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1型糖尿病患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输注治疗1型糖尿病的优劣性尚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输注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数据库,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全面搜集有关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和持续皮下输注治疗1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320例患者),经Meta分析显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多次皮下注射治疗1型糖尿病在糖化血红蛋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SMD=-0.43,95%CI(-0.69,-0.18)],在胰岛素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6,95%CI(-0.29,-0.03)].纳入研究均提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1型糖尿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比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更能有效的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每天的胰岛素用量少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2组,CSⅡ组、MSⅡ组各29例。分别采用CSⅡ与MSⅡ治疗达到目标血糖,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2组均能有效控制血糖。CSⅡ组所需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量和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比MSⅡ组减少(P〈0.05或P〈0.01)。结论CSⅡ治疗可较好地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生理节律,是安全、可靠的糖尿病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 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  65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CSII)组 3 5例 ,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 (MSII)组 3 0例。两组治疗靶血糖值均为空腹血糖 <7.8mmol/L且餐后 2小时血糖 <8.9mmol/L。结果 两组达到相同的血糖水平 ,CSII组所需的治疗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减少 (P <0 .0 5或 <0 .0 1)。结论 CSII能有效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 ,更快、更有效地控制高血糖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bA1C及血糖(GLU)含量。其中,正常对照组42例,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22例,2型糖尿病(NIDDM)组57例。结果 NIDDM组血糖及HbA1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GL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GLU水平越高HbA1c含量越高(P0.01)。HbA1c随血糖变化而变化,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性。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HbA1c水平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 HBAIC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良好指标,对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和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法(CSII)(34例),和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法(MSII)(34例),比较二者达到标准血糖值的时间先后及血糖控制程度。结果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较采用胰岛素泵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用时更短,对胰岛素量的需求也更少。结论临床实践中,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要尽可能使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法(CSII)。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门市妇幼保健院确诊的1 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其升高的检出率,分析3项指标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正确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并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酶法测定FBG水平,比色法测定GSP水平,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bA1c水平,利用SPSS17.0软件对3项指标升高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200例T2DM患者FBG水平为(9.77±4.20)mmol/L,中位数为8.59 mmol/L,GSP(369±113)μmol/L,中位数为347μmol/L,HbA1c为(9.09±2.82)%,中位数为8.71%;FBG升高的患者970例,检出率为80.83%,GSP升高的患者898例,检出率为74.83%,HbA1c水平升高的患者1 090例,检出率为90.83%,FBG和GSP2项中任1项升高的患者1 050例,检出率为87.50%,FBG和HbA1c2项中任1项升高的患者1 130例,检出率为94.17%,任意2组检出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3项指标在2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中互为补充,联合检测能全面的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正确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并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2型糖尿病治疗差异。方法:86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进行了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1)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治疗组42例(CSII组);(2)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组44例(MSII组)。比较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每日胰岛素的使用总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最终均达到了目标血糖值,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有显著性差异,CSII组:(7.84±4.13)d,MSII组:(10.26±3.26)d(P<0.01)。胰岛素用量CSII组:(37.57±7.86)u/d,MSII组:(40.26±6.25)u/d,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CSII组:(0.13±0.03)次/(人·d),MSII组:(0.24±0.06)次/(人·d),(P<0.01)。结论:CSII组可较MSII组更快更有效控制高血糖,并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10例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设为实验组,以及健康人员4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HbA1c与空腹血糖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中,HbA1c与空腹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617,P<0.01),其中HbA1c与并发症的发病率关系密切。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HbA1c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HbA1c对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在荷兰威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bA1c及葡萄糖(Glu)含量,健康对照组62例,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42例,2型糖尿病组77例。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糖及HbA1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Glu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HbA1c无明显差异(P〉0.05)。Glu水平越高,HbA1c含量越高(P〈0.01),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HbA1c水平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HbA1c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良好指标。对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130例和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30例,两组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bAlc,对比分析HbAlc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HbAl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及HbA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HbAlc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两组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患者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是评价血糖控制方案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林秋果 《全科护理》2013,11(7):634-635
