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皮肌炎(DM)/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进行CADM-140抗体检测,探讨CADM-140抗体与临床特征间的联系。方法 采集38例DM(22例)/CADM(16例)患者血清,另外采集46例伴有肺间质病变的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血清,包括8例多发性肌炎、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系统性硬化病、6例干燥综合征、6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和5例正常对照者。以重组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rMDA-5)为底物,通过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CADM-140抗体,比较CADM-140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 ①16例CADM和22例DM患者血清CADM-140抗体阳性例数分别为7例和2例,CADM患者阳性率(43.8%)显著高于DM(9.1%)(P < 0.05),46例伴有肺间质病变的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及5例正常人均阴性;②CADM-140抗体阳性患者皮肤溃疡和坏死的发生率为8/9,红细胞沉降率为(40.8 ± 23.1) mm/1 h,CADM-140抗体阴性组分别为6.9%和(22.5 ± 16.8) mm/1 h,两组比较,P < 0.01和 < 0.05;CADM-140抗体阳性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328.3 ± 104.2和241.1 ± 100.3 IU/L,P < 0.05),而肌酸激酶显著低于阴性组(分别为156.3 ± 260.8和1806.2 ± 3737.1 IU/L,P < 0.05);两组间抗核抗体阳性率和恶性肿瘤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CADM-140抗体阳性患者不仅肺间质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9/9和48.3%,P < 0.01),而且急进型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5/9和0,P < 0.05)。阳性组肺高分辨率CT评分(122.9 ± 54.8)显著高于阴性组(70.0 ± 59.8)(P < 0.05)。结论 通过检测CADM-140抗体不仅可以判断DM/CADM是否合并肺间质病变,还可能是伴发急进型肺间质病变的血清学标记,动态观察血清CADM-140抗体水平也许有助于预测肺间质病变病程。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的皮肌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DM/CADM)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90例DM/CADM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抗SRP抗体。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例DM/CADM患者中11例(12.2%)血清抗SRP抗体阳性,其中6例DM,5例CADM。82例成人DM/CADM患者中,抗SRP抗体阳性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SRP抗体阴性患者[7/9比31.5%(23/73),χ2 = 7.394,P = 0.006]。11例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均有DM典型皮疹,DM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为18.1 ± 2.9。抗SRP抗体阳性患者翼状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患者[7/11比29.9%(20/67),Fisher精确检验,P = 0.028]。抗SRP抗体阳性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患者[4/8比16.7%(13/78),χ2 = 6.053,P = 0.014]。10例抗SRP抗体阳性患者(6例DM和4例CADM)行双大腿肌肉磁共振检查,其中8例肌群内信号异常,肌群肿胀2例,皮下水肿2例,肌筋膜肿胀1例,仅2例无异常。抗SRP抗体阳性患者均无肺间质病变和心肌受累。结论 抗SRP抗体阳性DM/CADM患者躯干翼状征发生率高,合并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DM/CADM患者在病程早期检测抗SRP抗体水平有助于预测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皮肌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等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特别是肺间质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分析120例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铁蛋白与炎症指标、自身抗体、血清肌酶以及肺间质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①36例患者铁蛋白升高,84例铁蛋白正常。铁蛋白升高组的C反应蛋白(14.1 ± 6.5) mg/L、血细胞沉降率(34.8 ± 8.2) 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111.8 ± 44.6) U/L和乳酸脱氢酶(388.6 ± 81.5) U/L分别高于铁蛋白正常组的C反应蛋白(3.6 ± 1.7) mg/L、血细胞沉降率(15.4 ± 2.7) mm/1 h、天冬氨酸转氨酶(46.0 ± 9.0) U/L、乳酸脱氢酶(260.7 ± 29.1) U/L ;均P < 0.01。但两组之间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合并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和慢性肺间质病变患者的铁蛋白水平分别为(650.5 ± 268.5)和(489.9 ± 157.3) ng/ml,两者均显著高于不伴有肺间质病变(155.7 ± 90.8) ng/ml以及仅有影像学改变而无临床症状的肺间质病变患者(193.3 ± 62.1) ng/ml,均P < 0.01;③铁蛋白升高组慢性肺间质病变(52.8%)和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22.2%)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慢性肺间质病变为25.9%,急进性/亚急性肺间质病变为3.5%),均P < 0.01;④铁蛋白升高组肺高分辨率CT的磨玻璃样影(67.6%)和蜂窝状改变(14.7%)的发生率分别高于正常组(磨玻璃样影43.4%,蜂窝状2.6%, 均P < 0.05)。 结论 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铁蛋白与血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以及肺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之间高度相关,提示其在判断疾病活动性特别是肺间质病变病情严重程度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合并肺间质病变或恶性肿瘤的皮肌炎/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DM/CADM)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确诊的DM/CADM患者27例,按照合并症状分为3组,即合并肺间质病变组10例,合并恶性肿瘤组8例,无肺间质病变和恶性肿瘤组9例。同时收集7例健康对照。采用高通量RNA测序技术筛选上述4组受试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DM/CADM患者4 820条基因表达上调,137条基因表达下调;GO分析获得显著富集条目49个,其中37个(75.5%)与生物过程相关;KEGG分析差异基因富集于感染、肿瘤以及免疫相关通路。与无肺间质病变和恶性肿瘤组相比,合并肺间质病变组272条基因表达上调,158条基因下调;GO分析获得显著富集条目157个,其中114个(72.6%)与生物过程相关;KEGG分析差异基因富集于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炎症通路。