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短小手术患儿应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做小儿短小手术的患儿48例,ASAⅠ~Ⅱ级,年龄4~12岁,按年龄和麻醉药物分为4组(n=12):A组4~7岁,Aa组8~12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B组4~7岁,Bb组8~12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A和Aa组静脉泵入静脉泵入异丙酚4mg.kg-1.h-1和瑞芬太尼0.1μg.kg-1.min-1。B和Bb组异丙酚4mg.kg-1.h-1和氯胺酮3mg.kg-1.h-1。结果:4组SP、DP、HR、RR均较麻醉前降低但在正常范围(P<0.05);与B和Bb组比较,A和Aa组RR降低,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短小手术患儿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具有术中生命体征稳定、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术后苏醒迅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烧伤科手术患儿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烧伤科择期手术患儿48例,年龄4~12岁,按年龄和麻醉药物分为4组(n=12):A组4~7岁,Aa组8~12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B组4~7岁,Bb组8~12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A和Aa组静脉泵入异丙酚4mg·kg-1·h-1和氯胺酮3mg·kg-1·h-1.B和Bb组静脉泵入异丙酚4mg·kg-1·h-1和瑞芬太尼0.2μg·kg-1·min-1.结果 4组SP、DP、HR、RR均较麻醉前降低但在正常范围(P<0.05);与A和Aa组比较,B和Bb组RR降低,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烧伤患儿在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儿童麻醉深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  涂生芬  柏林  杨飞  徐颖  魏光辉 《重庆医学》2012,41(4):327-329
目的评价儿童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泊酚后麻醉深度的变化及其对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6例下腹部手术患儿,采用常规全身麻醉(全麻)复合镇痛药和肌松药,将其按丙泊酚维持剂量分为3组(A组:丙泊酚10mg.kg-1.h-1,每隔20min按照10、8、6mg.kg-1.h-1方案减量;B组:丙泊酚15mg.kg-1.h-1,每隔20min按15、10、8mg.kg-1.h-1减量;C组:丙泊酚20mg.kg-1.h-1,每隔20min按20、15、10mg.kg-1.h-1减量),每组12例。在给药后每隔2min记录1次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血压。在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后1min(T3)、切皮前1min(T4)、切皮后1min(T5)、手术探查(T6)及手术结束(T7)时,采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浓度。在T4、T6、T7时间点测定血清丙泊酚浓度。结果 B、C组镇静深度达到手术要求,应激反应较A组轻,但长时间高浓度丙泊酚输注可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结论儿童全麻使用15mg.kg-1.h-1丙泊酚,并根据BIS值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维持剂量,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和适当的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5,(7):908-909
目的:对比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和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全身静脉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A组,n=80)和对照组(B组,n=80)。A组采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麻醉,B组采用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芬太尼麻醉。两组患儿入室前均给予氯胺酮1~2mg/kg静注,安静入睡后入室。A组术中维持用丙泊酚0.16mg/(kg·min)持续输注,芬太尼1~2μg/kg、手术开始前1min静注氯胺酮2mg/kg,B组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0.1mg/kg、芬太尼1~2μg/kg、氯胺酮1mg/kg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麻醉后恢复情况。结果:A组麻醉前与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麻醉前与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且术中体动发生几率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可在小儿全凭静脉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术后躁动少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静脉复合麻醉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麻醉期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2 0例瓣膜置换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异丙酚组 (P组 ,n =10 )和咪唑安定组 (M组 ,n =10 )。分别静注异丙酚 1 5mg·kg-1和咪唑安定 0 15mg·kg-1诱导 ,并以异丙酚 2~ 6mg·kg-1·h-1或咪唑安定 0 1~ 0 2mg·kg-1·h-1维持麻醉 ,两组芬太尼用法相同。局麻下插Swan Ganz导管到肺动脉 ,监测麻醉期间血液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使两组病人心率 (HR)、心脏指数 (CI)和氧耗指数 (VO2 I)下降 ,平均动脉压 (MAP)分别下降 17 9% (P组 )和 12 0 % (M组 ) ,异丙酚组与咪唑安定组相比 ,心肺转流 (CPB)前、后CI、每搏指数 (SI)、左室每搏功指数 (LVSWI)相对较高。