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综合性护理干预对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根据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比起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的时间推迟,程度轻,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炎反应能得到预防和控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或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所致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适合临床长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徐芳  滕海荣  王月霞  何艳 《实用预防医学》2019,26(12):1476-1478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提高放疗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6例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将其分为病例组与对照组,运用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 结果 166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全部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100%,将0~1级归为对照组,共33例,2~4级归为病例组,共133例。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患者中超重者、吸烟史、饮酒史、化疗史、口腔pH值≤7.0的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中口腔卫生状况较好者、应用抗生素及口腔黏膜保护剂者比例高于病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6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OR=2.147,P=0.044)、化疗史(OR=5.220,P=0.000)、口腔卫生状况较差(OR=2.477,P=0.023)、口腔pH值≤7.0(OR=2.300,P=0.013),保护因素有应用抗生素(OR=0.372,P=0.013)及应用口腔黏膜保护剂(OR=0.341,P=0.012)。 结论 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化疗、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pH值≤7.0,保护因素有应用抗生素和口腔黏膜保护剂。针对不同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方案,对于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开展系统化护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对口腔黏膜炎所产生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放疗患者120例开展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研究组患者采用系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鼻咽癌放疗患者护理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损伤程度。结果研究组鼻咽癌放疗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针对鼻咽癌放疗患者,为其提供合理的系统化护理服务,能够有效减轻口腔黏膜炎的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6,(12):1615-1616
目的观察比较氧气雾化吸入与含漱防治放射性口腔及口咽黏膜炎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氧气雾化吸入法,对照组采用含漱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放射性口腔及口咽黏膜炎的发生及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口腔及口咽黏膜炎的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现Ⅲ级放射性口腔及口咽黏膜炎的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以轻度放射反应(包括Ⅰ、Ⅱ级)为主,对照组以重度放射反应(包括Ⅲ、Ⅳ级)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从开始放疗到恢复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从放疗结束到恢复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氧气雾化吸入防治放射性口腔及口咽黏膜炎的效果优于含漱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氟康唑联合碳酸氢钠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真菌感染患者口腔白斑面积及口腔pH的疗效评价。方法选取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诊治的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真菌感染患者8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采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氟康唑联合碳酸氢钠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口腔白斑面积、pH值变化及治疗有效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治疗2周后,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5例,总有效率为77.27%;研究组治愈23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不同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口腔的白斑面积及pH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口腔白斑面积为(2.65±1.06) mm~2,小于对照组(7.46±1.94) mm~2(P0.05);研究组口腔pH值为7.45±0.76,高于对照组6.24±0.74(P0.05),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氟康唑联合碳酸氢钠对鼻咽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相关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口腔内白斑面积,改善口腔环境,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鼻咽癌放疗患者全程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放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阳春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予以全程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对两组患者放疗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放疗后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与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鼻咽癌放疗患者全程应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效果尤为显著,有助于预防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口腔黏膜炎是鼻咽癌患者在接受放疗或化疗(以下简称-放化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并发症,常常给患者造成身心的痛苦,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某医学院调查发现,肿瘤患者在接受标准放化疗剂量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约为40%,接受大剂量放化疗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病率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患者,并随机抽取同期未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的30例急性放射性黏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生理盐水80 ml+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万u+利多卡因400 mg(三餐后+睡前)每次20ml含漱。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予生理盐水80 ml+欣粒生300 μg。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后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疗效及转归。结果 观察组放射性黏膜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秩和检验显示,在放疗结束时,观察组3,4级放射性粘膜炎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口腔、咽部疼痛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放疗第35天,放疗结束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推迟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时间,降低3,4级放射性黏膜炎的发生率,并能促进放射性黏膜炎的愈合,缓解患者口咽疼痛。  相似文献   

9.
