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有讲究     
生命在于运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合理的运动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健康长寿的重要途径.但是运动也是有讲究的. 一、顺"时"而为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描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这句话的意思是早晨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盛,太阳西下,阳气渐渐潜藏于里,汗孔随之关闭.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寒立论,其研治对象是寒邪为主因的外感疾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是以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治寒不治温,扶阳而不顾阴,以致仲景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显赫医坛,被医家公认,而他存阴的学术思想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仲景不仅重视人之阳气,也十分重视人之阴津,时刻不忘救阴,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在《伤寒论》的始终。故陈修园说:“《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三字为主”,可谓一  相似文献   

3.
《黄帝素问直解》系清·高士宗注释《黄帝内经素问》的专著。高氏早年师从张志聪 ,后讲学浙江钱塘侣山堂 ,乃一代名医。《黄帝素问直解》充分展示了高氏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笔者现就此书所论的“生阳之气”之义 ,浅析如下。1 生阳之气为人身总体阳气虽说“阴阳者 ,有名而无形”,然于人身却各有实质内容 ,大凡脏腑、气血、营卫、经络……皆可以阴阳而蔽之 ,故“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但是人体之阳气 ,若天与日 ,故“凡通体之温者 ,阳气也 ;一生之活者 ,阳气也”[1 ] 。《黄帝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末又说 :“生阳之气本于阴精 ,互相…  相似文献   

4.
《内经》论述时间生物学的内容颇为丰富,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阴阳的生物节律与临床《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外界自然的生物节律。以昼夜言,子时阴极阳始生,午时阳极阴始生,卯酉之时阴阳平均。人体阴阳的生物节律随昼夜更复而变,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巳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  相似文献   

5.
“伤寒”一词较早见于《内经》、《难经》,有广义、狭义之分。认为《伤寒论》之“伤寒”另有深意:古人因气候、社会等因素而重视寒邪,故以伤寒病统领外感诸病;《伤寒论》重视寒邪伤人,所谓伤寒,即是寒邪伤阳之意,而阳气为病,一则阳虚,一则阳郁。伤寒与阳虚、阳郁当为互辞,《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阳虚、阳郁之病机。  相似文献   

6.
《素问·厥论篇》有这样一段文字:"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  相似文献   

7.
阳气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项: (1)卫外作用:《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这段经文肯定了阳气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占据着特殊地位,起着统帅固密和保卫作用。用比拟的方法讲,好像大自然中的天和太阳的作用一样。  相似文献   

8.
论汗     
一、汗与津液的关系汗为人体阳气蒸化津液而成。津液是随着三焦的气化散布于周身而起作用的。所谓三焦,指上焦的宗气,中焦的营气,下焦的卫气。所谓气化,指三焦阳气对水液的蒸化。人身阴阳,互为根本,互为功用。阴的功用是蓄藏精气而守于内的;阳的功用是密固于外而抗御外邪的。如果阳气在外有所行动,阴气在内必急起而应之,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相似文献   

9.
<正>《黄帝内经》在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中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强调养生防病的核心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阳气是人的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保护好阳气,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康健。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  相似文献   

10.
1骨痿病名骨痿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即已明确提出,如《素问·痿论篇》记载:"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难经·十四难》提出:"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针灸流派中,偏重灸法治疗是最大的一个流派,又称重灸派.由于使用灸法能振奋人体的阳气,而阳气足就能使人体的机能达到正常和平衡,所以《扁鹊心书》谓:"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阳气不绝,性命坚牢"."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疲备,动作艰难,盖人有一吸气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随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亦".  相似文献   

