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度近视(HM)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显示了HM患眼的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异常(VRIA), 其中较为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是玻璃体后脱离和血管旁异常。在HM患眼中, 玻璃体后脱离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且发生年龄相对更早。血管旁异常主要包括血管旁微皱褶、血管旁囊肿、血管旁板层裂孔和血管旁视网膜劈裂, 前两者为早期病变, 后两者为晚期病变。VRIA与HM眼底并发症密切相关, 如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等。VRIA可能发展为近视性黄斑视网膜劈裂, 进而形成全层黄斑裂孔, 甚至导致视网膜脱离。因此, HM患眼VRIA的检查和判断对于早期预防和治疗临床眼底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成都爱迪眼科医院收治的148例(148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视网膜再脱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再脱离原因及临床特点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 148例(148眼)中再次玻璃体切除术者116眼, 行巩膜扣带术者32眼。再次手术后, 视网膜一次性复位118眼(79.73%)。未复位30眼(20.27%), 其中16眼(53.33%)放弃进一步治疗, 14眼再次手术(46.70%), 复位12眼(85.70%), 仍未复位2眼(14.29%)。复位者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总复位130眼(87.84%)。再脱离病例原因分为7类:原裂孔封闭不良30眼(20.27%), 遗漏裂孔28眼(18.92%), 出现新裂孔21眼(14.20%), 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35眼(23.65%), 穿刺口玻璃体处理不彻底19眼(12.83%), 手术方式选择不当6眼(4.05%), 术前、术中未发现确切裂孔、再脱离原因不明9眼(6.08%)。结论术前准确查找、术中完全封闭裂孔, 彻底切除玻璃体... 相似文献
3.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一种进展缓慢, 严重时可影响高度近视者视功能的退行性疾病, 发病机制与后极部视网膜内外层机械性牵引及其自身改变有关。目前使用较广的疾病分期系统有ATN系统、MSS、MTM管理表等。MTM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包括黄斑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及联合手术。目前争论多集中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本文就此疾病的分期和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洛阳博爱眼科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100眼)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伤后行玻璃体切除术时间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51眼)于伤后6 d内进行手术;对照组49例(49眼)于伤后7~14 d进行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及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1.63%(40/49)(χ2=5.33, P=0.021);观察组视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χ2=6.43, P=0.01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33, P=0.021), 其中观察组PVR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30, P=0.012)。结论开放性眼外伤所致视网膜脱离, 于伤后6 d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22,(2)
目的评价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所致玻璃体积血早期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PDR所致玻璃体积血73例(7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玻璃体积血时间分为三组:A组, 病程<1个月, 28眼;B组, 病程为1~3个月, 26眼;C组, 病程>3个月, 24眼。所有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前3~7 d行玻璃内抗VEGF药物注射, 术后随访12个月, 观察手术耗时及术后视力。结果 A组手术耗时(46.00±8.09)min, B组耗时(62.20±7.91)min, C组耗时(87.78±9.84)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27, P<0.001)。术后3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F=10.183, P<0.001)。A组与B、C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B组与C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 PDR所致玻璃体积血早期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去除黄斑前玻璃体皮质、内界膜剥除以及眼内气体填塞, 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操作变化, 包括不剥除内界膜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 采用或不采用气体填充、硅油长期填充等。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疗效, 手术后可实现黄斑劈裂全部或部分缓解, 视力得以不同程度提高。但值得重视的是, 此类手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手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针对此类并发症风险, 通过采用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可使多数患者取得安全有效的结局, 对于手术者有顾虑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高危病例, 可采用硅油长期填充不剥除内界膜的术式, 以防范手术相关黄斑裂孔形成的风险。未来应继续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黄斑劈裂术式, 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与更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8.
