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对头顶部人毛乳头细胞中Ⅰ型胶原(COLLⅠ)和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将其分为0 nmol/L二氢睾酮(DHT)组和0.1 nmol/L DHT组,每组分别加入0、10、50、100及150μg/L Ang,并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Ang对人毛乳头细胞增殖的影响。再将人毛乳头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0.1 nmol/L DHT组及0.1 nmol/L DHT+100μg/L Ang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COLLⅠ、FN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 mRNA表达;采用Westen blot检测COLLⅠ、FN、TGF-β1、磷酸化信号传导蛋白(p-smad)3及p-smad5蛋白表达。结果:细胞增殖实验示50~150μg/L Ang均能降低0.1 nmol/L DHT对人毛乳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DHT组人毛乳头细胞中COLLⅠ、FN和TGF-β1 mRNA表达均上调(P<0.05);且COLLⅠ、FN、TGF-β1、p-smad3及p-smad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中抗雄激素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经0.000 5%咖啡因及10 nmol/L睾酮单独及联合处理48 h后,通过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流式细胞仪检测,并筛选10个基因通过RealtimePCR检测mRNA水平表达量.结果:0.000 5%咖啡因能对抗睾酮对毛乳头细胞的凋亡,促进增殖;顶部毛乳头细胞经睾酮处理后雄激素受体(AR)、Ⅱ型5α-还原酶(SRD5A2)、p53基因、凋亡信号受体FasR、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2表达上调,加入咖啡因后可部分逆转睾酮的生理作用.阴部毛乳头细胞睾酮处理后p53、FasR等凋亡因子的表达下降,加入咖啡因可以进一步抑制细胞凋亡.结论:咖啡因在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中可能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雄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3.
雄激素性秃发是最常见的脱发类型,目前已知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与雄激素尤其是二氢睾酮水平及精神因素有关,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确.毛乳头细胞来源于成纤维细胞,是构成毛乳头的间充质细胞.可表达雄激素受体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毛囊再生,在调控毛囊的周期性生长中起重要作用.且毛乳头细胞参与雄激素的代谢,雄激素通过诱导易感毛囊毛乳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引起脱发.可见毛乳头细胞与雄激素性秃发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雄激素性秃发(AGA)的发病涉及多数雄激素信号转导通路.AGA 患者秃发区和胡须的毛乳头细胞Ⅱ型5α-还原酶的表达高于其他部位.雄激素受体(AR) 在AGA 患者毛乳头细胞的表达高于非脱发的患者.此外,AR 共激活因子Hic-5/ARA55 在雄激素敏感部位如AGA 的秃发区和胡须的毛乳头细胞高表达.Ⅱ型5α-还原酶、AR 和Hic-5/ARA55 的表达增强可上调AGA 秃发区毛乳头细胞对雄激素的敏感性.雄激素诱导毛乳头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生长,提示TGF-β1作为生长抑制因子是AGA 发病的决定因素之一.TGF-β2 和DKK-1 亦是雄激素诱导的毛囊上皮细胞生长抑制剂.预计更多的发病递质将被发现,进一步揭示AGA 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更好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腺苷对人毛囊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对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完整的人头皮生长期毛囊,分成6组,分别加入0、0.1、1、10、100、1000μmol/L腺苷作用,每个浓度组再分成两个亚组,其中一个亚组加入0.8 mg/L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另外一个亚组不加抗体,显微镜下测量6 d内毛囊的生长长度。利用两步酶法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分组同上,作用48 h后,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逆转录(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人毛乳头细胞血管生成素mRNA和细胞上清液中血管生成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不加腺苷的对照组相比,10~10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囊生长(F=377.776,P<0.05),其中以100μmol/L腺苷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加入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能够部分拮抗腺苷促进人毛囊生长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0.1~10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增殖(F=230.067,P<0.05),其中以10μmol/L和100μmol/L腺苷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最为显著(均P<0.05),加入抗人血管生成素抗体能够部分拮抗腺苷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1000μmol/L腺苷能够显著下调毛乳头细胞G1期细胞比例(F=75.5,P<0.05),并显著上调G2期(F=15.7,P<0.05)和S期(F=81.8,P<0.05)细胞比例。而且,与对照组相比,10μmol/L和100μmol/L腺苷能够明显促进毛乳头细胞表达血管生成素mRNA(F=942.630,P<0.05)和血管生成素蛋白(F=148.544,P<0.05)。结论腺苷在体外具有促进人毛囊生长和毛乳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管生成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皮肤光损伤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Ⅰ型前胶原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以紫外线照射人工皮肤后,通过Real—Time RT—PCR法(荧光染料掺入法)检测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前胶原蛋白、TGFβR I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量.