604)。(6)三组患者术后1wk和1、3、6mo的等效球镜度数在±0.50D范围内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9,P=0.697;χ2=1.176,P=0.634;χ2=0.871,P=0.736;χ2=0.683,P=0.770)。结论:在术后6 mo内SMILE和FS-LASIK与LASIK矫正近视均具备有效性和稳定性,但SMILE在术后1 wk的有效性优于FS-LASIK及LASIK,能够在术后更快速地改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眼散光轴与角膜散光轴对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散光轴和角膜散光轴对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3例(114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分为<15°组(68眼)和≥15°组(46眼),分析2组LASIK术后散光的矫正效果及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15°组和≥15°组的眼散光分别为(-0.94±0.36)D和(-0.82±0.34)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0.05);角膜散光分别为(-1.31±0.41)D和(-1.18±0.49)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0.05)。术前角膜散光与眼散光有统计学相关性(r=0.527,P<0.01),但术后无统计学相关性(r=-0.024,P>0.05)。<15°组术后散光矫正效果较好,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5)。术后眼散光量与偏心量有统计学相关性(r=0.395,P<0.01),而角膜散光则与偏心量没有统计学相关性(r=-0.133,P>0.05)。结论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影响LASIK矫正散光的效果。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矢量法分析LASEK和LASIK矫正高度散光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hibos矢量法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高度散光(≥-2.75D)的疗效。方法LASEK59例(59眼),LASIK37例(37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S球镜,C柱镜,M等效球镜)和模糊指数B的差别。结果除LASIK组BCVA外,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UCVA、BCVA、S、M、C、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间S、C、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VA较术前无一例发生下降2行。结论LASEK和LASIK手术方式均安全、手术效果可靠,是治疗高度散光的有效方法。Thibos矢量分析能够全面地描述眼屈光异常和屈光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性研究。选取2017-08/2018-05在我院接受SPT辅助的TPRK手术的近视患者260例508眼,术后随访3mo,检测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和等效球镜度,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评估患者的疼痛度及满意度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5d内在配戴角膜绷带镜的状态下可以进行日常生活及一般工作,术后1、3mo UCVA(-0.080±0.0798、-0.108±0.089)均达到甚至优于术前BCVA(-0.050±0.0561)。术后5d,所有患者的角膜上皮均完全修复,术后1、3mo随访,仅3例4眼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影响视力的haze(0~1级)。本组患者208例术后当天感觉疼痛,均于1d后缓解,3d后完全消失。术后3mo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93.0%患者非常满意。

结论:SPT辅助的TPRK术治疗近视临床效果较好,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上皮重塑时间短,能很好地缓解表层手术后疼痛,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飞秒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光学区大小对于复性近视散光矫正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4月~ 2012年3月来我院准备接受飞秒LASIK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13例(18眼),等效球镜为(-9.90 ±0.44)D,根据光学区大小分为2组:A组9眼,光学区为6.0 mm;B组9眼,光学区为6.5 mm.分析2组散光矫正的有效性和预测性.结果 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且没有发生并发症.术前A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10.08±0.50)D、(-9.31 ±0.68)D和(-1.56±0.74)D,术前B组的等效球镜、球镜和柱镜分别为(-9.72±0.29)D、(-9.22±0.36)D和(-1.00±0.25)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86,0.751,0.058).A组和B组术后散光分别为(-0.31±0.27)D和(-0.33±0.28)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34).A组和B组分别有7眼和8眼术后等效球镜在±0.50 D区间和术后散光≤0.50 D.2组散光矫正的成功系数(IOS)分别为0.27和0.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526).结论 飞秒LASIK矫正复性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其中光学区大小对散光矫正的影响有待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眼表综合分析仪研究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PRK)和全飞秒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7-01/05在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患者98例196眼,按术式分三组:FS-LASIK组、T-PRK组和SMILE组。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wk,1、3、6mo均行以下检查: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face disease index,OSDI)问卷、眼表综合分析仪红外线下泪河高度测量(tear meniscus height,TMH)、红外线首次泪膜破裂时间(th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FBUT)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ABUT)测量、角膜荧光素染色(com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Ⅰt)。

