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遗传性耳聋GJB2、GJB3、PDS、12SrRNA基因筛查联合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听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在茂名市电白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4 570例新生儿均给予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分析检查结果及联合诊断结果。结果:听力筛查中初筛未通过367例占8.03%,复筛未通过21例占0.46%。经听力学诊断为听力障碍12例占0.26%;基因检测中新生儿在4个耳聋基因9个突变位点分布,GJB2基因235delC位点阳性率为0.88%,PDS基因的IVST-2A>G位点的阳性率为1.29%,合计新生儿耳聋易感基因阳性率为3.96%;联合诊断结果显示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均检出听力障碍新生儿23例占0.50%。结论:对于临床上新生儿听力检查可在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联合耳聋基因(GJB2、GJB3、PDS、12SrRNA)检测,提高临床上新生儿听力障碍的诊断率,及早进行干预。通过遗传性基因检测也可以及时明确听力障碍发生的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上合理用药,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山地区新生儿耳聋基因携带率,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比较,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 25 472名新生儿行常规听力筛查,同时行耳聋基因筛查,主要针对GJB2、GJB3、SLC26A4和MTRNR1(12S rRNA)4个主要的非综合征耳聋基因,共20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分析并比较两组筛查结果。结果 25 472例新生儿中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总数为265例,占1.04%,确诊听力障碍103例,确诊率为0.40%,其中GJB2基因突变率(5.10‰)最高;而通过听力筛查后被诊断为耳聋高危人群57例,占0.23%,确诊为听力障碍38例,确诊率为0.15%,两种筛查方法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1例未通过听力复筛的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携带率为8.68%,25 011例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携带率为0.9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筛查与基因筛查结果一致性极低(Kappa=-0.003)。结论在传统耳聋筛查基础上采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对听力障碍进行有效预警、提前干预,因此对新生儿进行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常亮  柯嘉  张珂  赵楠  刘平  李蓉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102-2104
背景 新生儿听力筛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早期发现、诊断和干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1月北京市启动了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筛查同步工作,同时进行新生儿听力和基因筛查,将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应用微阵列基因芯片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耳聋筛查,评估新生儿中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的频率、突变类型以及其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为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提供临床研究证据。方法 选取2017年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检测的17 824例新生儿,采集出生3 d后的足跟血,使用微阵列基因芯片进行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9个突变位点的筛查,对阳性结果进行测序验证。结果 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17 824例,检出阳性890例,阳性率为4.99%。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型501例(2.81%),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型290例(1.63%),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型1例(0.01%),线粒体DNA 12S rRNA突变型41例(0.23%),GJB3基因杂合突变型41例(0.23%),双杂合突变型16例(0.09%)。结论 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以GJB2基因突变、SLC26A4基因突变为主,微阵列基因芯片可以及早有效地检出先天性耳聋、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基因的携带情况。微阵列基因芯片筛查,快速、高效,对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提倡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的价值。方法:抽取14 518例新生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分别在出生48小时、出生72小时时采用听力初筛、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各项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听力初筛通过率达到93.13%(13 520/14 518)。14 518例新生儿经耳聋基因筛查共检出易感基因携带者227例,携带率为1.56%;IVS7-2 A>G杂合突变占52.42%,其次为2168 A>G杂合突变(11.01%)、1229 C>T杂合突变(10.13%)、754 T>C杂合突变(10.13%)、2086 C>T杂合突变;经比较各检测位点的突变频率结果,c.109 G>A的突变频率最高可达到11.541%,其次为c.235 delC(0.740%)、IVS7-2 A>G(0.424%)、m.1555 A>G(0.165%)。结论:在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中,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性筛查方式,操作更加简单、有效,能够发现潜在及迟发性的耳聋,可根据筛查结果制定早期干预方案,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觉性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与遗传等多种环境因素有直接关系,临床数据显示,遗传因素所造成的耳聋约占所有先天性耳聋的50-60%,目前已发现有超过120个与不同耳聋相关的致病基因[1],而且遗传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与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在新生儿中普及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与诊断听力障碍的重要措施,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一致认可。但是,单纯的听力筛查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发现和预测迟发型耳聋、药物性耳聋等在出新生儿生时听力指标正常的耳聋疾病,因此,近年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开展了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本文中将探讨新生儿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在我国的开展现状及对将来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张伟  盛迎涛  薛建秀 《浙江医学》2021,43(21):2345-2348