对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健康教育体会总结如下. 1 健康教育内容 1. 1 急、慢性放射性皮炎的表现及处理 急性放射性皮炎是鼻咽癌放疗的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他的放射性皮肤反应[1],放射性皮炎可分为四度,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可引起疼痛,局部或全身感染.若中断放疗,导致肿瘤控制率和治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肿节风防治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经由病理活检确诊、初治的接受同期放化疗的Ⅲ~IVa期鼻咽癌患者100例,于放疗前3天开始口服肿节风,一次10g,一日3次,持续到放疗结束。放疗采用常规放疗方案,化疗采用PF方案,选择同期接受调强适型放疗联合PF方案同期化疗的100例Ⅲ~IVa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两组原发灶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有效率100%,试验组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CR为69%,73%,对照组为8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急性放射反应中,白细胞下降及口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而口腔黏膜炎及皮肤反应,对照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试验组。③试验组的1年及2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复发率以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7%、86%;92%、70%;3%、11%;6%、19%;对照组为100%、93%;97%、81%;1%、5%;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口干及放射性龋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张口困难及颈部软组织纤维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低于试验组。结论调强放疗在正常器官组织保护方面仍有着绝对的优势,而加用肿节风后的常规放疗组,对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及放射性龋齿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腮腺的保护接近调强放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的营养干预在宫颈癌放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2021年7月期间接受放疗的50例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干预,研究组实施多学科协作营养干预,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BMI值、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小板或白细胞计数降(12%)、急性胃肠道反应(24%)、放射性结直肠炎或尿道膀胱炎(8%)不良并发症发生机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理维度、社会维度、情感维度、功能维度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放疗患者实施多学科营养干预有利于改善其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干预方法对放疗鼻咽癌患者的营养改善效果,为鼻咽癌放疗患者选择最佳的营养干预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01/2014-06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70例,随机分为鼻饲组和肠外营养组,鼻饲组患者在进食困难时留置胃管行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患者在进食困难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放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等营养指标及发生贫血、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鼻饲组患者放疗后各项营养学指标明显好于肠外营养组(P0.05)。鼻饲管组患者贫血、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数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口腔黏膜损害、口腔炎、吞咽痛和口干的发生数与肠外营养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营养鼻饲是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中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采用病房常规鼻咽癌放疗护理;干预组33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体化教育,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的依从性。观察时间均为放疗开始至结束后3个月,比较对照组及干预组两组患者的放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分级情况。结果 个体化教育干预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放射性颞颌关节炎、皮肤急性放射损伤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口腔粘膜急性放射损伤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个体化教育可以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的依从性,减轻放射性颞颌关节炎及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等不良反应的程度。提高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疗前,应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危险因素。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手段,但放射治疗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造成正常组织损伤,如不提前预防,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口腔并发症。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中和治疗后最常见的口腔并发症是口腔黏膜炎、口腔干燥症、放射性龋齿、牙关紧闭,甚至可能发生放射性骨坏死。  相似文献   

15.
正大部分鼻咽癌患者放疗前两周一般没有不适症状,放疗两周后可能会出现口干、皮肤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炎等副反应。口干是由于唾液腺受到放射线的影响后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腔黏膜炎则会引起进食疼痛,从而影响进食;到后期放射性皮炎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干性褪皮或颈部皱褶处的破溃等现象。很多病人担心不良反应无法愈合,其实大可不必,治疗结束后两周,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这些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治疗放射性口腔炎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7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于放疗开始后1wk(Dt10Gy)时给药,治疗组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溶液含漱,对照组予以复方硼酸液含漱。根据RTOG急性放射性黏膜炎的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Ⅲ、Ⅳ级口腔炎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对放射性口腔炎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40%、57.14%和97.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漱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性口腔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奋  孔繁忠  林少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88-189,191
[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三维适型放疗对放射性脑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20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适型治疗组及常规放疗组,分别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及常规放疗技术进行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治疗效果及放射性脑损害发生情况。[结果]近期疗效及5年生存率,适形放疗组为92.0%及47.0%,常规放疗组为86.0%及39.0%,适形放疗组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高于对照组。慢性脑损伤发生率适形放疗组为12.0%,常规放疗组为18.0%,常规放疗组高于适形放疗组。[结论三维适型放疗技术能够改善中晚期鼻咽癌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减少放射性脑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8.
张少群 《现代医院》2013,(12):54-55
目的观察rhGM—CSF(特尔立)用于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Ⅱ~Ⅲ期初治鼻咽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放疗开始使用特尔立稀释液含漱,对照组30例放疗开始用朵贝氏液含漱,两组病例均在放疗前常规做好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的健康教育,根据RTOG关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价,观察Ⅱ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及时间,以及疼痛程度,并比较分析照射剂量对口腔粘膜损伤的程度。结果实验组Ⅱ级及以上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20.0%(6/30),对照组86.7%(26/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照射30唧以下Ⅱ级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时间实验组迟于对照组:实验组30.0%(9/30),对照组90.0%(2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口腔粘膜疼痛多为轻度疼痛,对照组多为中度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特尔立含漱能有效降低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粘膜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黄惠明 《现代医院》2013,(10):61-63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院首次接受同步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29例,对照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一系列早期、综合、全方位、全程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的时间延后,3级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综合、全方位、全程的护理干预能延缓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减轻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8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接受放疗治疗的I临床患者病例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放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在放疗期间的口腔黏膜反应。结果:两组放疗7周后,口腔黏膜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对鼻咽癌接受放疗治疗的临床患者实施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口腔黏膜的不良反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