《中华眼科杂志》2020,(1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患者72例(86只眼), 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 女性54例(68只眼), 年龄(50.5±8.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数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 43只眼)和对照组(38例, 43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对照组术中剥除黄斑区内界膜, 观察组术中保留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 白内障严重者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屈光度数、眼压、眼轴长度及黄斑形态完全愈合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黄斑愈合分布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前CFT为(723.49±130.95)μm, 末次随访下降至(286.33±210.73)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59, P=0.000);黄斑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9只眼中, 治疗前BCVA 为0.99±0.40, 治疗后提高到0.68±0.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5, P=0.000)。对照组治疗前CFT为(726.98±140.62)μm;治疗后末次随访下降至(297.88±241.56)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71, P =0.000);中心凹处劈裂完全或部分愈合的38只眼中, 治疗前BCVA为1.04±0.47, 治疗后提高到0.69±0.21,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7, P=0.00)。以末次随访时间为疗效判定时间, 观察组和对照组BCVA(t=0.22)和CFT(t=0.23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出现黄斑裂孔差异率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的环形内界膜剥除治术在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的同时, 可减少术后黄斑裂孔的形成。(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928-932)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空气填充联合节段性巩膜扣带术治疗伴玻璃体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伴玻璃体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01例(101只眼), 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空气填充联合节段性巩膜扣带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 对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单次手术实现视网膜解剖复位94只眼, 占93.07%(94/101);首次手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7只眼, 占6.93%(7/101)。再次行玻璃体切除术伴硅油填充治疗后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0%。不同术眼视网膜裂孔大小和裂孔数量的视网膜复位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5, 7.15;P=0.005, 0.018)。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1.27±0.93、0.43±0.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2, 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手术后BCVA和术前BCVA呈正相关(r=0.40, P<0.001)。术前BCVA(P=0.024)...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疾病, 发病率高, 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同时也是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提出的新分级方法, 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变化, 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除此之外, 内界膜剥除方式的改良、黄斑扣带材料的革新等在传统内外路手术的基础上为MTM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治疗方式如激光后玻璃体牵引松解、酶促玻璃体溶解、后巩膜交联等也开始受到关注, 通过联合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玻璃体切除设备的改良, 未来有望为MTM患者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变性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及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鹿邑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接受单纯玻璃体切除术(PPV)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填塞治疗的变性近视MHRD 90例(90眼), 检查患者术后6个月视网膜复位情况、黄斑孔闭合情况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根据术后BCVA较术前恢复情况分为视力不佳组和视力良好组,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并评估变性近视MHRD患者手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因素。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率为92.22%(83/90);术后黄斑孔呈现不同程度闭合, 闭合率为81.11%(73/90)。视力较术前升高者占72.22%(65/90)。结论 PPV联合内界膜填塞是治疗变性近视MHRD的有效手段。术前PVR分级为D1~D3级、手术方式为单纯PPV及术前低眼压可能是变性近视MHRD患者手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成都普瑞眼科医院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的RRD 45例(45眼)。其中, 男性24例, 女性21例;年龄19~68(45±13)岁。患眼均行25 G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裂孔激光封闭, 术毕气液交换, 填充过滤空气。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 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 logMAR)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43例, 占95.56%(43/45);首次手术后2~3周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 占4.44%。术前BCVA为1.04±0.72, 术后提升至0.56±0.18(t=6.50, P<0.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治疗RR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黄斑中心凹一个视盘直径范围内, 细胞外液积聚所致的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沉积, 是损害糖尿病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DME的发病机制是复杂及多因素的, 随着人们对DME认识的不断增长, 产生了新的疗法恢复受DME影响的患者的视力。