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得气,即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称之为“得气”。现代临床中又有称为“针感”者。针刺得气时,病人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向远处传递。医者持针的手上也会感觉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现象。历代医家均认为得气是针刺产生效应的关键,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1放电感与得气的“麻”感出现的形式不同众所周知,针刺治疗时,若针尖刺中神经干,就会产生由针刺部位向远端的放电感,即象一股电流瞬间由针下向远端传导。病人常将这种感觉描述为“象触电”或“一直麻到某处”。针刺穴位时,常产生“麻”感,大多数人在针刺时所感到的常常是一种以“酸、胀、麻”为主的混合感觉。而酸、胀、麻是最常见的得气感应。“麻”感属于传统的得气范畴,它与酸、胀等其他性质的得气感应具有共同特点。而“放电感”与“麻”感虽然也被不少患者称为“麻”,但实际上二者有很大区别。放电感一旦在针下产生,便迅速向…  相似文献   

3.
试述针刺得气对提高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述针刺得气对提高疗效的影响215003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严金保得气又称针感、感应、针响,是针刺时病人产生的针下感应。凡是正常人的得气现象,应该是敏感、迅速、滑利;反之,产生了病变,经络之气运行阻滞,那么它的得气现象,也往往会相应出现迟钝、缓慢、涩...  相似文献   

4.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5.
<正>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的疗效不仅取决于辨证取穴、针刺手法、针刺深度等诸种因素,而且与患者的针感程度密切相关。本文试就针感与疗效的关系,作一论述。针感,亦称为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这种感应可分为病人的自我感觉和术者针下的感觉两类。若有针感时,  相似文献   

6.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一语道出“得气”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针灸大成》亦强调指出:“宁失其时,勿失其气”。本文就“得气”的概念、指征、影响因素,促使“得气”方法,“得气”与补泻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 1 “得气”的基本概念 “得气”语出《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得气”现代称之“针感”,就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感应,早在金元时期窦汉卿在《标幽赋》中作了细致描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相似文献   

7.
针刺疗法萌芽于砭刺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 ,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到实践 ,在针刺疗法中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经验 ,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  “得气” ,亦称针感 ,在针刺疗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古代医家均有精辟的记述 ,笔者就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浅谈一下有关“得气”的几个问题 ,以供参考。1 “得气”的临床意义  所谓“得气” ,又称针感 ,就是指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以及经络感应的研究证明 ,是否“得气”或“得气”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古代医…  相似文献   

8.
谈医者得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轶  阎丽娟  温景荣 《中国针灸》2006,26(12):905-905
“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现称经气感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可分为医者得气和患者得气两部分。古今医家均对得气做了具体的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陈爽白老师对医者得气的认识。1  相似文献   

9.
现在针灸书籍包括教科书,把针感与得气混为一谈,本人不敢苟同,其因有四。1 从内容上讲,针感包括得气,而得气仅是针感中的特殊感觉 针刺腧穴时病人可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施术者指下可有沉紧、紧涩的现象。但是这里忽略了针刺时最常出现的感觉,那就是疼痛。谁也不能否认针刺疼痛的存在,这就是说疼痛也是针感之一。病人畏  相似文献   

