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DPPB的风险。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结直肠息肉接受内镜下治疗的426例患者,其中行圈套摘除治疗262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128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3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内镜和病理检查资料。根据内镜下治疗后是否发生DPPB,将患者分为DPPB组和未出血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6例患者中有21例发生DPPB(4.93%)。DPPB组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较未出血组更高(P0.05)。接受ESD治疗的患者DPPB发生率为11.11%,高于接受圈套摘除(2.29%)和EMR(8.59%)的患者(P0.01)。息肉位于直肠、左半结肠、横结肠+右半结肠的患者DPPB发生率分别为9.26%、3.51%和3.4%,直肠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息肉患者(P0.05)。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的DPPB发生率(7.6%)高于息肉直径≤0.9 cm的患者(1.14%)(P0.01)。有蒂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6.73%)与无蒂息肉患者(2.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的DPPB发生率(7.04%)高于增生性息肉患者(2.08%)(P0.05)。有术中出血患者的DPPB发生率(9.52%)与无术中出血患者(4.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直肠息肉、息肉直径0.9 cm、腺瘤性息肉及ESD治疗是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发生DPPB的危险因素。操作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危险因素并加以重视,有利于降低DPPB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接受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6 430例患者(20 351枚息肉)资料。根据是否包含≥1枚腺瘤性息肉,将患者分为腺瘤患者组(4 573例)和非腺瘤患者组(1 857例);根据结直肠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广泛应用于早期结直肠肿瘤的治疗.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本文就早期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短粗蒂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行ESD治疗的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结果 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息肉直径2.0~4.0 cm,平均2.8 cm,均成功进行ESD,整块切除率100.0%。手术时间7~60 min,平均25.1 min。术中26例(65.0%)出现动脉搏动性出血,均经内镜下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术中无穿孔、无内镜无法处理的大出血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4 d,平均1.3 d。术后病理提示,23例(57.5%)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15例(37.5%)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5.0%)为浸润黏膜下层浅层的早期癌。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灶完整切除率100.0%。患者术后随访时间4~24个月, 平均10.2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较大结直肠粗短蒂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技术切除对于2cm以上结直肠粗蒂息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均先用钛夹钳夹根部后再用电刀切除原钛夹钳夹处远端。结果在所有102例患者(152枚息肉)中均能安全切除,恢复良好,术后5d内痊愈出院,均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肠镜下消化内镜钛夹钳夹后电刀治疗结直肠道粗蒂息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有效避免或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内镜下表现,分析癌变相关因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电子结肠镜检查或治疗的77例结直肠癌变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影响结直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及其内镜下治疗策略。结果77例癌变结直肠息肉中,9例伴发结肠癌。60例有临床症状,症状发生率为77.9%(60/77)。息肉癌变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多发生于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行电子结肠镜电切法切除44例,其中完全切除38例。结论年龄〉60岁患者和乙状结肠息肉癌变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性对属于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的癌变息肉行电子结肠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侧向发育肿瘤(LST)并发出血、穿孔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病变直径≥20 mm且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172例,根据术后是否并发出血或穿孔,将172例患者分别分为出血组(9例)和非出血组(163例)、穿孔组(14例)和非穿孔组(158例)。对入组患者并发出血、穿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出血发生率为5.23%,穿孔发生率为8.14%,手术时间≥120 min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05,95%CI 0.051~0.822,P=0.025),高龄(OR=0.945,95%CI 0.897~0.996,P=0.035)及病灶纤维化(OR=0.105,95%CI 0.027~0.405,P=0.001)是ESD治疗直径≥20 mm结直肠LST发生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ESD治疗直径≥20 mm的结直肠LST过程中,手术时间≥120 min为术后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高龄及病灶纤维化会增加穿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胆囊切除已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一直未受到重视。