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对药物难治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方法:选择18例经药物治疗后无效的DCM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行CRT。术前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1周在组织多普勒指导下行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比较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CRT后①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Ⅰ~Ⅲ级,左室射血分数由(26.42±6.7)%增加到(33.44±6.0)%,P<0.01;②左室舒张末内径由(75.31±8.52)mm减少至(67.24±10.57)mm,P<0.05;③左右室间收缩时间差、左室内不同步指数有显著改善,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CRT可以改善DCM患者的左、右室间和左室内收缩活动不同步,逆转心室扩大,提高心功能,其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A)现象,并研究SWMA对DC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明确诊断的DCM患者75例。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分为普遍运动减弱(GH)组(39例)和SWMA组(36例)。通过随访比较2组预后的差异。结果:与GH组相比,SWMA组左室扩大更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72±6)∶(68±5)mm,P<0.01],心功能减退更严重[左室射血分数:(31±6)%∶(36±5)%,P<0.01];SWMA者与GH者比较,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WMA是DC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CM可以引起SWMA,SWMA是DCM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失同步患者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效果已得到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1],尤其是DCM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CRT疗效已得到一致公认,但对存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的患者疗效不确切[2].报告CRT治疗1例DCM合并CRBBB和左心室不同步患者的2年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CRT治疗后DCM与ICM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标准并成功植入CRT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包括43例DCM患者和37例ICM患者,分别在术前3 d、术后12个月行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并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6 min步行距离、QRS宽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的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DCM组患者CRT应答率高于ICM组患者(81.40%vs. 49.70%,P=0.003),CRT应答者术后12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BNP、QRS宽度、LVEF、LVEDV及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ICM组相比,DCM组CRT应答者LVEF增高较为显著[9.2(0.8,17.6) vs. 5.2(2.5,12.7),P=0.023],DCM组LVEDV减少更为显著[30.4(20.8,81.6)vs. 17.2(31.4,65.8),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并且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2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1998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8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其中187例(66·8%)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221例(78·9%),女59例(21·1%),起病年龄为(48·0±14·2)岁;确诊时心功能NYHAⅠ~Ⅱ级者60例(21·4%),Ⅲ级者155例(55·4%),Ⅳ级者65例(23·2%);全部患者中8例(2·9%)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35·4±11·4岁)明显小于散发患者(48·4±14·1)岁,P<0·01。253例(90·4%)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71例(25·4%),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为90例(32·1%)、130例(46·4%),左束支传导阻滞64例(22·9%)。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以左心房、左心室同时扩大(55·4%)或全心扩大(30·0%)为主;Ⅲ~Ⅳ级患者与Ⅰ~Ⅱ级者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8·9±8·4)∶(63·8±7·8)mm]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31·8±10·1)%∶(41·8±12·0)%]显著降低,均P<0·01。药物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70·1%(199例)、60·0%(168例)。187例(66·8%)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8±23·2)个月;随访中死亡50例,其中心力衰竭死亡27例(54·0%),猝死20例(40·0%);另有7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治疗。在未行心脏移植情况下,患者确诊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93·4%、86·0%、65·3%,高于国内以往报道。8例家族性DCM患者5年生存率(40·0%)低于散发患者(68·5%),P<0·05。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多已达Ⅲ~Ⅳ级,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腔扩大;2年和5年生存率较以往已有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9%的患者为家族性DCM,起病年龄较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DCM)与冠心病患者心脏结构与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的差异.