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老年超重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超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和丙泊酚组,每组30例。瑞马唑仑组使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进行麻醉,丙泊酚组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分别记录麻醉给药前(T0)、胃镜过喉部(T1)、肠镜开始时(T2)、肠镜过肝曲(T3)、唤醒时(T4)、出复苏室(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操作时间、加药次数及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呛咳等),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T1、T2、T3、T4、T5时点的HR、MAP较T0时点均出现下降,瑞马唑仑组T1、T2、T3、T4时点HR、MAP高于丙泊酚组(P均<0.05);两组T3、T4、T5时点SpO2高于T0时点,瑞马唑仑组T1、T2时点SpO2高于丙泊酚组(P均<0.05)。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用于老年超重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且呼吸、循环抑制更轻,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术前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对接受四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Ⅴ期慢性肾病患者镇静效果.方法 实施局麻下四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Ⅴ期慢性肾病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手术开始前至手术结束不给予任何镇静药物,B组从手术开始前15 min至手术结束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15 mg/(kg·h).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开始10 min(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开始1 h(T3)时心率(HR)、平均血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术后1天Ramsay镇静评分.术后6 h使用患者满意度评分表进行满意度评分.术后24 h观察患者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相比,T1、T2、T3时A组HR和MAP均升高(P均<0.05),B组HR、MAP和BIS均降低(P均<0.05);与A组相比,B组T1、T2、T3时HR、MAP和BIS均降低(P均<0.05).B组手术开始30 min时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未发生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实施四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Ⅴ期慢性肾病患者,术前至手术结束持续静脉泵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以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常规胃镜检查者226例为对照组,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者72例为镇痛组,监测患者胃镜术前、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胃镜插入时间、检查完成时间、耐受程度,是否有恶心、呛咳、躁动、呕吐等反应,术后患者完全清醒后询问其对胃镜检查的记忆缺失及感受,以及麻醉药物发生副作用的情况。结果镇痛组术中SBP、DBP、HR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SBP、DBP、HR与术前比较出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pO2均无明显变化。镇痛组的平均胃镜插入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组患者术中反应明显降低,感受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对胃镜检查无痛苦回忆,满意度高,且并发症发生未增加;镇痛组胃镜检查成功率100%,对照组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意外情况发生。结论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咪达唑仑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胃镜检查镇静镇痛效果好,安全有效。但检查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与依托咪酯应用于主动脉瓣病变老年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麻醉诱导,观察镇静效果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6例择期行TAVR的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21例)及瑞马唑仑组(25例),麻醉诱导时分别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mg/kg或瑞马唑仑0.3 mg/kg。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开始至脑电波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60所需要的时间;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及气管插管后即刻(T2)的BIS值、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及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记录并对比两组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心动过缓、肌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补救给药、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随访是否出现术中知晓、术后谵妄、术后肝、肾损伤等。结果:与依托咪酯组比较,瑞马唑仑组自麻醉诱导开始至BIS <60的时间更短[(64.8±16.4)vs.(100.2±46.8)s,P <0.01],补救给药次数更...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在老年患者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招募2022年1月至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7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的麻醉方案。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胃镜操作时间、苏醒时间、检查后第1天QoR-15量表评分,以及进入手术室时(T1)、舒芬太尼开始给药时(T2)、瑞马唑仑/丙泊酚开始给药时(T3)、下镜时(T4)、下镜后3 min(T5)、下镜后5 min(T6)、退镜后(T7)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检查后第1天,观察组QoR-15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QoR-15量表的5个维度中,观察组疼痛度、身体舒适度和身体独立度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情绪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理支持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T7时间点,观察组M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T4~T6时间点,观察组SpO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观测时间点HR、R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镜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苏醒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药物追加次数>1次的人数比例,以及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呛咳、头晕、谵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应用于老年无痛胃镜检查患者效果良好,检查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提高患者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老年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行无痛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予以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予以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舒芬太尼麻醉。记录两组入室时、意识消失和操作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两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于入室时和苏醒后15、30、60 min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意识消失时的MAP、HR相比入室时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操作结束时,两组MAP、HR与入室时时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且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胃镜检查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在苏醒后15、30 min时,两组MMSE评分相比入室时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后60 min MMSE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老年男性和女性患者瑞马唑仑预防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致肌阵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全麻手术的老年患者43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21例和女性组22例。