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HSIL)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征,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9年6月—2021年6月德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HPV感染的HSIL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于该院健康查体HPV阴性且宫颈细胞学无异常的91例女性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阴道微生态特征。结果 85例HPV感染的HSIL患者中,最为常见的HPV类型为HPV16,之后依次为HPV52、HPV58、HPV18、HPV33;观察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需氧性阴道炎(AV)、乳酸杆菌异常、阴道pH值上升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2组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V感染H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现象较为普遍,其中以BV与VVC最为常见,临床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治疗中及时清除致病菌、恢复阴道微生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我院宫颈疾病科就诊的HR-HPV阳性和阴性妇女各200例,均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HR-HPV的相关性。结果:HR-HPV阳性组中细菌性阴道病(BV)55例(2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3例(11.5%),PH>4.5的患者123例(61.5%),滴虫性阴道炎(TV)3例(1.5%),阴道清洁度≥III 98例(49.0%),与HR-HPV阴性组的各项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BV和PH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V、VVC、阴道清洁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宫颈治疗支架(CEROMOVER?)对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转归的作用及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支架组165例,干扰素组2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HPV转阴率及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变化。结果 (1)支架组HPV完全转阴率为81.82%(135/165),有效率为83.64%(138/165);干扰素组完全转阴率为34.16%(69/202),有效率为45.05%(91/202)。支架组完全转阴率及有效率优于干扰素组(P<0.05)。(2)对于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患者,无论是支架组还是干扰素组,其HPV转阴前后,白带清洁度、Nugent评分、过氧化氢(H2O2)、pH值、优势菌、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感染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架组转阴患者治疗前后阴道pH值、优势菌、 BV及VVC感染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治疗支架(C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阴道内常见微生物感染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10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妇科门诊进行HPV分型检测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常见微生物检测,分析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HP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感染阴道微生物,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单纯和混合感染36例,支原体单纯和混合感染21例,沙眼衣原体(CT)单纯和混合感染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单纯和混合感染10例,滴虫性阴道炎(TV)单纯和混合感染2例。VVC、支原体感染和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衣原体感染与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会增加HPV感染风险,VVC、支原体感染与HPV感染之间有显著联系;CT、BV、TV与HPV感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郑东伟  韩艳玲 《中国乡村医生》2022,(32):158-160+163
目的:分析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及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20年1-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8 379例初诊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有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以及阴道微生态情况与年龄的关系。结果:8 379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 470例(41.41%),异常者4 909例(58.59%)。在阴道微生态异常的患者中,菌群抑制657例(13.38%),其他优势菌异常1 603例(32.65%),单纯性阴道炎1 796例(36.59%),混合性阴道炎843例(17.17%),菌群过度增殖10例(0.20%)。单纯性阴道炎中以细菌性阴道炎(BV)、霉菌性阴道炎(VVC)为主。混合性阴道炎中含2种菌群者以需氧菌性阴道炎(AV)+BV、BV+VVC为主。AV在41~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0.39%);BV在51~6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18.38%);VVC在≤2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14.1%),且随年龄增大占比越来越小;滴虫性阴道炎(TV)在41~50年龄段占比最高(0.34%)。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表现不同,建议治疗时应重视各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道乳酸杆菌和细菌性阴道病(BV)、真菌性阴道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病(TV)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东湖分院门诊就诊患者中BV感染者136例、VVC感染者126例及TV感染者100例作为观察组,体检健康人员1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阴道微生态图象诊断系统检测阴道分泌物中细菌种类和密度,干化学检测pH、H2O2、白细胞酶和唾液腺酶,将观察组中的BV、VVC及TV患者和对照组健康者中阴道分必物的乳酸杆菌含量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V、VVC及TV患者的pH值分别为(4.8±0.3)、(4.4±0.3)和(5.4±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V、VVC及TV患者的Nugent评分分别为(7.0±1)分、(3.0±1)分和(4.0±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H2O2阴性率为100%(130/130),BV组为5.3%(8/136),VVC组为18.3%(23/130),TV组为9%(9/100),各观察组患者的H2O2阴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杆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阴道加特纳菌/普雷沃菌明显高于对照组,经Ridit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酸杆菌的缺失或降低是阴道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乳酸杆菌数量的恢复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阴道炎患者病原体感染及微生态状况,为阴道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阴道分泌物常规显微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五项预成酶谱分析技术对21 