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肠镜检查目前广泛应用于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不仅能直接观察结,直肠病变,还能活检病变进行病理学诊断,开展各种内镜下的微创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和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的普及,大部分结、直肠病变都能及早发现。近年来开发的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系统被认为能提高消化道黏膜表面结构的观察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对腺瘤/息肉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黑色端帽组采用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技术,对照组采用标准白光结肠镜,比较两组的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等指标,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1 0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每组500例),黑色先端帽组和对照组近端结肠腺瘤检出率分别为24.2%(121/500)和17.2%(86/500),近端结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8.8%(144/500)和21.4%(107/500),平均腺瘤检出数分别0.41±0.94和0.26±0.68,平均息肉检出数为0.63±1.16和0.40±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该联合技术对于远端结直肠病变的检出率相较对照组无明显优势。结论黑色先端帽辅助结肠镜联合NBI能显著提高近端结肠腺瘤和息肉等微小病变的检出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道准备完成后等候时间对结肠镜检查质量及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 ADR)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选取2021年4月至2021年8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82例门诊麻醉结肠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肠道准备完成至肠镜检查开始前等候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等候时间为4~6 h, B组:等候时间为>6~8 h, C组等候时间为>8 h。由内镜操作医师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BBPS)来评价肠道准备效果,并且根据结肠镜下发现的息肉病理结果计算总体ADR。结果 A组和B组患者肠道清洁度总分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A组右半结肠清洁度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01)和C组(P=0.003)。A组总体ADR为31.4%,显著高于B组(17.1%,P=0.004)和C组(18.7%,P=0.036)。结论 肠道准备完成至肠镜检查开始前的等候时间在4~6 h肠道准备效果较好,能获得较高的ADR,随着等候时间的延长,ADR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内镜护士辅助观察对内镜下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总结2014-01/06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镜室行肠镜检查病例,随机分为2组,1组由单独内镜医师观察,另外1组增加1名内镜护士共同观察屏幕寻找病变,分析内镜下息肉及腺瘤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1192例患者完成结肠镜检查,协作组息肉检出率明显提高(33.19%vs 27.81%,P=0.000),两组的腺瘤检出率无明显差异(20.88%vs 20.55%,P=0.889).协作组的小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医师组(P=0.006),左半结肠及右半结肠的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医师组,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7).结论:训练有素的内镜护士作为一个额外的观察者参与观察是一个提高结肠镜下息肉检出率的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内镜窄带光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儿童食管息肉的诊断价值,在白光内镜及NBI内镜下分别对2016年1月—2020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的35例患儿的食管息肉进行微细形态的观察,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和对比白光内镜与NBI内镜诊断息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5例患儿共发现食管息肉70枚,其中27例患儿为单发息肉。病理结果提示息肉以非肿瘤性息肉为多(52.9%,37/70)。NBI内镜诊断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93.9%(31/33)比90.9%(30/33)]和特异度[89.2%(33/37)比78.4%(29/37)]优于传统白光内镜,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NBI内镜通过观察食管息肉的微细结构,有助于临床预判息肉的病理性质,其灵敏度优于白光内镜。  相似文献   