本文将讨论关于DME的治疗进展, 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皮质激素、激光、玻璃体切除术和仍在开发中的新疗法, 如血管粘附蛋白抑制剂、白细胞介素抑制剂、血管生成素拮抗剂及激肽释放酶抑制剂等, 就DME目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李世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3,(8)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是高度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劈裂(MRS)、黄斑裂孔(MH)及黄斑部视网膜脱离(MD)等多种病理改变的总称。近年来,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根据外层MRS累及的部位和范围、MTM与后巩膜葡萄肿的关系以及是否发生MH、MD等提出的新的MTM分级方法, 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 可有效评估病情及预后。MTM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内界膜牵拉及后巩膜葡萄肿产生的垂直及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MTM的自然病程中, 多数MRS的形态和视功能保持稳定, 劈裂的进展与劈裂的严重程度以及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损害有关。处于进展期、视力明显受损的MTM可行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对于发生MH和/或MD的MTM可选择黄斑扣带术或联合手术, 对于合并长眼轴、后巩膜葡萄肿及玻璃体切割术效果不佳的MTM可选择后巩膜加固术, 以达到解除内外向牵引力、复位视网膜的目的, 手术效果也与多种因素有关。酶促玻璃体溶解、巩膜交联技术等也为治疗MTM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MT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归类总结, 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斑兜带手术(MB)治疗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行MB治疗的高度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 男性15例15只眼, 年龄(51.80±10.72)岁;女性42例42只眼, 年龄(59.14±11.51 )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合并黄斑脱离(MHMD)21例21只眼,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合并黄斑脱离(FSMD)36例36只眼, 并据此分组。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 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均行MB治疗, 对于存在明显的玻璃体黄斑牵拉的患眼, 联合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后1、3、6个月及1、2、3、4年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 观察两组患眼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手术前, MHMD组、FSMD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35±0.47、1.17±0.59;手术后4年, 分别为1.02±0.49、0.73±0.55。两组患眼手术前、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睫状体平坦部行23G/25G+玻璃体切除术的PDR 171例(171只眼)。其中男性78例, 女性93例;年龄(56.04±11.13)岁。对比分析术后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术后随访3~4个月。结果 171只眼中, 发生脉络膜脱离者11只眼(6.43%), 发生时间为手术后1 d。发生与未发生脉络膜脱离者两组手术过程中巩膜伤口缝合与否(χ2=4.21,P=0.040)、手术后1 d眼压(t=7.05, P<0.001)和不同填充物所占比例(χ2=5.16,P=0.0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0.41, P=0.524)、年龄(t=1.59, P=0.113)、糖尿病病程(t=1.16, P=0.248)、血清白蛋白ALB(t=1.598, P=0.1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t=1.12, P=0.263)、PDR分期(χ2=0.49,P=0.114)、术前眼压(t=0.92, P=0.358)、晶状体状态(χ2=0.03, P=0.873)、术前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VC)辅助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PV)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焦煤中央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严重PDR 9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7例。对照组行单纯23G PPV治疗, 观察组在23G PPV术前3 d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术后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视力、眼压、黄斑区中央区视网膜厚度(CMT)、N1波潜伏期波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胎盘生长因子(PIGF)水平, 并对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例数、术中行电凝止血例数、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激光点数、硅油填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摘除晶状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BVCA、CMT、N1波潜伏期波幅、VEGF以及PIGF等均较对照组更低(t=9.30、2.72、5.62、2.35、3.68, P<0.001、0.008、<0.001、0.021、<0.001), 两组术后6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或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高度近视MHRD 67例(67只眼)的临床资料, 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 A组36例, 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术, B组31例, 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ILMP。随访6个月, 比较两组的黄斑孔闭合率、视力(logMAR, BCVA)、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及外界膜缺损直径。结果 A组黄斑孔闭合率75.00%(27/36)高于B组的48.39%(15/31)(χ2=5.04, P=0.025);术后两组BCVA均明显提高, 且A组视力0.41±0.09优于B组0.56±0.11(t=6.14, P<0.001);术后, 两组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层缺损直径均较术前[A组(851.29±75.36)μm、(1 158.65±355.14)μm, B组(849.37±73.94)μm、(1 163.14±349.28)μm]降低, 且A组[(294.28±51.74)μm、(441.67±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5 G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4医院实施25 G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28例(2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 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力(BCVA, log MAR)分别为0.69±0.46, 0.57±0.36及0.53±0.38, 均优于术前0.79±0.65(F=7.13, P=0.037)。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为96.43%(27/28), 无感染性眼内炎或脉络膜上腔爆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除空气填充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好, 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