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病理性扩大的椎间孔入路切除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鞘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16例椎管内外哑铃形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为椎管内外哑铃形生长, 椎间孔呈病理性扩大.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扩大椎间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肿瘤位于颈段8例、胸段3例、腰段5例.结果 16例肿瘤均达全切除,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2 h;术中平均失血240 mL;术后平均在院时间7.8 d.术后随访336个月, 平均10.7个月.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或缓解, 无明显手术并发症与脊柱畸形发生.结论 对于以椎间孔外部分为主的哑铃形神经鞘瘤, 采用经扩大椎间孔入路不破坏脊柱的骨性结构, 避免了术中的过度显露, 能最大限度地维持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分析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蔡司S-88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半椎板入路切除肿瘤,对照组采用蔡司S-88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椎板入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术后肿瘤切除率、复发率、脊柱畸形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肿瘤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脊柱畸形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椎板切除入路可以切除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保留了其余椎体关节的完整,有利于维护手术后椎体稳定性,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侵犯椎体及其附件的高颈段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特点.方法分析7例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及颈椎后路植骨固定的方法与治疗结果等.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作出临床诊断,肿瘤位于颈1~2椎体平面2例,颈2~4椎体平面5例,均为哑铃形生长,沿椎间孔从椎管内延伸至椎管外,相邻颈椎椎体及其附件不同程度破坏、颈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椎动脉被肿瘤包绕2例,推挤移位5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颈椎后路植骨固定术,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高颈段哑铃形椎管内肿瘤多伴不同程度颈椎及其附件破坏,脊柱稳定性受损,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需行颈椎后路植骨固定,以防术后椎体不稳造成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通过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行脊柱椎管内肿瘤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于长征医院骨科、长征闸北分院骨科收治259例脊柱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除外),男166例,女93例,年龄23~85岁,平均52.3岁;颈段71例,胸段90例,腰、骶段98例,247例位于髓外硬膜下,12例位于硬膜外。除上胸椎(16例)外均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板切除减压入路手术治疗,硬膜外肿瘤直接切除,硬膜内者行硬膜切开肿瘤切除并缝合硬膜囊并行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手术节段切口内置入负压引流并术后抗感染。肿瘤组织送病理。术后随访48~120个月,平均随访期73.5个月。随访复查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稳定性。结果 259例病理结果 153例为神经鞘瘤(59.1%),68例为神经纤维瘤(26.2%),脊膜瘤21例(8.1%),脂肪瘤10例(3.9%),转移瘤2例(0.8%),血管瘤5例(1.9%);术后24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椎管内感染,对症加强治疗后痊愈。随访脊柱X线片未见脊柱椎体间失稳。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随访期1例椎管内转移瘤因原发肿瘤死亡。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入路能充分显露脊柱椎管内肿瘤,彻底切除肿瘤,采用此入路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术,其中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13例,双侧钉棒系统固定15例,椎板部分切除未行内固定2例。术中常规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同时将穿过肿瘤的部分神经切除。结果: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SimpsonⅠ级和Ⅱ级切除9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患者痊愈28例,好转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WHOⅠ级神经鞘瘤27例(其中4例伴有囊肿及出血),神经纤维瘤3例。随访1~5年,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行放疗及化疗。结论: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在脊柱并不少见,该肿瘤通常都由神经根发出,临床由椎管内波及椎管外,病变椎间孔扩大部分,部分波及椎体部分,如椎体波及超过1/3及同侧上下关节突影响较大的需行植骨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避免术后脊柱变形,因此术前应全面检查需行MRI、CT、X线等全面检查,术前做好准备,在保护神经完整及功能安全情况下,尽量如肿瘤切除后易导致脊柱不稳定,术中需同时行椎体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防止术后脊柱畸形,术中争取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对预后是否复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变脊柱转移瘤治疗长期以来采用的姑息、保守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给予坚强的内固定,辅以术后放化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命,使病人无痛生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脊柱转移瘤切除术中出血异常多,使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较难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91年始用下述方法治疗脊柱转移瘤。