[目的]总结1型糖尿病病人行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II)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42例1型糖尿病病人行CSII和CGMS治疗,同时加强护理。[结果]42例病人血糖控制均能达到理想目标。[结论]加强1型糖尿病病人行CSII和CGMS治疗的护理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691-2693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在诊断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价值。选取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T2DM组)和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0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Hb A1c与FPG、2h PG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T2DM组Hb A1c、FPG、2h PG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 A1c水平与FPG、2h PG、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r=0.69,0.57,0.62,P0.05)。与血糖检测相比,血Hb A1c水平与FPG和2h PG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对2型糖尿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前后变化观察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同时监测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3周后分别测定FBG、2hPG、HbA1c、的含量。结果 35例FBG、2hPG、HbA1c、均得到控制。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个体化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快速降糖,解除高糖毒性,有助于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敬泽  王健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2):1101-110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天不同时间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171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三餐前30min、餐后2h及晚睡前共7次血糖水平,并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同时测定HbA1c。按HbA1c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血糖控制尚可组(HbA1c≤7.5%)和控制差组(HbA1c>7.5%)。直线回归相关分析总体及各组HbA1c与MBG、全天7次血糖的相关性。结果MBG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851,P<0.001),MBG=-0.70+1.30×HbA1c;HbA1c与全天7次血糖水平均呈正相关,逐步多元线形回归分析示HbA1c与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血糖相关。HbA1c≤7.5%组的HbA1c与晚餐后、午餐后及午餐前血糖相关,而HbA1c>7.5%组HbA1c与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血糖相关。结论HbA1c受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影响,血糖控制尚可组晚餐后、午餐后及午餐前的血糖对HbA1c影响明显,而血糖控制差组空腹、晚餐后、午餐后及早餐后的血糖对HbA1c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接受泵(皮下持续胰岛素输注,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治疗患者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接受一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s,MDI)的要低。CSII治疗的血糖相关变异性比MDI小。CSII每日胰岛素总量也比MDI小。对CSII治疗Ⅰ型糖尿病进行回顾并对泵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CSII同样可以有效的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减少胰岛素抵抗而没有出现增加胰岛素剂量相关的副作用。血糖感应器目前仍在研制中。尽管可置入性胰岛素泵(implantable insulin pump,IIP)在Ⅰ和Ⅱ型糖尿病随机实验中应用,但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尽管可置入性腹腔胰岛素泵有很多限制,许多糖尿病患者长期应用被证明仍然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检测对Ⅱ型糖尿病(DM)监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2例临床确诊的2型DM患者和98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血糖(FPG)、HbA1c、GSP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Ⅱ型DM组FPG、HbA1c及GSP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患者的HbA1c、GSP与FPG呈显著正相关。经过治疗后FPG下降明显,且GSP和HbA1c水平在不同的治疗周期后与FPG、水平能够很好的提示降糖治疗的效果。[结论]FPG、HbA1c及GS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Ⅱ型DM的早期诊断,对控制DM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及DM的预后监测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血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很缓慢,且不可逆,在红细胞死亡之前一直存在,故体内衰老红细胞比新生红细胞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约高出1.5倍。每一个红细胞内都有血红蛋白,而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平均6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比例,能反应测定的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而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诺和锐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10例应用诺和灵短效胰岛素联合诺和灵中效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儿以超短效胰岛素诺和锐等量替代短效胰岛素联合诺和灵中效胰岛素治疗1个月,观察HbA1c等代谢指标变化。结果:用诺和锐治疗后患儿餐后2 h血糖、HbA1c显著下降,P<0.01,平均下降值分别为3.51±1.10 mmol/L与0.64%±0.19%。胰岛素用量与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低血糖。结论:超短效胰岛素诺和锐替代短效胰岛素可进一步控制餐后血糖.并显著降低HbA1c,有利于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前驱糖尿病诊断和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34例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者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驱糖尿病组118例,空腹血糖(6.48±0.52)mmol/L,餐后2h血糖(9.55±1.38)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3±0.22)%;糖尿病组145例,空腹血糖(13.81±2.12)mmol/L,餐后2h血糖(19.33±3.79)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12±0.45)%;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71例)的空腹血糖(5.31±0.78)mmol/L,餐后2h血糖(6.05±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4.7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呈正相关(P0.05)。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100.0%,诊断前驱糖尿病的敏感度为97.5%,特异性为100.0%。结论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有效区分前驱糖尿病和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监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佳烨  吴炯 《检验医学》2010,25(8):583-587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谢异常疾病。目前糖尿病在全世界的主要发病病因中占第3位。且糖尿病死亡率的逐年递增,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