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标本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穿刺术是一种常用而又重要的操作技术,该项技术除了用于给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或丧失大量液体的病人提供急需帮助外,还常用于癌症病人的化疗或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及紧急放置心内起搏导管和测量中心静脉压等。显然,熟悉掌握该项技术对临床上此类病人的处理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没有经过实际的操作训练,当其走向临床时,常因心中无数而导致操作失误,引起诸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及周围神经等并发症。因此,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医生、护士能适应临床需要,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成功率,避免其邻近结构损伤形成的并发症。方法:对50例新生儿尸体锁骨下静脉及其相关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锁骨下静脉起始处外径4.6±0.8mm,末端外径6.2±0.8mm,长度为18.6±2.0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处皮肤至锁骨下静脉前壁的垂直距离为10.0±1.4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面交点的角度为38.2±11. 4°,交点指数为39.1%。结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部位应以锁骨内、中1/3交点的稍外侧为宜。  相似文献   

3.
本文解剖观察了32例成人男性锁下静脉的锁骨下段。锁骨下静脉与锁骨的交叉点位于肩峰或肩锁关节至胸锁关节连线的内,中1/3稍外侧。在交叉点与环状软骨和胸骨颈静脉切迹连线的中点之间作一连线,此连线在锁骨下方的延长线即是锁骨下段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4.
浅谈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为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测定、周围血管不易穿刺的长期输液患者提供了方便。但此项技术在教学时危险性较大,很难尽快熟练掌握,操作不当时易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实践机会少,不能反复操练,一次仅能带教一名实习生。为此,熟悉锁骨下静脉的解剖部位,了解各种穿刺方法及术后并发症极为重要,运用锁骨下静脉的情景教学法针对初上临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培训,对掌握锁骨下静脉置管也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供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资料,在40侧标本上对锁骨下静脉、动脉及胸膜的穿刺点、穿刺角度和深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通过锁骨下入路穿刺锁骨下静脉,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夹角约为20.5°,针与水平面夹角约为28.3°,深度约为2.6cm。而通过锁骨上入路最佳角度是针与额状面的夹角约为-8.3°针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40.3°,深度约为2.3cm。本文同时讨论了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605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身高、BMI、入路(右侧、左侧)及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等6种可能影响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其中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包括穿刺失败改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植入、气胸、误入颈内静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5%,包括1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输液港外露,1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4例导管感染。术中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远期并发症导致非正常取港10例。左、右侧植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BMI(BMI>24 kg/m2和BMI<19 kg/m2)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异常BMI指数患者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穿刺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5具30侧新生儿尸体的锁骨下静脉及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结果锁骨下静脉属支腋静脉与锁骨中线交点距锁骨中点下缘(6.2±1.7)mm;锁骨下静脉与锁骨下缘交点指数为39.0±4.5,提示交点在锁骨中内1/3交点稍偏外侧。静脉角位于锁骨上缘距胸锁关节外侧(10.0±2.4)mm处。上述三点相连,即为新生儿锁骨下静脉的体表投影。结论沿锁骨下静脉体表投影穿刺进针可获较高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应首选右侧,穿刺插管长度不超过5.8cm(右)或4.7cm(左)。  相似文献   

8.
小儿锁骨下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给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提供应用资料,在56具小儿童尸体上观测了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的口径、长度和角度等,结合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讨论了插管的定位、深度和毗邻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昌豪 《解剖学杂志》1996,19(2):181-181
静脉穿刺时需准确定出其位置才易成功.文献上对锁骨下穿刺点的选位不一:取锁骨内、中1/3交点,中点,外、中1/3交点,中1/3段,或单线定位.本文首次提出该静脉上、下缘在活体体表上的解剖定位,为选取穿刺区者提供另一依据并累积和补充解剖资料.1 材料和方法 集教学成尸标本53侧:左28,右25;男34.女19.观察静脉上、下缘的毗邻;并测量下列六项(请参阅图解);(1)角胸距 肋锁角至锁骨胸端;(2)静脉直径,(3)静脉外(远)侧段长(宽)度 锁骨下肌下缘到第一肋外侧缘,(4)静锁角 静脉上缘与锁骨下缘间夹角,(5)胸峰距 锁骨胸端至肩峰,(6)锁骨下肌宽锁骨下缘至锁骨下肌下缘;计算静脉上、下缘与锁骨下缘的交点指数(交点至胸锁关节的距离÷胸峰距×100).左右、男女间的均数行x~2检验.  相似文献   