目的:探讨胆囊切除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经结肠镜排除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疾病的患者425例,根据既往有无胆囊切除史分为胆囊切除组(n=63)和对照组(n=362),对两组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内镜下息肉表现和组织学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胆囊切除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6.0%对3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两组患者息肉的部位和形态均无明显差异(P=0.753,P=0.127);但胆囊切除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危险显著高于对照组(OR=1.79,P=0.006)。亚组分析示胆囊切除史≥10年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与胆囊切除史〈10年无明显差异(P=0.11)。结论:胆囊切除并未增加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性,但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因此对胆囊切除患者应重视早期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结直肠锯齿状息肉是一组具有恶性潜能的组织学异质性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SSA/P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目的:分析结直肠锯齿状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提高临床和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复习江苏省南通和苏州地区三家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的结肠镜检查资料,筛选出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锯齿状息肉病例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直肠锯齿状息肉占近5年结肠镜检查的0. 1%(40/39 607),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6. 5±13. 4)岁。对46枚有代表性的息肉进行分析(SSA/P 9枚,TSA 13枚,HP 24枚),不同类型锯齿状息肉的临床特征以及内镜下部位、形态和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SA/P与TSA的异型增生检出率及其严重程度、癌变检出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结直肠锯齿状息肉临床上相对少见,不同类型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学表现有其自身特点。SSA/P和TSA有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前病变,结肠镜检查检出并切除息肉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上海市嘉定区1 61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结直肠息肉的内镜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北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 652枚结直肠息肉纳入研究,对息肉临床病理特征、活检与内镜切除标本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随访期间息肉再次检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652枚结直肠息肉中75.3%(1 996枚)为远端结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77.5%(2 056枚),其中39.1%(804枚)发生上皮内瘤变。447枚息肉同时取活检并在切除后送病理检查,两次病理诊断总体符合率为60.4%,其中腺瘤性息肉符合率为68.1%。术后1.5年复查结肠镜再次检出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共218枚,腺瘤性息肉占74.3%,近端结肠和直径≤1.0 cm的息肉再次检出率分别显著高于远端结肠和直径1.0 cm者(12.3%对6.9%,9.0%对4.5%,P均0.01)。结论:腺瘤性息肉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息肉中占比较高;应重视息肉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迟发性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迟发性出血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11/2014-0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426例2292枚结直肠息肉切除中与息肉以及操作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息肉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于20例患者(发生率1.4%).多因素分析发现息肉10 mm[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1.222,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1.205-1.239,P=0.003],位于右半结肠(OR=1.152;95%CI:1.137-1.167,P=0.049),内镜医师经验欠缺(OR=1.307,95%C I:1.288-1.326,P=0.046)是息肉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有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经验欠缺内镜医师进行右半结肠息肉切除(OR=1.992,95%CI:1.975-2.009,P=0.000)增加迟发性出血风险.结论:息肉大小、右半结肠息肉以及内镜医师经验欠缺是迟发性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及早期胃癌(EGC)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囚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共治疗的80例胃黏膜HGIN及EGC患者的资料,分析ESD治疗HGIN及EGC的疗效及其病变形态、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对切除效果的影响。评价指标:完整切除率、组织学治愈率、生存率、并发症、复发率。