合并恶性肿瘤组398条基因表达上调,68条基因表达下调;GO分析获得显著富集条目117个,其中94个(80.3%)与生物过程相关;KEGG分析差异基因富集于糖基化、代谢以及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结论 DM/CA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合并肺间质病变或恶性肿瘤的DM/CADM组与无合并症患者组间转录组基因及通路存在差异,细菌感染、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通路在合并ILD的DM/CADM患者中显著富集,而糖基化、蛋白代谢以及抗原提呈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在合并恶性肿瘤的DM/CADM患者中显著富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本研究中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及皮肌炎(DM)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加深对CADM与DM各方面差别的了解。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期间入院治疗的111例皮肌炎患者,对30例CADM及81例DM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DM组合并肺间质病变和关节炎的比例显著高于DM组,在发病年龄、始发症状、血脂水平等方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抗核抗体谱、ESR、CRP水平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糖皮质激素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M较DM有更高的肺间质病变、关节炎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DM有更高的血脂异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用青鹏软膏对实验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实验性持续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6组:模型组(不治疗),治疗组(分别外用100%浓度青鹏软膏、75%及50%浓度青鹏软膏),基质对照组(外用青鹏软膏基质)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用药11 d。分别在用药第8天及第12天测量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及质量,并对皮损取材进行HE染色,计数炎症细胞,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局部皮损组织匀浆中IL-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用药后100%青鹏软膏能明显减轻皮肤炎症和水肿,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第12天血清IL-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55 ± 0.33)、(70.88 ± 1.55)、(76.99 ± 1.85) pg/ml,与模型组(6.41 ± 0.96)、(76.67 ± 1.14)、(82.20 ± 2.36) pg/ml和基质对照组(6.25 ± 0.92)、(76.95 ± 1.08)、(81.76 ± 3.19) pg/ml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显著降低(P < 0.05),100%青鹏软膏组皮损匀浆中IL-2、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7.75 ± 0.97)、(66.95 ± 3.58)、(46.85 ± 2.43) pg/ml,与模型组(23.92 ± 0.82)、(70.66 ± 2.68)、(55.14 ± 2.68) pg/ml和基质对照组(23.11 ± 0.82)、(71.17 ± 3.30)、(53.55 ± 3.24) pg/ml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水平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100%青鹏软膏能降低小鼠ICD模型的炎症反应,并能降低皮损和血清中TNF-α、IL-2及INF-γ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在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各10例,与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各1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Tfh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中白介素21(IL-21)水平,同时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抗BP180-NC16A抗体滴度,并进行抗体滴度与IL-21、Tfh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95.33 ± 33.69 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4.50 ± 18.13 ng/L)(t = 3.38,P < 0.01),Tfh水平(12.08% ± 4.7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15% ± 1.62%)(t = 3.74,P < 0.01)。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组血清中IL-21水平(106.70 ± 44.91 ng/L)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55.37 ± 15.89 ng/L)(t = 3.41,P < 0.01),Tfh水平(11.85% ± 3.14%)亦显著高于其正常人对照组(6.03% ± 1.74%)(t = 5.13,P < 0.01)。大疱性类天疱疮组抗BP180-NC16A抗体滴度与IL-21水平呈正相关(r = 0.77,P < 0.01),与Tfh水平亦呈正相关(r = 0.67,P < 0.05)。结论 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Tfh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21水平均明显升高,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0例CSU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分别进行ASST检查及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水平,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别;同时比较病例组ASST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结果:病例组ASST阳性率为53.3%,对照组为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0,P<0.01)。病例组血清IL-18水平为(64.7±41.9) pg/mL,对照组为(44.9±15.7)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P<0.05)。病例组ASST阳性32例,血清IL-18水平为(72.4±47.6) pg/mL,ASST阴性28例,IL-18水平为(48.7±25.3) p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5)。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ASST阳性率及血清IL-18水平均升高, IL-18可能参与了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皮肌炎患者Gottron皮疹与肺间质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患者中Gottron皮疹与肺间质病变(ILD)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83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Gottron皮疹分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DM患者Gottron皮疹的总阳性率为59%(49/83例),ILD的发生率为42.2%(35/83例),Gottron皮疹阳性组ILD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ottron皮疹阴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5%比67.6%,P < 0.01)。