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蓝激光成像(BLI)常用于诊断下消化道疾病,但对微小病变和不典型病变的检出具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联动成像(LCI)作为一种独特的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在下消化道疾病的检出、判断结直肠息肉病理分型、辅助肠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本文就LCI技术在下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和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BLI)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新型内镜系统,较白光内镜具有更清晰的分辨率。其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已被应用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等疾病的诊断。本文对NBI和BLI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判断疾病活动度及癌变监测至关重要。传统白光内镜在 UC 相关癌变监测等方面有诸多不足,其应用受限。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等新技术的问世弥补了传统内镜的不足,为 UC 患者疾病活动度判断及癌变监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55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以及危险因素,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CRC)的监测、筛查以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方医院共行结肠镜检查32926例,对其中558例UC患者以及UC-CR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8例UC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8例,均为进展期癌,总体风险为1.43%,2组病人在年龄、疾病病程、病变范围、诊断结直肠癌前活检是否有不典型增生、是否使用5-ASA类药物、激素治疗以及是否参加内镜随访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别。危险因素分析提示,疾病病程、病变范围以及结肠镜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为UC-CRC的危险因素;定期内镜随访、5-ASA以及激素治疗可降低UC-RC发病的风险。结论 UC患者有较高癌变的风险,但总体风险较西方国家低;UC病程大于10年、全结肠炎以及活检发现有不典型增生是发生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定期内镜随访以及5-ASA和激素治疗是UC患者防止发生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长病程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癌变风险增加,进而发展为UC相关性结直肠癌(UC-colorectal cancer,UC-CRC)。UC-CRC是长病程UC患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而多数UC-CRC都是由异型增生发展而来,因而识别高危人群,早期监测和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上监测主要依靠内镜+病理活检,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一些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可用于早期UC-CRC的监测。本文就目前UC癌变监测的现状、内镜监测及生物标志物监测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粪便中部分蛋白、外周血实验室指标与黏膜愈合等预后有关.但目前关于UC治疗前各项临床指标与治疗后内镜下进展的关系并未完全明确. UC内镜严重程度指数(UC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UCEIS)是评估UC疗效的重要工具,包含了血管形态、出血、糜烂与溃疡3个项目.本研究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内镜下不同进展情况的因素,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预测疗效.目的 分析UC治疗后内镜下不同进展情况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UC患者156例,按照治疗后内镜下血管形态、出血、糜烂与溃疡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收集并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C治疗后内镜下进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管形态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以及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治疗前病变范围、血小板体积以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糜...  相似文献   

7.
刘慧黎  夏璐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20-321,358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以肠道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促进黏膜修复是其治疗的关键。电子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变化情况,与病理学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UC病情的监控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是基于临床表现、内镜、组织学等检查,尚无诊断的金标准.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该病的诊断、疾病活动性、癌变监测以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声内镜、放大色素内镜、窄谱内镜及激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LCI)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的临床鉴别价值。方法2017年3—12月在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拟行胃黏膜内镜检查的患者随机抽样120例分成2组,白光组60例行白光内镜观察,LCI组60例行LCI观察,发现的病变均行病理活检。LCI观察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内镜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白光组发现病灶62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15处(24.2%);LCI组发现病灶74处,其中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36处(48.6%),两组肠上皮化生发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LCI模式下有氤氲紫表现的病变34处,其中病理确诊肠上皮化生33处,LC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7.1%(33/34)。结论LCI模式下氤氲紫表现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发现胃黏膜早期肿瘤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UC。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其特点是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内镜、组织学、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但是由于缺乏灵敏性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指标,疾病处于进展期的诊断往往延迟[1-2]。UC的发病存在东西方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预后。方法对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均超过10年;肠镜提示肿瘤性病变均为息肉样病变;2例为广泛结肠型结肠炎,1例为左半结肠型结肠炎;病理1例提示癌,2例活检组织提示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患者内镜下切除后经规范5-氨基水杨酸(5-aminosailcylic acid, 5-ASA)治疗及内镜下监测,病变处于黏膜愈合;1例癌变患者因未及时治疗,后期出现肿瘤多处转移。结论 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长,多见于广泛结肠受累的患者,以息肉样病变为主的肿瘤性病变可以内镜下切除,辅以规范治疗及监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因此,X线和肠镜检查在UC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通过现有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内镜评分评估UC患者肠道黏膜状态,并探讨UC内镜评分与临床疾病活动度及组织学活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的152例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使用梅奥内镜子评分(...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病变包括Barrett食管、食管鳞状细胞癌、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等.虽然白光成像、蓝激光成像、窄带成像对上消化道病变有一定辨识能力,但对早期微小病变仍存在漏诊、误诊.联动成像(LCI)通过独特的内镜图像色彩增强技术,使对消化道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进一步提高.本文就LCI技术在上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最常用的随访手段是内镜结合活检病理检查,但内镜与组织学方法对疾病活动性的判断结果常不一致。目的:探讨内镜与组织学评分用于UC疾病活动性评估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确诊UC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内镜和组织学疾病活动性的评估分别采用Mayo内镜评分和简化Geboes评分。结果:共143例UC患者纳入研究。内镜下疾病活动的患者多见基底浆细胞增多的组织学表现(OR=11.19,95%CI:4.80~26.09,P 0.001)。约半数(53.7%)达到内镜缓解的患者仍存在组织学炎症活动。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Mayo内镜评分与简化Geboes评分疾病活动性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一般(κ=0.4,P 0.001),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两项评分中度相关(r_s=0.533,P 0.001)。结论:内镜和组织学方法评价UC活动性的一致性一般,相关性中等;基底浆细胞增多是内镜下UC活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不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黏膜炎症具有连续性、弥漫性的特点.近几十年来,本病在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1].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一直是UC确诊的金标准,肠镜检查也是本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联动成像技术(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一种新型图像增强内镜技术,目前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多项研究证实,LCI可通过增加内镜下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对比度来提高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尽管LCI临床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技术使用不够规范、术语翻译混乱等问题,不利于后续临床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为此,本建议依据当前LCI诊断消化道病变的最近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由国内消化内镜知名专家集体讨论并编制而成。  相似文献   

18.
既往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仅限于临床缓解、内镜缓解, 近年来组织学缓解已经成为其治疗的终极目标, 因此, 在诊疗过程中, 内镜与组织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尤为重要。蓝光内镜联动成像模式增强了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的颜色对比度, 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精确诊疗带来更多可能性。本文将对联动成像技术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华消化杂志》2022,(5):314-320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血管纹理、糜烂和溃疡程度分别分为进展[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和未进展(治疗后UCEIS评分不高于治疗前)组, 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 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2例)和未进展组(56例), 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未进展组[(375.58±154.30)×109/L比(288.22±103.76)×109/L、(9.29±1.13) fL比(8.52±1.29) f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2.08, P=0.019、0.049)。按治疗前后内镜下血管纹理改变分为进...  相似文献   

20.
共聚焦内镜在消化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聚焦内镜是一种新的内镜成像技术,他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可在体内进行表层下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组织学诊断.通过点扫描激光分析,共聚焦上、下消化系内镜及共聚焦腹腔镜可连续不断地获得高清晰度的组织学图像.本文系统阐述共聚焦内镜、共聚焦腹腔镜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共聚焦内镜对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胃癌、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胶原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样变、结直肠癌和慢性肝病等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价值.此外,本文还阐述共聚焦内镜检查时,在体情况下恶性肿瘤与炎性病变的高清晰度分子学图像及异常血流灌注特征.共聚焦内镜技术的进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使人类消化系肿瘤分子水平的快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