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覃润  陈璐  刘丽君  何艳 《中国医药》2023,(2):288-291
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抗栓治疗的选择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抗血小板的同时也需要抗凝治疗,选择抗栓治疗方案时,兼顾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又能取得最大的临床疗效是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方案的关键。华法林作为心房颤动传统的抗凝药物,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推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兴起,在抗栓治疗中选择口服抗凝药有了新的选择和认识。然而NOAC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仍有一些争议。本文就NOAC应用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我院抗凝、抗血小板药的应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抗凝、抗血小板药的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凝、抗血小板药的总销售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销售金额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以具有抗凝、抗血小板作用的中成药制剂为主,其DDDs呈下降趋势,部分药品的DDC较高(均>100元),药品费用与DDDs同步性较差;临床一线用药中,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为主,其各年度的销售金额、DDDs均逐年增加,患者选择应用的倾向性较大,药品费用与DDDs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具有抗凝、抗血小板作用的药品在临床应用广泛,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仍需注重用药的安全、合理、经济,以提高药品疗效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南药学》2020,(2):270-275
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需要通过抗凝联合双联抗血小板的三联抗栓治疗,三联抗栓方案在预防血栓的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指南关于三联抗栓方案的推荐,结合最新循证研究,分析讨论抗栓方案中双联是否可以取代三联,如何确定最优疗程,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支架类型的选择及患者性别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寻求最优抗栓策略,做到精准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可引起血栓栓塞,甚至脑卒中.大多数房颤患者血栓主要形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LAAO)通过对左心耳进行介入封堵,以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预防血栓栓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众多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LAAO后抗栓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LAAO后抗栓治疗策略主要有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双联...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时合并心房颤动有高危血栓风险需要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需要联合应用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在不断的更新,现对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9,(14):2008-2012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与口服抗栓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口服抗栓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Blood-activating and stasis-dissolv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Oral antiplatelet agents""Anticoagulant drugs""Antithrombotic drugs"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检索2001年7月-2018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从活血化瘀中成药的成分、作用机制,在联合使用口服抗栓药物时对后者药动学、药效学参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 352篇,其中有效文献50篇。活血化瘀中成药对口服抗栓药物在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上有显著影响,联合使用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改善,其中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时不增加出血风险;而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时,出血风险增加,临床应密切关注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目前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是ACS患者抗栓治疗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强力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的联合应用增加了出血风险,而出血风险又增加发生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的风险,其原因可能与输血和/或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因此,权衡抗栓效应及出血风险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临床疗效.本文就ACS患者有关接受PCI前后的抗凝治疗策略的一些大型临床试验及抗凝药物在当今早期侵入性冠状动脉治疗时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项梅  秦春香 《今日药学》2020,(4):265-267
目的探索实践抗凝治疗的医护药共同管理模式。方法针对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抗凝治疗,探索医护药共同管理模式:医生通过制定围术期抗凝方案、抗凝宣教、门诊+微信群进行抗凝管理;护士通过向患者解释、指导、执行抗凝方案、护士查房、VTE评估、出院宣教、电话随访+上门随访进行抗凝管理;临床药师通过药师查房、宣教、审核医嘱、联合门诊进行抗凝管理。结果通过临床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某院将临床药师纳入到抗凝管理团队,宣教重心前移,同时加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医护药合作、细化分工,建成了较为科学的医护药共同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华法林抗凝知识,提高了患者的抗凝依从性。结论医护药共同管理模式覆盖抗凝治疗的全过程,提高了抗凝管理的安全系数,有非常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参数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86例脑血栓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参照组予以抗血小板药治疗,研究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0.
早期研究提示,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华法林能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用药更为方便,为ACS患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型抗凝药物在ACS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提示,出血发生率随剂量增加。随后,口服因子Ⅹa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的Ⅲ期临床研究,APPRAISE-2研究提前终止,而ATLAS ACS-TIMI 51研究证实利伐沙班2.5 mg,每天2次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心血管病事件。但是冠心病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和抗凝联合治疗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1.
孟凡堰 《海峡药学》2016,(9):276-277
抗血小板药、抗凝药及活血化瘀中药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常见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当这些药物联合使用时,临床经验也表明其出血风险在明显增加,本文结合2例严重出血的病例就出血原因和药学监护要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瓣置换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1例双瓣置换术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合药代动力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优化抗凝方案。结果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华法林抗凝治疗以5 mg为初始剂量,目标INR为1.8~2.5。经过五次剂量调整后以3.125 mg的维持剂量带药出院,出院时INR为1.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的激活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司匹林联合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金标准,但临床发现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本文主要从氯吡格雷的体内药动药效学过程出发分析其产生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同时对目前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制定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颅内出血是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分析服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相关性颅内出血与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在临床特征、出血量、预后等方面的关系,探讨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昭朝 《天坛药讯》2005,17(2):36-40
抗血小板聚集药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我院目前所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的安全应用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果,同时对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及预后情况展开研究.方法9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对症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后遗症、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1.1%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后遗症发生率6.7%低于参照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脑血管事件复发率13.3%低于参照组的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减少后遗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凝药师参与抗栓策略制定对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作用。方法 抗凝药师通过重整患者入院前的抗栓方案,分析疗效不佳的原因,建议医师检测相关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并权衡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合并冠脉搭桥术后不同抗栓方案利弊以协助临床制定抗栓策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院前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三年,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仍较前进展,药师分析了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并考虑氯吡格雷疗效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最终基因检测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此外,根据现有临床证据,术后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与双抗治疗相比,没有降低长期血栓栓塞风险且增加出血风险,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综上建议选用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的抗栓方案。结论 抗凝药师运用专业知识参与个体化抗栓策略制定,为患者提供精细化药学服务,必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快速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自1973年3月-2002年5月经住院确诊为M3患者124例,合并DIC33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M3并发DIC其出血症状最为突出,若并发脑出血病死率高达100%(15例均死亡)。简便,快捷,实用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异常率97.0%),3P试验(异常率91.1%),D-二聚体检测(异常率93.3%)。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率78.8%),纤维蛋白原定量(异常率87.9%)。对M3的治疗以维甲酸联合DA(或HA)方案治疗缓解率较高,达68.8%。且较合理,治疗DIC的方案以抗血小板药联合抗凝药或抗凝药联合抗纤溶药或仅用抗凝药均补充血制品的疗效较高(治愈 显效率可达57.1-62.5%)。结论:M3患者若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就应作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作出诊断,选择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本院186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123例使用了抗血栓药(抗凝或抗血小板药)预防脑卒中的发生。结果显示,房颤患者中未使用抗血栓药的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使用抗血栓药的增加2.81倍P=0.001。结合复习文献证明,由于心房颤动患者血浆中除存在高凝状态外,低纤溶状态也可以形成血栓和使血栓不易溶解。因而对使用抗凝药有禁忌的患者,抗血小板药也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药实践》2017,(2):112-114
目的:探讨长效单药与短效联合抗高血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就诊的78例高血压患者,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对照组(短效联合组39例)和观察组(长效单药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效联合方案抗高血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长效单药方案抗高血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血压变异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收缩压下降值和舒张压、舒张压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但收缩压标准差下降值和舒张压标准差下降值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单药抗高血压治疗方案较短效联合抗高血压疗效更好,对血压变异性影响较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