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华  佟磊  林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791-2793
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颈椎次全切除后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伴完全或不完全截瘫16例,其中,C5骨折6例,C6骨折10例,C7骨折2例,C5、C6同时骨折2例,伴脱位4例。次全切除1节椎体14例,同时切除2节椎体2例。取骼骨植骨10例,用钛网植骨6例。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手术有效地解除了颈髓前部的压迫,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并可防止植骨块脱出,植骨融合率好,疗效显著。结论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前路可调控式融合固定器(AC-AFF)植骨融合的初步效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8只山羊均行颈前路手术减压切除1个颈椎椎体,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以AC-AFF、钢板+钛网、钢板+髂骨块固定融合。饲养6个月后,颈椎标本经固定脱水等处理,依次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CT扫描及显微镜下观察,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观察AC-AFF与相邻椎体界面之间的融合情况。结果所有山羊均存活,内固定物牢固在位,无松动及移位,钛网或AC-AFF与相邻骨接触面局部膨大,硬化为骨性。髂骨植骨组融合情况良好,融合界面上有较多的骨痂生成。X线摄片见植骨块、钛网、AC-AFF中空区域模糊且有骨组织生长,内植物周围无透光带存在,植骨界面上有骨桥形成;CT扫描在钛网及AC-AFF组可见内植物腔内形成的新骨通过其四壁的网眼结构与周围骨质相接,说明所有标本均达到骨性融合,但其中以AC-AFF组形成的新骨数量为多,且较为成熟。光镜观察发现在椎体终板及内植物与减压槽侧壁骨质接触处,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但在钛网植入物的侧壁腔隙局部仍有无骨痂通过区存在。结论AC-AFF植骨融合良好,与植骨块及钛网植骨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植骨界面有纤维细胞及软骨细胞生成,可作为颈椎减压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问前路减压钛网联合钉板系统治疗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颈椎疾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同时采用钛网植骨融合联合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6-24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达到临床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现象。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术前5~13分,术后提高4-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2.4%。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钛网融合器植骨联合钉板系统内固定可使颈椎得到即刻稳定,重建颈椎正常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术的一种新的植骨融合与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16例脊椎疾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切除同时采用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融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植骨均已融合,无内固定失效现象。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钛网植骨融合可使颈椎得到即刻稳定,重建颈椎正常解剖结构,有利于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伤病的价值。方法:颈椎伤病的患者共11例,常规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圆柱形空心钛笼内填充碎骨块植入减压槽内,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固定并锁紧。术后颈托固定2~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术后经6个月~2年的随访,患者的Cobb角及"D"值无明显变化。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维持融合阶段的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田勇  卡索  刘成  李丹  马骁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11):1372-1373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Zephir前路钢板结合钛网植骨融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价值.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结果:根据Frankel分级的评价,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和恢复,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钢板和螺钉断裂及松动.结论: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植骨牢固、可获得术后颈椎即时稳定、融合率高、术后不需要外固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保留终板颈椎前路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5例外伤性颈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只要掌握手术原则及操作技巧,保留终板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颈间盘突出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治疗26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手术,单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多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均结合ZEPHIR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26例.结果:23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分,各型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全部患者融合节段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脱、断裂、下沉,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是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正常人体下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及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后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关于颈椎ROM的文献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验证成功后,建立下颈椎ACDF、ACCF模型,并对比正常颈椎、ACDF及ACCF术后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研究所测得的ROM数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ACDF和ACCF术后总体ROM和融合节段ROM显著低于正常下颈椎。ACDF及ACCF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的ROM显著高于正常下颈椎。ACDF、ACCF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高于正常下颈椎组。结论颈椎融合术后总体ROM减少、相邻节段ROM增加,并且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升高,显著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n-HA/PA66)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n-HA/PA66植入钛板内固定术,对其疗效及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7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植入物未引起过敏及毒性反应,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有良好的恢复和维持,术后6~8个月时获得植骨融合,n-HA/PA66人工椎体后缘存在不同程度的异位骨化。