6.
窄带成像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组织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125例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173个,根据腺管开口形态及NBI下血管分型判定该病变为肿瘤性病变(结肠腺瘤、结肠癌)或非肿瘤性病变,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定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NBI下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4.83%、91.23%、93.64%)以及隐窝形态结合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5.69%、96.49%、95.59%)显著高于常规内镜(80.17%、84.21%、81.50%)(P〈0.05).血管形态鉴别腺瘤与结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为86.90%、100.00%、87.93%.结论 NBI模式下结肠镜检查对息肉样病变的肿瘤性、非肿瘤性,结肠腺瘤、结肠癌的鉴别优于常规内镜检查,接近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背景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20%,而早期胃癌(EGC)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90%.放大内镜(ME)联合窄带成像技术(NBI)有助于EGC的诊断,也有利于指导进一步治疗.目的 比较白光内镜、ME及ME联合NBI对EGC的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邢台市人民...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大肠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的发现诊断,是结肠镜检查的主要目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突出优势在于既能对消化道黏膜表面的细微形态清晰显示,又可使一些普通内镜难以发现的病灶突显出来,有助于提高消化道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结肠镜检查时不同时间行肠道准备的质量.方法 将2019-10~2020-01该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非麻醉门诊及住院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于清晨5:00~7:00口服结肠清洁剂,上午完成结肠镜检查.对照组于上午10:00~12:00口服结肠清洁剂,下午完成结肠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l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 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110例患者接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检查,根据Tahara分型将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分为0型、Ⅰ型、Ⅱ型、Ⅲ型,并与相应部位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超微结构与胃炎的组织病理五个指标均明显相关,且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从0型到Ⅰ型、Ⅱ型、Ⅲ型,反映了慢性胃炎病变发展由轻到重的一个过程。其中萎缩、肠化主要见于Ⅲ型。结论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黏膜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胃黏膜超微结构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0K=12.949,95%CZ:2.148~7&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0.809-0.960)及0.799(95%C/:0.684~0.914)0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o结论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早期发现并切除结直肠腺瘤。目前,结肠镜检查被公认为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但常规结肠镜检查对病灶有一定漏诊率。研究表明腺瘤≥1cm时漏诊率为6%,6-9mm时为13%,≤5mm时为27%;右半结肠腺瘤的漏诊率有高于左半结肠的趋势(27%对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在上消化道胃镜检查中指导靶向活检的价值。方法筛选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活检提示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或直径大于2.0cm的胃溃疡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2组,2—4周复查胃镜。普通白光胃镜组:普通白光胃镜观察后局部活检。ME—NBI组:根据放大胃镜下表现,在病变最严重部位靶向活检。分析普通胃镜活检结果与ME—NBI靶向活检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3例患者失访,共完成197例。普通白光胃镜组100例,其中食管病变23例,胃病变77例。ME—NBI组97例,其中食管病变19例,胃病变78例。ME-NBI组平均每例活检数(2.95块)与普通胃镜组(4.56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最终病理结果符合率:ME—NBI90.7%(88/97),普通胃镜71.0%(71/1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E—NBI技术操作简便,可清晰观察病灶微细结构,有助于提高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靶向活检准确率,在常规胃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后,可使用ME.NBI观察,指导靶向活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微视频结合团体集中肠道准备宣教在老年结肠镜检查与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老年结肠镜检查与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20例,应用微视频结合团体集中肠道准备宣教;对照组120例应用常规的肠道准备宣教.评价两组肠道清洁效果相关指标.结果 干预组肠道准备依从性、肠道准备耐受度、肠道准备清洁度、肠道准备宣教满意度均...  相似文献   

17.
<正>结肠镜检查可以清楚发现肠道病变,同时还可对部分肠道病变进行治疗,目前广泛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直肠早期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1]指出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普遍应用的金标准。良好的肠道准备率应>85%。  相似文献   

18.
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清洁效果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对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312例结肠镜检查者肠道清洁前随机分为口服甘露醇组(A组)、口服番泻叶组(B组)、结肠循环冲洗组(C组)及联合B方法与C方法(D组)。据结肠镜检查中肠道清洁程度(I-Ⅲ级)和清洁范围(0-4度)评价肠道清洁效果。结果:D组肠道清洁程度和清洁范围最理想,其肠道清洁程度满意-比较满意率(I+Ⅱ:96.2%)显著高于A组(82.1%;P<0.01)、B组(85.7%;P<0.05)和C组(69.3%,P<0.01)。C组降结肠以下清洁率(65.4%)显著高于A组(37.1%,P<0.01)和B组37.7%,P<0.01),同时其肠道清洁失败率(30.8%)也显著高于B组(14.3%,P<0.01)。此外,C组副作用发生率(3.8%)显著低于其他三组(A组43.6%,B组54.5%和D组58.2%,P均<0.01)。结论:口服水泻剂联合结肠途径治疗机循环冲洗法是比较理想的全结肠清洁方法,单纯结肠循环冲洗法适合于乙状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9.
20.
窄带内镜成像术( NBI )是近年发展起的一种非侵入性内镜下成像技术,2001年首先在日本用于诊断消化系统疾病,其后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该技术能够使光照深度限定在组织表层,在观察黏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和微血管形态时,可突出显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细微结构[1],且成像清晰度大幅提升。因而, NBI结合放大内镜可找到在普通内镜下难以发现的病灶,更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诊断准确率,特别有利于提高早期肿瘤的诊断率。本文结合文献就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