肺毛细管嵌压 (PCWP)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 (SVRI)相对较低。停CPB后 ,异丙酚组氧摄取率 (ERO2 )较低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 )较高。结论 异丙酚静脉复合麻醉 ,在转流前、后可降低前、后负荷 ,维持较好的心脏指数并改善氧供需平衡 ,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可能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对心脏术后早期拔管的影响。方法 :6 0例择期房室缺修补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芬太尼组 (F组 )和异丙酚组 (P组 )。F组使用中剂量芬太尼 (30~ 35 μg·kg- 1 )。P组使用小剂量芬太尼(15~ 2 0 μg·kg- 1 )及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 (4~ 6mg·kg- 1 ·h- 1 )。两组维库溴胺及咪唑安定用法相同。结果 :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组拔管的时间明显短于F组 (P <0 .0 5 ) ,术后呕吐发生率呈减低趋势。结论 :房室缺修补术患者术中 ,异丙酚 4~ 6mg·kg- 1 ·h- 1 持续静脉泵注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维持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充分发挥异丙酚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完全的基础上减少其用量 ,探讨异丙酚 普鲁卡因复合与单纯异丙酚用于腹部手术时麻醉强度、麻醉后恢复质量、及异丙酚与普鲁卡因配伍的可行性。方法  4 0例成年腹部手术患者分成两组 ,A组以异丙酚 5mg·kg- 1 ·h- 1 、B组以异丙酚 2 .5mg·kg- 1 ·h- 1 +普鲁卡因 10mg·kg- 1 ·h- 1 静注维持麻醉 ,术中视麻醉深度辅以芬太尼、维库溴铵。结果 单位时间内两组芬太尼、维库溴铵用量 ,术毕呼吸功能恢复参数及初醒与拔管时间均无显著差别 ;而异丙酚用量A组是B组的一倍 ;B组病人初醒后有明显的嗜睡。结论 异丙酚 普鲁卡因复合液与芬太尼、维库溴铵配合使用 ,不仅可满足腹部手术的麻醉要求 ,且麻醉后恢复质量较高。B组异丙酚用量成倍减少使麻醉成本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血流动力学及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颅脑手术病人,麻醉前于L3~4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测压,异丙酚、芬太尼及潘可罗宁常规诱导,随机将病人分成2组I组术中维持以异丙酚4mg@mg@kg-1、氯胺酮2mg@kg-1@h-1持续微泵静脉滴注,Ⅱ组术中维持以同等剂量异丙酚复合1%~2%异氟醚,观察术前、切皮、钻颅骨、打开硬膜时颅内压的变化,Datex监护仪持续监测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有创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同时观察麻醉苏醒期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恢复期的不良反应.结果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术中循环稳定,颅内压降低的同时可维持满意的脑灌注,苏醒过程平稳,呛咳、屏气及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少;而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使颅内压下降,并伴随明显的脑灌注减少.结论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可安全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及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的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行基础麻醉后,以氯胺酮15~30μg/(kg.min),异丙酚25~75μg/(kg.min)静脉注射维持麻醉。B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行基础麻醉后,以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异丙酚15~75μg/(kg.min)静脉注射维持麻醉。两组病人术中均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苏醒时间。结果A、B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和SpO2均较平稳,B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精神症状等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P<0.05),但B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具有麻醉平稳、苏醒快、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的麻醉方法,但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患儿的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胺酮+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60例1~7岁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n=20)单纯氯胺酮;Ⅱ组(n=20)氯胺酮+咪唑安定;Ⅲ组(n=20)氯胺酮+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入室前肌注氯胺酮5 mg/kg.麻醉维持Ⅰ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6 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咪达唑仑)0.01 mg/kg静脉注射,0.01%氯胺酮静滴,速度4 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0.1 ml/kg静脉注射,每间隔15 min追加半量,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4 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P<0.01).结论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相似文献   

11.
