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22-27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9 月我院治疗的下外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患者402 例,行多普勒超声和顺行静脉造影检查,以静脉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将402 例患者分为髂静脉压迫组和对照组。分析多普勒超声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结果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多普勒超声诊断总灵敏度为73.6%,特异度为93.7%。比较髂静脉压迫组与对照组的超声数据,结果显示几个指标可帮助诊断髂静脉压迫:左髂静脉最狭窄处与狭窄后血流峰速比值>2.000 的灵敏度为92.13(84.50~96.80),特异度为95.83(93.0~97.8);右髂静脉与左髂静脉分叉处血流峰速比值>1.500 的灵敏度为69.32(58.60~78.70),特异度为80.77(76.00~85.00);Valsalva 动作后左股总静脉血流峰速变化比值<2 的灵敏度为92.10%,特异度为84.80%,阳性似然比为6.06,阴性似然比为0.09。结论 多普勒超声是从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中筛选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顺行静脉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 200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经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A组+B组)和原发性下肢静脉慢性功能不全(CVI)患者(C组)的病例资料,NIVCS患者均经静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A组采用受压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EVLA)治疗,B组和C组均接受EVLA治疗,随访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顺行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91例NIVCS患者(A组39例,B组52例)和554例原发性CVI患者(C组).随访1~24个月,A组和C组疗效确切,而B组效果欠佳.结论 顺行静脉造影诊断NIVCS的特异性高,对NIVCS患者治疗方法 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即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患者在治疗浅静脉返流的同时常需处理髂静脉的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顺行静脉造影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经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A组+B组)和原发性下肢静脉慢性功能不全(CVI)患者(C组)的病例资料,NIVCS患者均经静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A组采用受压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EVLA)治疗,B组和C组均接受EVLA治疗,随访比较各组疗效。结果 顺行静脉造影检查共发现91例NIVCS患者(A组39例,B组52例)和554例原发性CVI患者(C组)。随访1~24个月,A组和C组疗效确切,而B组效果欠佳。结论 顺行静脉造影诊断NIVCS的特异性高,对NIVCS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即顺行静脉造影诊断的NIVCS患者在治疗浅静脉返流的同时常需处理髂静脉的回流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顺行静脉造影表现,总结其在诊断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及髂静脉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82条下肢),术前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282条下肢行顺行静脉造影,其中,单纯静脉曲张23例(8.16%),交通静脉反流188例(66.66%),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7例(9.57%),PTS综合征2例(0.72%),静脉畸形1例(0.35%),髂静脉压迫42例。结论:顺行下肢静脉造影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准确率高,能及时明确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因,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崔健 《医学综述》2014,(24):4586-4588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临床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治疗,下肢功能损害评价优56例,良21例、中2例、差1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损害程度评价优40例,良27例、中10例、差3例。术后随访1230个月,4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髂静脉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0.0%。结论临床中纠正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或者联合静脉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并且提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可能是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基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王红  冯成堂等 《新疆医学》2001,31(4):281-282
目的:探讨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CIVCS)的X线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38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顺行性血管造影,发现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8例,均经股静脉插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结果:CIVCS为髂静脉受髂动脉的骑跨压迫,导致髂静脉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造影表现主要为血管受压改变及侧支循环形成,结论:CIVCS的X线表现较典型,改变传统造影方法是发现并诊断CIVCS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髂静脉DSA确诊的165例IVCS患者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资料,以髂静脉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诊断符合率。 结果 165例中,经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确诊160例,5例未检出,诊断符合率96.97%。 结论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对诊断IVCS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IVCS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种深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2个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方法分析2007年7月~2009年6月我院血液净化室对70例急、慢性肾衰需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随机分组,髂外静脉置管35例(治疗组),股静脉置管35例(对照组)。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97%,髂外静脉94%。二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100%,髂外静脉100%。导管留置时间:股静脉3~115天(36.34±25.29)天,髂外静脉4~116天(55.57±31.75)天,感染发生率:股静脉25.6%,髂外静脉5.7%。结论髂外静脉置管操作简单,血流量充分,导管使用时间长,感染率少,可作为血液透析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经下肢静脉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因其他病行下腹部及盆腔CTA检查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2.7±1.3)mm.右侧(2.6±1.2)mm,对照组患者对应髂静脉前后内径为左侧(7.3±1.5)min,右侧(7.8±2.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5、12.46,P〈0.05)。观察组30例患者CTA诊断与DSA检查结果一致,其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6例,右髂静脉受压4例,其中,14例患者继发血栓形成。结论: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较高,并且无创方便.可以准确显示受压髂静脉内径及受压程度及下肢静脉继发血栓情况,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髂静脉狭窄患者经同侧大隐静脉入路髂静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在日间治疗模式中应用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3月经同侧大隐静脉入路实施髂静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日间模式治疗的病例,共2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37~79岁[(62.5±10.2)岁]。髂静脉狭窄中单纯累及髂总静脉16例,单纯累及髂外静脉2例,同时累及髂总及髂外静脉3例,均通过同侧大隐静脉入路行髂静脉成型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同时存在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单纯髂静脉狭窄患者同期行大隐静脉射频闭合及曲张静脉硬化治疗术。术后规律直接口服抗凝药治疗及压力治疗,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于小于24 h。结果:所有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即刻并发症中穿刺点出血1例,加压包扎纱布被完全浸湿,经再次压迫止血5 min后渗血停止,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于小于24 h。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率100%,其中绝对有效18例(18/21,85.7%),相对有效(术后仍有色素沉着,但范围减小)3例(3/21,14.3%)。