结果紫外线使人工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而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下调(P〈0.05),TGFβRⅡ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加入TGF—β1后MMP-1表达显著下调(P〈0.01),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UV照射后8小时加入TGF—β1,MMP—1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UV可以抑制人工皮肤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上调MMP-1的表达,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TGF-βR Ⅱ的表达受抑制,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被削弱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3D培养下,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毛乳头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 方法 分离雄激素性秃发患者毛乳头细胞进行3D培养,实验组经双氢睾酮处理,提取总RNA进行扩增,Cy3标记,用NimbleGen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及pathway分析,实时 PCR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显示,有622 个基因有差异性表达,上调基因数359个,下调基因数为263个。其中GO分析显示,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基因出现上调,如CHEK1及Tob1等。促进细胞增殖、参与表皮生长发育的分子表达下调,如BAMBI、EFNA3、Dlx3及UCGC等。实时 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的差异趋势一致。Pathway分析显示,调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富集在首位。 结论 雄激素性秃发发病受多种信号分子及信号转导通路调节,可能集中在调节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及凋亡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对毛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分离完整的人生长期毛囊,提取总RNA,RT-PCR法检测血管生成素mRNA的表达,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生成素蛋白在人毛囊中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在体外培养的人毛囊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生成素(0 ~ 200 ng/mL),培养6 d后测量毛囊的生长长度。利用两步酶法分离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血管生成素(0 ~ 200 ng/mL),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RT-PCR显示人毛囊表达血管生成素mRNA,免疫组化法发现人毛囊的毛乳头和真皮鞘表达血管生成素蛋白。25 ~ 200 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呈浓度依赖性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囊生长(P < 0.05),而12.5 ~ 200 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能够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人毛乳头细胞增殖(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12.5 ~ 200 ng/mL重组人血管生成素能够显著增加S期细胞比率和细胞增殖指数(P < 0.05)。结论 血管生成素可能是一种促进毛发生长的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途径TGFβ受体(TGFβR)、受体活化Smad和共有Smad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EliVisionTMplus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0例尖锐湿疣和15例正常人对照皮肤中TGFβRⅠ、TGFβRⅡ、Smad1/2/3、磷酸化Smad2/3(p-Smad2/3)和Smad4的表达。结果 TGFβRⅠ、TGFβRⅡ、Smad1/2/3、p-Smad2/3和Smad4在对照正常人皮肤的表皮中均有表达。尖锐湿疣表皮中TGFβRⅠ、TGFβRⅡ、Smad1/2/3、p-Smad2/3和Smad4的免疫组化染色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正常人皮肤的表皮(P < 0.05或P < 0.01)。结论 尖锐湿疣表皮中存在着TGFβR、受体活化Smad和共有Smad蛋白的表达下调或缺失,可干扰TGFβ信号向下游的转导。失去TGFβ抑制作用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可出现异常增殖,导致尖锐湿疣表皮过度增殖病理改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马尾松针提取物(PMNE)对人毛乳头细胞(HDPC)抗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HDPC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0(对照组)、0.1、0.2、0.4、0.8、1.0 mmol/L H2O2处理HDPC,建立体外HDPC氧化应激的最佳条件;在HDPC中转染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干扰片段siRNA1、siRNA2、siRNA3或过表达质粒pCMV6-XL5-Nrf2,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Nrf2 mRNA及蛋白的表达;H2O2条件下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活性及凋亡率。常规培养HDPC并分组处理,对照组:正常培养,不予其他处理;双氢睾酮组:加入0.03 μg/ml双氢睾酮;原花青素组:加入0.03 μg/ml双氢睾酮和6.00 μg/ml原花青素B2处理;不同浓度PMNE组:加入0.03 μg/ml双氢睾酮培养液,同时分别给予1、5、25、100 μg/ml PMNE处理;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及凋亡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相对荧光强度和丙二醛(MDA)含量,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和Mad相关蛋白2/3(Smad2/3)、p-Smad2/3的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HDPC细胞活力为75% ~ 85%时,选择0.4 mmol/L H2O2作为体外HDPC氧化应激最适处理浓度。Nrf2-siRNA1、Nrf2-siRNA2、Nrf2-siRNA3组Nrf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均P < 0.05),细胞凋亡率(12.50% ± 0.05%、26.07% ± 0.05%、58.44% ± 1.03%)均显著高于空白组(10.38% ± 0.64%)和对照组(13.05% ± 0.12%),均P < 0.05。Nrf2-siRNA2组的Nrf2蛋白表达量最低,选择Nrf2-siRNA2为最佳干扰片段进行后续实验。Nrf2过表达组Nrf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均P < 0.05),其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均P < 0.05)。0.4 mmol/L H2O2处理条件下,Nrf2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过表达空载组(t = 3.66,P < 0.001),细胞活性高于过表达空载组(t = 40.40,P < 0.001);Nrf2-siRNA2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 = 13.13,P < 0.001),而细胞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t = 67.37,P < 0.001)。