结果内镜下ESD完整切除75例,切除率93.8%,组织学治愈79例,治愈率98.8%,其中,HGIN、黏膜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ESD完整切除率分别是100%(31/31)、92.3%(24/26)、92.3%(12/13)、80.0%(8/10);组织学治愈率分别是100%、(31/31)、100%(26/26)、100%(13/13)、90.0%(9/10):HGIN、黏膜内癌、黏膜肌层癌及黏膜下癌不同病理分型间完整切除率无差别,P0.05;HGIN、黏膜内癌、黏膜肌层癌及黏膜下癌不同病理分型间组织学治愈率有差别,P0.05。术中明显出血发生率为0;穿孔发生率0,术后迟发出血发生率2.5%,52例ESD患者术后随访,复发残留率1.9%(1/52),生存率100%(52/52)。结论 ESD组织学治愈率、复发率与病变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有关。内镜下ESD治疗胃黏膜HGIN和EGC并发症少、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无蒂息肉内镜电切术和套扎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息肉临床发病率高,并有癌变可能。尤其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山田Ⅱ型),更被视为癌前病变。目前,结肠息肉的治疗原则一般首选内镜下电切。但经内镜完整切除无蒂扁平息肉不仅困难,且易并发结肠穿孔和出血。近年用尼龙圈套扎治疗息肉多见报道,疗效稳定、术式安全,已在临床推广。我们收集2002至2004年间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共计37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内镜下圈套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17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巨大结肠直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无蒂息肉采取逐渐切除的方法,有蒂息肉则横断切除蒂的方法.结果内镜下圈套切除170例患者,共切除大的(≥3cm)息肉176颗,这些切除的息肉称为"巨大”息肉.出血是息肉切除术仅有的并发症占24.1%,除1例需住院止血,其他所有出血都经过内镜下治疗止血.切除的息肉组织学均为腺瘤,同时伴有恶变的占12.3%.132例患者随访在6mo以上结论内镜下切除巨大结肠直肠息肉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因息肉复发率较高,所以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年龄≥60岁)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s,LST)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212例年龄≥60岁的LS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病理性质与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服用抗凝药物情况、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及内镜下表现(大小、部位、形态等)的相关性,并分析总结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的212例患者男119例、女93例,年龄(68.76±6.37)岁,病灶大小(26.10±15.64)mm,内镜治疗204例(96.2%),外科治疗8例(3.8%),内镜下治愈性切除率99.5%(203/204)。术后病理提示HGIN占34.9%(74/212),癌变占7.6%(16/21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是否服用抗凝药、血脂情况、癌胚抗原水平均不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病灶大小(P<0.001)、病灶位置(P=0.002)、病灶形态(P<0.001)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大小≥20 mm(P=0.001),病灶形态为结节混合型(P=0.020,OR=2.624,95%CI:1.161~5.933)或假凹陷型(P=0.012,OR=10.009,95%CI:1.667~60.080)是老年人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对年龄≥60岁的LST患者,病灶大小及形态是LST合并HGIN或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老年人的结肠镜检查及早期诊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术前结直肠黏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浸润深度判定的准确性。[方法]选取86例结直肠黏膜活检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初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根据EUS术前分期的结果指导行黏膜下剥离(ESD)或外科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病理结果,比较EUS对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结果]86例患者术前EUS示4例为单纯HGIN,20例考虑为早期结直肠癌,其中有17例行ESD,7例选择行外科手术,21例EUS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62例EUS诊断为进展期结直肠癌,对其行外科手术治疗,59例EUS诊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病变浸润深度符合,EUS的对HGIN的诊断特异度、敏感性、阳性预测值、约登指数、一致率分别为87.50%、95.16%、87.59%、82.66%、93.02%。对扁平的病变EUS诊断准确率为95.92%。[结论]结直肠HGIN术前的EUS检查,对病变浸润深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改良黏膜刀辅助息肉切除术(KAP)治疗结直肠粗蒂大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我们在既往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KAP技术做出如下改良:首先采用放大内镜对结直肠粗蒂大息肉头端及根部进行JNET与Pit pattern分型,评估病变性质,排除恶性息肉;然后使用止血夹夹闭息肉根部阻断血流;再使用HOOK刀或IT刀沿止血夹上方1~2 mm处将息肉整块切除;止血钳、钛夹或(和)尼龙绳进一步处理创面;取出标本、固定送检病理。在此基础上,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改良KAP治疗的15例结直肠粗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切除操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初步分析改良KAP的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中无大出血以及穿孔发生,术后未出现迟发性出血,也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和电凝综合征。术后病理显示完整切除率为100%。结论 改良KAP治疗结直肠粗蒂大息肉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