髂静脉支架均通畅,同期行大隐静脉射频治疗患者射频治疗段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行诊断试验评价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7年12月榆林市第一医院疑似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在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统计出MRI与DSA、MRV与DSA、MRI联合MRV与DSA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情况,列出22四格表计算出各项诊断试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MRI联合MRV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Kappa值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三个方面是最高的以及阴性似然比最低。结论 磁共振检查可以较好地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DSA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应用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价值及其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相比的优势。方法对53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而CT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进行2D-DSA和3D-DSA检查,分别阅片并记录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及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2D-DSA诊断46例共49枚动脉瘤,占84.5%(49/58),诊断的阳性率为86.8%(46/53),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81.8%;3D DSA诊断50例共58枚动脉瘤,占100%(58/58),诊断的阳性率为94.3%(50/53),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2D-DSA检出的动脉瘤中,清楚显示瘤颈者23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22枚;3D-DSA组清楚显示瘤颈者58枚,清楚显示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者56枚(P<0.05)。53例患者行2D DSA检查平均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78.32±17.39) mGy和(74.57±11.95)mL,行3D-DSA检查则为(99.81±9.48)mGy和(54.15±7.05)mL(P<0.05)。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并能明显减少造影剂的用量和X线辐射剂量,提高了放射防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208例,同时进行常规DSA(2D-DSA)和3D-DSA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8例中,检出动脉瘤128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动静脉畸22例,烟雾病10例,脑肿瘤4例。2D-DSA病变检出率80.3%(167/208);3D-DSA病变检出率92.8%(193/208);两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2D-DSA的优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Innova3100平板数字减影机对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对比分析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结果。方法:应用二维数字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19例,动静脉畸形3例;运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发现动脉瘤23例,3例动静脉畸形。结论: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能够发现微小的和被正常血管隐藏的动脉瘤,减少漏诊率,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5.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2012年选择临床初步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下肢探测,观察记录血栓形成的位置、形态、受累静脉的管径、血流情况。所有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金标准,将彩超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等指标。结果 60例患者中急性、亚急性静脉血栓患者22例,慢性期38例。中央型血栓5例,周围型22例,混合型33例。与DSA比较,CDFI对股静脉血栓的诊断灵敏度最高,96.8%,对腘静脉的血栓诊断的特异度最高,92.3%,对股静脉血栓诊断的正确率最高,93.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无创伤、便捷、可重复等优点,对股静脉、腘静脉血栓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Yan SX  Yang TH  Fan YM  Tiao C  Jin S  Yin 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8):559-561
目的比较3D-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天津市环湖医院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就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6例,行3D—CTA、3D—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患者,阴性12例,余74例患者共检出94个动脉瘤。3D—DSA与3D—CTA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在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18.
三维成像DSA在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Innova 3100平板DSA数字减影机.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动静脉畸形患者,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62例脑血管病病例行三维和二维DSA成像检查,应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和应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三维和二维DSA曝光次数、造影剂的用量、患者接受的X光照射量和两种DSA图像特点.结果 应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可以减少总曝光次数,不仅在选取参考图像时曝光次数减少,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曝光次数也减少.两组造影剂的用量无统计学差异.3D-DSA图像因可以从三维角度观察而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结论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可以从多方位观察颅内血管的结构,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参考图像角度,从而可减少DSA的曝光数量,三维数字血管造影优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19-22
目的探讨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静脉充盈早现现象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对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根据患者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与对照组(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不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并造影剂外渗概率,出血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30.00%选择血管内治疗,17.50%选择静脉溶栓,52.50%选择桥接治疗;对照组40例再灌注治疗患者中,25.00%选择血管内治疗,20.00%选择静脉溶栓,55.00%选择桥接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充盈早现对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灵敏性为57.88%,特异性为81.89%,阳性预测值为54.56%,阴性预测值为83.28%。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再灌注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存在静脉充盈早现现象的患者发生颅内出血转化的可能性较高。早期对静脉充盈早现现象进行检查,其作用较为全面,疾病诊断率更高,有较好的临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a clinical study of 23 cas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tiologies, clinical features and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records of 23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 documented diagnosis of c 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from 1991 through 1999 in the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Results
Infection was the major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 is. Pseudotumor cerebri syndrome was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 while hemip legia, seizure and unconsciousness may occur alone or in association. The diagn ostic sensitivity of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 (DSA) were 59%, 86% and 100%, respectively. Th e sensitivity of MRI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reached 96%.
Conclusion As the clinical findings were found to be nonspecific, CT combined with DSA, or MRI with MRA turns out to be valuable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