10.
刘东明 《陕西中医》2012,33(7):936-936,F0003
<正>针刺感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或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这种经气感应在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得气",现代简称为针感。无论是"得气",还是"针感",强调的是针刺所"感",而笔者认为针刺感应的内涵包括"感觉"和"反应"两个方面。针刺所"感"是看不到的,只能去感受,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针刺“得气”的临床意义‘得气”一词,渊源于《黄帝内经》“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什么是针刺之“气”呢?《灵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就是说:刺中穴位以后,针下就好像有一条巷道、通路一样,往来窜行,这与针刺的感传现象相仿佛。此外,“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为实;觉酸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后用弹努循扪引之,引之气犹不至,针如插豆腐者死”等,针刺过程中病人的各种感觉如酸、痛或医生感觉针下沉重、紧满等都是“得气”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朝医四象体质的穴位针刺感应差异,探讨脏器大小与经络经穴针感之间的关联。方法:健康人为对象,以填写辨象设问表以及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朝医辨象,并检测穴位针刺感应,比较组间的得气反应。结果:太阴人的足三里穴针刺传导感低于少阳人、少阴人的合谷穴无针感多于少阳人、左右侧足三里和合谷四个穴位均无针感的有2名均为太阴人。结论:“过热”体质的少阳人针刺感应强于“气涩”体质的太阴人与“过冷”体质的少阴人,证明针刺感应与体质一-经络-内脏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1何谓“得气” 祖国医学中所谓的“气”,含义非常广泛: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抗御病邪的“正气”、“真气”、“阳气”、“营卫之气”、“经脉之气”……,也有泛指一切致病因子的“邪气”。而针刺“得气”的“气”,则是属于前者的范畴之内的。所谓针刺“得气”是指针刺入机体后引起的反应,也就是人体正气、阳气或经气的反应,它应包括两个方面:即病人针刺部位的感觉和术者针下的感觉。针刺未“得气”时,术者针下空虚无物,病人亦无感觉。“得气”时,病人觉得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痛、触电、热、凉……的感觉,或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4.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欧阳八四 《中国针灸》1997,17(7):403-404
浅析针刺得气欧阳八四(江苏省苏州市中医院,215003)主题词得气,针刺感应“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描述“吸则内针,无令气件,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灵枢·终始》亦云:“男内女外,坚拒匆出,谨守勿内,是谓...  相似文献   

16.
“隐性得气”还是“隐性针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道正 《中国针灸》1997,17(10):602-603
“隐性得气”还是“隐性针感”田道正(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2)主题词得气,针刺感应笔者读了《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陈佑邦等主编)获益不少,尤其对“得气的辨别”,提出“辨隐性得气”,颇有新意,说明该书编者能从...  相似文献   

17.
现今临床普遍认同“针感”等同于“得气”,并将之视作针刺取得疗效的标准。本文从中医学基础,临床疗效,现代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得气与针感的关系,即有针感一定得气,得气不一定有针感。  相似文献   

18.
针感的量化评价对针刺得气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针感量表或问卷是针感量化评价中记录针感的重要工具。在运用针感量表或问卷记录针感时,会涉及针感记录时间、穴位数量和针刺次数等问题。针感记录时间有针刺中和针刺结束后两种;穴位数有单穴、多穴,其中单穴为直接记录,多穴则有逐一或作为整体综合记录针感的情况;针刺次数有单次和多次,其中前者为直接记录,后者则有每次记录、选几次或在最后1次记录针感的情况。针感记录方式是得气量化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应在不同的时间记录以反映针感的不同方面,并重视每个穴位和每次针刺的针感,以便为得气临床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1 失气与守气的含义 针刺得气后,病人在针刺的局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术者也感到针下沉紧。但是,这种得气感有时是在针刺过程中短暂出现,而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失气”。失气在针灸临床中普遍存在,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人将“气至而有效”片面理解为只要得气即可,忽视了维持针感的重要性。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针刺的疗效与针感维持的久暂有直接关系。一  相似文献   

20.
得气、针感与疗效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规划教材《针灸学》称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又名得气”。《实验针灸学》又根据《内经》对得气的论述将其分为受针者的针感和医者手下感两种。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得气与针感同义 ,可分别为患者和术者所检验。至于其与疗效的关系 ,《灵枢·小针解》曾明确指出 :“为针之要 ,气至而有效”。《标幽赋》进一步将其释为 :“气速至而速效 ,气迟至而不治”。后世医家受此影响 ,对于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不断有所阐发 ,并创用一系列催气、行气的方法来促使得气的出现或促其强化 ,以追求理想的疗效。针灸理论及临床医师几乎均认为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