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松  刘婧  白法文 《医学综述》2011,17(16):2461-246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 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 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C I)者逐年增加,虽然技术操作已逐渐成熟,但由于是创伤性检查,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常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术后恢复状况[1]。2007年12月我们对1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前后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浓度变化,并比较“罪犯”血管有无侧支循环时对其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PC I术前、术后30m in从动脉鞘管取血,由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血浆IMA水平,并记录血管病变支数及术中“罪犯”血管有无侧支循环,分组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结果两组患者PC I术后30m in IMA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罪犯”血管区域心肌有侧支循环组的IMA浓度升高水平(0.58±0.12)ABSU明显低于无侧支循环组(0.69±0.16)ABSU,P<0.05。结论PC I术可使冠心病患者血浆IMA水平升高,“罪犯”血管区域无侧支循环时血浆IMA水平升高较有侧支循环更明显,表明PC I治疗可对心肌产生损伤,特别是对无侧支循环血管保护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进行高效防治措施的总结.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进行调查.本研究以在本院2021年1月—2021年3月就诊并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共挑选出24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分析得知拔鞘管可能是影响冠心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5.
张波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2025-2026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1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术后重点加强排尿的护理、心理护理、腰酸背痛的护理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结果:83例尿潴留经诱导排尿后能自行排尿67例,需留置导尿7例。心理障碍者情绪稳定60例,腰酸背痛症状缓解54例,经处理后常见并发症病情缓解47例。结论:对PC I患者术后应加强排尿护理、心理护理及腰酸背痛护理,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做好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是确保术后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王悦 《吉林医学》2009,30(19):2310-231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tent)对冠心病患者心肌室壁运动变化的研究,分析患者是否在PTCA及支架术中获益及获益的程度。方法:选择成功行PTCA+Stent60例不同狭窄程度和范围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前后两份超声心动图比较,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收缩期增厚率及收缩期室壁向心运动异常的变化。结果:PC I术后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小于术前,收缩期增厚率以及收缩期心内膜向心运动幅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增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成功的支架植入术对室壁节段性异常运动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7.
伊莹  潘庆丽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9):1626-1629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PCI治疗,统计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心功能Killip分级、合并症、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实验室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随机选取的4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研究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08月,研究对象分类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纳入20例患者。在康复治疗方法上,对照组行常规性康复活动锻炼,观察组在常规性康复活动锻炼的基础上行有氧运动干预,整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有氧运动干预,观察组康复治疗效果更接近预设值,与对照组相比,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更为理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行有氧运动干预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进而促进患者的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阿替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阿替洛尔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 5 0例择期手术病人 (ASA ~ 级 )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和安慰剂组。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围术期ST段变化情况 ,并测定术后 1 h心肌肌钙蛋白 I(c Tn I)的浓度。结果 :心电 Holter显示两组病人术前及术中组间相比 ,心肌缺血无差异 (P>0 .0 5 ) ,术后阿替洛尔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 .0 5 ) ;c Tn I的浓度测定也表明 ,术中阿替洛尔组心肌缺血损伤程度低于安慰剂组 (P<0 .0 5 )。结论 :阿替洛尔能够有效预防冠心病患者术后心肌缺血 ,减轻术中心肌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合理、有效地干预治疗措施在临床上得到不断的应用。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冠心病的现代治疗方法:◆冠心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在1977年完成的。在介入治疗的初期,主要采取球囊扩张的方法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术后管腔再度狭窄的问题严重,而且部分患者在术中会出现心脏血管夹层撕裂,甚至急性血管闭塞等症状。冠状动脉支架的出现是冠心病治疗的一个里程碑,支架的置入不仅减少了再…  相似文献   

11.
李明进 《黑龙江医学》2021,45(9):958-959
目的:观察弹力带抗阻练习+自主呼吸锻炼在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太康县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20年4月期间医院接收的96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7月—2019年5月期间接受常规干预的48例患者作为常规组,2019年6月—2020年4月期间基于常规组接受弹力带抗阻练习+自主呼吸锻炼的48例患者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指标以及呼吸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LVEF高于常规组,LVEDD低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VO2/kgAT、VO2/kgmax、Metsmax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MVV、FEV 1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弹力带抗阻练习+自主呼吸锻炼应用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可增强心功能,调节运动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80-182
目的 探讨运动康复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康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1~6月收治的30例被确诊为冠心病并行PCI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都是经过经医生筛选评定为出院后适宜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愿意主动进行康复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PCI术后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院内、院外康复运动干预和随访,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心功能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西雅图量表(SAQ)的各项评分、心功能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期患者作用明显,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 I)术治疗患者及2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术前及术后第1~7天血浆MMP-9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患者PC I术前及术后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C I术患者在术后第1天血浆MMP-9明显升高(198±59)μg/L,并在术后第2~3天达高峰,第4~5天开始显著下降。结论MMP-9水平增加可能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MMP-9水平升高可能与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康复运动对血脂的影响,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科学的康复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的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治疗并按日常习惯运动,康复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进行科学的康复运动训练,比较2组患者血脂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后对冠心病认知程度有均明显提高,2组间比较,康复组对冠心病认识程度显著提高,血脂明显下降。结论康复运动改善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了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术中置入支架的数目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PCI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分析166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 I术后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与置入支架数目的关系。结果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生命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等6个维度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体健康和心理健康2个维度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中置入支架数目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健康状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 I术可显著提高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置入支架的数目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17.
郑小芳 《医学综述》2011,17(4):548-551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 I)后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常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可能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临床常通过合用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近年来,关于质子泵抑制剂对抗血小板治疗的拮抗作用,以及这种拮抗作用能否明显增加PC 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用其他制酸剂代替质子泵抑制剂还是继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者其他处理方法的探讨成为心血管科与消化科医师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中居首位[1].许多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得以治疗,然而大多数老年冠心病患者缺乏对冠心病疾病的正确认识,多数老年患者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重要危险因素,从而导致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次狭窄率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可使冠心病患者5年病死率下降25%~46%,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再发率降低31%[2].然而目前许多医院在心脏康复的落实中仅仅只注重于运动功能锻炼,对患者生活质量尚缺乏具体的实现措施.因此,本研究提出以系统性健康教育模式尝试对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实施系统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在临床较为常见,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早期发现冠心病,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冠状动脉造影是确立有无冠心病的首选影像方法,而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帮助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方法,本研究旨在验证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I期术后感染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在上海长海医院行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I期的106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烧伤患者住院期间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行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I期的烧伤患者共11例,占比10.38%。11例感染患者中共检出菌株24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比66.67%、33.33%。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扩张囊容积均为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I期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OR=2.838、3.340,P均<0.05)。结论 术前WBC、扩张囊容积均为影响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瘢痕修复术I期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