目的分析杭州市萧山区7457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了解本地区耳聋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方法对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7457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包括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同时采用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对GJB2、SLC26A4、mtDNA12SrRNA和GJB3等4个我国常见的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7457例新生儿中,通过听力初筛7437例(99.73%),复筛未通过者12例(0.16%)。7457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中,检出常见耳聋基因阳性323例,携带率4.33%,其中GJB2突变177例(2.37%);SLC26A4突变98例(1.31%);mtDNA12SrRNA突变25例(0.34%);GJB3突变18例(0.24%)。双杂合突变5例,其中235delC\IVS7-2A>G双杂合3例、235delC\2168A>G双杂合1例、IVS7-2A>G\1555A>G双杂合1例,均通过听力筛查。结论GJB2235delC杂合突变是杭州市萧山区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位点。新生儿行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检测出耳聋基因位点,进行听力学评估,及早发现潜在风险,针对性进行遗传学咨询,并为新生儿提供有价值的具体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调查浙江省杭州市新生儿耳聋基因联合听力筛查的结果,探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联合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19年在杭州市分娩的1000例足月新生儿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提取滤纸血斑基因组DNA,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 rRNA 4个基因共20个位点进行检测。同时利用耳声发射法于生后48~72h进行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42天行听力复筛,未通过者在出生后3个月二次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听力学诊断。结果 1000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检出41例(4.1%)携带耳聋基因突变,包括GJB2 c.235delC突变18例、c.299-300delAT突变4例、SLC26A4 c. IVS7-2A>G 突变12例、GJB3 c.547G>A 突变3例、c.538C>A 突变1例、线粒体12S rRNA m.1555A>G突变2例以及GJB2基因联合SLC26A4基因突变1例。24例听力复筛未通过,最终7例听力损失,其中4例有耳聋基因位点突变。结论 常规听力筛查无法检测部分迟发性耳聋患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弥补常规听力筛查的不足,故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对新生耳聋儿进行精准诊断和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迟发性耳聋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5 547例,采集其足跟末梢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耳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4个耳聋基因(GJB2、GJB3、SLC26A4、12Sr RNA)的9个突变位点,同时进行听力筛查。结果:5 547例受检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异常者228例,其中GJB2基因杂合突变3.10%(172/5 547);GJB3基因杂合突变0.13%(7/5 547);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0.54%(30/5 547);线粒体12Sr RNA突变0.27%(15/5 547);双杂合突变0.05%(3/5 547),其中299 del AT和2168 AG 1例,235 del C和538 CT 2例;176 del 16纯合突变0.02%(1/5 547)。听力筛查检测通过的5 363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检测异常0.88%(47/5 363)。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有利于迟发性耳聋的及早发现及干预,弥补了单独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存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遗传性耳聋基因高频突变位点进行筛查分析,为南通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产科门诊孕妇606例以及因耳聋、听力障碍于耳鼻喉科门诊就诊患者24例共630例血液样本,采用微阵列基因芯片法进行遗传性耳聋常见的4个基因15个位点的检测。结果:630例样本中显示耳聋基因突变者为48例,突变率为7.62%,其中两个不同基因同时发生突变1例,以及同一个基因两个位点同时发生突变1例。包括GJB 2基因突变率为3.33%,其中杂合突变19例、纯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突变率为3.02%,其中杂合突变18例、纯合突变1例;线粒体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5例(突变率为0.79%);GJB3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率为0.16%)。孕妇样本阳性率为5.78%,耳鼻喉科患者样本阳性率为54.2%。结论: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有效筛查出听力正常人群中的携带者,指导其婚育。