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指数、PaCO2、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肺活量(FEV1)的影响,评价参附注射液对全肺切除术的肺保护作用. 资料和方法 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观察的患者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胸外科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42例,性别不限,年龄55 ~ 75岁,体重指数(BMI) <3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Ⅱ级.术前检查FVC大于预计值80%,FEVi>70%,无胸科手术史,无严重心肺疾患.  相似文献   

2.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对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6月对23例腹型肥胖伴低肺功能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术后1周内心肺并发症,术前2 d,术后第3、7天,1.5、3、6个月行肺功能检查及登楼试验,评价心肺功能。结果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39.1%(9/23)。术后第3天较术前FVC[(1.83±0.45)L vs.(2.70±0.68)L,q=7.936,P0.05]、FEV1.0[(1.05±0.29)L vs.(1.75±0.25)L,q=9.745,P0.05]、FEV1.0/FVC[(53.3±7.6)%vs.(70.2±6.0)%,q=9.902,P0.05]、MVV[(55.3±14.9)L/min vs.(86.8±16.5)L/min,q=9.279,P0.05]、FRC[(1.50±0.27)L vs.(2.25±0.35)L,q=8.920,P0.05]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较术前FVC[(2.07±0.53)L vs.(2.70±0.68)L,q=5.747,P0.05]、FEV1.0[(1.35±0.31)L vs.(1.75±0.25)L,q=5.568,P0.05]、FEV1.0/FVC[(57.6±7.4)%vs.(70.2±6.0)%,q=7.382,P0.05]、MVV[(66.3±15.8)L/min vs.(86.8±16.5)L/min,q=6.038,P0.05]、FRC[(1.68±0.35)L vs.(2.25±0.35)L,q=6.779,P0.05]下降明显;术后第7天与第3天比较,FEV1.0[(1.35±0.31)L vs.(1.05±0.29)L,q=4.176,P0.05]、MVV[(66.3±15.8)L/min vs.(55.3±14.9)L/min,q=3.240,P0.05]有统计学差异,在短期内恢复;术后1.5月较术后第3、7天FVC、FEV1.0/FVC、MVV明显好转(P0.05),与术后3、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功能趋于稳定;FVC、FEV1.0、FEV1.0/FVC、MVV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肺功能已恢复到术前水平。登楼试验显示术后第7天仅2例(8.7%)能坚持到5楼,且HR明显升高、登楼时间延长及Sp O2下降均≥5%;术后1.5月登楼成功例数与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仅登楼时间较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型肥胖低肺功能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1周对心肺功能影响明显,注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1.5月后心肺功能逐渐代偿,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结核毁损肺单侧全肺切除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核毁损肺单侧全肺切除的麻醉处理. 方法 80例结核毁损肺行单侧全肺切除病人,术前肺功能减损轻度者30例(G组),中度者35例(M组),重度者15例(S组).56例行左侧全肺切除:44例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Carlon管10例、White管20例、左侧Robertshaw管8例、右侧Robertshaw管6例)、右单腔支气管导管7例、气管导管5例.24例行右侧全肺切除:21例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Carlon管19例、左侧Robertshaw管2例)、左单腔支气管导管2例、气管导管1例.痰量>50 ml/d的16例病人中,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7例、右单腔支气管导管7例、左单腔支气管导管2例. 结果 G组、M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S组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5例(33.33%).痰量>50 ml/d的病人中,2例使用左单腔支气管导管的病人术后均发生健侧支气管病灶播散;而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和右单腔支气管导管未发生结核播散. 结论结核毁损肺重度肺功能减损者,术前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35%,MV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40%,行单侧全肺切除手术要慎重.术前痰量>50 ml/d的病人,应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或右单腔支气管导管,确保两肺分隔满意,以防止术后健侧支气管病灶播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椎弓根钉棒矫形与单纯钉棒系统矫形两种术式,治疗伴有显著通气功能障碍的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6-2008-01行后路手术治疗16例伴有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的侧后凸畸形患者。术前以用力肺活量(FVC)与FEV1值评价通气功能损害。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及僵硬度,选择经后路全脊椎切除并椎弓根钉棒矫形术或单纯椎弓根钉棒矫形,术后复查肺功能,定期随访。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分别达到68.5%和76.7%,单纯钉棒矫形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分别为53.1%和48.0%,术后6个月患者肺功能参数较术前均有提高,且全脊椎切除组矫形率及通气改善均优于单纯后路钉棒矫形组。全脊椎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后路矫形有助于严重侧后凸患者早期改善其肺通气功能,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能获得良好的矫形和肺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电视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单肺通气的麻醉处理. 方法双腔气管插管,在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时分别行左肺、右肺两次单肺通气,观察不同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 结果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过程中,左侧(首次)单肺通气条件下,患者SPO2下降轻微,与术前双肺通气相应时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q=3.026,P>0.05);右侧(二次)单肺通气条件下SPO2下降显著,与术前双肺通气、术中左肺通气、术后双肺通气、术后拔管各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63.76,P=0.000),11例须行双肺通气才能纠正. 结论胸腔镜下双侧交感神经链部分切除术,以双腔支气管导管分别行左、右肺单肺通气时,应加强呼吸管理,及时纠正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肺损伤是围手术期常见的肺部并发症之一,尤其是在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手术、单肺通气及脓毒血症患者中其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行肺保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之一。急性肺损伤高危因素包括:机械通气、输血、感染、肿瘤患者的术前放化疗,患者本身存在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COPD等)以及肺部手术。文献报道,急性肺损伤在全肺切除术后发生率为2.5%~11.4%,在肺叶切除术后为1%~5.5%,其死亡率超过  相似文献   

