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燕舞  陈旭  金慧 《海峡药学》2014,26(2):138-139
通过对1例腹腔感染病例的治疗方案、病程及用药情况的介绍,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临床药师参与病人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监护点,提高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抗菌药物管理项目(ASP)对结直肠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和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胃肠外科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制定ASP干预方案,包括教育、制定临床路径、围术期抗菌药物医嘱实施干预等。选择该院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接受结直肠手术且术前无感染的出院患者设为对照组,2021年同期同类患者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纳入患者525例,干预组纳入患者615例。结直肠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干预前后分别为4.27%和4.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比例分别为20.19%和5.8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拉氧头孢下降55.19%(21.56比9.66),头孢曲松上升95.55%(8.53比16.68)。结论 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且不会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蕾  宋启洪  何小敏  朱易凡 《中国药房》2007,18(32):2499-2500
目的:了解我院结直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胃肠外科2006年结直肠手术病例213例,按手术时间及手术区污染情况分为Ⅰ类手术及Ⅱ类手术2组,分别对术前、术中、术后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及应用时间进行调查,并对术后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预防用药均在1~3d内,用药方案较统一,多为口服氨基糖苷类及甲硝唑;术中均为单次用药,多为第3代头孢菌素类与甲硝唑联用;术后用药较复杂,Ⅰ类手术多为2药联用,用药时间多在3~7d,Ⅱ类手术多为3药联用,用药时间多在6~7d以上。术后感染Ⅰ型手术组为3.4%,Ⅱ类手术组为11.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院结直肠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以第3代头孢菌素类+甲硝唑为主,应用较规范,但术后用药还存在一定误区。  相似文献   

