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医家高世拭在《黄帝素问直解》中说:“痹,闭也,气血凝涩不行也。有风寒湿三气之痹。”西医所讲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都属于痹证的范围。传统医学将其称为历节风、白虎风、顽痹等。  相似文献   

2.
痹,是一种筋骨肌肉或关节发生疼痛、重着或顽麻不仁的证候。其病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以致风、寒、湿之气乘虚内入,壅闭经络,不得随时疏散,久而为痹。张仲景论痹思想来源于《内经·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旨。他根据病情虚实,兼证轻重,主要在《金匮要略》一书的《痉湿喝篇》、《中风历节篇》和《血痹虚劳篇》等进行阐述;并把痹证的项、腰、脊、臂、脚(?)痛等,归纳于“阳病十八”的范围(见《脏腑经络先后篇》)。学习《金匮要略》关于痹证论述,深感辨证精当,处方灵活,现归纳于六法,分述于下。一、发表祛湿法《痉湿喝篇》与《中风历节篇》分别指出:“湿家,身烦疼”;或“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可与麻黄加术汤,或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3.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4.
顽痹证证治拾粹鄂州市中医医院(436000)朱祥麟《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故治痹者多以三因立论。痹病久延不愈,衍成顽痹病疾,证情较为复杂,非循常法可获效。《灵枢·周痹》谓:“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  相似文献   

5.
尩痹为痹证的一种特殊证候,以其病情顽固,久延难愈,且疼痛遍历周身多个关节,亦称“顽痹”、“历节风”等。《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尩赢,脚肿如脱,……”、“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诸条,均形象地描述了尩痹的临床特征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变形,活动受限,身体瘦削。与现  相似文献   

6.
正烧山火为针刺复式补法的代表,起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其名称及具体操作首见于《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操作手法虽各有见解,但均以受针刺者针刺局部及全身产生热感为准,《针灸大成·南丰李氏》中将烧山火主治总结为"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症"。《医学入门》  相似文献   

7.
“痹证”历代医家也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等,以《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历代医家著作对“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都进行了论述,治疗历代也颇多论述,下面就本人关于痹证治疗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此为痹”自古多歧义。作为中风历节病篇首条经文,若能深究其实质,明乎其真谛,对深入研究仲景中风的学术观点,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不揣冒昧,试析如下。一、古今医家释“此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注家对“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这段经文认识颇多不一。其中有释本段经文是论述中风与痹证之鉴别者,如黄元御曰:“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非风也。痹者,风寒湿合而痹其血脉  相似文献   

9.
论痹     
“痹”有闭塞不通的意思。凡身体某部或某些部分,由于营卫不利、气血凝涩而致肢体、关节、经络、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病证均称为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痹者闭也”。《素问·痹论》这篇简要的论述,揭示了痹症的病因分型和病理。痹症现代医学称为风湿病、风湿热。“风湿”之名、祖国医学早就有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有“此名风  相似文献   

10.
王汉裕 《光明中医》2002,17(4):28-29
痹证泛指机体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邪气乘虚入 ,致使气血凝滞 ,经络痹阻 ,引起系统的疾病的总称。依其风寒湿热的偏盛分为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痛风和历节风皆属于痹证的范围。《素问》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又曰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强调形成痹证的外因 ,而勿视内因。而针对其风寒湿热等外因的治疗 ,给予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常规治疗 ,但疗效欠佳。痹之为病 ,病程长 ,缠绵日久。这不得不使人思考其病因病机的复杂性 ,再次深入探讨其内因。朱丹溪首先把痛风和历节风从概念上区分开来。[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进行阐发。方法:基于文献学研究方法,对《金匮要略》有关痹病之论述、后世医家在痹病治疗中对《金匮要略》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后世医家治疗痹病,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继承,一方面对《金匮要略》论治痹病的理法予以发展,且在痹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痹方药等方面的发展多与《金匮要略》相关。结论:《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对风湿病之认识:素问痹论篇载:“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夙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张景岳曰:“风胜者行痹,风者善行,故走注历节无定所、为阳邪。寒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是为痛痹,此为阴邪。湿胜者为著痹,以血气受湿,濡滞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是阴邪”。辨证:风湿之为病,害人皮肉筋脉最甚,有自外感由口鼻而来者,或坐卧湿地而咸受者,有久患风湿已成  相似文献   