PMNE处理实验中,原花青素组和不同浓度PMNE组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双氢睾酮组(均P < 0.01),而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双氢睾酮组(均P < 0.01);原花青素和不同浓度PMNE均能显著抑制双氢睾酮诱导的HDPC细胞内ROS和MDA的过度表达(均P < 0.01);原花青素组和5、25、100 μg/ml PMNE组Nrf2、NQO1、H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双氢睾酮组(均P < 0.05),原花青素组和25、100 μg/ml PMNE组Keap1、TGF-β1蛋白表达及Smad2/3磷酸化水平显著低于双氢睾酮组(均P < 0.05)。结论 Nrf2在抵抗HDPC的氧化应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MNE可能通过激活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通路而对HDPC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101B对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增殖及脱发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抗雄激素性秃发(AGA)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人毛乳头细胞经101B[对照二氢睾酮(DHT)]处理后,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并筛选4个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皮肤光损伤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Ⅰ型前胶原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以紫外线照射人工皮肤后,通过Real-Time RT-PCR法(荧光染料掺入法)检测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前胶原蛋白、TGFβR Ⅰ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量.结果 紫外线使人工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而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下调(P<0.05),TGFβRⅡ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加入TGF-β1后MMP-1表达显著下调(P<0.01),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UV照射后8小时加入TGF-β1,MMP-1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UV可以抑制人工皮肤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上调MMP-1的表达,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TGF-βRⅡ的表达受抑制,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被削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SP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及正常人对照皮肤中Ⅰ型和Ⅱ型TGFβ受体(TGFβRⅠ,TGFβRⅡ)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对18例基底细胞癌、24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皮损及正常人对照皮肤的研究显示,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皮损TGFβRⅠ和TGFβR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皮肤。免疫组化试验结果显示;TGFβRⅠ染色强度在基底细胞癌组、鳞状细胞癌组较正常人对照皮肤组显著降低(P<0.001);TGFβRⅡ在二组表皮肿瘤与正常人对照皮肤组问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TGFβ受体表达下调可能有助于这些上皮细胞起源的表皮肿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培养的第5~8代成纤维细胞,在含有0.1—3g/L己酮可可碱的环境中培养。应用噻唑蓝(M1T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TGF—β1表达,RT—PCR检测I、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0.1~2g/L己酮可可碱能明显抑制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呈明显的量效一时效关系,抑制作用在浓度2g/L时达到最高。浓度为0.5~2g/L时己酮可可碱能降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TGF—B1表达,1或2g/L时己酮可可碱能降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I、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论己酮可可碱对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TGF—β1以及I、Ⅲ型前胶原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皮肤光老化的保护机制。方法BALB/c小鼠分为模型组、模型+基质组、模型+黄芪甲苷组、正常对照组。RT—PCR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TGF—βRⅡ)、Smad7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观察TGF-βRⅡ、Smad7在小鼠皮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5688±0.0439、0.5900±0.058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0±4.72)%、(47.50±3.81)%;模型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2588±0.0283、0.8637±0.051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20±5.24)%、(82.06±2.18)%;模型+基质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0.2653±0.0456、0.8553±0.057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74±2.28)%、(82.62±4.02)%;模型+黄芪甲苷组中TGF-βRⅡ、Smad7的灰度值比值分别为O.3767±0.0374、0.7131±0.041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4±2.59)%、(64.36±2.62)%。皮肤组织中TGF-βRⅡ和Smad灰度值比值4组小鼠间比较,F值分别为80.98和736.80,TGF-βRⅡ和Smad7的阳性表达率4组小鼠间比较,F值分别为45.36和132.25,P值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R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Smad7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1)。与模型组和模型+基质组比较,模型+黄芪甲苷组TGF-βRⅡ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mad7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值均〈0.01)。