在听力损失人群中进行筛查,可以明确一部分病因,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6-19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杭州地区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杭州地区2016年2月~2017年10月送检的4842例新生儿足底血制成的干血斑,应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致聋基因14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176-191del 16、235 del C、299-300 del AT)、GJB3基因(538CT、547 GA)、SLC26A4基因(IVS7-2AG、IVS15+5GA、2168 AG、1229CT、1174AT、1975GC、1226GA)、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555AG、1494CT)。结果 4842例新生儿中200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总体阳性率为4.13%,其中GJB2基因突变58例,突变携带率为1.20%,SLC26A4基因突变98例,突变携带率为2.02%,12S rRNA基因19例,突变携带率为0.39%,GJB3基因突变31例,突变携带率为0.64%。200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195例(97.50%)通过听力筛查。结论耳聋基因筛查是现有听力筛查模式的良好补充,对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背景失聪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一直在各类残疾中高居首位。引起失聪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约占60%,通过失聪基因筛查和家系分析明确是否为遗传性失聪,为失聪患者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服务,以阻断失聪的代代相传。目的了解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和失聪基因突变频率,明确听力障碍致病原因。方法对2016—2020年参加山东省听力障碍人士失聪基因检测项目的5 664例持听力残疾证或持听力诊断证明的听力障碍患者进行遗传性失聪基因筛查检测,通过纯音测听检测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应用常见的4个基因15位点遗传性失聪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结果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中,听力残疾一级3 891例,听力残疾二级1 463例,听力残疾三级188例,听力残疾四级73例,其余49例(小耳畸形38例,外耳道封闭11例)。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检测出失聪基因突变者2 503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1 227例(携带率为21.66%),SLC26A4基因突变975例(携带率为17.21%),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97例(携带率为1.71%);GJB3基因突变158例(携带率为2.79%);双基因杂合突变46例(携带率为0.81%)。GJB2、SLC26A4基因突变在听力等级中比较一致,属于热点突变。携带GJB2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听力一级比例高于听力二级(P<0.05)。结论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中常见的4个遗传性失聪基因热点突变主要集中在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上;失聪相关基因尚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型个体进行婚育指导,可以降低聋-聋婚配中聋病的垂直传递,减少本地区新生听力障碍儿童的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扩大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位点,分析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和频率。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宁波奉化地区的新生儿704名。新生儿出生48h后进行听力筛查。出生后3d内取足跟血,至少采集3个血斑作为标本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检测22个耳聋基因159个位点)。比较耳聋基因扩大筛查与传统筛查方法(检测4个耳聋基因20个突变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并分析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704名新生儿中,双侧或单侧未通过听力初筛61例(8.66%),复筛未通过5例(0.71%)。76例(10.80%)新生儿携带至少一种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2例新生儿发现高风险致病突变:1例GJB2(c.235delC)纯合突变和1例GJB2(c.109G>A)/SLC26A4(c.754T>C)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前者在8月龄时被确诊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GJB2、GJB3、SLC26A4和MT-RNR1基因突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5%、0.43%、1.99%和0.57%。与传统筛查的20个位点相比,扩大筛查的159个位点中检出突变位点77个,总阳性检出率增加75.00%,其中GJB2增加124.00%,SLC26A4增加16.67%。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GJB2(c.109G>A,18.466‰)、GJB2(c.235delC,15.625‰)、SLC26A4(c.919-2A>G,6.392‰)和MT-RNR1(m.1555A>G,5.682‰)。4例MT-RNR1基因突变,均是m.1555A>G同质突变。结论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主要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GJB2(c.109G>A)和(c.235delC),SLC26A4(c.919-2A>G)和MT-RNR1(m.1555A>G)。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89-192
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所导致的,是人类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在我国新生儿中,重度以上的先天性聋儿所占比例为0.1%~0.3%,其中90%以上的耳聋患儿出生于听力正常的家庭,因此对有耳聋家族史或已生育过耳聋患儿的家庭开展产前诊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正常听力人群耳聋基因的筛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类发现的遗传性耳聋基因多种多样,其又具有人种及地区的特异性,本文将几种在我国常见的和最新出现的耳聋基因及突变位点在遗传性耳聋发病中的作用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原晶晶  张帆  张淼  鲍诗平 《海南医学》2016,(15):2441-2443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l2月出生后42 d进行听力复查的957例新生儿,听力复筛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结合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反应(AABR)。新生儿在出生后3 d内均已采集足跟血检测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AT)、GJB3基因(538 C>T)、SLC26A4基因(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555 A>G、1494 C>T)。结果听力复筛通过904例,未通过53例,复筛通过率为94.46%。突变携带者50例,携带率为5.22%。听力复筛通过人群中检测出突变携带者45例,携带率为4.98%;听力复筛未通过人群中检测出突变携带者5例,携带率为9.43%。结论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可发现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并可进行婚育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施健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7,31(4):360-361,363