结果:(1)OSDI指数:三组患者间术后OS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799,P组间<0.05)。但各组不同时间点的OSD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5.942,P时间<0.001)。各组患者OSDI指数术后1wk,1、3mo时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mo各组患者均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患者OSD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中T-PRK组的OSDI值较其它两组高。(2)TMH:三组患者间术后T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720,P组间<0.05)。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1.202,P时间<0.001)。各组患者TMH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mo时,各组TM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SMILE组的下泪河高度高于其它两组。(3)FBUT:术后三组患者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428,P组间=0.2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511,P时间=0.001)。各组FBUT值在术后1wk、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FBU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UT:术后三组患者间A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290,P组间<0.05)。但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0.294,P时间<0.001)。各组ABUT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mo时不同组间的ABU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其中,SMILE组的ABUT值高于T-PRK组和FS-LASIK组。(5)FL:术后三组患者间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816,P组间=0.445)。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F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539,P时间=0.004)。各组FL评分值在术后1wk和1mo时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3、6mo时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F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SⅠt:术后三组患者间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225,P组间=0.799)。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SⅠ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4,P时间=0.003)。各组患者SⅠt值在术后1wk和3mo时较术前稍有升高,但均处于正常值范围内; 术后1、6mo的SⅠt值与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间的SⅠ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S-LASIK、T-PRK和SMILE三种角膜屈光手术均会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引起不同程度的干眼,但后期可逐渐恢复。SMILE术后较FS-LASIK及T-PRK术在泪膜稳定性方面恢复更快,而T-PRK术后不适症状改善最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散光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 采用 L ASIK,对 38例 (5 4只眼 )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预测性 ,但矫治存在其自身特点。结论 改进激光治疗程序、设计合理的矫治量、以及提高手术技巧 ,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预测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分析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TransPRK)治疗近视散光的效果,探讨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TransPRK矫正近视散光且术后坚持随访3个月的患者99例(167眼),分成低散光组(-0.25~-0.75 D)和相对高散光组(-1.00~-4.75 D)。采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对手术前后散光的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估,手术前后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影响散光矫正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前主觉验光球镜度为(-3.57±1.22)D,散光度为(-0.93±0.62)D。术后3个月主觉验光球镜度为(+0.12±0.25)D,散光度为(-0.04±0.23)D。目标矫正散光量绝对值(|TIA|)为(0.86±0.58)D,手术矫正散光量绝对值(|SIA|)为(0.87±0.59)D,误差量绝对值(|DV|)为(0.10±0.21)D,误差值(ME) (0.01±0.17)D,误差角(AE) (1.49±13.27)°,矫正指数(CI)为0.98±0.33。|SIA|与|TIA|呈正相关(r=0.94,P < 0.001)。|AE|与|DV|呈正相关(r=0.83,P < 0.001)。ME与|SIA|呈正相关(r=0.23,P < 0.001)。2组|DV|、ME和 CI相似;低度散光组的|AE|为5.78°±16.34°,相对高散光组为1.82°±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4)。术后37只患眼(22.0%)有残余散光,其中60%的患者手术前后轴向改变量大于30°,发现术前散光轴变化呈逆时针改变,转轴度为-2.30°±45.88°。结论:TransPRK对散光的矫正效果与散光大小和轴向矫正的准确性关系密切,为了减少术后散光,需提高术中矫正散光大小和轴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标准化的矢量分析法观察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 矫正混合散光和远视散光的精准性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 2021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接受FS-LASIK矫正散光的患者41例(62眼),其中混合散光组21例 (30眼),远视散光组20例(3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对术眼进行视力、 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采用标准化的散光矢量分析法和报告屈光手术散 光结果的国际标准图表对手术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等效球镜度(SE)、目标散光矢量(TIA)、手术引 起的散光矢量(SIA)、误差的幅度(ME)、误差角度的绝对值(|AE|)、差异矢量的绝对值(|DV|)、矫 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等指标。组间ME、|AE|、|DV|、CI、IOS和SE差异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不同时间点|AE|、|DV|、ME、SE之间差异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时,混合散光组的|AE|和SE小于远视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P=0.043; Z=-2.77,P=0.006);混合散光组的ME为负值,CI值大于1,远视散光组的ME为正值,CI值小于1, 组间ME和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P<0.001;Z=-4.28,P<0.001);组间|DV|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混合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间点|A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V|、ME、SE之间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H=15.98,P=0.001;H=10.54,P=0.014;H=10.90,P=0.012)。远视散光组术后6个月内各时 间点|AE|、|DV|、M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11,P=0.018)。结论:术 后6个月内,FS-LASIK矫正混合散光的精准性优于远视散光,矫正远视散光的稳定性优于混合散光, 矫正混合散光时有过矫倾向,矫正远视散光时有欠矫倾向。  相似文献   

13.
PRK与LASIK矫正近视性散光准确性及预测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对比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矫治近视性散光的疗效及预测性,进一步分析两种手术在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LASIK及PRK,对40例近视散光患者进行了分组治疗。结果:近视球镜矫正的准确性,LASIK组高于PRK组;近视散光度数的矫正及散光轴位矫正的准确性两组无明显改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LASIK组大于PRK组;解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RI)及角膜表现非规则性指数(SAI)在手术前后的变化,LASIK及PRK组无明显差异。结论:LASIK治疗近视性散光的疗效优于PRK。  相似文献   