采用序贯法确定瑞马唑仑的剂量,相邻剂量间隔为0.05 mg/kg。2组患者瑞马唑仑首次静脉注射剂量均为0.2 mg/kg, 1.5 min后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和罗库溴铵0.4 mg/kg,诱导完成后置入喉罩。记录2组患者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T0)、静脉输注即刻(T1)、静脉输注后1min(T2)及静脉输注后3min(T3)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恶心、呕吐及误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用Probit法计算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相应95%可信区间(CI),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采用Grap...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丙泊酚、瑞马唑仑联合氟马西尼对检查安全性及效益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90例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诱导麻醉,观察组给予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瑞芬太尼诱导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待检查之后,两组均给予静脉注射氟马西尼5 mg,对比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丙泊酚用量,同时对比两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苏醒期躁动程度,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均缩短,丙泊酚量较少,T1、T2及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拔管即刻VAS较低,Ramsay镇静评分较高,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躁动程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检查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氟马西尼诱导维持麻醉应用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中可获得更好的镇静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衰弱老年患者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时使用瑞马唑仑进行全麻诱导致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量(ED50)。 方法: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行择期全麻非心脏手术的衰弱老年患者23例。采用序贯法测定瑞马唑仑半数有效剂量,瑞马唑仑首次静脉注射剂量为0.2 mg/kg,记录患者用药后2 min内患者意识消失情况,患者意识消失后予以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后置入喉罩。通过Probit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测定其应用于两组患者的50%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对应的95%置信区间并绘制量效关系图;同时观察诱导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稳定,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瑞马唑仑在衰弱老年患者致意识消失的ED50为0.091mg/kg(95%CI 0.057-0.118 mg/kg);ED95为0.142mg/kg(95%CI 0.116-0.352 mg/kg);入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在瑞马唑仑注射1 min后降低,但其下降幅度低于基线值20%;各时间点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无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瑞马唑仑注射后2min内观察到呃逆,均为一过性。结论:瑞马唑仑在衰弱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时致意识消失的ED50为0.091 mg/kg,诱导过程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大多心功能较差,对麻醉的耐受性低,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对心脏疾病患者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应激至关重要.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镇静药物,麻醉诱导具有起效迅速、恢复快、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呼吸抑制轻微等优点,已先后批准用于程序性镇静及全身麻醉.目前,瑞马唑仑在心脏手术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样本量较小,但其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二尖瓣钳夹术等心脏手术中被发现可维持患者术中循环稳定性且不良反应较少.瑞马唑仑具有较高有效性及较好安全性,有望成为行心脏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的候选镇静新药. 相似文献
11.
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评价其镇静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入住辽宁省人民医院ICU50例使用辅助性机械通气患者,给予咪达唑仑静脉负荷剂量0.06mg/kg静脉推注,而后以0.03~0.2mg/(kg.h)微量泵维持,观察镇静评分(RamsayscoreRS)、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气道峰压(PEF)、平均气道压(Pm)、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结果50例患者用药后均取得明显镇静效果。在给予咪达唑仑静脉负荷剂量后,RS下降至2~4级,达到较好的镇静要求,在维持量下保持镇静水平的稳定。用药后患者呼吸无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所有患者均存在自主呼吸,用药后患者呼吸频率变慢,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下降,SpO2、PaO2明显改善(P<0.05)。用药后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用药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但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咪达唑仑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有很好的镇定效果,能减少人机对抗,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心血管和...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ERCP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适度镇静下施行ERCP已成为内镜医生共识,越来越多文献报道丙泊酚单用或联合咪达唑仑正逐步代替传统的安定联用哌替啶或芬太尼方案,即使在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应用丙泊酚麻醉也是安全的。我院自2004年起对老年患者应用丙泊酚联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下行ERCP术,麻醉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采用不同剂量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镇静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在利多卡因局麻的基础上,A组给予芬太尼0.2μg/kg联合咪达唑仑0.05 mg/kg静脉注射镇静,B组给予芬太尼0.5μg/kg联合咪达唑仑0.1 mg/kg静脉注射镇静。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1、3、5、10 min不同时间点心率(HR)、舒张压(SBP)、收缩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 O2)变化情况,以及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两组用药后各时间点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 min两组Sp O2均较麻醉前降低,但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A组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操作知晓情况均低于B组(P0.05)。结论芬太尼0.2μg/kg联合咪哒唑仑0.05 mg/kg用于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中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对Sp O2影响小,患者无不良记忆,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苏醒快,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6)
