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由云南省、市、县三级医院参与的一项冠心病患者出院后1年的随访干预研究,能否提高患者二级预防依从性,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09-01至2015-08-31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山市人民医院、文山州人民医院、玉龙县人民医院、罗平县人民医院出院的冠心病住院患者2 119例,按照入院日期顺序,分为对照组(n=1 204)和干预组(n=915)。对照组仅在出院1年时进行随访,干预组出院前进行面谈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包括13次电话随访和出院1个月、6个月和1年时的面访。随访内容包括:MACE、二级预防用药的依从性及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对照组在出院1年时992例(82.4%)患者完成随访;干预组出院1年时780例(85.2%)完成随访。两组出院1年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脑卒中、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计划内住院、总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1年时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运动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静息心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运动时间、药物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院1年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服用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院1年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服用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43,95%CI(1.47,4.21)〕、经常运动〔OR=0.88,95%CI(0.83,0.93)〕、夜间打鼾〔OR=1.21,95%CI(1.08,1.41)〕、糖尿病〔OR=1.05,95%CI(1.01,1.09)〕、服用阿司匹林〔OR=0.66,95%CI(0.52,0.83)〕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云南省、市、县三级医院冠心病患者1年的随访干预能改善其生活方式和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减少MACE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该院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控制和β受体阻滞药物使用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2 月于门诊就诊的126 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静息心率分为心率控制不良组(≥70 次/min)和良好组(<70 次/min),根据其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分为服用组和未服用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心率控制不良与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心率控制不良率为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糖尿病、收缩压(SBP)是患者出现心率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其保护因素(P <0.05)。全部患者中有29 例(23.0%)患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难以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证是患者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危险因素(P <0.05),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是其保护因素(P <0.05)。结论该研究中β受体阻滞剂的的应用率虽然较高,但心率控制的整体状况不甚理想,超过一半的患者静息心率超过70 次/min,且吸烟、糖尿病、SBP升高、未行PCI者的心率控制不良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激素(TH)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9-01至2017-02-28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住院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且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CTO的冠心病患者86例,根据Cohen-Rentrop法评估CCC形成程度,分为不良组(23例)和良好组(63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常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情况。结果 不良组糖尿病病史比例、高脂血症病史比例、吸烟比例、TSH水平、SCH比例均高于良好组,FT3、FT4水平均低于良好组(χ2=6.192、6.031、6.720,Z=-2.410,χ2=4.976,Z=-3.586、-2.8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显示,糖尿病〔OR=0.255,95%CI(0.066,0.981)〕、吸烟〔OR=0.136,95%CI(0.030,0.620)〕、SCH〔OR=0.048,95%CI(0.007,0.327)〕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2显示,糖尿病〔OR=0.142,95%CI(0.027,0.761)〕、吸烟〔OR=0.128,95%CI(0.019,0.861)〕、TSH〔OR=1.955,95%CI(1.247,3.066)〕、FT3〔OR=0.170,95%CI(0.043,0.671)〕是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糖尿病、吸烟、SCH、TSH、FT3是冠状动脉CTO患者CCC形成不良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二级预防提供了新证据,从而更好地预防冠心病进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是易被忽视的疾病,目前因无明确的相关指标而导致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无法快速准确判定MVA,且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径及迂曲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0年9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心绞痛症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361例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每例患者的SYNTAX评分,大于0分者为冠心病(CAD)组,等于0分者再按照临床标准分为MVA组及非冠心病(NCAD)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脂指标、肾功能指标、胆红素及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和冠状动脉迂曲的情况〕,并进一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其基线资料与原发性MVA的相关性。