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分析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7—2021年泉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结果 2017—2021年,泉州市共上报12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758人,住院294人,死亡1人。其中报告最多的是安溪县44起(35.5%),其次是晋江市报告31起(25.0%)。主要发生在4~9月,共91起(占73.4%),报告事件数最多为8月和9月,各占14.5%。引起暴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为:细菌性32.3%、有毒植物及其毒素17.7%、真菌及其毒素(毒蘑菇)14.5%。暴发事件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52.4%,餐饮服务场所36.3%,校园7.3%。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致病因子主要为细菌性、有毒植物和毒蘑菇。应加强农村地区毒蘑菇等有毒植物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餐饮环节的监管,督促餐饮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文  兰真  程刚 《现代预防医学》2020,(17):3092-30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51起,发病1020人,死亡8人,病死率为0.78%,年平均发病率为每百万人口1.4人;5月事件数最多,占21.19%,成都市的事件数最多,占19.87%,雅安市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每百万人口8.1人;家庭是主要的疾病暴发场所,占51.66%;引起有毒植物中毒前三位的是豆类、曼陀罗和桐油与油桐籽,分别占21.19%、13.25%和11.26%,川乌草乌附子的死亡人数最多,占25.00%;引起有毒动物中毒最多的是织纹螺,占1.32%,河豚鱼干的死亡人数最多,占37.50%;主要引发事件的环节和因素分别是自采(54.76%)和误食误用(67.97%)。结论 要在重点季节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通过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抢救有毒动植物中毒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7—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食品安全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时间、致病因子、责任单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0起,发病1 596人,无住院和死亡病例。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量和发病人数分别占总数的53.08%和57.27%。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37.6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占46.94%;发现2起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暴发事件,发病19人。有毒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占总数的28.47%,其中扁豆中毒占81.08%。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性暴发事件的主要责任单位分别为餐饮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网络订餐导致的暴发事件7起,发病33人。结论夏秋季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高峰,副溶血性弧菌和扁豆中毒是需要优先控制的致病因子,空肠弯曲菌污染应引起重视。餐饮服务单位和学校食堂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单位,网络订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针对社区人群预防有毒植物中毒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5—2019年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流行规律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防控依据。  方法  收集贵州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资料,对其核实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贵州省0~19岁人群共发生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590起,中毒1 441人,死亡5人;中毒事件高峰在5月和9月,家庭和集体食堂是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的高发场所,占总事件的90.68%(535/590);中毒原因食品最多的是毒蘑菇及马桑果,占71.69%(423/590),其中5起中毒死亡病例全部由毒蘑菇中毒引起。  结论  贵州省0~19岁人群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事件中,乡镇及农村地区散居儿童、中小学生是中毒高发群体。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有毒植物及毒蘑菇类中毒防控的宣传教育,减少相关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广西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6起,累计发病5492人,死亡58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66/10万。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多,分别占48.53%(132/272)、70.45%(3197/4538), 以沙门菌为主(23.48%,31/132);有毒植物导致死亡人数最多,占66.67%(36/54),以钩吻碱(21人)和毒蘑菇(11人)死亡构成较大。。结论 加大对微生物污染和有毒植物中毒的科普宣传,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减少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2年-2015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19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2年-2015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共报告4 432例疑似病例,主要集中在7月-11月,1岁~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以果蔬类为主,其次为米面制品;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21%,诺如病毒居首。2012年-2015年报告的4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微生物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有毒植物。结论夏秋季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1岁~5岁儿童是监测的主要人群,沙门菌、诺如病毒是目前南宁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因素。需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5—2021年长沙市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21年长沙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87起,发病2 142人,死亡23人。6—9月是长沙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期,报告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67.96%和57.75%。致病因子查明率73.90%,毒蘑菇中毒是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6.85%、36.74%、53.39%和91.30%。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报告的事件起数、发病人数、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71.32%、43.84%、62.77%和100.00%。结论 2015—2021年长沙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夏秋季,高发场所为家庭,重点防控的致病因子为毒蘑菇中毒。建议根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和对主要致病因子加强监测、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四川省资阳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资阳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系统”收集2017—2021年资阳市网报数据,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资阳市22家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3 809例;夏秋季为发病高峰,5—10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占68.04%);男女性别比1∶1.24,25~<75岁年龄段为高发人群(占58.1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47.30%);可疑暴露食品前3位为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可疑食品暴露场所家庭居首位(占83.52%)。结论 根据资阳市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在食源性疾病高发的夏秋季,应加强社区、农村和家庭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2018年自贡市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7—9月(47.30%);高发地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57起(77.03%);高发人群是20~60岁(64.61%);高发场所是家庭(81.08%);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63.51%),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58.11%),主要原因食品是毒蘑菇(45.95%)。结论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6—2020年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方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贵州省2016—2020年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贵州省2016—2020年毒蘑菇中毒共报告1 173起,中毒3 996人,死亡39人,病死率0.98%;报告起数最多的是2020年;毒蘑菇中毒在6—10月高发;主要分布于遵义市和铜仁市;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农村家庭。