目的探讨马来酸咪达唑仑片在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观察组(马来酸咪达唑仑片+盐酸多奈哌齐片)52例及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片)58例。治疗6个月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改变。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SQI、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0及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咪达唑仑片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伴睡眠障碍改善患者的睡眠治疗,并对患者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及系统性炎症反应均有一定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多模式镇痛效果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拟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P、F、C组各20例.P组在切皮前和术后24h分别静注40 mg帕瑞昔布钠;F组在切皮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并于PCIA泵中加入200 mg氟比洛芬酯;C组在切皮前和术后24 h分别静注生理盐水5 mL;关胸前行肋间神经阻滞,术毕患者清醒拔除气管导管后接PCIA泵.观察PCIA泵开启后2 h(T1)、4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72 h(T7)时静息、咳嗽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PCIA泵的有效按压次数;记录T6、T7时患者对镇痛效果的评价,记录呼吸监测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C组相比,T1、T2时PClA泵实际按压次数3组间无统计学性差异;T3~T6时P组和F组PCIA泵实际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均<0.05),P组和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息及咳嗽VAS在T1、T2时点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T3~T6各时点P组及F组明显低于C组(P均<0.05),P组和F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T7时点3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各时点呼吸监测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组及F组对镇痛效果的评价明显高于C组(P均<0.05);各组均未观测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后多模式镇痛可增强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对患者呼吸影响小,有利于患者排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正念冥想训练联合艾司唑仑在伴睡眠障碍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伴睡眠障碍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41例)予以降压治疗及常规精神科护理,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予以正念冥想训练联合艾司唑仑,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L)、舒张压(DBP)、收缩压(SBP)。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正念冥想训练联合艾司唑仑应用于伴睡眠障碍老年高血压,可纠正患者睡眠障碍状态,改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在住院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7年2月至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TEE检查的260例住院患者,分为单纯表面麻醉组(C组)54例,咪达唑仑组(M组)27例和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组(MS组)179例。三组患者均给予丁卡因胶浆行口咽部表面麻醉,C组不作其他处理,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MS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M组和MS组术中根据患者反应决定是否追加药物。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T0)、探头置入成功时(T1)、探头置入成功后5 min(T2)的无创血压收缩压(NSB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探头置入难易程度、TEE检查时间、术中不良事件、检查者满意度。检查结束后用改良Aldrete量表评分判断患者恢复程度。术后24 h随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探头置入难易程度、检查者满意度评分和患者术后对麻醉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和SpO2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H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同时间点比较,MS组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间点相比,C组T1和T2时间点HR升高,MS组的HR在T2时间点降低,M组和MS组T1和T2时间点NSBP降低,MS组T1和T2时间点Sp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需要处理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C组患者术后恶心发生率显著高于M组和MS组,术后咽部不适发生率显著高于MS组(P<0.05)。术中不良事件和术后不良反应经及时处理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无不良后果发生。结论 在表面麻醉的基础上,小剂量咪达唑仑、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住院患者TEE检查中,咪达唑仑复合舒芬太尼的效果更佳,但需注意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为了改善机械通气患者人机协调、保护患者脏器功能,临床上主要采取镇痛、镇静治疗。瑞芬太尼和布托啡诺联用可以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但二者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呼吸动力学的影响,以期为机械通气患者选取镇痛、镇静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给予布托啡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芬太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0 min、用药2 h呼吸动力学指标[气道阻力、动态肺顺应性(Cdyn)、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峰压(Ppeak)、自主呼吸频率、每分钟通气量(MV)、呼气潮气量(Vexp)、吸气潮气量(Vins)],用药6、12、18、24 h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苏醒时间(包括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结果用药前及用药2 h,两组患者气道阻力、Cdyn、Pmean、Ppeak、自主呼吸频率、MV、Vexp及V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0 min,研究组患者气道阻力、Pmean、Ppeak、自主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Cdyn、MV、Vexp及Vins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6、12、18、24 h,研究组患者CPOT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布托啡诺能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对呼吸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且未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多模式镇痛在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广西骨伤医院择期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组和I组,每组30例。M组采用多模式镇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收肌管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I组仅采用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静卧及活动时的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补救镇痛率以及镇痛满意度。结果 在T1~T4时间点,M组NRS评分呈上升趋势,而I组呈下降趋势。在T1~T3时间点,M组的NRS评分均较I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4时间点,两组Ramsay镇静评分呈下降趋势,而MMT分级呈上升趋势,两组变化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多学科结构化查房模式联合3D打印技术在老年胃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胃造瘘术的老年患者129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传统组、 3D打印组、多学科+3D打印组,每组43例。传统组实施常规诊疗措施,3D打印组在传统组处理基础上使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胃造瘘导管固定装置,多学科+3D打印组在传统组处理基础上实施多学科结构化查房模式联合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胃造瘘导管固定装置。对比3组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对胃造瘘导管固定方法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 3组入院时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3D打印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与传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3D打印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自我效能评分与3D打印组、传统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学科+3D打印组和3D打印组对胃造瘘导管固定方法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