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丽春红2R-亮绿法在中枢神经纤维束髓鞘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中枢神经纤维束髓鞘的染色方法。方法:应用丽春红2R-亮绿双重染色法,对正常SD大鼠脊髓组织进行染色。结果:丽春红2R-亮绿染色后,脊髓白质中神经纤维束轴索、髓鞘呈橙红色,灰质背景呈淡绿色,其中神经元呈绿色。结论:丽春红2R-亮绿法是显示中枢神经纤维束的一种简便、迅速、可靠染色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的特殊染色方法。方法:选用正常成年SD大鼠延髓和脊髓冰冻切片,应用Luxol Fast Blue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果:Luxol Fast Blue染色后,在延髓和脊髓切片中可见灰质呈淡红色,白质呈蓝色,延髓锥体染成深蓝色。锥体中Luxol Fast Blue标记的深蓝色阳性纤维,经锥体交叉后至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沿脊髓后索腹侧深层下行,至荐段后逐渐消失。在延髓锥体和脊髓颈、胸、腰段后索中,深蓝色的Luxol Fast Blue阳性纤维边界清晰,与周围结构区分明显。结论:运用Luxol Fast Blue染色可清楚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的定位,是一种简便可靠的皮质脊髓束形态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最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对皮质脊髓束(CST)示踪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单侧锥体束损伤组(n=24)、假损伤组(n=8)和正常组(n=8)。在锥体交叉上方选择性切断左侧锥体建立单侧锥体束横断损伤模型。运用Rivlin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检测。在双侧感觉运动皮层多点分层立体定位注射BDA,BDA注射14天后取脑和脊髓切片进行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BDA标记信号,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走行。结果:Rivlin斜板试验显示单侧锥体束横断损伤组倾斜平面临界角度变化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损伤组(P<0.05)。正常组和假损伤组大鼠BDA示踪显示BDA标记阳性细胞定位于双侧感觉运动皮层的锥体细胞,锥体细胞发出的BDA阳性纤维束对称分布于双侧皮层、内囊、大脑脚、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中的皮质脊髓束内,继而经锥体交叉到脊髓后索,在双侧后索最深层、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脊髓骶段。锥体束横断损伤大鼠在损伤部位以上可见双侧对称的BDA阳性纤维束,损伤平面以下在右侧延髓锥体和左侧脊髓后索中见有BDA阳性纤维束,损伤侧锥体和右侧脊髓后索中未见有BDA阳性纤维束。结论:BDA顺行示踪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皮...  相似文献   

5.
大鼠红核和颈段皮质脊髓背侧束联合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研究脊髓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 ,建立大鼠红核和皮质脊髓背侧束 (dCST)联合损伤模型。方法 立体定位仪下 ,致伤颈 3dCST和双侧红核 ,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损伤范围。示踪剂观测皮质脊髓腹侧束 (vCST)的出芽情况 ;同时 ,评定大鼠前肢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精确地致伤红核和dCST后 ,vCST的出芽数量和大鼠前肢功能评分成显著负相关 (P <0 0 1)。结论 大鼠红核和dCST联合损伤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后可塑性变化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6.
将HRP泳入大鼠室旁核,在其延髓孤束核—迷走背核复合体与脊髓侧索后部、侧角、中央灰质等处出现顺行标记的纤维与终末。连续追踪时,可以区分两条室旁核下行径路。外侧径路自室旁核入下丘脑外侧区与未定带;至下丘脑尾侧部行于被盖腹侧区及其背外侧,在内侧丘系与大脑脚间。至中脑、脑桥时,随外侧丘系移向腹侧;继则行于脑干腹外侧浅部;延入脊髓侧索,最后入灰质。内侧径路经间脑室周、中脑中央灰质、第四脑室底、孤束核—迷走背核复合体、延髓与脊髓中央管周下行。  相似文献   

7.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家兔脊髓一侧的颈、胸和腰等不同节段,逆行追踪顶盖脊髓束在脊髓的下行投射节段。研究结果表明,上丘的HRP标记神经元恒定地见于上颈段(C_(2~3))注入例动物,而未见于颈膨大和胸腰段注入例动物。标记神经元仅分布于注入侧对侧上丘尾外侧部的中灰质层和深灰质层,并以深灰质层数量居多。结果提示,家兔顶盖脊髓束越边投射到上颈段脊髓。  相似文献   