12.
六经病欲解时是《伤寒论》中诊治疾病的重要理论,是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应用,从自然界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气机影响角度,阐释六经病欲解时。寅至辰时,自然界阳气初升,人体之气也随之升达,此时少阳经可借天时祛邪外出,如邪气较轻,人体可借初升之少阳之力鼓邪外出,症状减轻而“欲解”;反之,如邪气较盛,正邪旗鼓相当,相互交争,寒热往来等症状加重而“欲剧”。巳至未时,自然界阳气升发到顶点,人体之气也升发至体表,人体借天时之力鼓邪外出,太阳经证症状减轻而“欲解”;此时人体阳气浮于表,体内热力稍减,故太阳腑证诸症状减轻,也表现为“欲解”。申至戌时,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人体之气随之收敛体内,体表阳气减少,故阳明经证热象稍减而“欲解”;阳气向体内聚集,在里之热邪被内收之阳所引动而发热加重,故阳明腑证“欲剧”。亥至丑时,自然界阳气收敛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收敛入阴分,太阴是三阴病的开始,太阴脾虚寒是太阴病的主要机制,故阳气先到太阴助脾阳温化寒湿,调气升降,表现为“欲解”。子至寅时,自然界阳气敛降到极致,也即封藏,人体之气随之也封藏于里行温煦之功,故少阴寒化“欲解”;对于少阴热化证,此时阳气入阴,蒸腾阴液,且引动在里之邪热...  相似文献   

13.
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期引产术后发热,疗效尚佳,现介绍如下。病因中期引产后发热的病因病机较复杂。笔者临床体会可归纳为7种:(1)中期引产术后气血损伤,导致机体阴液亏虚,阳气相对偏盛,从而引起发热,此即《素问·逆调论》所指出的“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相似文献   

14.
王艳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1002-1002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依据内经的观点,防病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养生。故《灵枢·官能》中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学习《内经》,其养生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臣服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平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似文献   

15.
2 .5顺应天时阴阳消长之势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分别决定着年、日的时间周期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 ,若天与日。”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一年及一日内太阳运动具有同步的节律性 ,治疗疾病要掌握这种天时阴阳消长之势 ,以选方用药 ,因时制宜。四时阴阳消长变化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 ,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 ,影响于疾病常表现为春夏易于热化 ,秋冬易于寒化。故治疗疾病当顺时令而调阴阳 ,春夏之令 ,治宜抑阳助阴 ,药宜寒凉 ,慎用温热 ;秋冬之时 ,治宜助阳抑阴 ,药宜温热 ,慎施寒凉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2289例新生儿出生时间昼夜节律的分析,发现阳气上升的下半夜、上午与阳气旺盛的中午新生儿出生数较多,而阳气衰落和最弱的下午、上半夜则较少。初步证实新生儿出生的昼夜节律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阳气运行学说相一致。符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的理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相似文献   

17.
胸为阳位,阳气不足或寒邪乘袭,均能使气机痹阻,故《金匮要略》称之为“胸痹”。喻嘉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胸阳不振、寒浊之邪上逆,可使阳气不宣,产生胸中痞闷、疼痛等症。西医诊为“冠心病”者,多有此症状。临床上对于气血郁结所致胸痹的患者,以丹参饮为主方加味进行治  相似文献   

18.
元·倪维德所撰《原机启微》一书,有方有法,有论有案,议理精明,颇多创见。本文拟就其眼病证治试作探讨。一、眼病求原谨察病机倪氏治眼病特别注重探本求原,详审病机。是书对眼病的病因病机论治甚详,分类精细,其说甚明。现将其归纳如下: 1.阴阳病机“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寒热病》)“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扁鹊难经·二十四难》)这都说明眼必须在阴阳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常的视物功能。如阴阳偏盛偏衰就会导致眼病发生。故倪氏在该书中充分运用了阴阳理论指导眼病的辨证论治。他指出:①阳衰不能抗阴。认为脾胃受伤,则阳气下陷,而阴气独盛,阳不能抗阴,于是阳气陷入阴中不能自振,故夜视罔见。②阴弱不能配阳。认  相似文献   

19.
五更泻之所以发生在五更黎明时分,这是天人相应、人体阳气与天时阳气相互感召的结果。《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鸡鸣至平旦是阴中之阳,天时之阳气与人体之阳气均处于逐渐萌动而未隆盛阶段.此时,若人体阳气的升发发生障碍,则阴寒内邪结聚,正邪交争,患者便出现腹痛肠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阳气借天时阳气的资助,足以把阴寒之气驱逐出体外,这时患者便发生泄泻.通过排便,缓解了体内阴寒之气,腑气疏通,人体阳气得以回复,故患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46条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从行文语气看,“阳气重故也”当是对前文的解释。此条是风寒之邪束于肌表的麻黄汤证,为何解释为“阳气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