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血浆纤维连接素(palsma fibronectin,PFN)是体内一种重要的吞噬调理素,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有害颗粒性物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PFN可以作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指标。另外,PFN还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研究表明,晚血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这在血吸虫病的免疫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有关血吸虫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本文通过检测晚血患者PFN水平,对照观察晚血患者脾切除术前后的PFN浓度,探讨晚血患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据国外报道,肝脾型曼氏血吸虫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 等五项指标检测结果显著地高于献血员。国内亦有报道指出,晚期日本血吸虫病(晚血)患者 HBsAg 阳性率显著地高于正常人。本文检测慢性早期日本血吸虫病(慢血)、晚血患者和一组自然人群的 HBV血清标志物,同时作免疫功能与肝功能检查,从而探讨血吸虫病与乙型肝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30例巨脾型和19例已切脾的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及 41例对照人群进行外周血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以检测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脾切除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晚血巨脾型患者上述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切脾患者 NK细胞活性、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明显高于巨脾组。晚血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已呈抑制,但切脾组与巨脾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脾切除不仅能降低门脉高压,同时也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增加患者抵抗力。  相似文献   

4.
对17例急性、14例慢性和25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自发性抑制性T细胞(STs)功能进行了检测,同时测定所有急血、慢血患者和15例晚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急血患者的OKT_3+(全T细胞)、OKT_4+(辅助性/诱导性T细胞)和OKT+_8(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STs功能正常;慢血和晚血患者OKT_8+细胞百分比增高,OKT_3+细胞和OKT_4+/OKT_8+比值明显降低,STs功能显著增强。急血患者的OKT_8+细胞百分比与STs功能呈负相关,慢血和晚血患者的OKT_8+细胞百分比和OKT_4+/OKT_8+比值分别与STs功能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提示急血患者细胞免疫反应增强,慢血和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呈降低调节,抑制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在血吸虫病免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期日本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1∶ 1、1∶ 2配对病例 -对照研究。对照组为健康人 ,慢性血吸虫病 慢血 )患者 ,每组调查 2 13例。调查内容包括 :血吸虫病患病史、治疗史、疫水接触史、社会经济状况及营养状况等。检测细胞、体液免疫水平、 5项乙肝血清标志物 HBVMs)和 ABO血型及 B超等。用 SAS软件 ,以 1∶ 1、1∶ 2配对单因素和逐步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血吸虫病检查次数 OR=1.16 8~ 1.311)、首次患血吸虫病距末次治疗间期 OR=1.14 2 )和距本次调查间期 OR =1.0 89)、HBs Ag+ OR=4 .6 83~ 10 .75 9)、HBc Ab+ OR=2 .873)、HBs Ag+ +HBe Ab+ +HBc Ab+ OR=7.6 0 4 )为晚血发病危险因素 ;晚血患者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年均收入较低 ;未发现晚血与 ABO血型的关联性。 结论 晚血的发生与血吸虫的反复感染、血吸虫病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及感染间期长有关 ,合并乙肝感染、社会经济状况差及细胞免疫水平降低可增加其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检测了95例各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纤维连接素(FN),水平,并对22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脾切除两周后的血浆 FN 水平进行对照观察,同时测定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急血患者血浆 FN 浓度显著升高并与 IL—1诱生水平明显呈正相关;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正常;晚血组的血浆 FN 浓度明显降低,脾切除后两周血浆 FN 水平显著升高,但仍然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急血和晚血患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分别被激活和受到损害,急血患者血浆 FN 水平的变化可能与 IL—1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宿主免疫应答的结果[1]。大量资料表明,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低下。我们曾对各期血吸虫病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观察,发现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也呈紊乱与低下状态[2]。为了弄清血吸虫病发病机理,我们作了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比较观察。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观察组为来我院检查和治疗的无其他加杂症的血吸虫病患者共78例,其中急性血吸虫病(急血)20冽,慢性血吸虫病(慢血)40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18例。本组男性sl冽,女性27例;年龄最大65岁,…  相似文献   