方法:将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纳入DCM组,同期选取收治的3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纳入CHD组,另选35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三组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DCM组与CHD组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KATP通道亚单位Kir6.2上E23K多态性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DCM患者89例,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二维成像技术,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房内径(LAD),并运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KATP通道上的亚单位Kir6.2进行扩增测序。结果:89例DCM患者中,E23K突变55例,E23K无突变34例。在E23K突变组和E23K无突变组中LVEDD分别为(65.52±1.27)mm和(61.31±1.02)mm(P=0.017);LAD分别为(46.24±1.39)mm和(42.54±1.18)mm(P=0.044)。结论:E23K突变组LVEDD和LAD较无突变组显著扩大。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尿酸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DCM(46例)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尿酸浓度;比较22例DCM心衰控制前后的尿酸浓度;比较DCM中左室内径≥65mm(26例)和<65mm(16例)患者的尿酸浓度;比较DCM入院时未用利尿剂及正在服用利尿剂患者的尿酸浓度;比较DCM中血尿素氮>7.5(18例)和≤7.5mmol/L(28例)患者的尿酸浓度。结果DCM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尿酸分别为(303±34)、(403±95)和(595±190)mmol/L;心衰控制前后尿酸浓度为〔(609±218)和(414±147)mmol/L(P<0.01)〕;左室内径≥65mm者尿酸明显高于<65mm者;入院时服与未服利尿剂者尿酸无明显差异(P>0.05);血尿素氮>7.5与≤7.5mmol/L者尿酸浓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DCM心衰患者尿酸浓度增高,独立于服用利尿剂及肾功能不全,且随着心衰加重而明显增高,是反映心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两例全心扩大、左心功能不全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后完全依赖右室起搏,分别在植入起搏器后3年和5年左心功能恶化,症状逐渐加重,成功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心功能均由术前Ⅲ~Ⅳ级(NY-HA分级)提高到Ⅱ级,例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由75mm缩小为68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由64mm缩小为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0.20提高至0.33;例2LVDd由60mm缩小为50mm,LVDs由52mm缩小为37mm,LVEF由0.32提高至0.45,但未记录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电除颤事件。结论 :完全依赖右室起搏恶化有全心扩大基础的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CRT-D后3个月明显改善心功能并使左室缩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频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简称"频发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此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研究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频发室早行射频消融术的300例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55.0 mm,女性50.0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患者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频发室早被消除后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共21例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术前LVEDD为(57.5±3.1)mm。术后17例患者LVEDD在一年内恢复正常。术后LVEDD均值为(52.4±3.5)mm,术前及术后LVEDD的差值为(-5.1±3.7)mm(P0.0001)。术前及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分别为57.5%±6.5%和61.2%±4.9%,两者差值为3.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起源部位(左室或右室)对射频消融术后的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射频消融术对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的心脏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分形趋化因子(FKN)及可溶性sST2(sST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DCM患者作为DCM组,并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选取同期行体检的110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al-3、FKN和sST2水平,研究Gal-3、FKN和sST2与DCM间的关系。结果 DCM组患者Gal-3、FKN和sST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CM患者血清Gal-3、FKN和sST2水平随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al-3、FKN和sST2水平与DCM患者NYHA分级呈现出正相关性(P0.05)。Gal-3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95%CI(0.964,0.993),此时Gal-3截断值为11.20 ng/ml,敏感度、特异性为0.920、0.900。FKN对扩张型心肌病的AUC为0.923,95%CI(0.891,0.955),此时FKN截断值为0.915μg/L,敏感度、特异性为0.700、0.955。sST2对扩张型心肌病的AUC为0.860,95%CI(0.811,0.908),此时sST2截断值为13.975 ng/ml,敏感度、特异性为0.745、0.773。