8.
肥胖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肥胖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体重指数(BMI)<25者10例,为正常体重组;BMI>30者10例,为肥胖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控制呼吸,潮气量设为10ml·kg-1,控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35-40mmHg之间,吸呼比为1:2,吸氧浓度为100%。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15min、手术开始后30min、术后6、24h测定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D(A-a)O2]、肺功能残气量(FRC),并于术前、术后6、12h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0)、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FRC在麻醉诱导后至术后24h时均下降,在术后6,24h时PaO2均下降,D(A-a)O2增高(P<0.01);与麻醉诱导后15min比较,正常体重组FRC在术后6,24h时升高(P<0.01)。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在麻醉诱导后至术后24h时FRC及PaO2、D(A-a)O2的变化率降低,术后6,24h时FVC、FEV1.0、MMF降低(P<0.01)。结论肥胖患者FRC和通气功能的降低比正常体重患者大。  相似文献   

9.
心肺功能综合评估预测肺癌术后呼吸衰竭危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心肺功能综合评估预测肺癌病人手术后呼吸衰竭(呼衰)危险。方法260例原发性肺癌病人于术前行静息肺功能、心电图、运动心肺功能检测,将常用指标分别组合为静息肺功能、运动肺功能、心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心肺功能综合评分。结果(1)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心功能、心肺功能综合评分均高于非呼衰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运动肺功能评分〉3分、心功能评分〉2分与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结果预计值均高于VO2/kg。(2)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仅静息肺功能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静息肺功能评分〉2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3)FEV1.0〈60%、行肺叶切除术(低肺功能组)术后呼衰组运动肺功能评分和心肺功能综合评分高于非呼衰组(P〈0.01),Logistic分析显示心肺功能综合评分〉6分与其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其OR值、预测术后呼衰的敏感性和阴性结果预计值高于VO2/kg。结论心肺功能综合评估较单项肺功能指标能更全面、准确地预测术后呼衰发生危险,尤其适于全肺切除和低肺功能、行肺叶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预后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  Ma G  Rong T  Huang Z  Yang M  Zeng C  Lin P  Long H  Fu J  Wang S  Y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67-570
目的 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预后的因素 ,为手术适应证的修正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肺切除术的 8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 5年以上。运用 χ2 检验、Kaplan Meier生存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肿瘤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鳞癌 (5 4 3% )、腺癌 (2 4 7% )和腺鳞癌(17 3% )。非小细胞肺癌全肺切除术后N0 、N1和N2 期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2 0 8± 9 9) %、(15 4± 10 0 ) %和 (4 0± 2 8) %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 2 2 2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预后的因素为年龄 ,术后合并症 ,肿瘤的组织学类型、部位和大小 ,胸壁侵犯和纵隔淋巴结转移。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术后合并症、肿瘤大小、胸壁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状况。 结论 全肺切除术具有较高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高龄、腺癌、心肺合并症和N2 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术前准确的肿瘤分期和心肺功能评估是病例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