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体感诱发电位在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进行监测,以预防坐骨神经损伤。方法:自2002年8月~2003年4月对12例复杂全髓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清醒状态下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术中麻醉后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均采用全身麻醉.麻醉药品的使用和单位体重的用药剂量尽量相同。本组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选择的标准是下肢短缩在4cm以上的初次手术和短缩3cm以上的翻修手术者,术中判断诱发电位异常标准是波幅峰值下降50%并持续10min以上和(或)潜伏期延长10%。重点监测时段为手术中坐骨神经周围暴露和关节复位后。结果:与术前清醒状态下比较,麻醉后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和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而与麻醉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峰值和潜伏期比较,12例患者术中监测的结果也发生改变、但是两者改变程度均未超过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的判断标准。术后下肢延长最短3cm,最长6cm,平均3.9cm,除1例手术前就有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下肢神经损伤症状.结论: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颈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坐骨抻经损伤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下肢短缩或翻修病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的治疗效果,总结分析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的中期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63例TAAA患者采用4分支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男46例,女17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39.98岁。手术经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使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采用动脉管法重建T6~T12肋间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右肾动脉做成一血管片与人工血管主干末端吻合,左肾动脉或单独与一根8 mm分支血管吻合,或与上述3支血管一起吻合在人工血管主干上,双侧髂动脉与人工血管两10 mm分支行端端吻合。采用Kaplan-Meier法对术后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中死亡。共随访63例,随访时间8~57个月,平均36.57个月。术后早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7.94%(5/63);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含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肾功能不全2例;1例术后因冠心病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再次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能停体外循环死亡。术后发生脑部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9.52%(6/63),其中一过性脑病4例,于出院前治愈;截瘫2例,下肢轻瘫1例,均治愈;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治愈12例。出院后20个月、23个月、30个月各死亡1例,死亡原因分别是脑出血、升主动脉破裂和主动脉溃疡穿透。有2例Marfan综合征患者重建的肋间动脉出现假性动脉瘤,但均未出现截瘫症状。本组患者生存时间50.64±2.13个月(95%CI:46.47,54.84),1年生存率为92.06%,2年为88.38%,3年为86.11%。结论应用4分支人工血管做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效果确切,中期生存率满意;在TAAA手术中动脉管法肋间动脉重建方法简便,有助于脊髓保护。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体感诱发电位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皮层功能区定位,及术中施行局部及血管临时夹闭、控制性降压、控制性低温时脑功能监测的方法和效果,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进行比较,认为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具有操作分析简便、非创作性、客观性及连续性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假阳性、假阴性。  相似文献   

5.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颈、胸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术中监测,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根据不同阶段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后临床脊髓功能改变相结合,判断CSEP的准确性。结果:78例患者中,CSEP未达到监护界值71例,术后无脊髓损伤;5例患者术中CSEP达到预警标准,告诫手术医生,注意手术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另外,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各1例,术后恢复亦良好。结论: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对脊髓的功能状况进行监测,是较准确的脊柱外科手术监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生长棒撑开术中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进行的65例141次生长棒撑开手术,在生长棒撑开术中,运用MEP和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电极采用Cz-CPz。阳性诊断标准: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10%。结果:141例次撑开手术中成功获得具有监护价值且重复性较好MEP 139例次,检出率98.6%,全程失败2例次(占1.4%);SEP成功监测140例次,检出率99.3%,失败1例(占0.7%)。所有患者均能成功记录到一种以上的诱发电位。本组141例次手术中未出现MEP及SEP监测阳性。所有患儿术后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发现,神经功能监测结果均为真阴性。结论:生长棒撑开术是简单安全的手术操作,但是,运用MEP和SEP进行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以为生长棒撑开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的应用,着重介绍了体感诱发电位对手术皮层功能区定位,及术中施行局部脑血管临时夹闭、控制性降压、控制性低温时脑功能监测的方法和效果,并与传统的监测手段进行比较,认为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外科手术监测中具有操作分析简便、非创伤性、客观性及连续性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假阳性、假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联合监测的方案对于预防术中脑缺血发生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因颈动脉狭窄择期拟行CEA患者90例,男71例,女19例,年龄18~80岁,ASAⅡ或Ⅲ级。术中监测SSEP和MEP,记录颈内动脉阻断前、颈动脉阻断时、阻断期间及开放后直至术毕SSEP和MEP波幅和潜伏期。评估术后5d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以发生神经功能缺失作为评判术中脑缺血发生的金标准。结果本研究中14例(15.6%)患者发生术后神经功能缺失。SSEP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79%、特异度92%;MEP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灵敏度86%、特异度89%、SSEP+MEP联合监测的灵敏度为79%、特异度99%。结论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脑缺血发生的特异度高,运动诱发电位灵敏度高;二者联合监测可提高监测的特异性,弥补单一监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柱脊髓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体感诱发电位皮层成份在监测脊柱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监测体感染诱发电位(SEP)N20、P40波在脊柱手术时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22例脊柱手术病人进行上肢或下肢SEP监测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10例病人的N20、P40波潜延长大于1ms,波幅降低大于50%,3例波形完全消失,但只有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结论:脊柱手术时仅则上肢或下肢SEP皮层成份意义较小,需做多形式监测;判断时除既往异常标准外,需注意SEP异常持续的时间及潜伏期无明显变  相似文献   