目的:探讨本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单基因单杂合突变发生率。方法:采集235例新生儿足跟末梢血血斑提取DNA,用微阵列芯片法检测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结果:235例血样中显示耳聋基因单基因单杂合突变为13例,携带率为5.53%,其中GJB 2基因杂合突变9例,携带率为3.83%,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4例,携带率为1.7%。结论: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非常有意义,对耳聋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对携带者未来的婚配和生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健康人群中开展耳聋基因筛查,有助于防止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降低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耳聋患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了解本地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谱及突变频率,为遗传性耳聋的远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对2家聋儿康复中心聋儿和经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的听力损失患儿共131例,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线粒体12srRNA、SLC26A4和GJB3检测,检测位点包含以上4个基因的20个热点突变位点。 结果 131例耳聋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突变63例,检出率为48.09%,其中纯合突变20例,检出率为15.27%,杂合突变53例,检出率为40.46%。GJB2检出38例,检出率为29.01%,SLC26A4 25例,检出率为19.08%,检出频率最高的是GJB2 235delC位点和SLC26A4的IVS7-2 A>G位点,检出率分别为26.72%和12.98%,未检测出GJB3基因和mt DNA突变。有耳聋家族史患儿中有60.71%检出基因突变,与无耳聋家族史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05)。 结论 本地区耳聋患儿中常见耳聋基因检出率较高,主要为GJB2、SLC26A4基因突变,线粒体12SrRNA突变可能不是本地区耳聋患儿的主要致病基因,通过耳聋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耳聋病因,对家庭再生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研究,探讨引起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为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提供有益的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诱发瞬态耳声发射(TEOAE)对1 124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连续监测异常者最后由听觉诱发电位(ABR)确诊.结果:通过初筛的1 124例新生儿及婴幼儿第一次筛查通过率88.7%;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中,双耳未通过者41例,占3.6%,单耳未通过者86例,占7.6%;复筛仍未通过者最后做ABR检查,共26例,确诊3例,其中1例为单耳聋,2例为双耳聋,发生率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UNH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388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给予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和听力检查.结果 3887例新生儿中,筛查出耳聋基因突变者201例,耳聋基因突变率为5.17%(201/3887).不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海南省新生儿4种常见耳聋基因及10个位点突变的检出情况,分析耳聋基因及其位点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海南省制定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策略,促进儿童听力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海南出生的新生儿,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同时采集新生儿足底血,应用多重PCR扩增和导流杂交技术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10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7 124名新生儿通过知情同意并被列为研究对象,检测到耳聋基因突变219例,耳聋基因检出率为3.07%。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MT-RNR1、GJB3的检出率分别为1.56%(111/7 124)、1.18%(84/7 124)、0.21%(15/7 124)、0.11%(8/7 124)。4个基因10个位点中,GJB2的c.235delC位点检出率最高,为1.38%(98/7 124),其次是SLC26A4的c.919-2A>G(0.87%,62/7 124);听力初筛通过的新生儿有2.63%(113/4 289)检出耳聋基因;在基因类型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苏州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对3870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行ABR检查。结果:正常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0.35%,复查通过率为95.18%,高危新生儿初筛通过率为95.77%,复查通过率为0%。正常新生儿需ABR检查17例,占0.46%,高危新生儿需ABR检查9例,占4.86%。ABR检查有7例听力障碍,占1.8‰,其中2例为重度耳聋,1例为中度耳聋,3例为轻度耳聋,1例先天性右耳道闭锁。结论:听力障碍严重影响儿童语言发育及其以后的生活质量,普及新生儿听力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进行科学语言训练,使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