方法:应用术前选择性脊柱血管栓塞,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器材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6例病人均为胸腰段转移瘤,均在术前48h行相应脊柱血管,胸段选择相应肋间动脉,腰段选择相应腰动脉进行栓塞,然后行胸段、胸腰段、腰段前路或后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结果:16例病人术中出血平均900ml,出血量最少者仅600ml,出血量较未行血管栓塞病例明显减少,术野更为清晰、使术者更易操作;术后病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病人中8例脊髓及脊神经受压症状完全解除。结论:术前脊柱血管栓塞,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变脊柱转移瘤治疗长期以来采用的姑息、保守的治疗方法。手术切除脊柱肿瘤后,给予坚强的内固定,辅以术后放化疗,可延长病人的生命,使病人无痛生存,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但由于脊柱转移瘤切除术中出血异常多,使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较难进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91年始用下述方法治疗脊柱转移瘤。方法:应用术前选择性脊柱血管栓塞,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器材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1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6例病人均为胸腰段转移瘤,均在术前48b行相应脊柱血管,胸段选择相应肋间动脉,腰段选择相应腰动脉进行栓塞,然后行胸段、胸腰段、腰段前路或后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结果:16例病人术中出血平均900ml,出血量最少者仅600ml,出血量较未行血管栓塞病例明显减少,术野更为清晰、使术者更易操作;术后病人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压症状明显减轻,16例病人中8例脊髓及脊神经受压症状完全解除。结论:术前脊柱血管栓塞,手术切除肿瘤椎管减压内固定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降低了手术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棘突截骨椎管成形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在治疗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1999~2003年经手术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中老年退行性脊柱侧弯44例,其中单节段狭窄25例、双节段19例。男18例,女26例,年龄47~72岁,平均63岁。采用后正中纵切口,包含融合节段上下各一椎体,行单侧椎板开窗减压7例、单节段全椎板切除18例、双节段全椎板切除19例,将减压节段的棘突从基底截取,去除一面皮质行单面皮质保留横行覆盖骨窗,如骨窗较大可取相邻节段的棘突,再行椎板Moe融合矫形内固定(Isola17例、Diapa-son27例)。术后进行Oswestry疗效评分与影像学观察。结果 随访1~4年,平均3年,术后1年随访33例,优良率93.9%;术后2年随访27例,优良率为88.9%。术后2年CT扫描未见椎管内疤痕形成,椎管直径明显增加;覆盖的棘突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融合率为92.6%。2例固定节段上一椎体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椎弓根钉松动;1例椎弓根钉断裂无症状,骨窗已融合;1例伤口延迟愈合。无复发性椎管狭窄、腰椎滑脱及脊柱失代偿、假关节等并发症。结论 棘突截骨椎管成形内固定术,能在减压固定的基础上减少椎管内疤痕形成,防止腰椎管狭窄复发;提高覆盖骨融合率并缩短融合时间,近中期效果好。是矢状位脊柱畸形较轻型退行性脊柱侧弯并腰椎管狭窄症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进一步了解该病的特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年1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病理诊断为脂肪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男性4例,女性5例,年龄4个月~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临床表现以嗓子呼噜、睡眠打鼾或呼吸困难以及无痛性颈部包块为主;4例患儿肿瘤位于颈部,5例位于咽部;3例颈部肿瘤一期彻底切除,1例颈部肿瘤累及椎管内,分两期手术切除。4例咽部肿瘤彻底切除,1例行肿瘤大部切除;病理检查3例为脂肪母细胞瘤病,6例为脂肪母细胞瘤;随访时间10个月~3年,5例咽部脂肪母细胞瘤患儿中,1例肿瘤未彻底切除患者随诊3年残余病变无明显增大,2例弥漫型病变患儿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手术后随访无复发。4例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头颈部脂肪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病变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更加积极地干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部分切除或分期手术;咽部脂肪母细胞瘤彻底切除难度高,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治疗腰骶段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腰骶段恶性肿瘤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方式,术中后路先完整切除病椎,然后钛网植骨进行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固定.对比观察实施手术前、后患者生活质量、骨痛评分、脊柱稳定性的改变.结果:16例患者获完整随访,1例失访,经X线及CT检查,1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不融合及内固定断裂,脊柱稳定性好.结论:后路一期全椎体切除加脊柱重建治疗腰骶段恶性肿瘤能有效切除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李同相  肖睿  官清  李兴波  魏书一 《西部医学》2012,24(11):2151-2153