结果 MVA组与CAD组的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ESR、Hb、NLR、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血糖(Glu)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A组与NCAD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吸烟史、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比例、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较CAD组,冠状动脉近段平均内径〔OR=8.279,95%CI(5.459,12.556),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6.761,95%CI(3.755,12.174),P<0.001〕、Hb〔OR=1.057,95%CI(1.031,1.083),P<0.001〕、女性〔OR=3.019,95%CI(1.379,6.609),P=0.006〕、高血压〔OR=0.194,95%CI(0.106,0.353),P<0.001〕、糖尿病〔OR=0.105,95%CI(0.020,0.548),P=0.008〕、LDL-C〔OR=0.617,95%CI(0.412,0.914),P=0.019〕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相较NCAD组,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OR=9.246,95%CI(6.050,14.129),P<0.001〕、冠状动脉迂曲〔OR=4.105,95%CI(2.288,7.363),P<0.001〕、Hb〔OR=1.042,95%CI(1.017,1.068),P=0.001〕、Glu〔OR=1.214,95%CI(1.030,1.432),P=0.021〕、高血压〔OR=0.282,95%CI(0.154,0.517),P<0.001〕及糖尿病〔OR=0.138,95%CI(0.026,0.745),P=0.021〕是原发性MVA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原发性MVA〔OR=5.150,95%CI(3.366,7.881),P<0.001〕、女性〔OR=1.460,95%CI(1.097,1.944),P=0.009〕、高血压〔OR=1.564,95%CI(1.169,2.094),P=0.003〕和HDL-C〔OR=1.479,95%CI(1.067,2.050),P=0.019〕是冠状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与原发性MVA独立负相关,Hb、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冠状动脉迂曲与原发性MVA独立正相关。平均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大、冠状动脉迂曲可能是原发性MVA的继发表现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肥胖与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36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体质量过轻组(36例)、体质量正常组(160例)和超重及肥胖组(167例);另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287例)和死亡组(7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进行评价,记录入院时降钙素原(PCT)、乳酸水平,脓毒性休克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检出率随体质量增加而升高(χ2趋势=6.482、6.667,P<0.05)。死亡组年龄、PCT、乳酸、APACHEⅡ评分、脓毒症休克发生率高于生存组(t=4.710、3.030、5.548、5.687,χ2=41.100,P<0.05);死亡组BMI和糖尿病检出率低于生存组(t=2.962,χ2=6.16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130,OR=1.14,95%CI(1.05,1.22),P<0.01〕、BMI〔β=0.030,OR=1.03,95%CI(1.01,1.10),P=0.03〕、糖尿病〔β=-0.630,OR=0.53,95%CI(0.31,0.94),P=0.02〕、PCT〔β=0.095,OR=1.10,95%CI(1.08,1.16),P=0.02〕、乳酸〔β=0.095,OR=1.10,95%CI(1.08,1.16),P<0.01〕、APACHEⅡ评分〔β=0.122,OR=1.13,95%CI(1.10,1.18),P<0.01〕、脓毒性休克〔β=-0.186,OR=0.83,95%CI(0.61,1.14),P=0.02〕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肥胖可能是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潜在保护因素,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与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治疗效果的维持除药物治疗外也需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重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维持。目的 了解河北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2017年7-11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分别随机抽取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出院1年及以上的798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话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医学资料、合理生活方式。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评定包括5个方面:(1)定期血脂评估、(2)冠心病饮食、(3)控制体质量、(4)戒烟、(5)运动,分为遵循4~5条、2~3条、0~1条3个等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遵循合理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798份,回收有效问卷79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67.2%(536/798)的患者定期血脂评估;62.2%(496/798)的患者执行冠心病饮食;44.0%(351/798)患者减重;56.8%(220/387)吸烟者戒烟成功,占总体20.9%(167/798)的患者仍吸烟;45.5%(363/798)的患者运动。合理生活方式遵循4~5条388例(48.6%)、2~3条229例(28.7%)、0~1条181例(22.7%)。性别〔男性:OR=1.600,95%CI(1.149,2.228),P=0.005〕、年龄〔≤40岁:OR=23.927,95%CI(7.980,71.664),P<0.001;41~50岁:OR=3.307,95%CI(1.870,5.847),P<0.001〕、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回归工作〔否:OR=1.747,95%CI(1.280,2.385),P<0.001〕、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单支病变:OR=1.654,95%CI(1.132,2.416),P=0.009;双支病变:OR=1.483,95%CI(1.033,2.132),P=0.033〕、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了解:OR=2.340,95%CI(1.701,3.219),P<0.001〕、心脏康复知识了解程度〔完全不了解:OR=2.691,95%CI(11.545,4.688),P<0.001;有点了解:OR=1.745,95%CI(1.083,2.815),P=0.022〕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偏差,且性别、年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回归工作情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心脏康复知识了解程度是其出院后合理生活方式遵循情况的影响因素,因此,临床应加强心脏康复、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尤其应加强对男性、中青年和冠状动脉病变较轻患者的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回归工作,促进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维持。  相似文献   

8.