14.
观察和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近视及散光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6-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的40例(68眼)近视或近视散光患者,分为中高散光组(32眼,散光度>1.0 D)和低散光组(36眼,散光度≤1.0 D),均采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记录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角膜总高阶像差、角膜球差、角膜彗差、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及客观散射指数(OSI)。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100%的眼UCVA达到术前BCVA,患者术后3个月UCVA(LogMAR)为-0.10±0.07,较术前BCVA(LogMAR)(-0.02±0.07)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4,P<0.001)。术后3个月等效球镜度(SE)在±0.50以内的比例为94%;残余散光度为(0.40±0.17)D。术后3个月彗差、OSI较术前降低,MTF cutoff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7、-2.935、4.243,P<0.05);术后3个月中高散光组与低散光组的UCVA、彗差、 MTF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能有效改善近视及散光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别比较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与普通TPRK,SPT辅助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普通FS-LASIK治疗近视的早期视力结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表层手术组:纳入行SPT辅助的TPRK手术患者19例(36眼)为SPT-TPRK组,行普通TPRK手术患者21例(40眼)为普通TPRK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3 d、10 d、1个月及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板层手术组:纳入接受SPT辅助的FS-LASIK患者25例(49眼)为SPT-FS-LASIK组,接受普通FS-LASIK手术患者24例(48眼)为普通FS-LASIK组,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 d、10 d、1个月及3个月时的UCVA;记录各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表面规则指数(SRI)和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普通TPRK组和SPT-TPRK组相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角膜地形图SRI和SAI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普通FS-LASIK组与SPT-FS-LASIK组相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7,P<0.01),2组之间术后1、10 d的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FS-LASIK组UCVA更好;术后1 d 2组UCVA≥1.0的术眼比例分别为25%、39%,术后10 d分别为61%、7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1个月的角膜地形图SR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1),SPT-FS-LASIK组较低。结论与普通FS-LASIK相比,SPT-FS-LASIK术后患者早期视力更优,接受SPT辅助的TPRK或FS-LASIK手术的患者中有更大比例在术后早期获得好的UCVA。  相似文献   

16.
评价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切削术(TransPRK)在智能脉冲技术(SPT)辅助 下矫正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运 城市眼科医院行TransPR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患者29例(54眼),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3、 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进行显然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压及 Pentacam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球镜度-6.00~-1.25(-3.57±1.19)D,柱镜度1.50~4.00 (2.06± 0.55)D。评估该术式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散光矢量分析。手术前后的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散光矢量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时,98%眼的UCVA达到0(LogMAR)或更好,87%眼等效球镜度介于±0.50之间。预期矫正散光(IRC)是(2.03±0.51)D,手术矫正散光(SIRC)是(2.02±0.69)D,误差矢量(EV)是(0.49±0.35)D,角度误 差(EA)是-1.37°±7.62°,屈光度数误差(EM)是(0.23±0.40)D,误差比(ER)是0.25±0.19,矫正比(CR) 是0.99±0.21。IRC与SIRC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5,P<0.001)。EM和IRC之间存在相关性(r= 0.55,P<0.001)。EV和ER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92,P<0.001)。EA结果提示散光呈逆时针方向变 化,在5°和15°范围内眼的百分比是65%(35眼)和96%(52眼)。CR结果提示术后散光有轻微的欠矫。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SPT辅助的TransPR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预测性。术前和术中应重点关注矫正散光大小和轴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方薇  孙冉  张伟  陈旭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6):870-875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及视觉质量。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01/2022-12在我院择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232例464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ASEK组70例140眼、TransPRK组76例152眼、FS-LASIK组86例172眼。比较三组患者术前,术后1、3 mo时裸眼视力(UCVA)、视觉质量、生物力学稳定性、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结果:术后1、3 mo 三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改善,全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均升高,生物学稳定性均降低(均P<0.05)。术后3 mo,TransPRK组、LASEK组生物学稳定性均高于FS-LASIK组(均P<0.05),TransPRK组生活质量评分较LASEK组及FS-LASIK组高(P<0.05)。手术前后三组患者BUT、SⅠt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

结论:LASEK、TransPRK、FS-LASIK三种角膜屈光手术治疗屈光不正疗效确切,在改善裸眼视力和提高视觉质量方面结果相似,但TransPRK、LASEK较FS-LASIK具有更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且TransPRK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