35例ILD中Gottron皮疹阴性者的CO弥散率(DLCO)明显低于Gottron皮疹阳性者(60.9 ± 13.5比72.3 ± 12.7,P < 0.05)。Gottron皮疹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肌力(4.0 ± 0.9比3.8 ± 1.2,P > 0.05)、肌肉压痛(63.3%比70.6%,P > 0.05)、肌酶水平(肌酸磷酸激酶1047.9 ± 1402.7比1359.7 ± 1752.4,乳酸脱氢酶397.2 ± 226.5比402.4 ± 197.0,AST 97.6 ± 98.0比120.1 ± 82.3,P均 > 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ESR、CRP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6.5 ± 16.4比33.3 ± 25.3,11.9 ± 8.3比15.5 ± 9.8,P均 > 0.05)。Gottron皮疹阳性组与阴性组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比6.5%,P > 0.05)。结论 Gottron皮疹阳性的皮肌炎患者伴发肺间质病变的可能性小,且病变程度可能较轻。Gottron皮疹与DM的肌肉病变程度及病情活动无明显关系,Gottron皮疹可能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U患者依据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进行分组,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3例CU患者中,37例ASST阳性(58.73%),26例阴性(41.27%)。相比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2.437 ±0.120) mg/L],ASST(+)组 [(25.797±7.756) mg/L]和ASST(-)组[(30.605±9.101)mg/L]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25、10.58,P值均<0.05),但ASST(-)组与ASST(+)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39, P>0.05)。ASST(+)组血清中IL-33含量 [(0.237±0.03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9±0.001) pg/mL],t=7.78,P<0.05,而ASST(-)组IL-33水平[(0.112±0.028) pg/mL]无明显变化(t=2.63, P>0.05),ASST(-)和ASST(+)间有明显差异(t=4.69, P<0.05)。结论: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及ASST(+)组IL-33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CU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伴发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近6年来收治的206例DM患者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分析DM伴发ILD的影响因素。 结果 DM患者ILD的发生率为49.03%。上眼睑红斑、Gottron征、关节痛、咳嗽等临床表现均为DM伴发ILD的相关因素(P值均 < 0.05),其中咳嗽、关节痛与ILD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而Gottron征与ILD的发生率呈负相关。DM伴发ILD患者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抗Jo-1 抗体等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DM不伴发ILD的患者 (P值均 < 0.05)。DM伴发ILD患者肺功能较DM不伴发ILD患者显著下降(P < 0.05),其肺部CT表现主要为肺尖/肺底部的条索影(57.4%)、高密度斑片影(31.7%)、网格影(16.8%)、磨砂玻璃影(13.8%)。结论 DM患者关节痛、咳嗽症状的发生率与ILD呈正相关,而Gottron征的发生率与ILD的伴发率呈负相关。DM伴发ILD患者肺部CT特征性表现为肺尖/肺底部条索影、斑片影、磨玻璃影和网格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白介素(IL)18在大疱性类天疱疮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OPN、IL-18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BP组血清OPN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且与疾病活动性、部分化验室指标有相关性。BP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血清IL-18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疾病者(P < 0.01)。伴有糖尿病、肿瘤或肝肾损害者OPN与IL-18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肿瘤或肝肾损害者(P < 0.05或P < 0.01)。结论 OPN可能与BP病情活动性呈正相关,IL-18可能与BP合并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 方法 DM/PM患者432例,合并ILD患者85例,未合并ILD资料完整患者79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结果 在临床表现中,合并ILD者与无ILD者在病程中发热的患者分别为47例(55.29%),18例(2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ILD组有吞咽困难者9例(10.59%),较无ILD组偏少,无ILD组有吞咽困难者19例(2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合并ILD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低于无肺间质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合并肺间质病变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γ球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肺间质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DM/PM合并肺间质病变者更易出现发热症状,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略升高,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γ球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男性患者可能更易发生肺间质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鼠白介素2重组质粒对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细胞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肌内接种免疫的方式,将小鼠分为接种空质粒的阴性对照组、DNA疫苗免疫组、DNA疫苗联合小鼠白介素2重组质粒免疫组和接种灭活沙眼衣原体 E型原体的阳性对照组,观察小鼠后足垫局部的肿胀情况、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血清IL-4和IFN-γ水平和同型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攻击后局部的衣原体培养情况。