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憩室与食管早癌都较少见,但均不罕见,而二者合并出现则极为罕见。本例食管早癌发生于食管憩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老年食管早癌患者239例,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发生情况。对患者性别、年龄、病变分型、操作时间、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病灶部位、病变直径、病变形态、浸润深度、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狭窄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9例中术后狭窄37例(狭窄组),发生率为15.48%;202例属无狭窄组。经单因素分析表明,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性别、年龄、病变分型、操作时间、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病灶部位和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与无狭窄组病变直径、病变深度、PLR和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5 cm、病变深度m3+sm、高PLR和高NLR为影响术后狭窄高危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发生率较高,其中病变直径>5 cm、病变深度m3+sm、高PLR和高NLR为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目前为食管早癌的主要治疗手段,食管早癌ESD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和术后狭窄。其中,术后狭窄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就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1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食管早癌ESD后狭窄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增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居世界第1位,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关键。近年来,内镜下微创治疗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主流诊断和治疗方法,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就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本文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能够对≥2cm消化道黏膜早癌进行整块切除,并获得准确的病理分期,目前已成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面积食管黏膜早癌进行ESD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食管管腔狭窄是其中之一[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病理标本的差异。[方法]55例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确诊为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55例均顺利完成ESD;4例术中并发出血,均成功内镜下止血,无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操作相关死亡发生;2例术后出现食管创面狭窄,予以内镜下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ESD术后病理:炎症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早癌8例,浸润癌2例,巴雷特食管1例。所有患者水平切缘均阴性。相比较ESD前的钳夹活检,有28处标本病理结果发生变化。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49.09%(9/20)。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53.84%(14/26),重度不典型增生诊断正确率45.00%(6/14),早癌诊断正确率80.00%(4/5)。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的低估率为67.56%(25/37)。术前术后病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率。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怀疑食管早癌的患者,应该积极微创手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襄州区人民医院诊治的200例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200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整体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效果理想,该方法对病变直径选择范围大,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卜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卣径2.5~4.5 cm(平均3.2 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白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氙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生率0(0/15).术后随访14例,随访期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范围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发生食管顽固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7月—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范围≥3/4食管环周的186例患者(共212处食管早期癌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使食管早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胃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产生和发展. 1 食管早癌的诊断技术 1.1 内镜色素染色技术(色素内镜) 为诊断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辅助方法,可提高诊断率.原理为应用不同的色素剂使正常与病变的胃肠黏膜染色后在内镜下更易辨别.依检查部位及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色素剂,如靛胭脂、美兰、Lugol碘液(2%~3%)、刚果红等.Lugol碘液中的碘可和正常鳞状上皮中的淀粉颗粒发生反应,呈深蓝色,病变部位的鳞状上皮由于淀粉颗粒缺失而不着色或着色较浅.色素内镜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成为治疗食管早期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方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胸手术。选择内镜治疗或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取决于食管早期癌的浸润深度。超声胃镜与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是目前判断食管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术对食管黏膜下肿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99例食管黏膜下肿物患者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方法治疗,通过良好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观察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本组99例患者黏膜下肿物的完整切除率为98.99%(98/99),穿孔发生率为2.02%(2/99),出现气胸及皮下气肿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内镜复查时间为3个月,均临床治愈,无术后迟发性出血或穿孔。结论内镜微创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本病例为食管早癌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成功,但术后创面弥散性出血,使用电凝止血、药物喷洒止血及钛夹止血等无效后,使用内镜下放置覆膜支架压迫止血成功,避免了外科开胸手术,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对于难治性食管ESD术后创面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BM)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胃交界部(EGJ)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27例及MBM治疗的25例EGJ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资料,比较两种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为(54.8±13.5)min,明显长于MBM组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6.2±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SD组手术成功率96.3%,穿孔发生率3.7%;MBM组手术成功率100%,穿孔发生率4.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两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MBM可安全有效治疗EGJ早癌及癌前病变,与ESD比较具有安全、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的食管癌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黏膜剥离术患者垂直与水平切缘分别有1、2例阳性,经过术中冰冻追加手术切除,黏膜切除术的患者垂直和水平切缘各有4例阳性,水平切缘阳性患者再次行黏膜切除术,垂直阳性切缘患者有2例术前病理为食管癌,行补救性外科切除,其余2例不典型增生行黏膜剥离术。统计其整块切除率,发现黏膜切除术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80. 0%和76. 5%,黏膜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黏膜切除术所花费手术时间短于黏膜剥离术。黏膜剥离术患者重度出血率显著高于黏膜切除术,而在食管狭窄方面黏膜切除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黏膜剥离术(均P 0. 05)。而食管穿孔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黏膜剥离术手术近期疗效更佳,但在并发症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在临床应用时应该取其优点,避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运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量表、疾病不确定感成人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对496名HUA患者行问卷调查。结果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平均为(95. 79±9. 57)分,87. 36%患者处于中高水平;其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37. 86±5. 18)分、复杂性维度得分(20. 56±1. 98)分、信息缺乏性维度得分(20. 96±2. 91)分、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16. 41±1. 94)分。文化程度、客观支持、屈服、并发症、年龄、收入、饮酒是其疾病不确定感主要影响因素(P<0. 05)。医学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与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预测性维度及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呈负相关(P<0. 05),屈服维度与疾病不确定感4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P<0. 05)。结论 HUA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处于较高水平,与社会支持和医学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医护人员应重视疾病不确定感影响因素,肯定和注重客观支持作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其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治疗上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或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ESD组和EMR组,比较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病变直径、出血率及穿孔率均显著大于EMR组(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显著小于EMR组。两组间一次性切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SD组整体疗效优于EMR组,但是ESD组出血率和穿孔率均高于EMR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食管狭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引起术后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29例,其中食管狭窄22例(16.7%),迟发型出血5例(3.8%),食管穿孔2例(1.5%)。将狭窄组(n=22)与非狭窄组(n=110)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阶梯变量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纵向长度≥50mm和组织浸润深度为m2是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ESD后影响管腔狭窄的危险因素是病变纵向长度≥50mm、组织浸润深度为m2。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1岁.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多年,虽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仍持续存在,半年前出现间断柏油样黑便,术前1个月外院诊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早癌,肝功能Child分级C级. 患者于我院内镜中心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下行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检查示:距门齿24 cm食管见片状发红区域(图1),黏膜欠光滑,大小约1.5 cm×1.0cm,内镜窄带成像观察到褐色病变区域,静脉消失,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呈V1或V2型,部分区域IPCL消失,局部呈VN型(图2,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