11.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诱发电位是指给予神经系统有关结构特定的刺激,于神经系统特定部位记录的电位变化,其主要特点是:(1)诱发电位与给予的刺激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关系,即存在潜伏期。(2)有一定的空间分布。(3)有一定的反映形式。(4)有伪迹现象。近年来,随着诱发电位刺激和记录技术的进步,用于监...  相似文献   

12.
用2%利多卡因10~15ml注入硬膜外腔后,被阻滞节段脊神经的体感诱发电位(SEP)发生显著改变,其峰潜时延长,波幅降低,尤以早成份P不1改变最为显著且稳定。SEP的变化与同节段皮肤感觉阈的变化密切相关。P1峰潜时比麻醉前延长30%以上,可作为有效麻醉的指征。波幅的变量可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应用的优点。方法:分析104例脊柱矫形手术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并同时用皮层下诱发电位监测。结果:有3例阳性结果与临床相符,组合监测的准确率为96.7%。结论:皮层及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组合监测脊柱矫形手术可大大增加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手术监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在颈椎病术中监护的应用价值及其在判断颈椎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对75例颈椎病患者术中行SEP监护,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及术前、术中、术终及恢复期的SEP变化,了解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14例(18.7%)术中波幅有轻度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术终又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51例(68%)术前、术中、术终几乎无变化,9例(12%)术中有明显恢复,以上多数病人功能恢复良好;1例(1.3%)术中有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术后症状加重。在症状改善明显患者中,术后随访SEP均有潜伏期缩短或波幅明显增高。结论:SEP的变化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SEP可以作为颈椎病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瘫痪是主动脉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应用 SEP 监测脊髓缺血,判断脊髓功能是一个可靠的指标。SEP 还可用于判断脊髓关键根动脉的起源,监测主动脉分流压的高低,帮助确定手术方式。主动脉外科手术中应用 SEP 监测脊髓功能可大大降低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在神经外科脊髓疾病显微手术中的监测作用,避免或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方法 28例病人行术前、术中EP全程监测,包括脊髓EP(SSEP)及皮层SEP(SSEP),术中及时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术者。并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对照分析。结果 椎管内占位手术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最易引发EP波幅降低及潜时延长。术中监测按Frankel分级D、E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5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B、C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40%;潜伏期延长不超过5%。术后不会引起脊髓功能不可逆损害。结论 脊髓手术时行EP和S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提高术者术中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应用脊髓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评价实验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髓损伤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沈宁江,王书成,张岚体感诱发电位(SEP)是从周围感受器发出电冲动,引起输入排放,沿周围神经至脊髓,以后再沿中央传导通路向上,最后可在刺激对侧皮质体感区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早在1913年,Pravdich-Nem...  相似文献   

19.
20.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青少年脊柱矫形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椎弓根三维矫形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因矫形应力点分散,把持力强,脊柱畸形矫正强度较以前Harrington器械平面矫形有明显增加,但脊髓损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术中脊髓监护受到重视。本文就我院1996—2002年46例脊柱畸形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护的总结,了解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