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四川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的传播风险,为全省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春、秋季在四川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开展现场螺情、漂浮物、引种植物等钉螺相关因素调查及现场人群、野粪等传染源相关因素调查,计算四川省钉螺面积、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人群病情、野粪等指标,并与往年资料比较,分析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2021年四川省实有钉螺面积7 545.06万m2,未发现阳性钉螺;8个县(市、区)发现新发钉螺或复现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5.60万m2,复现钉螺面积7.34万m2;对重点地区开展钉螺LAMP试验,发现血吸虫阳性混合钉螺样本3份;四川省共打捞漂浮物4 675.20 kg,发现钉螺66只,调查引种植物风险环境264处,发现钉螺114只,全部压检未发现阳性钉螺。2021年四川省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抗体平均阳性率1.35%;10个县(市、区)的血阳率在1.72%~8.51%之间,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情、螺情指标回升,存在局部传播风险;在重点地区应加强传染源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仁寿县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钉螺分布环境及重点风险区域,将钉螺、野粪、钉螺输入、漂浮物、哨鼠和野生动物作为监测对象,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结果钉螺监测调查34个环境,调查总面积为176410 m2,其中有螺面积为99340 m2,没有新发和复现面积;共调查2445框,系统抽样2094框,环境抽样351框,有螺框307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2.56%,捕获钉螺537只,活螺494只,活螺密度为0.2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调查钉螺的同时,在其周围环境发现5份野粪,经孵化检测5份野粪均未发现血吸虫毛蚴。在无螺乡镇或无螺环境引进有螺区植物的15个环境进行钉螺输入监测,共调查面积717000 m2,调查8101框,有其他螺306框,其他各种螺632只,钉螺0框,未发现钉螺。在全县15个与有螺水系相通和水流较缓的水域进行钉螺漂浮物监测,共打捞漂浮物394.24 kg,发现其他螺691只,未发现钉螺。2017年、2018年在风险监测高危水域中共投放哨鼠80只,回收并解剖57只,未发现阳性哨鼠,2019年未开展哨鼠监测。野生动物监测未捕获野鼠。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低流行态势,但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须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6.1”地震灾后芦山县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及传播风险,为指导震后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芦山县血吸虫病历史疫情和2022年“6.1”地震破坏情况选取芦山县血吸虫病疫区村,于震后40 d收集地震危害和血防历史资料,开展血吸虫病传染源、中间宿主钉螺及相关流行因素调查。结果 共调查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龙门镇古城村和芦阳街道灵鹫山社区3个村的钉螺面积116.4万m2,发现有螺环境7处,有螺面积19.3万m2,捕获钉螺19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人群血清学筛查1 234人,血检阳性37人,阳性率3.00%,粪检未发现血吸虫病人;检查犬只60头,未发现血吸虫病犬;检获动物野粪3份,未发现阳性野粪。地震引起的血吸虫病流行相关因素的变化相对较小。结论 “6.1”芦山地震未明显增加当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确保震后无大疫,应加强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钉螺控制、疫情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省 18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设立 1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流动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情况监测,在 13个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监测,在 7 个监测点开展野粪感染情况监测。 结果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6. 4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0. 92%。 血检阳性者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共调查家畜 6 070 头次,未发现病畜。 共检测 2 150 份野粪,未查到阳性。 监测钉螺面积 5 675. 58 hm2,查出有螺面积 199. 1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 54% ~ 0. 7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7 2~ 0. 031 3 只 / 0. 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建立更加敏感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英德市螺情复现后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和处置效果,探讨今后防控对策。 方法 收集 2019—2020年英德市查灭螺、人畜病情监测和野粪监测等资料,分析和评估英德市血吸虫病发生与传播风险。 结果 2019 年发现钉螺复现环境面积 105 648. 94 m2,经灭螺处置后,2020 年 5 月后未再发现活螺孳生;累计查获活螺 6 949 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采用 IHA 分别检查历史流行区常住居民 2 503 人和流动人员 418 人,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0. 20%(5 / 2 503)和 0,粪检未发现阳性。 对螺区及周边村大型家畜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共检测牛 155 头,结果均为阴性;检测野粪 200 份,结果均为阴性。 螺区及周边村民和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 95. 17%和 96. 77%。英德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为Ⅲ级。 