8.
应用溃变法对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投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为在单侧损毁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后,用铜银法、Fink-HeimerⅡ法和 Fink-HeimerⅡ后漂白复染法顺行追踪大鼠皮质脊髓束的投射。溃变纤维见于对侧脊髓后索的腹侧部和同侧脊髓前索的内侧部。位于后索的溃变纤维一直延伸到骶段,位于前索的仅限于颈段。溃变终末广布于脊髓的Ⅰ~Ⅶ层,并存在定位关系:来自运动区的纤维投射到脊髓的Ⅳ—Ⅶ层,来自体感区的纤维投射到脊髓的Ⅰ—Ⅴ层。对结果的讨论提示,动物皮质脊髓束的走行反映了某种种系进化关系;而该束在动物中枢神经系的运动和感觉机能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BDA(Biofinylated Dextran Amine)示踪大鼠皮质脊髓束,观察其在脊髓内的走行.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10只,分A、B两组.A组用10%BDA注射到双侧皮质运动区.B组注射到左侧皮质运动区.3周后灌注取材,取C1-3、T3-5和T9-11节段脊髓做冰冻切片,行DAB染色.结果 (1)横向观察:A组在双侧脊髓白质的后索以及前正中裂两侧观察到棕色阳性纤维.B组在右侧脊髓后索和左侧前正中裂观察到棕色阳性纤维;两组都有显色纤维从后索发出进入灰质且在灰质内分布均匀;(2)纵向观察:阳性纤维自吻端向尾端逐渐稀疏.结论 BDA示踪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大鼠皮质脊髓束在脊髓内走行,阳性染色纤维的数量自吻端向尾端逐渐稀疏.  相似文献   

10.
大鼠皮质运动区纤维投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6只大鼠运动皮质注入HRP观察顺向标记的皮质脊髓束纤维的走行与分布以及观察逆向标记细胞在各低级中枢的分布情况。皮质脊髓束在延髓内交叉后进入延髓背侧索并向尾侧进入脊髓背侧索形成皮质脊髓背侧束。各低级中枢内逆行标记细胞分布广泛,以网状结构细胞为主。大量的广泛的细胞向运动皮质投射上行纤维对运动皮质的兴奋性的维持以及构成锥体外系的反馈路径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稳定可靠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电解损毁法,主要损伤大鼠第10胸椎节段脊髓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在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受损脊髓组织学变化及大鼠运动功能改变,并用HRP逆行标记技术,以大脑运动皮层标记神经元计数来反映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结果:1mA,210s的损伤电流,可在脊髓后索造成神经组织坏死,形成空腔,使双侧皮质脊髓束纤维受损;术后1周、2周、3周观察,电损毁组大鼠运动功能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表现为后肢运动评分下降,Ashworth肌张力评分增大,斜板实验角度下降;电损毁组运动皮质标记神经元计数也显著低于假手术组。结论:电解损毁在适宜参数下能损伤双侧脊髓皮质脊髓束,引起双后肢的不完全性截瘫,结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为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皮质脊髓束(eorticospinal tract,CST)投射神经元的方法研究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损伤的皮质脊髓束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OEC制成细胞悬浮液移植至大鼠C1—C2节段右侧皮质脊髓束电损毁的部位。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移植第12天,三个实验组分别在右侧L2-3节段相应CST的位置注入HRP。2d后,观察计数双侧额顶叶皮质标记的CST投射神经元。结果 移植组与损伤组比较,标记的锥体细胞数量多,细胞形态清晰,排列较规则,可见模糊柱状结构。结论 移植组标记的HRP逆行追踪CST投射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损伤组,由此可认为损伤的CST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进而确信OEC的移植能够促进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方法研究了雌性大鼠延髓和脊髓内雌激素受体(E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亚型(mGluR1)的分布与共存,以探讨在受体水平神经与内分泌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链霉亲和素ABC法显示ER免疫反应产物呈棕色,mGluR1免疫反应产物呈蓝黑色。ER和mGluR1在脊髓和延髓有广泛的分布:在脊髓的颈、胸、腰段,ER分布于腹角、背角和侧角;mGluR1的分布与ER相似,但以腹角和背角较为丰富。在延髓,ER分布于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mGluR1的分布与ER相似,但在数量上有差别。此外,在延髓和脊髓ER和mGluR1广泛共存于许多神经细胞内,即存在着双标细胞。结果提示:雌激素和谷氨酸可通过共存于同一神经细胞的受体,进而在信使、基因和转录水平相互作用,调节神经细胞的机能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与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存在。方法 将。TB及NY分别注入大白鼠的脊髓与红核内,在大脑皮质观察比较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 F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6,4,3,1区,10区的尾侧部及7,18区的颅饲部亦有少量存在。无发现双标记细胞。结论 大脑皮质向脊髓发出投射的区域非常广泛,向红核发出投射的区域全部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分布的区域内,皮质脊髓神经元无分支投射到红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切除并Ⅰ期颈枕融合治疗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23例,所有病人先行颈枕Ⅰ期融合,随后采用经口咽入路切除齿状突及局部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 平均随访16个月,痊愈15例,明显好转6例,死亡2例,其中有3例并发肺部感染,经积极治疗后痊愈.结论 经口咽入路并颈枕Ⅰ期融合是治疗合并有腹侧延颈髓受压之颅颈交界区病变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8例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切除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2 8例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中全切除 2 6例 ,1例肿瘤的延髓侧切除中呼吸有改变行近全切除 ,1例肿瘤的下级有囊性变和空洞 ,术中部分囊性变残留 ,术后MRI显示部分囊肿壁上有肿瘤残留。无手术死亡病例及手术致残者 ,术后神经系统功能多数得到恢复和改善。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延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可靠方法 ,绝大多数肿瘤可通过显微外科手术达到全切除 ,未全切除者或间变者应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