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构建上海市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以指导社区筛选出真正属于安宁疗护范畴并急需照护的人群。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焦点小组访谈确定出安宁疗护服务对象的准入、准出判断维度;于2017年7—8月间邀请6家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安宁疗护科资深执行人和管理者代表,经过两轮Delphi咨询,采集各位专家对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的意见。 结果 社区安宁疗护服务对象准入的4个判断维度分别是:病种、生存期、症状、患者和家属的主观意愿;准出的3个判断维度分别是:患者和家属的主观意愿、症状、患者死亡。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准入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病种(机构比居家多一个脑血管病)、生存期(居家倾向于<180 d,机构倾向于<90 d)、症状(机构可以处理更多的临床症状)。居家和机构安宁疗护准出标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机构准出标准需考虑临床症状缓解、生存期延长等因素。 结论 本研究梳理的社区安宁疗护准入、准出标准,与现有的安宁疗护标准相比,补充了生存期的其他要求,明确了病种范围,并综合考虑了社区安宁疗护试点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意愿的表达方式,新增了准出标准,为居家安宁疗护、机构安宁疗护和综合医院间有序转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脑卒中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通过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与上级医院间建立与实施脑卒中双向转诊机制,对城市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双向转诊标准及转诊实施方法进行探讨。方法由神经内科专家及专科医生和社区全科医生共同协商制订脑卒中双向转诊标准和实施方法,在复兴医院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复兴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病房、监护病房及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实施脑卒中双向转诊。结果2002年2月~2003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站需转出的脑卒中患者51例,实际转出45例,转回39例,双向转诊成功率为76.47%,转诊符合率为97.96%。结论建立有效的脑卒中双向转诊机制,加强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脑卒中的预防、早期发现、治疗以及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护理问题标准化语言体系,为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标准化和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医院和2所高校的专家45名,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护理问题标准化语言体系。结果 第1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有效回收率为86.7%;第2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39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有效回收率为82.0%。第1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判断系数、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879、0.913和0.846;第2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判断系数、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0.880、0.892和0.869。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专家咨询,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73个,补充条目4个。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护理问题标准化语言体系涵盖了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中面临的常见、重要的护理问题,结果科学可靠,可作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评估内容的指引,也为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标准化和养老服务大数据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医疗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府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与现行居家养老政策相结合,寻找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方式,发挥更多作用。本文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券购买老年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根据需求不同提供分类服务、与社区平行机构加强合作等服务方式建议。  相似文献   

5.
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主体,医疗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政府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与现行居家养老政策相结合,寻找适合居家养老模式的服务方式,发挥更多作用。作者提出了用居家养老服务券购买老年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根据需求不同提供分类服务;与社区平行机构加强合作开展养老服务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背景  为应对老龄化,我国对医养事业给予大力扶持,致使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剧增。但因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及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医疗服务不规范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目的 构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于2017年6—8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中心)和1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形成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版);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选取23名专家,通过亲自发放或电子邮件发放3轮函询问卷,由专家对指标的合适性、重要性、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做出判断;函询结束后,整理专家咨询结果,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程度和指标重要性赋值、满分比、变异系数。结果 3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5%、100.0%、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05、0.909、0.922,变异系数分别为0.06~0.24、0~0.17、0~0.22,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249、0.252和0.316。依据指标筛选标准,综合专家意见后,第1轮删除12个指标、增加16个指标,第2轮删除5个指标、修改1个指标、增加1个三级指标,第3轮无删除、修改、增加指标,最终形成了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论 构建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供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集中度较高,结果可靠性较强,可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设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突显,养老已成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而社区居家医疗服务是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为使辖区内社区卫生机构等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使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家中也能得到较完善的医疗、康复等照顾与服务,承接医院的居家医疗护理,我们把老年人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工作重点,在门诊服务中提供"挂号、缴费、就诊、检查、配药"等优先服务,为他们提供疾病防治、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便捷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不断探索居家医疗与照顾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探索科学的养老模式是养老机制建设的核心工作。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特定国情的养老模式,它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对家庭的情感依赖,降低社会养老资金支出,更能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缓解子女的养老压力。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所需解决的最大困难和挑战就是医疗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是加快养老机制建设的关键基础。本研究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养老机制建设中的发展思路,并以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其通过承担医疗联合体建设重要环节、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稳定全科医师团队等举措,努力帮助社区居民实现社区居家养老,以期为社区居家养老机制的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且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危害。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会遗留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居家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举措,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质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服务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上海)”专家委员会及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专家,就脑卒中的居家康复流程、居家康复对象、居家康复质量控制、居家康复技术及居家康复健康宣教等达成了专家共识,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区居家老年人对养老方式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居家医疗服务的态度和评价。方法 2021年8—12月, 采用目的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密云区分别选取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每家社区选取4名年龄≥65岁居家老年人参与焦点小组访谈, 访谈主题围绕居家养老和居家医疗服务。对录音资料进行文本转录、编码、资料分析, 应用主题框架分析法, 借助NVivo 12软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提取、归纳总结, 提炼主题。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名居家老年人, 其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65~83(70.95±4.62)岁。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后共提炼出3个主题:居家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受多因素影响;社区医疗服务在居家养老中作用有限;社区居家医疗服务内容有待拓展。结论居家老年人对社区提供居家医疗服务有需求, 但对居家养老作用有限, 借助远程医疗, 增加社区内服务协调, 可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居家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刘宇春  杜雪平  丁静  丁兰  武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6):1996-2001
背景 儿童“看病难”是我国儿科医疗常见问题,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承担社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方面工作,儿童常见病诊疗处于“去基层化”状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设儿科门诊势在必行。目的 了解0~3岁儿童的社区儿科门诊就诊需求,探讨其开展过程中的尚存问题,从而为增设社区儿科门诊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3-7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里河二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木樨地社区卫生服务站抽取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的0~3岁儿童280例。采用研究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纳入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主要内容为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对社区儿科门诊需求情况。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94.4%(255/270)的儿童家长认为非常需要/需要社区开设儿科门诊;若社区开设儿科门诊,92.6%(250/270)的家长愿意带儿童来就诊。目前,儿童患病后,73.7%(199/270)的家长首选到三级医院(包括儿童专科医院)就诊,20.7%(56/270)的家长首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儿童家长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距离近、就诊方便(55.9%,151/270),就诊患儿少、挂号容易(53.3%,144/270)。儿童家长认为社区儿科门诊尚需解决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医生技术水平较低(77.4%,209/270)、药品不齐全(56.3%,152/270)、缺乏设备(55.9%,151/270)。61.5%(166/270)的儿童家长希望就诊时与医生交流的时间为6~10 min;81.8%(221/270)的家长认为儿童患病后应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根据病情由社区医生转诊至三级医院。结论 0~3岁儿童对社区儿科门诊的诊疗需求较大,多数家长愿意带儿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也支持分级诊疗的就诊模式,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检查设备配置、医生诊疗水平、药物配备等制约了社区儿科诊疗,需要从国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不同层面解决。