10.
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重病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常常放置深静脉导管.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保留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而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笔者观察了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夹角对经头静脉入路上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影响。 方法 解剖38具(76侧)捐献者遗体,测量和分析上肢外展0 °和90 °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 结果 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前外侧壁,汇入处管径平均为(7.27±2.94)mm,95%可信区间为6.51~8.03 mm,夹角有锐角、直角和钝角3种类型。上肢外展0 °时,夹角平均为(47.14±27.02)°,95%可信区间为40.97°~63.32°;上肢外展90°时,夹角平均为(63.88±24.26)°,大于上肢外展0°时夹角,95%可信区间为53.96°~65.64°。上肢外展0°时,男、女夹角无明显差异,而上肢外展90°时男性夹角大于女性夹角。上肢外展0°和90°时,左、右侧夹角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经头静脉入路PICC术时,男、女两侧头静脉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夹角不影响导管通过,但有少部分人夹角接近或大于90°,尤其男性上肢外展90°可能增加导管通过夹角的难度,操作中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全麻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穿刺置管术的影响。 方法 304例择期心脏手术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PEEP=0 cmH2O)、B组(PEEP=5 cmH2O)、C组(PEEP=10 cmH2O)、D组(PEEP=15 cmH2O)。超声测量颈内静脉横截面;记录误穿动脉例数、进针回抽血液通畅情况、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例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情况。 结果 C、D组PEEP后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均较PEEP前明显增加(P<0.05)。PEEP后,C组与D组横截面积较其A组与B组明显提高(P<0.05)。C组及D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及B组(P<0.05);在误穿动脉、局部血肿形成及穿刺失败方面,C组与D组均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在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次数上,D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 结论 适当的PEEP可以明显增加颈内静脉横截面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锁骨下路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4侧成人标本锁骨下动脉的走行、毗邻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测量了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和胸膜穿刺的角度和深度。结果:锁骨下动脉经过锁骨中点偏内约0.5cm处,或胸锁关节与喙突连线中点偏外1.5cm处。当在锁骨中外1/3下2.5cm处穿刺锁骨下动脉时额状面最佳角度为23.3°±6.3°,横断面为11.3°±5.3°,深度为4.1±0.8cm,与刺入胸膜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锁骨下路行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16.
A procedure for catheterization of a right hepatic vein is described in the rat. The procedure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when the posterior half of the body is bent to the left, a right hepatic vein is aligned with the axis of anterior vena cava and posterior vena cava. A catheter, inserted in the right jugular vein and fitted with a rectilinear mandrel, is guided into the right auricle, the suprahepatic segment of posterior vena cava and a right hepatic vein.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 of a right hepatic vein has been obtained in 47 out of 50 animals in which the procedure has been performed.  相似文献   

17.
Upper venous return to the heart can be obstructed by any number of pathologies and often leads to formation of collateral pathways around the obstruction. This case report describes a thrombotic obstruction of the left subclavian and brachiocephalic veins and a collateral pathway involving recanalization of the umbilical vein. Even more rare and unique is the anastomosis of the recanalized umbilical vein to the middle and left hepatic vein rather than the portal vein. The anatomy of the expected collateral pathways and the anastomotic vascular anomaly 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embry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8.
足背静脉穿刺与皮神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足背静脉与皮神经的解剖位置关系,探讨足背静脉穿刺的疼痛度与皮神经的关系。方法 肉眼解剖15例30侧成人尸体足标本。常规用乳胶灌注4侧足部标本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①皮神经行程较静脉直,成袢现象少,且恒定地走行于静脉的深面。②足外踝前内侧有一神经“缺乏区”。③跖背静脉在足背静脉弓前与皮神经呈疏远伴行关系,皮神经位于跖背静脉的两侧。④足背静脉弓与外踝静脉网之间有一恒定、较直的静脉——外踝前静脉,长约8.26cm,外径0.1cm。结论 ①在外踝前区、十字韧带前方,足背静脉弓后方、趾长伸肌腱的小趾肌腱外侧,第4跖骨内侧的区域有一“乏神经区”;②注意足背的解剖学关系,在静脉穿刺中减少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