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癌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6(CLDN6)、紧密连接蛋白9(CLDN9)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8例E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另将同期57例因宫颈病变切除全子宫、全子宫加双附件的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检测不同组织中CLDN6、CLDN9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LDN6、CLDN9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采用Ualcan数据库分析EC组织中CLDN6、CLDN9 mRNA表达情况及二者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CLDN6、CLDN9高表达患者的生存率均低于CLDN6、CLDN9低表达患者(P<0.05);癌组织中CLDN6、CLDN9蛋白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CLDN6、CLDN9蛋白水平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LDN6、CLDN9阳性患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CLDN6、CLDN9阴性患者(P<0.05)。结论 CLDN6、CLDN9...  相似文献   

2.
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抗表皮生长因子(EGF)多克隆抗体、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及ABC免 疫酶标技术,对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10例正常人皮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①正常人皮肤及 银屑病非皮损区皮肤EGF及EGFR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细胞层及基底层上部。②银屑病进行期皮损 EGF及EGFR分布于表皮各层,表皮中、上层含量明显升高。③经有效治疗消退期皮损EGF及EGFR 从角质层开始消退,分布趋于正常。提示EGF及EGFR对银屑病皮损角肮细胞过度增殖及异常分化起 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鼠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以ABC免疫组化法对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表皮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EGF-R在正常人主要分布于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以上显著减少至消失。而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的表皮EGF-R除基底层与正常人相似外,棘细胞以上各层显著增加。提示EGF-R可能在银屑病表皮的过度增殖及基底上层角朊细胞的异常分化中起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ECF)和受体(EGFR)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癌(VSCC)中的表达.结果:EGFR在40%的外阴正常鳞状细胞中的少数基底细胞中表达,在40%的VIN Ⅲ高度异型增生的细胞中表达和64%外阴鳞癌的一些恶性细胞中表达.EGF在20%的VIN Ⅰ-Ⅱ,10%VIN Ⅲ和100%的VSCC胞浆中表达.EGF的表达是外阴癌变的早期信号.EGF及其爱体的过度表达导致VIN Ⅲ和癌变的鳞状细胞的增值.EGFR表达与64%VSCC细胞自发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角质形成细胞自泌生长因子的主要受体 ,对其功能、功能调节、相关配体和活化后胞内信号转导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表皮的自身稳定机制和探讨有关疾病 (如银屑病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宝鸡市中心医院的72例POP患者作为POP组,将其中符合POP定量分度法POP-QⅠ~Ⅱ度者纳入Ⅰ~Ⅱ组(n=31)、Ⅲ~Ⅳ度者纳入Ⅲ~Ⅳ组(n=41);并纳入同期56例行子宫切除术的非癌性、非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检测并比较两组阴道前壁组织中Claudin-1、MMP2表达水平和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不同严重程度POP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Claudin-1、MMP2表达水平及血清MDA、SOD水平;分析POP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Claudin-1、MMP2表达水平与血清MDA、SO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POP组患者阴道分娩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POP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Claudin-1表达水平及血清SOD水平低于对照组,阴道前壁组织中MMP2表达水平及血清MD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Ⅲ~Ⅳ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Cla...  相似文献   