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月国家颁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鼓励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全科医学科。2014年6月上海市卫计委批复同意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设立全科医学执业科目,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开设全科门诊与全科病房。全科医学科致力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全科医学人才培训与学术研究等,是上海2家具备全科医学诊疗资质的三级医院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科开设1年来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实践、总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各项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面向我国全科医学发展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科学研究这四大方面分析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临床功能定位,即体现在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符合全科思维、全科理念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过程;指明三级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必要作用,为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沟通桥梁,并促使双向转诊顺利进行;指导社区全科医生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为广大全科医生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探讨构建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发展模式,强调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在区域卫生协同发展中产生的重要作用,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推进医疗机构间的互相协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越  刘兰秋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9):2330-2335
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是安宁疗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中心是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方向。英国与美国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较早的国家,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服务团队与服务内容、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我国可适当借鉴英国和美国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加强多学科安宁疗护团队建设,将非药物疗法纳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范畴,实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使疾病终末期患者能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保障其善终权益。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a needs assessment to inform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a home-based telerehabilitation network for rural elderly patients. We conduc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elerehabilitation studies and a needs-assessment by interviewing 43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homecare nursing staff, members of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 agencies, social workers, discharge planners, researchers,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ists. The survey addressed perceived need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the use of telemedicine technologies for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All respondents agreed that there are unmet needs among elderly people who are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settings, and identified several problems including: medication noncompliance, isolation, limited access to specialists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Our findings defined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lient-oriented rural telehealth network that will be used to guide patients discharged to homecare following stroke, through a complex array of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spanning all levels of ca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构建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查房,为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现况调查和头脑风暴结果拟定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1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采用Excel 2016、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 对21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5、0.87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6、0.164,最终确立的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包含一级条目7项,二级条目22项。结论 构建的口腔门诊护理教学查房模式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及实用性,可为口腔门诊开展护理教学查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体系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一步利用医院、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资源,以充分扩展和完善脑卒中患者延续康复护理范围和内容,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寻找一条更为简便、快速、高效、实用、廉价的新路径。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7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91例,按他们出院后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和不属于该院社区街道居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选取符合条件的实验组98例患者,对照组93例患者。住院的病房护士及社区护士一起为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医院-社区-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出院护理,均在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分别对191例脑卒中患者做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心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和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评定。 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HAMD量表评分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施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加明显。 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整体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康复都有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身心整体恢复,值得在各医疗机构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社区团队服务中脑卒中双向转诊模式.方法 以社区脑卒中管理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卫生局指定的对口支援医院--天坛医院之间实施脑卒中双向转诊模式.结果 社区脑卒中有效管理率达到92.7%,失访率下降了20.6%;社区居民卒中知识知晓率达到88.5%.结论 通过社区团队服务中脑卒中双向转诊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有力的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和慢性病管理水平,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老年人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需求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抽样调查北京市宣武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1512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满意度、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及非医疗照料需求等.结果 32.2%(486/1512)的城区老年人在患病后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城区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为83.5%(1245/1491).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对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急慢性病的治疗、增加开设老年专科门诊及慢性病护理院,非医疗照料需求方面排在首位的是提供适宜老年人的娱乐场所.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及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多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开展居家康复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和致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我国卒中负担的必然趋势,而客观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有助于居家康复方案的良性、持续改进,但目前关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研究报道少见。目的 了解相关领域专家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看法与建议,为进一步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效果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立意抽样法,于2020年10-12月邀请来自全国7个省市的缺血性脑卒中居家康复领域的护理管理专家、神经内科临床专家及康复专家共22名作为受访者。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受访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Nvivo 12质性研究软件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是医患双方共同的迫切需求;(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结局是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3)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要维度;(4)应根据患者自身特点灵活开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结论 患者的健康结局、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知-信-行水平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的重点。建议组建多学科联合的专业团队,细化各团队成员职责与分工,提高评价团队的专业水平,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区域内多元合作平台,推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效果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康复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技术网络的具体方法和工作流程,并探讨该技术网络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 在石家庄市、区各级残联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的支持和协调下,由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康复科和石家庄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了较完善的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技术网络,自行设计了"爱脑康复手册-脑卒中康复档案",制定了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工作流程,统一了脑卒中社区评估方法及治疗技术,并积极进行康复知识宣教.对该技术网络运行1年前后合作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知识知晓情况、接受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 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技术网络运行1年前后,合作社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知识知晓情况、接受康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无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石家庄市脑卒中社区康复协作技术网络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复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