目的探讨带蒂椎板复合体回植、钛网固定,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椎管重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根据椎管内肿瘤的大小,采用磨钻或微型咬骨钳沿双侧关节突内侧缘打开一个或多个椎板,切断一端棘上和棘间韧带,将椎板复合体翻转,椎管内肿瘤切除后再将其原位回植,钛网固定,重建椎管完整性和脊柱的稳定性。结果 13例椎管内肿瘤全部成功切除,切除椎板数2~4个,平均(2.5±0.5)个。1例因粘连致硬脊膜破损,1例哑铃型神经鞘瘤术后6个月复发。随访12~27个月,平均(13±0.5)个月,所有病例回植物稳定,无塌陷及椎管狭窄,术后肢体瘫痪Frankel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椎管内肿瘤术中将带蒂椎板复合体翻转,术后用钛网回植固定,方法简便、安全,有利于保持椎管的完整性及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管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分析临床治疗椎管肿瘤的相关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45例椎管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选择半椎板、全椎板或椎板关节突开窗方式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其中52例患者行脊柱内固定术。术后随访3~26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X线片和磁共振成像,内固定患者加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脊髓功能。结果 145例患者中,127例行肿瘤全切除术,16例行近全切除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1例颈髓内肿瘤患者术后出现颈椎后凸畸形,行再次矫形手术;52例行脊柱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均无钉棒脱位、脊柱不稳现象。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McCormick分级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椎管肿瘤的有效手段,良好的术中暴露、可靠的脊柱内固定对于减少椎管肿瘤术后的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Radical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kground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aims at complete removal and minimal postoperative deficit.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evaluate the microsurgical features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 and the time for surgery and prognosis. Methods Twenty-one patients with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who had been treated at Nanfang Hospital, Guangzhou, China since 2000 were studied retrospectively. Fifteen patients were men and 6 women, aged 2-60 years (mean 29.28 years). Thirteen patients had the tumor in the cervical segments, 4 in medulla-cervical segments, 1 in cervicothoracic segment, and 3 in thoracic spine.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microsurgery for the tumor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es by laminectomy. The tumor was exposed through dorsal myelotomy, then tumor plane was removed carefully from the entire rostrocaudal area. The dura was sutured routinely. In case of tumors occupying too many spinal segments, titanium strip was applied to reconstruct the vertebral plate and keep the spinal column stable. All the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MR imaging early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Complete removal of the tumor was made in 15 patients, subtotal removal in 5, and partial resection in 1. Neurological recovery was related primarily to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patients. Patients with minor neurological deficit showed stable sensory and motor function or minor los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tended to improve with time. But those with significant or long-standing deficit could hardly demonstrate any recovery. The dissect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tumor and normal cord tissu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moval. Conclusions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mostly take place in cervical segments, with glioma as the commonest type. Microsurgery is the major treatment of choice, by which tumor plane could be totally resected. Excellent microsurgical expertise and careful recognition of tumor plane are essential to removal of the tumor while retain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s. Titanium strip fixation is helpful to reconstruct vertebral stability. Pre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of patient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postoperative recovery.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radical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  相似文献   

14.