7.
外用维甲酸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维甲酸外用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布,以便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维甲酸治疗银屑病的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分析正常人正常皮肤、0.1%维甲酸乳膏外用4天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布,并与银屑病皮损及未受累皮肤作对照。结果:正常皮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断性“串珠样”分布于基底层及基底上层,外用维甲酸后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失去“串珠样”特征。银屑病皮损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遍布表皮全层,在基底层呈连续性分布,而在未受累皮肤,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外用维甲酸可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这种增强是否是对银屑病表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的负反馈抑制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黑素瘤生长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人黑素瘤脑转移瘤细胞系(H1),通过慢病毒载体稳定转染野生型EGFR(H1EGFRwt),使其呈EGFR过表达状态,对照组转染绿色荧光蛋白(H1GFP)后分选纯化。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对实验组H1EGFRwt细胞和对照组H1GFP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分析,结果以划痕面积愈合率表示。采用集落形成实验观察EGFR对两组细胞独立生存能力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刃天青还原试验评估集落形成结果,结果以两组细胞活细胞数及其代谢活性评分表示。Western印迹分析EGFR激活的信号通路。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细胞划痕面积愈合率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细胞不同预处理的代谢评分差异。 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1细胞EGFR和GFP转染成功,分选后得到了纯化H1EGFRwt和H1GFP细胞。细胞划痕实验显示,实验组H1EGFRwt在给予表皮生长因子(EGF)刺激的不同时间点(6、18、24、48 h),划痕面积愈合率分别为0.145 ± 0.066、0.479 ± 0.096、0.571 ± 0.198、0.672 ± 0.199,对照组H1GFP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为0.051 ± 0.036、0.254 ± 0.038、0.303 ± 0.077和0.498 ± 0.111, H1EGFRwt细胞的愈合程度均高于H1GFP细胞,两组比较,F = 68.49,df = 5,P < 0.05。集落形成实验证实,H1EGFRwt细胞的代谢评分(92 225.2 ± 6 632.1)高于H1GFP细胞(62 935.7 ± 8 159.2),两组比较,t = 2.26,df = 9,P < 0.01。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H1EGFRwt细胞可在EGF的刺激下激活下游信号磷酸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γ(pPLCγ)、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5(pSTAT 5)、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而对照组未能激活。此外,H1EGFRwt细胞可在EGF刺激下使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和磷酸化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MAP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EGFR在黑素瘤H1细胞的转移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黑素瘤转移治疗中的靶向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PTEN蛋白在尖锐湿疣、正常皮肤、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分布及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EGFR和PTEN蛋白在正常皮肤、尖锐湿疣、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中的分布。比较二者在三组标本中的分布差异。结果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为强阳性,在正常皮肤多为中等阳性,且多分布在基底层和棘层下部。在BCC和SCC中,EGFR强阳性(χ2=37.07,P<0.01)。PTEN蛋白主要分布在正常皮肤表皮层的棘层上方,在尖锐湿疣全层的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呈中等阳性;在BCC和SCC中,PTEN蛋白减弱或缺失,角珠中PTEN蛋白多呈强阳性(χ2=59.191,P<0.01)。结论EG-FR和PTEN蛋白在尖锐湿疣,BCC,SCC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其分布的范围和阳性的强度有所不同,检测EGFR和PTEN蛋白可以作为判断尖锐湿疣转归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羊膜移植与生长激素结合对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宫腔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再粘连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的92例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采取生长激素治疗,观察组采取羊膜移植与生长激素联合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宫腔形态恢复情况、月经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治疗后再粘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宫腔形态恢复总有效率、月经改善率(93.48%、89.13%)较对照组(78.26%、71.74%)高(P<0.05);治疗1个月经周期、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再粘连发生率(15.22%)较对照组(34.78%)低(P<0.05)。结论 采取羊膜移植与生长激素联合治疗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患者,可改善宫腔形态及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再粘连风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尖锐湿疣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CA)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R在56例尖锐湿疣与30名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EGFR在尖锐湿疣组织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细胞均有强表达,正常皮肤中EGFR也有表达,但主要在基底层细胞表达,EGFR在尖锐湿疣皮损颗粒层细胞和棘层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强于正常皮肤(P<0.01),结果示尖锐湿疣皮损中EGFR的表达增强可能与HPV6/11型感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的致病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对表皮黑素瘤的主要作用有促黑素瘤细胞增殖,促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促黑素瘤相关淋巴管新生等.组织及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对病情进展程度及疗效的判断及预后具有一定意义.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为靶点,采用各种方法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信号转导,已显示出治疗表皮黑素瘤的巨大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表皮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和Ⅱ原位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型和Ⅱ型对银屑病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多聚复合物二步法对银屑病及正常人表皮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和Ⅱ原位表达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处TGF-βRⅠ和Ⅱ的表达减少或缺失;非皮损处和正常人表皮组织TGF-βRⅠ和Ⅱ呈阳性表达,主要在基底层和棘层下部。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Ⅰ型和Ⅱ型功能下调可能与银屑病患者的表皮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白癜风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癜风白斑处黑素细胞消失的原因至今未明。角质形成细胞可通过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来实现对黑素细胞的调控。角质形成细胞除了分泌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一些因子外,还能产生抑制黑素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β,TGFβ)是黑素细胞生长的抑制剂,能抑制正常人黑素细胞的增殖和DNA的合成。我们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TGFβ1在白癜风皮损中的表达,以探讨TGFβ1在白癜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 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及表皮生长因子 (EGF)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 采用ELISA方法对 37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GF - β1及EGF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 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TGF - β1的平均血清浓度为 18.4 8± 3.13(ng ml)及 18.0 1±3.2 1(ng ml) ,两者之间的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EGF的血清浓度分别为 2 4 .72± 11.4 8(ng ml)及 18.11± 2 .19(ng ml) ,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 EGF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尖锐湿疣患者皮损、非皮损表皮中TGF-α和EGF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尖锐湿疣(C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15例CA损害中TGF-α、EGFR的表达情况,并与CA非皮损、正常人表皮及高分化鳞癌皮损组织作对照。结果:CA皮损组及醋酸白试验阳性CA非皮损组中,TGF-α表达强度在表皮各层中均显著强于正常人组(P<0.05),而与鳞癌组的表达无差异(P>0.05);在表皮基底层,EGFR在正常人组、鳞癌组及CA皮损、非皮损组中均有较强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棘层、颗粒层正常人组及CA非皮损组中EGFR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而在CA皮损棘细胞层中,EGFR仍有较强表达(P<0.05),但弱于鳞癌组(P<0.05)。结论:HPV感染人表皮组织后,可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产生大量TGF-α,并可诱导棘细胞层EGFR表达上调,两者结合后可刺激多种细胞系合成DNA,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皮肤肿瘤的关系。作者用流式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33例皮肤良恶性病变。结果显示:EGFR的相对含量荧光指数(FI)在恶性肿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01)。提示EGFR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获得良效,但此类药物也常伴有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如痤疮样药疹、皮肤干燥、皲裂、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毛发改变、甲沟炎等.积极治疗皮疹,选择适当的药物,将对患者继续接受抗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为此,概述近年来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导致的皮肤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以进一步探讨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以下简称鳞癌)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60岁以上妇女,其浸润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生长、黏附性、浸润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分泌与降解等转移因素相关[1].  相似文献   

2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临床治疗肿瘤方面获得良效,但此类药物也常伴有皮肤相关的毒性反应,如痤疮样药疹、皮肤干燥、皲裂、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毛发改变、甲沟炎等.积极治疗皮疹,选择适当的药物,将对患者继续接受抗肿瘤治疗有重要意义.为此,概述近年来有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导致的皮肤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现状,以进一步探讨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