结论 n-HA/PA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手术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8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性62例,女性26例,年龄平均52.2岁,病程平均25.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5分。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结果:64例获随访,平均33.2个月,植骨全部于术后3-4个月骨性愈合,手术优良率为79.6%,术后JOA评分平均14.4分。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切。能同时直接去除椎间盘水平和椎体后方的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11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情况。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JOA评分,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HAB及HPB值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与术后即刻上述指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有效的矫正了颈椎畸形并达到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新型解剖型钛笼(AA-TMC)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中与终板的贴合程度以 及对手术节段颈椎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方法使用12具颈椎尸体标本完成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手术,使用AA-TMC进行椎 体重建。通过X线测量手术前后手术节段高度及角度以评价AA-TMC对手术节段生理序列的重建效果。同时测量术后AA-TMC 与终板之间间隙大小以评价AA-TMC与终板的贴合程度。根据美国材料与实验学会F2267 脊柱植入物沉陷试验标准对比 AA-TMC与传统钛笼在终板支撑强度上的差异,评价AA-TMC在防止钛笼下沉方面的效果。结果单节段ACCF手术前后节 段高度(23.90±2.18 mm vs 24.23±1.13 mm)及角度(11.62±2.67° vs 12.13±0.69°)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节段ACCF手术 前后节段高度(42.93±3.51 mm vs 43.04±1.70 mm)及角度(15.63±5.06° vs 16.16±1.05°)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A-TMC 与终上下板贴合良好,平均间隙0.37±0.3 mm及0.42±0.28 mm。相比于传统钛笼,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使用AA-TMC进行椎 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单节段ACCF:719.7±5.5 N vs 875.8±5.2 N;双节段ACCF:634.3±5.9 N vs 873±6.1 N),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及双节段ACCF中使用AA-TMC进行椎体重建可显著提高终板支撑强度,从而有效降 低了钛笼下沉发生的可能。并且,使用AA-TMC可有效重建颈椎生理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颈椎保留终板与去除终板状态下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评价颈椎终板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骨密度无差异的42例人体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终板组24例,去除终板组18例),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2个特定的测试点进行压缩实验,直径2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垂直于终板平面下压2mm,由所得的力-位移曲线计算出最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t检验、析因分析及SNK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椎上、下终板保留终板组与去除终板组之间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颈椎后部是保留终板组颈椎上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外侧区是颈椎下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去除终板组颈椎后部是上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后外侧是下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结论 颈椎终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手术或改进椎间植入物设计时应考虑到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颈椎手术方式进行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375名仅进行相连多节
段颈椎减压手术的患者。研究对象为进行颈椎多节段减压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后路椎板成
形植骨融合术。对于没有定期随访、由于脊髓损伤造成术前及术后无法查体对比、手术范围不包括颈5椎体的患者均被剔除研
究组。观察颈5神经根麻痹是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接受过颈椎手术、术前身体状况、糖尿病、吸烟、减压范围及术前
是否有上肢疾病等多因素比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375名患者中,60名患者被剔除,315名患者纳入研究,包括146
名女性患者和169名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7.7岁(39~72岁)。本研究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19/315),在各手术
组别中,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发生率最高,为8.62%;其次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7.79%;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为4.68%;后路椎板成形植骨融合组为3.85%,各
组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8.28% vs 3.42%,P<0.05)。结论颈椎减压术后颈5神经根
麻痹的总发生率为6.03%,与之前报道结果接近。在各种颈椎减压手术方式之间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颈
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中颈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椎保留终板与去除终板状态下不同位点生物力学特性的分布规律,评价颈椎终板在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将骨密度无差异的42例人体新鲜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终板组24例,去除终板组18例),对每一终板平面上22个特定的测试点进行压缩实验,直径2mm的半球形压头以0.03mm/s的速度垂直于终板平面下压2mm,由所得的力-位移曲线计算出最大压缩力及刚度,采用t检验、析因分析及SNK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上、下终板保留终板组与去除终板组之间的最大压缩力及刚度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颈椎后部是保留终板组颈椎上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外侧区是颈椎下终板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去除终板组颈椎后部是上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颈椎后外侧是下终板平面力学强度较大的区域。结论颈椎终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手术或改进椎间植入物设计时应考虑到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