4.
1例56岁女性患者,因反复胃痛加重、纳差、乏力入院。既往有甲亢病史,曾行胆囊摘除术,入院诊断为胃体印戒细胞癌,在抑酸、保护胃黏膜及对症治疗后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抑制胰酶、肠液分泌和静脉营养支持,腹腔引流液送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评估,结合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先后采用降阶梯抗细菌治疗和抗真菌治疗。鉴于用药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参考实验室检验指标和院内感染耐药菌监测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调整用药剂量,对应激性血糖升高给予监测和控制,加强肠外营养,观察用药中潜在不良反应,治疗一个月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78例进行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进行床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感染与否进行分组,探讨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提示,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mm与结直肠癌术后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另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继发性肿瘤、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是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继发性肿瘤、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等是结直肠癌手术后出现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直肠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类型和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对其中19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和101例未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感染患者进行细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19例感染大肠埃希菌最多,占68.2%,ESBL(+)菌占72.7%。感染组19例患者中肥胖(BMI>23)、手术时间>3.5h、手术造口、空腹血糖>6.1mmol/L、低HDL(高密度脂蛋白)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是结直肠手术后切口感染最主要细菌,肥胖、较长手术时间、高空腹血糖和低HDL是结直肠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分析肺部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随机抽取2013年10月~12月本中心肺部感染患者60例,对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60例肺部感染患者使用了三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三代头孢类的头孢哌酮钠和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和口服给药为主。合理对症地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性发挥最大作用,还能大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月我院48例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经验总结。结果3例中转开腹手术。术中失血量约为50~220mL,平均(128.33±54.32)mL;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4~89h,平均(48.52±12.85)h;住院时间为8~15d,平均住院时间(11.65±1.31)d。术后腹壁切口疝2例,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无切口感染、肠漏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安全可行,具有腹壁切口小、感染几率低、肠道功能恢复快及住院时间较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腹腔术后并发多重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参与1例胃癌根治术后并发感染患者治疗过程的分析,从腹腔术后并发感染应如何选用抗菌药物治疗、针对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抗感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时应及时调整治疗思路、药学监护等方面讨论腹腔术后并发感染治疗思路。结果与结论:ICU临床药师是治疗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通过积极参与重症感染患者的用药监护,可提供合理、经济、有效的用药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腹腔感染患者的抗菌药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方法:抽查我院2014年1~7月份腹腔感染出院患者病历共220份,对抗菌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份病历均使用了抗菌药,共涉及10类24种:单一用药92例(占41.8%),二联用药126例(占57.3%),三联用药2例(占0.91%)。应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含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使用率最高;其次为青霉素类(含加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排在第三位的是硝基咪唑类。以两联用药为主,联用类别主要为β-内酰胺类联合硝基咪唑类及β-内酰胺类联合喹诺酮类。平均用药时间5.57 d。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病例有47例,检出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结论:我院腹腔感染患者抗菌药应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联合用药不合理、疗程超长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及耐药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与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外科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543株病原菌,采用WHONET-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分离的病原菌中G^-菌340株(占62.7%),G^+菌193株(占35.5%),真菌10株(占1.8%);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43.4%和81.5%;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39.1%和35.9%。结论加强对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结直肠手术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腔镜组,39例)、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29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等.结果 腔镜组中,37例治愈,2例手术中转为开腹而治愈,随访1年,1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且未发现肿瘤复发及切口种植转移.腔镜组术中出血量(98.8±28.8)ml、术后排气时间(61.4±8.2)h、C-反应蛋白(2.33±0.93) mg/L,开腹组分别为(168.4±34.5)ml、(90.0±7.9)h、(4.79±1.28) mg/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50、3.023、3.566,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腹腔感染的抗感染治疗药学监护内容和模式。方法:结合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及并发症处理原则,分析治疗方案,为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的患者制订个体化的药学监护计划并实施全程药学监护。结果:从初始预防感染、经验性及目标性治疗方案的制定、抗感染治疗停药时机的制定以及通过药学监护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感染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优化抗感染治疗方案,在感染控制后及时停药,并且通过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而避免了严重后果的出现,提高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出院的136例结直肠手术病历,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的品种选择、联合使用、用药时间、使用金额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直肠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主要品种为头孢菌素类(79.4%),青霉素类(13.2%),硝基咪唑类药均与其他抗菌药联用,喹诺酮类使用率较低(7.4%)。结论:我院结直肠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在种类选择及用法上是基本合理的。改变目前不合理用药的关键在于改变临床医生的用药观点,真正做到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  相似文献   

15.
肖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2):160-16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和药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3例结直肠癌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并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5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部位共分离出7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3株占55.13%,革兰阳性菌28株,占35.90%;单药用药时氟尿嘧啶最敏感,其次是丝裂霉素和卡铂,联合用药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顺铂。结论革兰阴性菌是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的主要菌群,化疗药物联合用药临床疗效优于单独用药,结直肠癌术后感染病原学及药敏分析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对冠脉支架置入术(PCI)后心绞痛病例的用药分析,探讨药物治疗方案的不足及建议。方法:对药物治疗方案中的用药、药学监护、患者的用药教育进行了干预。结果:患者调整药物方案后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临床药师到临床可发挥药学知识特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过程中,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方法:对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抗菌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涉及11类32种抗菌药,应用较多的是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分别有63例次和57例次,两者合用有34例次。68例患者中,44例取得明显疗效。结论:临床上选抗菌剂(如青霉素类与氟喹诺酮类)联用,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途径。而针对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繁殖期杀菌剂与快效抑菌剂合用时,合理把握杀菌剂的剂量,亦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药物的不良反应,注重病原菌的诊断,同时必须严格掌握疗程,严禁滥用。  相似文献   

18.
姜国胜  张庚  任维聃 《河北医药》2010,32(14):1925-1926
自Jacobs等首先于1990年开展了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以来,国内外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得以迅猛发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作为一种新术式,由于其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越来越多地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5年6月共施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101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胃、结直肠恶性肿瘤术后腹腔内化学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医药信息》2001,9(15):1-1,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