结果 4组实验动物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1.37 ± 0.21、2.52 ± 0.30、3.64 ± 0.41、3.77 ± 0.34,联合免疫组和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的血清IL-4分别为(25.37 ± 18.93)、(24.75 ± 8.49)、(21.74 ± 6.43)、(38.49 ± 12.24) pg/ml,灭活原体组高于其他各组;4个组的血清IFN-γ分别为(310.8 ± 160.7) pg/ml、(601.3 ± 357.9) pg/ml、(1923.3 ± 518.1) pg/ml、(2712.5 ± 887.2)pg/ml,联合免疫组和阳性对照组相当,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沙眼衣原体E型原体攻击后,空质粒组小鼠生殖道局部能够培养出衣原体;另3个组衣原体培养阴性。 结论 白介素2基因佐剂能够增强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的细胞免疫效应,且以Th1型反应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药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Th22细胞相关因子及补体相关指标表达水平的变化,探索其在药疹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35例药疹患者,以1∶1的比例匹配性别、年龄一致的健康对照者,分别采集药疹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2(IL?22)、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蛋白C3a、C4a、C5a。结果 治疗前,药疹患者血清中IL?22[(40.85 ± 14.56) ng/L]、IL?13[(869.94 ± 463.39) ng/L]、TNF?α[(1.03 ± 0.64) ng/L]及补体C3a[(55.21 ± 32.98) ng/L]、C4a[(285.11 ± 123.91) ng/L]、C5a表达水平[(279.68 ± 127.72)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09 ± 8.66、372.92 ± 151.75、0.44 ± 0.31、42.44 ± 14.26、237.00 ± 63.57和215.98 ± 65.3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49、6.071、4.321、2.832、2.257、2.495,均P < 0.05)。治疗后,药疹患者血清IL?22[(32.72 ± 11.77) ng/L]、IL?13[(456.21 ± 123.22) ng/L]、TNF?α[(0.64 ± 0.39) ng/L]、C3a[(45.47 ± 21.11) ng/L]、C4a[(241.86 ± 84.12) ng/L]、C5a表达水平[(239.61 ± 103.51) ng/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43、5.197、3.572、3.213、2.728、4.772,均P ≤ 0.01),且除IL?22、IL?13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外(P < 0.05),TNF?α及补体C3a、C4a、C5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疹患者治疗前血清补体C3a与C4a(r = 0.660)、C5a(r = 0.404),C4a与C5a(r = 0.50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均P < 0.05,IL?22表达水平与补体C3a水平呈负相关(r = -0.490,P = 0.005),与TNF?α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 = 0.573,P = 0.005)。结论 Th2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补体活化在药疹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IL?22可能参与补体蛋白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血清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白细胞介素25(IL-25)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TSLP受体(TSLPR)mRNA、IL-25受体(IL-25R)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方法 AD患者40例,采用NB-UVB照射治疗,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TSLP、IL-25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治疗前后PBMC TSLPR mRNA、IL-25R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欧洲的AD评分标准(SCORAD)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价瘙痒程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患者组经NB-UVB照射后总有效率达75%(30/40),治疗后SCORAD评分(20.36 ± 5.12)及VAS评分(3.05 ± 1.02)均较治疗前(分别为55.26 ± 10.88和8.20 ± 1.37)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9和8.16,P < 0.05)。AD患者组治疗前血清TSLP[(198.24 ± 29.47) ng/L]、IL-25含量(160.54 ± 34.89 ng/L)及TSLPR mRNA(8.57 ± 1.34)、IL-25R mRNA(6.81 ± 0.50)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20.13 ± 19.65) ng/L、(120.41 ± 43.07) ng/L、1.94 ± 0.39、1.48 ± 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70、14.65、7.07、18.89,P < 0.05)。NB-UVB治疗显著改善病情后,患者血清TSLP[(151.87 ± 14.78) ng/L]、IL-25含量[(130.52 ± 29.65) ng/L]及PBMC TSLPR mRNA(2.89 ± 0.53)、IL-25R mRNA(3.90 ± 0.37)相对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56、9.07、5.21、7.35,均P < 0.05)。治疗后血清TSLP、IL-25含量,PBMC TSLPR mRNA、IL-25R mRNA相对表达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TSLP、IL-25可能在A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NB-UVB下调TSLP、IL-25及其受体的表达可能是NB-UVB治疗AD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9(IL-9)和Th9细胞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方法 收集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另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gE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 IL-9+细胞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IL-9、PU.1 mRNA的表达。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分析。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 IL-9及PU.1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44 ± 1.90比3.20 ± 1.78,3.26 ± 1.59比2.34 ± 1.47,t = 2.60,2.34,均P < 0.05)。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4+IL-9+细胞比例[(0.63 ± 0.44)%]、IgE水平[(82.04 ± 31.72) IU/ml]与健康对照组[(0.22 ± 0.12)%、(60.74 ± 28.26) IU/ml]比较均明显升高(t = 5.04,2.75,均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D4+IL-9+细胞比例、IL-9及PU.1 mRNA与IgE水平均呈正相关(R = 0.596,0.767,0.746,均P < 0.01)。 结论 Th9细胞和IL-9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