结论 DCM患者机体内血清Gal-3、FKN和sST2存在高表达,且与患者心功能受损具有密切相关性,其有望成为DCM疾病诊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抗体的临床观察及其针对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机制,观察针对抗心肌抗体进行免疫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入院治疗的DCM患者(747例)的病史、诊治过程、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7例中抗心肌抗体阳性者527例(70.55%),随访时间为0.9-7.2年,抗心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阳性患者(A组)治疗后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2.53±9.17)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37.65±11.15)%;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B组)治疗后LVEDd (61.35±5.68)mm, LVEF (40.65±12.78)%;抗ADP/ATP载体抗体和抗β1-受体抗体均阳性患者(C组)治疗后LVEDd(61.28±7.72)mm, LVEF(38.35±7.05)%.3组与治疗前比较LVE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结论:自身免疫是DCM的常见致病因素,针对抗ADP/ATP载体抗体使用地尔硫和针对抗β1-受体抗体使用美托洛尔治疗DCM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临床特点及心脏病理改变。方法分析中山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19例因终末期DCM接受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结果及心脏病理改变。同期选取11例因继发性心肌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终末期DCM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胸闷气促,部分严重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悸不常见;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左心室扩大并收缩功能障碍,心脏瓣膜出现不同程度反流,未见瓣膜增厚及钙化;病理光镜下见心肌纤维肥大变性,部分发生心肌纤维化或脂肪浸润,79%患者瓣膜出现黏液样变性。DCM组与对照组间瓣膜黏液样变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继发性心肌病相比较,DCM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黏液样变性,瓣膜黏液样变性可能与DCM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祥 《内科》2007,2(5):751-752
目的探讨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7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50例(71.4%),女性20例(28.6%),发病年龄(48.0±14.2)岁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42例,Ⅳ级14例。63例(90%)患者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多源性室早、短阵室速、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左心室同时增大和全心增大为主,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应用率70%和60%,16例死亡,其中死于心力衰竭8例(50%),猝死6例(37.5%),脑出血和肺部感染各1例。结论DCM患者确诊时大部分病例心功能已达到Ⅲ~Ⅳ级,并伴有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增大。2年和5年生存率已有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和猝死仍是DCM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肌病(DDM)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DCM组25例与ICM组35例。DCM组为扩张性心肌病(DCM),ICM组为缺血性心肌病(ICM)。对比两组心脏形态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将两组心脏形态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功能进行对比,归纳为以下,心尖部室壁厚度:DCM组变薄不明显,ICM组明显变薄;左室外型:DCM组球形,ICM组左室增大,形态规则;室壁运动幅度:DCM组弥漫性减低,ICM组节段性运动减低;室壁增厚率:DCM组降低,ICM组节段性运动减低;瓣膜关闭不全:DCM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ICM组二尖瓣;心功能:DCM组EF(左室射血分数)、FS(短周缩短率)降低非常明显,ICM组EF、FS有降低,不明显。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应用,可通过区分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尖部室壁厚度、左室外型、室壁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瓣膜关闭不全组织以及心功能来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心肌病(DDM)诊断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为扩张性心肌病(DCM组),35例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形态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对两组心脏形态结构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功能进行对比,归纳如下,心尖部室壁厚度:DCM组变薄不明显,ICM组明显变薄;左室外型:DCM组球形,ICM组左室增大,形态规则;室壁运动幅度:DCM组弥漫性减低,ICM组节段性运动减低;室壁增厚率:DCM组降低,ICM组节段性运动减低;瓣膜关闭不全:DCM组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ICM组二尖瓣;心功能:DCM组EF(左室射血分数)、FS(短周缩短率)降低非常明显,ICM组EF、FS有降低,不明显。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应用,可通过区分扩张性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尖部室壁厚度、左室外型、室壁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瓣膜关闭不全组织以及心功能来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24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 58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DCM,再行24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6例(96.6%),房性心律失常43例(74.1%),ST-T改变32例(55.2%)、室性心动过速29例(50.0%).