任莉霞  贾旭  王志浩  张薇  钟明  马骁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4):1769-1775
背景 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既往研究多集中在省市级医院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面,而涉及基层医院心力衰竭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8年7月入住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33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治疗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320例)和恶化组(19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诱发因素、病史、诊断、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生化检查、用药情况、治疗转归等信息,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治疗转归情况的因素。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情况将患者分为≤100 mm Hg组(41例)、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2例)、≥130 mm Hg组(166例),并比较3组CHF患者的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恶化组中肺部感染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水平、谷氨酰胺转移酶水平、尿素氮水平、NT-proBNP水平、多巴酚丁胺的应用比例高于好转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清蛋白水平、血钠水平、血氯水平、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比例、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好转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OR=0.977,95%CI(0.972,0.981),P<0.001〕、肺部感染情况〔OR=4.799,95%CI(1.156,19.919),P=0.03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OR=1.003,95%CI(1.000,1.006),P=0.039〕、清蛋白水平〔OR=0.910,95%CI(0.891,0.928),P<0.001〕、β-受体阻滞剂应用情况〔OR=0.202,95%CI(0.046,0.898),P=0.036〕、螺内酯应用情况〔OR=0.125,95%CI(0.066,0.235),P<0.001〕、他汀类药物应用情况〔OR=0.307,95%CI(0.121,0.779),P=0.013〕、多巴酚丁胺应用情况〔OR=9.173,95%CI(1.351,62.272),P=0.023〕是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100 mm Hg组中恶化7例(17.1%)、好转34例(82.9%),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中恶化5例(3.8%)、好转127例(96.2%),≥130 mm Hg组中恶化7例(4.2%)、好转159例(95.8%)。3组CHF患者临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9,P=0.015);其中≤100 mm Hg组CHF患者临床治疗恶化比例高于100 mm Hg<收缩压<130 mm Hg组、≥130 mm Hg组(χ2=6.619、6.700,P=0.010、0.010)。结论 基层医院CHF临床治疗转归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发肺部感染、入院时收缩压≤100 mm Hg、低清蛋白水平、肝功能受损、应用多巴酚丁胺均可导致CHF临床治疗转归不良,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和他汀类药物是CHF临床治疗转归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胆囊结石患病率较高,我国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但目前缺乏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的研究。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其胆囊结石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6—9月采用典型抽样再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女性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自制且翻译成维吾尔文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同时对调查对象行肝脏和胆囊腹部超声检查。比较不同民族以及各民族不同初潮年龄、月经不调、生育数量、分娩年龄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 508份,有效问卷3 175份,有效回收率为90.5%。3 175例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9%(535/3 175),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分别为24.0%(222/924)、10.8%(94/873)、15.9%(219/1 378)。3个民族间胆囊结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1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潮年龄〔OR=1.167,95%CI(1.007,1.353)〕、月经不调〔OR=6.486,95%CI(4.636,9.532)〕、生育数量〔OR=1.355,95%CI(1.237,1.483)〕是维吾尔族女性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P<0.05);初潮年龄〔OR=1.296,95%CI(1.007,1.668)〕、生育数量〔OR=1.240,95%CI(1.022,1.504)〕是哈萨克族女性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P<0.05);生育数量〔OR=1.341,95%CI(1.214,1.482)〕、分娩年龄〔OR=0.942,95%CI(0.892,0.996)〕是汉族女性胆囊结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较高,其中维吾尔族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与初潮年龄、月经不调、生育数量有关;哈萨克族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主要与初潮年龄、生育数量有关;汉族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主要与生育数量、分娩年龄有关。