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采取不同术式治疗.29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人工股骨头手术组),17例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内固定术组).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后随访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平均术后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术患者,并发症发生少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明显高于内固定术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髋功能恢复好,明显效果优于内固定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0年2月~2014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Harris评分为(92.03±3.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22±3.2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提供了早期功能锻炼机会,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疗效优于传统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未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2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DHS组40例,Gamma钉组4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组35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人工关节置换组均未出现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三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组术中出血量最高,明显高于DHS组和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HS组术中出血量高于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短于DHS组和Gamma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HS组与Gamma钉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均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而人工关节置换更早进行负重功能锻炼,在高龄、长期卧床患者可考虑选择人工关节置换。但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大,术前需关注血红蛋白含量,必要时术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高龄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按照Harris标准评分分析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 min,平均住院17天。随访1~3年,术后14月因突发脑出血死亡1例,其余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按照Harris标准评分优良率为91%。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组、骨水泥置换组和非骨水泥置换组各43例,分析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根据Harris评价术后功能恢复程度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相比,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置换组与非骨水泥置换组比较,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开始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PFNA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骨水泥置换组与非骨水泥置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FNA固定组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褥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例数明显增多,与人工关节置换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置换组合非骨水泥置换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对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迅速,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适用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 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入院的64例IFF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行内固定术,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IFF,患者术后下床早、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快、术后并发症少,整体优势更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和锁定钢板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解放军第四二五中心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髋关节置换术组(16例)和锁定钢板术组(16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后输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及Harris评分分别为(63.10±10.87)min、(310.00±42.50)mL、12.5%、(6.8±2.4)d及(79.30±5.74)分,锁定钢板组分别为(124.37±22.51)min、(524.00±37.65)mL、43.5%、(61.7±12.5)d及(48.65±6.47)分,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卧床时间及Harris评分显著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按Evans-jensen分类,ⅡA型7例,ⅡB型9例,Ⅲ型6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半髋关节置换16例。结果:21例随访3~1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负重行走,无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无下沉松动,无脱位,未出现髋内翻,1例行走髋关节疼痛。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能早期负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移位股骨颈骨折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但是否应用关节置换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初次治疗,目前国内学者还有争论。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纳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0例,年龄≥80岁,转子间骨折组35例,股骨颈骨折组55例。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随访1-5年,从置换过程时间、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并发症,Harri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组平均随访2.8年,在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假体翻修率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过程中出血量、置换后负重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置换时间稍长(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具有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后外侧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外侧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后外侧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术,在大转子后缘做8~10 cm稍弯向后的长弧形切口,1/3在大转子顶点近端,2/3在远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2.5±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75±75)ml,平均住院时间(12±2)d。所有患者随访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Harris评分优良率81.3%。结论后外侧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肢体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生物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生物型组(采用生物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29例、骨水泥型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30例和PFNA组(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61例,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生物型组、骨水泥型组的术中出血量大于PFNA组,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住院费用高于PFNA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时,生物型组、骨水泥型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PFNA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骨水泥型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与骨水泥型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PFNA内固定治疗,但PFNA内固定治疗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且治疗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FNA组和AFHR组各39例。PFNA组采用PFNA治疗,AFHR组采用AFH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卧床时间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个月后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AFHR组,但PFNA组患者卧床时间长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FHR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要略优于AFH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6例,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各项指标、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而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有明显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对老年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更佳,能有效优化各项手术指标,改善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童作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59-1460,146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本院62例AFHR(A组,n=32)和PFNA(B组,n=30)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随访术后100 d时的患肢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B组,而首次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首次负重锻炼早,可迅速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系统是AO/ASIF于2004年为减少各种并发症而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其微创的理念与锁定防旋转的设计较以往内固定有更大的优势.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07/2009-12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16例,人工关节置换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P<0.05).提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更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据库,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据,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227例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I(-3.27,-1.85),P<0.000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I(-62.73,-37.45),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I(0.28,0.55),P<0.000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I(3.04,5.34),P<0.000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I(1.49,3.40),P=0.000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重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