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传导阻滞25例(43.1%),房室肥大27例(46.6%),Q-T间期延长24例(41.4%),异常Q波8例(13.8%)等.结论 DCM有多种心电图表现,其多发、多样性心律失常对DCM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8-10至2013-10于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监护病房住院的DCM患者。以患者首次入院时血清钠浓度135 mmol/L定义为低钠血症,调查住院DCM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评价其与预后的关系,包括住院时间和院内死亡风险,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加重死亡率。存活出院患者由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4-11或全因死亡。结果:共有515例DC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34例患者入院时存在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6.0%。入院血钠浓度与入院时心衰病史、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左心房前后径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相关(P均0.05)。与非低钠血症患者相比,低钠血症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14.8±11.1)d vs(11.2±5.8)d,P0.01],院内死亡风险高(18.7%vs 1.8%,P0.01)。483例存活出院患者平均随访(30.7±19.5)月后全因死亡率为26.5%,心衰加重死亡率为21.9%。低钠血症患者全因死亡率(47.7%vs 20.3%,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率(44.0%vs 15.5%,P0.01)均显著高于非低钠血症患者。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入院时心衰病史(6个月vs≤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收缩压水平(每升高10 mm Hg,1 mm Hg=0.133 k Pa)、总胆红素水平(每变化1 mg/dl)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变化5 mm)后,入院低钠血症仍是存活出院DCM患者全因死亡[危险比(HR)=1.836,95%(可信区间)CI:1.248~2.702,P0.01]及心衰加重死亡(HR=2.139,95%CI:1.406~3.253,P0.01)的重要独立预测因素之一。结论:低钠血症是我国住院DCM患者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类型之一,与患者住院时间长、院内死亡风险高,以及出院后全因死亡及心衰加重死亡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CM)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的临床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探讨MRI对二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1例经心脏移植证实为DCM患者、25例临床证实为INN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利用心脏MRI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室径线及左心功能,将左心室划分为17节段,对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的节段进行计数,测量左心室各节段非致密化心肌和致密化心肌的厚度,计算非致密化心肌/致密化心肌比值(NC/C比值).结果 DCM患者全部都有胸闷、气短,心电图异常表现.而25例LVNC患者中21例(84%)患者有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4例(16%)无明确症状.22例(88%)LVNC患者存在心电图异常,3例(12%)心电图无异常发现.心脏MRI显示DCM患者左心房、室扩张更明显,更趋向球形化[DCM球形指数(SI)=0.81±0.06,LVNC SI=0.74±0.11].DCM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5.0±5.1)%]较LVNC[(32.7±14.2)%]低.DCM左心室有过度小梁化倾向,但LVNC患者受累节段即致密化不全的节段数(9±1)比DCM受累节段即过度小梁化节段(5±2)多.所有LVNC患者的心尖段(第17节段)均受累,而DCM患者心尖段未见受累.其他易受累节段在两组患者中分布大致相似,即侧壁中段、心尖段(第16、12、11节段)是最常见的受累节段,而室间隔基底段、中段(第2、3、8、9节段)均未见受累.LVNC患者最常发生致密化不全的心肌节段其致密化心肌厚度变薄,与DCM患者对应节段室壁厚度无差别.而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致密化不全的节段,LVNC患者致密化心肌厚度比DCM患者对应节段厚.LVNC患者致密化不全心肌厚度与致密化心肌厚度比值(NC/C:3.3±0.6)较DCM患者(1.9±0.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M与LVNC患者临床表现有些类似,心脏MRI能够显示二者在左心形态及功能方面的差别,NC的分布及程度对二者的鉴别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分析与针对性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病因,观察针对抗心肌抗体采取免疫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入院治疗的DCM患者301例的病史、诊治过程、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1例中病毒阳性185例(占61.46%),抗心肌抗体阳性207例(68.77%),病毒感染与抗心肌抗体具有显著相关性。随访时间0.6~5.5(2.1±1.6)年,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酸异位酶抗体(抗ANT抗体)阳性患者(A组)治疗后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61.13±8.57)mm,LVEF为(42.65±11.45)%,平均心胸比(HTR)0.56±0.06;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抗β1-受体抗体)阳性患者(B组)治疗后LVEDd(61.85±6.48)mm,LVEF(41.75±10.87)%,HTR0.56±0.02;抗ANT抗体和抗β1-受体抗体均阳性患者(C组)治疗后LVEDd(63.48±8.82)mm,LVEF(39.39±7.95)%,HTR0.57±0.08。3组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心功能分级均改善Ⅰ~Ⅱ级。结论: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是DCM的常见致病因素,针对抗ANT抗体早期使用地尔硫和针对抗β1-受体抗体使用美托洛尔治疗DCM均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