结论 英德市钉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钉螺整治区域需加大螺情监测和设施维护管理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数据,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钉螺调查、人群和家畜监测查病、健康教育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共监测发现有钉螺分布镇8个、有螺村68个,有螺环境1 462处、总面积96.399 hm2;其中在原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新查出有螺镇4个、有螺村59个,新发现有螺面积60.161 hm2。共查获钉螺26 14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钉螺分布环境以河道、沟渠和田地滩为主,分别占45.28%、 33.17%和21.55%。共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245 95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开展血吸虫病原学检测37人,发现血吸虫感染者3例,均为外来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开展家畜血清学检测9 109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多数年份达80%以上。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总体巩固,但仍有残存钉螺、钉螺扩散、外来传染源输入等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风险因素存在。今后应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加强钉螺和传染源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数据,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的钉螺调查、人群和家畜监测查病、健康教育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85–2018年上海市松江区共监测发现有钉螺分布镇8个、有螺村68个,有螺环境1 462处、总面积96.399 hm2;其中在原血吸虫病非流行区新查出有螺镇4个、有螺村59个,新发现有螺面积60.161 hm2。共查获钉螺26 148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有钉螺分布环境以河道、沟渠和田地滩为主,分别占45.28%、 33.17%和21.55%。共开展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245 955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开展血吸虫病原学检测37人,发现血吸虫感染者3例,均为外来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例。开展家畜血清学检测9 109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家畜。居民和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多数年份达80%以上。结论 上海市松江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总体巩固,但仍有残存钉螺、钉螺扩散、外来传染源输入等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风险因素存在。今后应及时调整监测重点,加强钉螺和传染源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2012-2016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北川羌族自治县3个历史流行乡(镇),20个历史流行村的血吸虫病疫情情况。结果 2012-2016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居民监测共实际检查43 126人,查出循环抗原阳性664人,阳性率为1.54%,粪检756人,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2012-2016年耕牛监测实际查牛1 831头,血检均无阳性耕牛。螺情监测20个历史流行村260处螺点114.419万m~2历史螺面,抽样打框80 692框,2016年打框16 218框,有螺框879框,捕获钉螺6 888只,无阳性钉螺,查出有螺面1.997万m~2;调查周边毗邻环境共1 236.686万m~2,抽样打框69665框,未查到钉螺。结论 2012-2016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已连续5年未发现本地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2012-2015年未查到钉螺,2016年查见钉螺,但未发现阳性钉螺。北川羌族自治县血吸虫病疫情较为稳定,应坚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贵池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对贵池区国家级监测点2015—2019年人畜病情、螺情和野粪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池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查病4 297人⋅次,血检阳性率从2015年的7.22%下降至2019年的2.48%;流动人口累计血清学查病1 274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00%、11.50%、7.58%、4.42%和7.91%。本地和流动人群均未查到粪检阳性者。五年间未发生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无新(复)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筛查猪92头,犬108条,均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9.49 hm2,共捕获活螺6 216只,活螺密度分别为2.84、1.08、2.91、2.14和0.88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贵池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水平,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 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和流行现状。方法 方法 根据 《浙江省血吸虫病 监测点监测方案》 要求, 2012-2014年对西溪湿地螺情、 周边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感染状况等进行监测。结果 结果 2012- 2014年西溪湿地公园累计查螺12.31 hm2 , 监测外来植物75 379株, 植被4 965 m2 , 均未发现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 为0.71% (5/706), 流动人员血检阳性率为1.36% (25/1 834), 2014年发现1例输入性慢性血吸虫病病例。2013年开展流 动人口感染状况和血防知信行专题调查, 共调查3 006人, 血检阳性率为0.63% (19/3 006); 流行区组和非流行区组各调 查1 503人, 其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00% (15/1 503) 和0.27% (4/1 50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41, P < 0.05); 血检阳性 者粪检均为阴性; 流动人口对 《血吸虫病防治条例》 及钉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外来钉螺室内模拟存活试验显示, 观察3个月和6个月时钉螺存活率分别为58.33%和1.25%。