812例妇科就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1)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检出假丝酵母菌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BV、A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单一感染及各类混合感染共计13 510例,总检出率61.94%;13 510例感染标本中,单一感染6 391例占47.31%,混合感染7 119例占52.69%。混合感染中,AV合并VVC2 323例,占32.63%,构成比最高;其次为AV合并BV 2 113例占29.68%。(2)检测结果按4个月份段进行统计分析,VVC在1~3月检出844例(15.12%);混合感染在7~9月检出2 328例(42.48%),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1 812例阴道分泌物送检标本中,乳酸杆菌失衡检出率78.19%,常见阴道炎与阴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VVC、BV、AV、TV及混合感染菌群失调的检出百分比分别为83.85%、95.67%、100%、96.97%、100%。结论:本地区常见阴道炎及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阴道菌群失调多见,混合性阴道炎以AV混合感染为主,VVC和混合性阴道炎的感染与季节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妇产科门诊就诊者阴道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12月15 86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 860例就诊者中,检出阴道感染5103例(32.2%),平均年龄(35.16±8.95)岁。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793例(17.6%),细菌性阴道病(BV)2018例(12.7%),滴虫性阴道炎(TV)292例(1.8%)。混合感染462例,VVC合并BV感染346例(7.1%);BV合并TV感染102例(4.4%),VVC合并TV感染10例(0.3%),VVC合并BV及TV感染4例(0.1%)。VVC好发于秋季,患者阴道pH值3.8~4.5为主;BV好发于夏季,患者阴道pH值4.5~5.5为主;TV好发于春季,患者pH值4.5~5.5为主;三种阴道炎清洁度均以Ⅲ度为主。无感染就诊者的阴道pH值3.8~5.5,75.4%的无感染就诊者清洁度为Ⅱ~Ⅲ度。结论:VVC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阴道炎,混合感染以VVC合并BV最多见,阴道炎发病与季节有关,VVC患者阴道pH环境偏酸性,BV及TV患者阴道pH环境偏碱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云南普通人群女性阴道微生态异常中细菌性阴道病 (bacterial vaginosis, BV)、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 TV)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阴道清洁度降低(III~IV)、pH值升高(pH>4.5)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招募于云南省新平县年龄为20~65岁的普通女性人群。纳入者按HR-HPV感染情况分组,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而分析上述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入组研究对象HR-HPV阳性率为5.7%(28/491),BV、TV、VVC、清洁度III~IV及pH值>4.5在HR-HPV阳性组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8.6%(8/28)、10.7%(3/28)、10.7%(3/28)、21.4%(6/28)、78.6%(22/28);在HR-HPV阴性组中发生率分别为16.4%(76/463)、0.6%(3/463)、15.3%(71/463)、7.1%(33/463)和58.5%(271/463)。TV、清洁度III~IV、pH>4.5在HR-HPV阳性组中发生率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R值及95%CI分别为18.400(3.533~95.822)、3.554(1.348~9.371)、2.598(1.034~6.528)。而BV及VVC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南普通人群女性HR-HPV感染率较低;TV、清洁度III~IV、pH>4.5可能与HPV感染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黄梅  张琳  孙宇佳  聂小毳 《当代医学》2021,27(9):151-152
目的分析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在沈阳市妇婴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液基细胞学(TCT)+人乳头瘤病毒(HPV)进行宫颈癌筛查,对于高危型HPV阳性、TCT提示异常(包括不能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者进一步行阴道镜检查,于可疑病变处取活检,将病理提示SIL患者120例设为研究组,同期120例HPV阴性、无宫颈病变受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各项指标。结果 SIL组优势菌(乳酸杆菌)、H_2O_2阴性占比均低于对照组,SIL组BV、AV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pH≥4.6、VVC及T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优势菌为乳酸杆菌的比例降低、H2O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优势菌为乳杆菌的比例降低、H_2O_2阴性比例较低、BV及AV的检出率增高是高危型HPV感染SIL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异常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观察阴道微生态指标可提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改善阴道微环境对防治宫颈病变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颈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诊断为子宫颈病变的患者1200例,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59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458例)、宫颈癌组150例。所有患者均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及高危型HPV感染筛查,比较不同子宫颈病变亚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指标、阴道病原体及高危HPV感染情况。结果 宫颈癌组患者阴道pH值、过氧化氢(H2O2)、白细胞脂酶(LE)、唾液酸脂酶(SNA)、N-乙酰基-氨基半乳糖苷酶(NAG)阳性率均高于HSIL组和LSIL组(P<0.05)。宫颈癌组患者阴道炎类型需氧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性阴道炎(TV)检出率高于HSIL组和LSIL组(P<0.05);3组念珠菌病(VVC)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阴道生态环境清洁度为Ⅲ~Ⅳ度患者90例,HSIL组256例、LSIL组255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高危HPV感染亚型...  相似文献   

12.