8.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三种细胞因子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逆转录 (RT) PCR加ELISA法对晚期血吸虫病(晚血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的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 (IL) 4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的mRNA水平进行检测 ,探讨它们与肝纤维化程度、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本组晚血患者 2 35例 ,男 112例 ,女 12 3例 ,平均年龄(6 0 5± 7 8)岁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写的第 3版《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晚血标准诊断。病人由嘉兴市血吸虫病防治医院提供 ,并经我所做HBVDNA、HCVRNA及HBeAg、抗 HCV等多项检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血吸虫病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急性血吸虫病(急血)、慢性血吸虫病(慢血)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与乙肝的关系都有报道。其中晚血与乙肝的关系的报道基本一致,即晚血患者HBV感染率显著高于自然人群;急血、慢血与乙肝的关系各家报道不一,有的显示两者有关,有的则持相反观点。至于对两者的血清流行病学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从1990年4月至10月从血清流行病学的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γ干扰素 (IFNγ)及I型γ干扰素受体(IFNγR1)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中表达水平,探讨IFNγ和IFNγR1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和肝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IFNγR1的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慢血及晚血患者血清IFNγ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透明质酸(HA)、Ⅳ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等肝纤维化指标。采用对比分析,观察IFNγR1、IFNγ及肝纤维化指标在慢血及晚血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慢血患者IFNγR1和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晚血未切脾患者IFNγR1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而IFNγ增高(P<0.01);晚血切脾患者此两项指标又恢复正常;IFNγR1和IFNγ与HA、ⅣC、LN、PCⅢ之间无相关性(r分别为0.19、0.20、0.14、0.21)。结论 IFNγR1和IFNγ之间存在相互对应关系 ,IFNγR1的表达与血吸虫病的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30例巨脾型和19例已切脾的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及41例对照人群进行外周血NK细胞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测定以检测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脾切除对其影响。结果显示,晚血巨脾型患者上述免疫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人群,切脾患者NK细胞活性、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明显高于巨脾组。晚血患者中性粒细胞吞噬指数及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已呈抑制,但切脾组与巨脾组之间无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晚期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晚血)巨脾型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后能否纠正脾功能亢进,我们对105 例晚血巨脾有手术指征和105 例因晚血脾切除患者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查, 观察对比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的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诊断类型血吸虫病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68 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慢血”)、76 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下简称“晚血”,其中巨脾型52 例、腹水型24 例)以及78 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PLT、MPV、PDW、PCT。结果 慢血组和晚血组PLT、PCT 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晚血组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纤维化程度 加深甚至出现肝硬化,其MPV、PDW 也发生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值,可为血吸虫病患者特别是晚血患者病情诊断提供初步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检测了17例急性血吸虫病(急血)、14例慢性血吸虫病(慢血)和19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脂多糖(LPS)诱生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结果急血组明显升高,且与体温呈正相关;慢血组和晚血组均显著下降,以晚血组尤为显著。经消炎痛阻断前列腺素合成,3组患者的IL-1水平均显著提高,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表明IL-1在介导急血患者发热和炎症反应以及慢血感染阶段的免疫调节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血吸虫病中IL-1活性的改变可能与前列腺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慢血)与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肝脏超声图像的特征,我们对52例晚血和45例慢血患者有关的检查资料进行了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1.1 晚血组 52例患者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5岁,平均50.2岁。 1.2 慢血组 45例患者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24岁,平均45.3岁。全部病例均经血吸虫病原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文献报道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往往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变,本文观察了48例男性晚血患者的尿17-酮类固醇(简称17-酮)和17-羟皮质类固醇(简称17-羟)的排量情况。  相似文献   

17.
波阳县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全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病人850例,2002年7月作者对全县晚血病人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随机抽查的87例晚血脾切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晚期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HB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和慢性血吸虫病(慢血)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26例晚血和427例慢血患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HBV感染检测5项指标(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采用ELISA法。结果除HBsAg外,晚血患者的HBsAb、HBcAb、HBeAg、HBeAb、“大三阳”、“小三阳”的阳性率和各年龄组的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率均与慢血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晚血患者与慢血患者之间HBV感染率总体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血吸虫病(4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37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38例)患者及健康人(47例)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ITM)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血吸虫病病程、病型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病程呈正相关(r=0.567,P<0.05);晚血腹水型与晚血巨脾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病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001,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反映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发病趋势,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的血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收集丹棱县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例记录.在全县开展晚血现况调查,重新登记晚血患者名册,对不符晚血条件的在册登记予以除名,对符合晚血条件则登记入册,对现有晚血患者提出处理意见.统计并分析其分布及发病率.结果 丹棱县晚血档案齐全、真实,未发现不符合晚血登记的情况.丹棱县历史晚血患者共119人,其中,仁美乡(镇)45例、杨场乡(镇)35例、双桥乡(镇)20例;农民115例,干部4例;文盲7例、小学67例、初中44例、高中1例;30~59岁共有82例(68.9%);男性75例、女性44例.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生晚血16例,80年代以后发生晚血103例,80年代以后发生数明显多于80年代以前(x 2=40.17,P<0.01).现存晚血37人.结论 丹棱县晚期血吸虫病在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