结论 结论 西溪湿地适宜钉螺孳生繁殖, 当地流动人口中的输入 性血吸虫病病例对该地疫情构成了严重威胁。今后应加强钉螺、 流动人口监测及健康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开展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扩散情况调查,为全省钉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采取环境抽查法和系统抽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41个受洪涝灾害影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进行钉螺调查,通过压碎镜检法鉴定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分析钉螺扩散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等螺情指标。结果 2021年钉螺调查发现,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有11个县(市、区)96个环境出现钉螺扩散,扩散有螺面积1 084.09 hm2,有螺框出现率7.41%,活螺平均密度0.183 4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湘江、资水、澧水和洞庭湖流域均出现螺情扩散,其中澧水流域钉螺扩散的环境数及面积最多,分别为81个、970.44 hm2(占89.52%)。扩散性质以新发环境为主,新发钉螺面积754.54 hm2(占69.60%);扩散环境以滩地为主,扩散面积968.74 hm2(占89.36%);植被以杂草为主,扩散面积883.76 hm2(占81.52%)。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要加大查螺灭螺、环境改造和螺情监测力度,巩固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资料,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等疫情资料,对人群、家畜、钉螺、野粪以及环境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疫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 武汉市 2019 年血吸虫病疫情网络直报全年零报告。全市 28 个监测点共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检测 15 102 人,阳性 97 人,阳性率为 0. 64%;其中男性阳性率 0. 87%,高于女性 0. 41%( χ2 = 65. 67,P<0. 001);随着年龄增长,血检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χ2 趋势 = 75. 58,P<0. 001);阳性率较高的职业依次为渔船民、农民、工人、离退人员。 粪检 479 人,未检出阳性。 监测点开展流动人口血检 2 655 人,未发现阳性。 牛存栏 197 头,粪检均未发现阳性。 钉螺调查面积 1 875. 33 hm2,查出有螺面积 731. 21 hm2,活螺平均 密度为 0. 018 只 / 0. 1 m2。 野粪采样 11 份,均未发现阳性。 90 个风险监测点投放哨鼠 240 只,采集野粪 14 份,均未发现阳性;区级血防机构共查螺 187 987 框,活螺平均密度 0. 006 5 只 / 0. 1 m2;市级复核查螺 13 877 框,活螺平均密度 0. 003 8 只 / 0. 1 m2,均未发现阳性;风险评估为Ⅲ级(低)风险。 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持续下降,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但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复杂、高危人群血防意识薄弱、垸内钉螺压缩困难、有螺地带野粪污染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应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及时消除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下游沿江地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影响,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镇江市丹徒区沿江4个乡镇的8个重点环境作为评估区域,于2021年对螺情、人畜病情、环境野粪、放牧及野鼠感染等开展调查,综合分析评估洪灾后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程度。结果 在8个环境中,共查出有螺面积60.60hm2,活螺密度在0.51~2.07只/0.1m2之间,无感染性钉螺;共发现野粪155份,未查到阳性野粪;共捕获野鼠8只,无阳性。4个村居民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3.71%,船民阳性率23.68%,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共检查家畜177头(只),无阳性家畜。8个环境中,属中等传播风险的为5个,低传播风险的为3个。结论 2020年长江流域洪灾后,长江下游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有所上升,建议加强江滩环境的螺情监测与控制,并加强江滩禁牧及人群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江苏金湖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后疫情态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和工作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每年3~4月份,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开展钉螺调查;每年6~9月份,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每年8~10月份,采用环卵沉淀试验或胶体染料试纸条法,对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进行检查。开展晚期血吸虫病人调查和保虫宿主监测。结果 1998~2012年,累计查螺面积23 991.48hm2,发现钉螺面积44.68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28.18hm2。解剖钉螺3 885只,未发现感染螺。打捞漂浮物、稻草帘诱螺及调查渔民船只、渔具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查病60 164人,阳性率0.83%,其中门诊者阳性率、渔船民阳性率均高于流行村居民。粪检查病3 155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查畜4 915头,未发现病畜。共环境改造灭螺27.53hm2,累计药物灭螺面积35.11hm2,药物巩固性灭螺165.197km2,有螺面积下降了99.96%。 结论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态势较为稳定,应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