黄锦联  曾仕伦 《右江医学》1999,27(6):344-345
报告乳腺癌根治术4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州例,静脉复合麻组(A组)单纯予异丙酚-氯胺酮-杜非合剂维持麻醉;中位硬膜外麻加静脉复合麻组(B组),先在T8、9点行硬膜外穿刺阻滞,待行淋巴结清扫前才开始静滴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麻药。结果两种方法均达到良好麻醉效果,两组病人术中生命征无较大变化(P>0.05);B组麻药用量非常显著少于A组(P<0.01),睁眼和清醒时间非常显著决于A组(P<0.01)。认为中位硬膜外加静脉复合麻优于单纯静脉复合麻醉,是乳腺癌根治术的一种良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氯胺酮 -异丙酚完全静脉麻醉的苏醒情况。方法 :选择 6 0例ASAⅠ -Ⅱ级乳腺癌根治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组 (A组n =30 )和氯胺酮 -异丙酚静脉全麻组 (B组n =30 )。A组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 ,B组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 1 .5mg/kg/h ,异丙酚 8~ 6mg/kg/h维持麻醉。记录病人的术后行为评分 ,以及意识恢复、拔管、完全清醒时间和2 4h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术后意识恢复、拔管、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长于B组 (P <0 0 1 )。A组遗忘、定向力、合作评分均不同程度高于B组 (P <0 0 5 )。B组个别病例术后居复期存在精神症状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 -异丙酚TIVA与异氟醚吸入全麻相比苏醒快捷、完全 ,无后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麻诱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捍平  柴伟  杜洪印 《医学争鸣》2001,22(7):590-590
0 引言 我们观察氯胺酮对异丙酚静脉复合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以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麻诱导做对照研究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0例 ASA ~ 级择期行全麻手术的患者 .男2 0例 ,女 10例 ,年龄 18~ 5 5岁 ,体质量 49~ 75 kg,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组 ,B组为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组 ,每组 15例 .1.2 方法 术前 30 min im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5mg. A组诱导为 iv异丙酚 2 mg· kg- 1 ,氯胺酮 1mg· kg- 1及维库溴胺 0 .1mg· kg- 1 . B组为 iv异丙酚 2 m g· kg- 1 ,芬太尼 2 μg· kg- 1 及维库溴胺 0 .1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与单独应用异丙酚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麻醉下行宫颈锥切手术的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组(B组),每组40例.A组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B组先静脉注射氯胺酮0.2 mg·kg-1,再缓慢静脉注射异丙酚.至患者意识消失后,再注射已用异丙酚的半量后开始官颈锥切手术.术中根据患者的体动反应适当追加异丙酚.B组中,手术时间长于15 min者额外追加氯胺酮0.2 mg·kg-1.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术中生命体征、手术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异丙酚的总用药量、术中体动反应及术中术后其他副作用.结果 ①A组和B组异丙酚用量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0.7±9.9)ml和(24.2±6.5)ml(P<0.01).术中体动反应A组30%,B组1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中2组心率皆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明显.2组患者麻醉后血压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B组血压降低幅度较A组小.③2组皆无患者发生呼吸、循环严重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宫颈锥切手术的麻醉,患者术中血压变化相对较小,体动反应较少,不增加患者的麻醉恢复日时间,且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人颈总动脉持续输注异丙酚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颈总动脉组(IC组,n=20)和静脉组(IV组,n=20).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后,通过颈总动脉或肘正中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直至麻醉深度指数(CSI)等于40±5,并维持CSI在此水平波动直至手术结束停药.术中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1·h-1)和维库溴铵(50μg·kg-1·h-1)维持镇痛和肌肉松弛.观察两组患者在整个手术维持期间异丙酚的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苏醒情况.