结论毒蘑菇中毒是贵州省食源性疾病占比最高的因素,农村家庭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原因,应加强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降低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整理2015 - 2018年四川省毒蕈中毒病例相关资料,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 - 2018年,四川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8 566例,死亡7例。6 - 10月是毒蕈中毒高发期,该期中毒例数、死亡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0.96%(7 792/8 566)、100.00%(7/7)。报告中毒例数排前5位的市(州)依次为凉山州、成都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以上5个市(州)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数的48.37%(4 143/8 566)。农民是毒蕈中毒主要人群,占比为55.99%(4 796/8 566)。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92.91%(7 959/8 566)的中毒病例发生于家庭。中毒病例临床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比为72.52%(6 212/8 566);7例死亡病例均为肝肾损伤型。结论 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重点地区食源性疾病监管、监测;提高相关专业机构对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及对毒蕈中毒病例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广西2010-2017年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2010-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资料数据,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广西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事件148起,其中有毒植物144起(97.3%),有毒动物4起(2.7%)。发生暴发最多的是第二季度63起(42.6%),发生起数最多的地区是南宁市29起(19.6%),发生起数最多的场所是家庭(62.2%),7~19岁青少年是主要中毒人群(37.5%),误食误用是中毒主要致病原因(81.8%),毒菌毒素(43.9%)和桐子酸及异桐子酸(27.0%)是主要致病因子。结论 广西有毒植物中毒问题仍较突出,应加强广泛宣传有毒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广西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四川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食物中毒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四川省共报告食物中毒115起,总病例3 092人,死亡23人。家庭和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物中毒占63.48%,微生物性危害导致的食物中毒占39.13%。结论家庭及餐饮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危害在较长时间内将仍然是四川省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方法 对2005-202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大理州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20年大理州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1起,中毒4 096例,死亡37例,罹患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1.05%和0.90%。大理州食物中毒事件无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12,P=0.150),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8月和11月。报告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细菌性食物中毒,占65.04%。主要致病因素为沙门氏菌,占28.17%。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分别占47.89%和96.40%。主要致病因素为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分别占16.90%和14.08%。群体性聚餐和家庭为食物中毒的主要场所,分别占36.62%和32.39%。结论 大理州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家庭是高发场所,病死率高,野生蕈和乌头碱类物质是主要致死因素,应强化各部门职责,进一步做好宣教、监测、预警与救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9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9年江苏省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数据,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9年江苏省共接报11起学校食物中毒暴发事件,暴露6,114人,发病227人,死亡0人。9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最多。南京、徐州和连云港3市报告事件数最多,南京市发病人数最多。各年龄段人群均有病例,其中7~19岁发病人数最多。主要集中发生在中学。原因食品来源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食堂。包含加工不当因素引起的事件数最多。动物类肉与肉制品引起的事件数最多。细菌性致病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结论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学校应该加强食品原料采购管理,规范食品加工、存储操作流程,做好食物中毒预防措施,有效预防、减少食物中毒暴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为防控食物中毒提供科学决策。[方法]对宁德市1986-2005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6-2005年合计发生食物中毒309起,中毒3846人,死亡41人。其中,化学性食物中毒122起,中毒994人,死亡6人;细菌性食物中毒74起,中毒1983人,死亡1人;动物性食物中毒41起,中毒177人,死亡30人;植物性食物中毒43起,中毒336人,死亡4人;病因不明的29起,中毒356人。按食物中毒起数统计,细菌性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占73.0%,化学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占79.5%,动物性中毒河豚鱼占56.1%,植物性中毒毒蘑菇占58.1%。[结论]1986-2005年宁德市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中,细菌性以副溶血性弧菌居首,化学性以农药最常见,动物性以河豚毒鱼居多,植物性以毒蘑菇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4—2020年四川省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4—2020年四川省通过网络直报的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四川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125起、发病病例2 945例、死亡病例6例。9月及4—6月是高发月份,该时期报告事件数占总数的60.80%。事件主要分布在小学与中学。可疑食品主要来源于学校食堂与野外,分别占事件总数的55.20%和28.80%。致病因素以有毒植物和微生物为主,分别占事件总数的40.80%和20.80%。结论 学校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应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0—2019年云南省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为昭通市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2010—2019年度报告的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昭通市2010—2019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82起,累计发病2 060人,死亡40人;2016年暴发数最多,共12起(14.63%)。7~10月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月份,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主要的发生场所,占63.41%。问题食品主要为野生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39起(47.56%),食用野生菌死亡26人,占死亡人数的65.00%。误食误用是主要的致病环节,引发47起(57.31%)。结论 夏秋季是昭通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季节,野生菌是主要的致病食品和致病因素。误饮误食是主要致病环节,家庭是主要场所。建议加强食用野生菌的鉴别、加工方法等为主要的内容的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加强单位、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食堂和农村宴席等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管,在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发季节及时发布预警干预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贵州省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1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中毒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贵州省共报告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50起,发病2 010人,死亡2人,病死率0.10%; 中毒事件的原因食品中,马桑果193起(35.09%)、有毒野菜178起(32.36%)、菜豆50起(9.09%); 5月报告216起(39.27%); 9个地区均有事件报告; 农村地区报告391起(71.09%); 50.00%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 各年龄段均有发病; 因误食误用导致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486起(88.36%)。结论 贵州省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因误食误用马桑果、有毒野菜和菜豆造成中毒,防控重点在春夏之交的农村地区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