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5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半椎板切开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半椎板切开显微手术切除的542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男345例,女197例,年龄5~72岁(平均37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3.6年),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脊神经和(或)脊髓压迫的症状和体征.结果 肿瘤全切501例(92%),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2 d.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9个月),临床症状改善495例(91%),肿瘤全切病例均无复发,所有病例脊柱稳定性良好,均未发生脊柱畸形.结论 半椎板切除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脊柱稳定性良好.凡偏向一侧生长的硬脊膜外和髓外硬脊膜下肿瘤以及部分髓内良性肿瘤均可采用半椎板切开显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占位病变的高场强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场强MR对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病变的MRI资料.肿瘤位于颈椎管18例,胸椎管23例,腰椎管12例。病理上属神经鞘瘤17例,脊膜瘤8例,神经纤维瘤4例,转移瘤9例,星形细胞瘤3例,室管膜瘤2例,蛛网膜囊肿3例,淋巴瘤1例,脊索瘤2例,海绵血管瘤2例,血肿1例,畸胎瘤1例。结果 MRI检查结果:①肿瘤部位:脊髓内肿瘤5例,脊髓外硬膜内肿瘤20例,硬膜外腔肿瘤24例,4例硬膜外与硬膜下均受累且通过椎间孔到达椎旁;MRI诊断符合率92.45%;②不同肿瘤在发病部位、肿瘤MRI信号、强化特征、硬膜信号与形态、脊髓形态与蛛网膜下腔改变以及脊椎骨质等都有各自特点。结论 高场强MRI在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部椎管内外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肿瘤与椎间孔的关系将 2 7例颈部椎管内外肿瘤分为 3种类型 ,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Ⅰ型 ( 1 3例 ) :瘤体主要在椎管内 ,向椎间孔内生长不超过 1cm ,椎间孔轻微扩大 ,采用后正中切口手术。Ⅱ型 ( 4例 ) :瘤主体在椎管外 ,少部分长入椎间孔 ;采用颈部入路手术。Ⅲ型 ( 1 0例 ) :肿瘤在椎管内外都较大 ,椎间孔明显扩大 ;采用颈部和后正中入路 ,分 2期切除肿瘤。结果 :全切肿瘤 2 5例 ,近全切除 2例。其中 2 3例随访 6~ 79月 ,2 2例恢复工作。提示 :对颈部椎管内外肿瘤 ,应分型选择术式 ,以利于全切肿瘤 ,并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和椎动脉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内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 I)诊断和治疗。方法1998年10月~2005年5月,共收治胸腰段椎管内病变患者31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2岁(38~7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 I平扫,必要时行增强扫描;根据术前对病变性质的判断以及术中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通过Frankle标准评价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髓外硬膜下肿瘤21例,硬膜外肿瘤4例,髓内肿瘤1例,椎管内、外及硬膜内哑铃型肿瘤3例,其他椎管内病变2例;其中第10~12胸椎19例,第1~3腰椎12例。术中分别给予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Frankle)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MR I是诊断椎管内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定性仍有一定困难。术中疑为恶性者,快速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良性病变尽量全切,恶性肿瘤无法切除,也应行脊髓减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快速液体衰减翻转恢复脉冲序列 (Fast- FL AIR)在椎管内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 2 .0 T超导磁共振仪对 2 3例疑有椎管内病变的患者进行 T1 WI、T2 WI和 Fast- FL AIR扫描 ,5例患者进行了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脊髓肿瘤 6例 (髓内肿瘤 1例 ,髓外硬膜下肿瘤 5例 ) ,脊髓血管畸形 2例 ,椎管内囊肿 2例 ,脊髓局灶性水肿 2例 ,白血病 1例 ,脊髓炎症 3例 ,脊髓空洞 7例。Fast- FL AIR序列可以清晰的显示髓外病变范围 ,优于 T2 WI;显示髓内病变范围不如 T2 WI;对于椎管内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尤其是鉴别 T2 WI均为高信号的病变 (脊髓炎症、空洞、水肿、肿瘤 )。结论 :对于椎管内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Fast- FL AIR序列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序列 ,特别是对 T2 WI为高信号的病变的定性诊断 ,应在 MR检查时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性分析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原发性肿瘤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1月至 2015年12月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病例135例,用IJOA(improv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评分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 在少节段和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中,术前IJOA评分(P=0.02)和术后早期IJOA评分(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论术前还是术后早期,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神经功能都较好一些,大部分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但是,对于术后长期的神经功能,多节段和少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经过积极的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结论:相比多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少节段髓内原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神经功能状况要好一些,尤其在肢体肌力方面,经积极功能锻炼,多节段髓内肿瘤患者的远期神经功能状况得以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