13.
早在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中即有:“产后中风,身体疼痛,四肢蕤弱不遂……”的记载。广义的说:“凡是产后或产褥期发生的痹证均属“产后痹病”;狭义指:妇女在产后出现肢体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活动不利等证,为“产后痹证”,或称“产后痛风”等。《医方类聚》说:“夫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者,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役,动伤脏腑,虚损未复,为风邪所乘,风邪冷气初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赢乏少气,风气入手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若日久不治或误治,每可致顽证痼疾,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14.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金匮要略》提出“历节”病名属痹证范畴。沈金鳌云:“白虎历节风,痛痹之一症也,以其痛循历节遍身百节,故曰历节,以其痛甚如虎咬,故曰白虎历节。”姜老说:“凡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部分筋骨、肌肉、关节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疾患的,统称力痹证。”痹证实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姜老又说:  相似文献   

15.
痹者,闭也,气血阻闭不通之谓也。凡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气血运行受阻,引起关节、肌肤酸麻重疼甚至肿胀变形等症,统称痹证。王云彤老中医行医50多年,治疗各种痹证,其经验有四个方面: 首辨寒热痹证的分类,《内经》有行痹、痛痹、着痹及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要略》有风、湿、血痹、历节等。王老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治痹首辨寒热二纲,然后据证再揆度风、湿、热孰多孰少,因证治之。临床上,寒证多,热证少。热证的辨别要点:寒证以肢体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外邪侵袭皮肉经络,筋骨,致使气血闭不能畅行气滞血瘀,引起关节等处出现酸、痛、肿胀、麻木,重着及屈伸不便等症状。本人认为顽痹的病因机为风、湿、瘀、虚共存。顽痹临床表现分为寒、热之别。  相似文献   

17.
痹证的探讨     
痹即闭阻不通的意思。《金匮要略》命名历节,巢氏称日历节风,后世称日病风,自虎历节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范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全国各地医学界在中西医密切结合下,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中医的辨证分型,西医的诊断辨病,对预防与临床实践提供了不少的宝贵资料,为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  相似文献   

18.
路志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斑狼疮在中医学中多属于“阴阳毒”、“赤丹”、“蝴蝶斑”、“周痹”等范畴。《金匮要略》载“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诸病源候论》:“赤丹者,初发疹起,大者如连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如鸡冠,肌里由风毒之重,故使赤也”。周痹之名,源于《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宗金鉴》谓:“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虽有定处,痛无歇止,或从上及下或从下及于上,左右相移流走”等描述。路老认为:其病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病程长,多…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常见病 ,本文拟从针灸治疗 RA的思路出发 ,探讨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下面将从 3个部分予以分析。古代治疗“痹证”的针灸思路RA多归于中医“痹证”一门 ,对其治疗的内容 ,尚见于行痹、着痹、痛痹、历节风、骨痹、顽痹、痛风等病之中 ,对其治疗 ,《内经》从原则、针具、针法等各个方面都予以了论述 ,如《素问·痹论》中说 :“五脏有俞 ,六腑有合 ,循脉之分 ,各有所发 ,各随其过 ,则病瘳也。”确立了辨证循经的治疗原则。在针具的选择上 ,《灵枢·官针》中说 :“病痹气暴发者 ,取以员利针。”对…  相似文献   

20.
麻杏薏甘汤加味治疗痹证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杏薏甘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之《金匮要略》,原方主治:“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系风湿在表,微有化热之湿病主方。临床运用此方,加味治疗痹证,每每获效,兹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