结果 颈总动脉和静脉给药达CSI=40±5并维持至术终异丙酚的用量分别为(2.57±0.67)mg·kg-1·h-1和(5.72±1.37)mg·kg-1·h-1(P<0.01).在此麻醉深度下,IC组在维持麻醉初期近半数患者血压持续升高,有的甚至大于其基础值的30%以上,而Ⅳ组血压基本平稳.维持在低于基础血压15%水平波动.停药恢复阶段,IC组自主呼吸恢复和清醒速度均明显快于Ⅳ组(P<0.05).结论 颈总动脉持续输注异丙酚与静脉给药一样可用于麻醉维持,但用药量仅为静脉给药的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级小儿眼科手术4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n=20)和安定组(B组,n=20).A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异丙酚、氯胺酮复合液4ml/(kg@h)连续输注,B组肌注氯胺酮4 mg/kg负荷量,加静注安定0.2 mg/kg,以0.1%氯胺酮4 mg/(kg@h)连续输注.分别观察两组MBP、HR、SpO2变化、术毕清醒时间、氯胺酮使用总量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心血管反应轻微,术毕清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氯胺酮使用总量比B组少(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单纯全麻(A)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B)2组,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30分钟(T2)、术毕(T3)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A组NO,ET~1浓度T3比T1、T2降低(P0.05)B组NO浓度升高,ET-1浓度降低(P0.05)。(2)B组NO较A组高,B组ET-1较A低,A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高于B组。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可减轻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细胞因子的相对平衡,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甚至于远期生存,为该手术较合适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5 0例ASA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异丙酚氯胺酮组 (PK组 )手术前 5min静脉注射异丙酚 2mg/kg后以异丙酚 3mg/kg·h-1、氯胺酮 2mg/kg·h-1静注维持 ;氯胺酮组 (K组 )手术前 5min静脉注射氯胺酮 2mg/kg后以氯胺酮 2mg/kg·h-1静注维持。结果 两组手术及麻醉时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苏醒时间PK组较K组明显缩短。静脉麻醉后 ,K组MAP、HR升高显著 (P <0 .0 1或 0 .0 5 ) ;而PK组MAP、HR无明显改变 ,RR却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 5、10min时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结论 与氯氨酮麻醉相比 ,异丙酚复合氯氨酮静脉麻醉循环稳定 ,清醒快 ,精神症状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9.
楼正  张巧玲 《浙江医学》1997,19(5):264-265
选择30例上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异丙酚-氯胺酮静脉麻醉组(A组)和异丙酚-芬太尼麻醉组(B组)。静注氯胺酮(A组)或芬太尼(B组)、卡肌宁和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微泵持续静注氯胺酮(A组)或芬太尼(B组)和异丙酚维持麻醉。结果诱导后A组循环抑制明显小于B组,但插管反应明显大于B组,A组麻醉后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比B组明显延长,两组均无恢复期精神症状。提示异丙酚-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能使血压、心率较稳定,麻醉控制较平稳。无苏醒期精神症状,但对插管反应抑制欠佳,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延长,更适宜于中短手术的全麻。  相似文献   

20.
陈聪  郑少梅  彭丽丽 《中原医刊》2005,32(10):19-20
目的对比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与单纯异丙酚辅助椎管内麻醉的镇静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腹部手术患者,拟行椎管内麻醉,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硬膜外穿刺均采用L2~3间隙,于麻醉平面稳定后,A组用微量泵注入氯胺酮异丙酚混合液(两者剂量比为1∶10),B组用微量泵注入单纯异丙酚溶液,使两组病人镇静程度OAA/S评分维持在2~3分,记录血液动力学变化,两组手术时间,所需异丙酚剂量,呼吸抑制情况。结果异丙酚用量A组为1~1.5mg/(kg·h),B组为2.8~3.8mg/(kg·h);A组镇静后血压、脉率与镇静前无明显变化(P>0.05),B组血压较镇静前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之间呼吸抑制发生率,SPO2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术后A组镇痛评分低于B组;A组术后遗忘率高于B组。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镇静效果好,能明显减少异丙酚用量,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镇痛较好,术后不良回忆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