模型+基质组TGF-βRⅡ、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黄芪甲苷可以通过上调TGF-βRⅡ表达和下调Smad7表达而改变TGF—β通路的信号转导参与抗光老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T细胞转化因子β(TGF?β)水平,及苯烯莫德对这些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20例A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将20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分为4组,分别给以磷酸缓冲盐液(PBS),400 nmol/L苯烯莫德溶液,250 nmol/L地塞米松溶液,10 nmol/L他克莫司溶液共培养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分泌IL?4、IFN?γ、IL?10、TGF?β的水平。结果 AD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4浓度分别为(83.4±12.2)pg/ml和(44.3±5.7)pg/ml,两组比较,P<0.05;TGF?β浓度分别为(178.9±17.40)pg/ml和(158.7±18.30)pg/ml,两组比较,P>0.05。AD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FN?γ浓度分别为(12.5±2.3)pg/ml和(25.4±3.4)pg/ml,两组比较,P<0.05;IL?10浓度分别为(144.4±4.1)pg/ml和(189.9±6.5)pg/ml,两组比较,P<0.05。400 nmol/l苯烯莫德可降低AD患者外周血IL?4、IL?10、IFN?γ的含量,PBS对照组和苯烯莫德组IL?4浓度分别为(83.3±12.2)pg/ml和(50.2±10.1)pg/ml,两组比较,P<0.05;IL?10的浓度分别为(144.4±4.1)pg/ml和(124.7±17.5)pg/ml,两组比较,P>0.05;IFN?γ的浓度分别为(12.5±2.3)pg/ml和(9.56±5.1)pg/ml,两组比较,P>0.05。苯烯莫德组与地塞米松组,他克莫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苯烯莫德组可升高PBS对照组AD患者外周血TGF?β含量, PBS对照组和BVM组TGF?β的浓度分别为(178.9±17.4)pg/ml和(203.6±15.3)pg/ml,两组比较, P>0.05。苯烯莫德组与地塞米松组,他克莫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苯烯莫德可调节AD患者外周血PBMC IL?4、IFN?γ、IL?10和TGF?β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环境污染物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TCDD)影响人皮脂腺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分子信号途径及氯痤疮的发生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PCR研究10 nmol/ L TCDD作用SZ95人皮脂腺细胞2 h后CYP1A1 mRNA表达的变化;细胞免疫组化和斑点印迹法研究10 nmol/L TCDD作用SZ95人皮脂腺细胞3 d后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实时荧光 PCR研究显示,CYP1A1 mRNA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呈低量表达,在10 nmol/L TCDD作用下,CYP1A1 mRNA表达增强了5.62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YP1A1蛋白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核及胞质中低量表达,在10 nmol/L TCDD作用下表达明显增强。斑点印迹法证实,10 nmol/L TCDD作用于SZ95人皮脂腺细胞3 d后CYP1A1蛋白相对定量值(4.233 ± 0.252)显著高于未加药的阴性对照组(0.123 ± 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YP1A1 mRNA和蛋白在SZ95人皮脂腺细胞上呈低量表达,但在TCDD作用下表达被激活,体外证明CYP1A1是TCDD影响人皮脂腺细胞异常分化的AhR下游靶位基因之一。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1A1; 四氯二苯并二恶英; 皮脂腺; 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BF-β)/Smad信号转导途径中Smad2、Smad3和Smad4mRNA在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反转录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BCC、SCC与正常对照皮肤中Smad2、Smad3和Smad4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BCC和SCC皮损中Smad2、Smad3和Smad4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皮肤。结论:皮肤BCC和SCC中Smad2、Smad3和Smad4表达下调可直接或间接导致TGF-β抑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转化的作用受阻,从而有助于上述表皮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光化性角化病(AK)皮肤组织块干扰模型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s对p53的调控作用。方法培养人AK组织块,分为5个组,第1组对照组,第2组TGFβ1培养24h组,第3组SB431542培养24h组,第4组TGFβ1培养48h组,第5组SB431542培养48h组,取材后实时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p53mRNA和蛋白表达及Smad2磷酸化水平。结果在TGFβ1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p53mRNA表达增加(13.4968±0.9903,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700±0.023,P〈0.05);培养48h后,p53mRNA为13.38824-1.6772,蛋白为1.009±0.001,均增加(P〈0.05),Smad2磷酸化增多(0.646±0.120,P〈0.05);TGFβ1培养24h和48h相比,p53蛋白由0.634±0.040增加至1.009±0.001(P〈0.05);在SB431542培养24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变化不明显,当SB431542培养48h后,与对照相比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0.116±0.003,P〈0.05),其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人AK皮肤组织块培养可作为一种信号通路的干扰模型,TGFβ1在AK中可通过Smads通路调控p53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对皮肤成纤维细胞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分为2组,即强脉冲光( IPL)照射组和未用 IPL照射的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2组细胞的TGFβ受体Ⅱ、Smad4、Smad7蛋白和mRNA水平,并比较两组的差异性。结果:IPL照射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TGFβ受体Ⅱ、Smad4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Smad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IPL照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活性增强,其在IPL非剥脱性嫩肤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