曹泰华  刘双爱  赵祖国 《陕西医学杂志》2023,(11):1546-1549+1553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6例HR-HPV阳性并经病理确诊上皮类瘤变(CIN)或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42例正常体检女性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阴道微环境[乳酸杆菌、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炎(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血清IL-2、IL-4、IFN-γ水平,分析IL-2、IL-4、IFN-γ与HR-HPV感染的关系,并进行HR-HPV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INⅠ级HR-HPV负荷量>1000患者比例低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HR-HPV负荷量1~100患者比例大于宫颈癌、CINⅡ级、CIN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颈癌患者乳酸杆菌分级、pH值>4.5、BV、TV、VVC比例高于CINⅠ级患者(均P<0.05)。BV、TV、VVC、乳酸杆菌为HR-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阴道微生态环境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来本院妇科门诊检查的患者422例,依据HPV检查结果分为研究组(HPV阳性)与对照组(HPV阴性),每组211例。两组均行阴道环境检查、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及高危型HPV感染检查等。分析两组阴道微生态指标、阴道微生态异常、高危型HPV感染情况、阴道微生态对高危型HPV感染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细菌阳性率、阴道清洁度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乳酸杆菌匮乏或量少、H_2O_2缺乏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型HPV感染者46例(21.8%),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混合感染17例(8.1%),其次为HPV16型16例(7.6%),第三为HPV18型13例(6.2%);细菌性阴道炎、乳酸杆菌匮乏或量少均为高危型HPV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3.962、4.478,P0.05)。结论:女性阴道微生态环境与HPV感染存在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环境异常因素中乳酸杆菌匮乏或量少、细菌性阴道炎均为增加HPV感染风险影响性因素,为临床HPV阳性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赵旌  周晓沪  刘芳 《新疆医学》2013,(12):31-32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75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微生态正常415例(55.3%),微生态失调者335例(44.7%).在335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AV)78例(23.3%),细菌性阴道病(BV) 132例(39.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5例(4.48%),滴虫性阴道炎(TV)2例(0.6%),混合感染108例(32.2%).结论 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特征,对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就诊妇女22 029例,对其阴道微生态状况(阴道pH、乳杆菌、清洁度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2 029例就诊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 219例(14.61%),阴道微生态异常者18 810例(85.39%)。阴道微生态异常中优势菌异常9 443例(9 443/18 810,50.20%),单纯性阴道炎6 138例(6 138/18 810,32.63%),混合性阴道炎1241例(1 241/18 810,6.60%)。单纯性阴道炎以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为主(3 237/6 138,52.74%),其次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2 455/6 138,40.00%)。混合性阴道炎以BV+VVC为主(321/1 241,25.87%),其次为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VVC(268/1 241,21.60%)。②不同年龄段各类阴道炎的构成比不同,其中混合性阴道炎中,AV+VVC的构成比50岁后各年龄段较21~50岁年龄段明显下降(P=0.00)。③乳杆菌数量与阴道pH密切相关(P=0.00)。结论:阴道微生态异常在妇科门诊患者发生率高,有明确病原菌诊断的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不同年龄段阴道微生态异常构成比不同,提示对阴道炎的治疗中应结合患者年龄及阴道微生态状态,在杀病原体的同时注意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防止阴道炎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首泉  谭志远 《吉林医学》2023,(8):2089-2092
目的:探讨阴道微环境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性感染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自愿行阴道微环境检测和HPV检测的873例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阴道微环境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分析异常阴道微环境改变情况与HR-HPV持续感染的关系,分析功能指标检测结果阳性和阴性者HR-HPV感染率情况。结果:在873例检测者中,289例(33.10%)阴道微环境正常,584例(66.90%)阴道微环境异常,细菌性阴道病(BV)、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和需氧菌性阴道炎(AV)阳性者HR-HPV感染率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过氧化氢(H2O2)缺乏者、单纯H2O2缺乏+白细胞酯酶(LE)阳性和阴道微环境正常者HR-HPV感染率分别为24.36%、29.52%和7.96%。唾液酸苷酶(Snase)、白细胞酯酶(LE)、凝固酶(GA)和葡萄糖醛酸苷酶(Gus)阳性者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Snase、LE、GA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阴道分泌物五联检法与白带常规镜检在阴道分泌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都昌县妇幼保健医院就诊的80例白带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进行白带常规镜检、分泌物五联检,比较白带常规镜检、分泌物五联检的检查结果,对比细菌性阴道炎(bacterial vaginitis,BV)、白细胞、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乳酸杆菌、霉菌性阴道炎(vulvovagrinal candidiasis,VVC)检出率。结果 白带常规镜检、分泌物五联检对BV、白细胞、TV、乳酸杆菌、VVC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阴道分泌物检测中使用阴道分泌物五联检法与白带常规镜检均能分辨阴道炎类型,对各种阴道炎检出率相当,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五联检法操作更加便捷,对仪器无特殊要求,结果清晰易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阴道乳酸杆菌含量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几率的关系,为临床改善高危型HPV转阴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患者202例同时检测HPV基因分型及阴道分泌五联检资料。结果乳酸杆菌少量组患者141例,其中感染高危型HPV31例,感染率为21.99%;乳酸杆菌正常组(中量及大量)61例,其中感染高危型HPV5例,感染率为8.20%,两组之间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28, P0.05)。结论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减少组患者感染高危型HP几率明显增加,表明阴道乳酸杆菌的含量与高危型HPV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宁波市中医院妇科就诊的HR-HPV感染阳性者60例为感染组,HR-HPV感染阴性者6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关系。对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性阴道炎(A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混合性感染这9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HR-HPV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度、pH值、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8.389、3.736、4.222)。结论:阴道微生态的失衡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清洁度III°~IV°、pH值>4.5、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道微环境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患者72例(LSIL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患者45例(HSIL组)和正常宫颈者104例(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微环境和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V感染、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白细胞介素-2(IL-2)、IL-4、干扰素-γ均为LSI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性生活年龄、HPV感染、阴道pH、BV、滴虫性阴道炎、VVC、IL-2、IL-4、IFN-γ均为HSI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阴道微环境和HPV感染均可能增加CIN发生,两者均为影响CIN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