因此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初潮年龄延迟,生育数量多,分娩年龄小的女性,尤其是胆囊结石患病率较高的维吾尔族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汉族、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甲状腺结节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5 8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汉族4 643例,维吾尔族996例,哈萨克族231例。对体检者进行人体指标测量、血生化指标检测和甲状腺超声检测。结果 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体检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民族体检者甲状腺结节检出率分别为28.0%(1 299/4 643)、30.9%(308/996)、39.8%(9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09,P<0.001)。3个民族体检者MS检出率分别为16.3%(756/4 643)、23.5%(234/996)、22.9%(53/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96,P<0.001)。汉族体检者中,MS、FPG、血压与甲状腺结节具有关联性(χ2=14.830、19.625、59.757,P<0.05),且随MS相关组分的增加,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有增高的趋势(χ2趋势=17.195,P<0.05);维吾尔族体检者中,MS、BMI、FPG、血压与甲状腺结节具有关联性(χ2=8.136、14.416、7.707、14.218,P<0.05),且随MS相关组分的增加,患甲状腺结节的风险有增高的趋势(χ2趋势=15.480,P<0.05);哈萨克族体检者中,血压与甲状腺结节具有关联性(χ2=10.745,P<0.05),甲状腺结节患病风险与MS组分无趋势性关系(P=0.61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3.061,95%CI(2.622,3.573)〕、年龄〔OR=1.046,95%CI(1.040,1.052)〕、血压〔OR=1.217,95%CI(1.036,1.431)〕是汉族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性别〔OR=2.861,95%CI(2.020,4.053)〕、年龄〔OR=1.077,95%CI(1.061,1.093)〕、BMI〔OR=1.550,95%CI(1.064,2.357)〕是维吾尔族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性别〔OR=4.401,95%CI(2.068,9.366)〕、年龄〔OR=1.067,95%CI(1.037,1.098)〕、血压〔OR=2.104,95%CI(1.081,4.091)〕是哈萨克族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结论 甲状腺结节与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不同民族间甲状腺结节患病危险因素不同,应针对不同民族人群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病,合理摄入各类膳食营养素对其防治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CAD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膳食营养素是否通过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进而导致CAD,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了解CAD患者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并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3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食物营养计算器软件V2.7.3精确计算患者平均每日22类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分析其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结果 CAD患者的膳食纤维、叶酸、维生素C及钠摄入量分别为(17.21±6.59)g/d、(94.07±50.88)μg/d、(142.54±62.39)mg/d、(4.00±1.16)g/d。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C是脂质斑块〔OR=0.994,95%CI(0.990,0.998),P=0.003〕、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CFA)〔OR=0.988,95%CI(0.981,0.994),P<0.001〕及血栓〔OR=0.988,95%CI(0.983,0.994),P<0.001〕的保护因素;膳食纤维是巨噬细胞浸润〔OR=0.955,95%CI(0.920,0.992),P=0.016〕及TCFA〔OR=0.934,95%CI(0.900,0.970),P<0.001〕的保护因素;叶酸是TCFA〔OR=0.986,95%CI(0.978,0.993),P<0.001〕及斑块破裂〔OR=0.991,95%CI(0.985,0.997),P=0.005〕的保护因素;而钠是脂质斑块〔OR=1.597,95%CI(1.243,2.052),P<0.001〕、TCFA〔OR=1.617,95%CI(1.258,2.079),P<0.001〕、斑块破裂〔OR=1.359,95%CI(1.082,1.708),P=0.008〕及血栓〔OR=1.476,95%CI(1.077,2.022),P=0.015〕的危险因素。结论 CAD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不佳,膳食纤维及维生素摄入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维生素C、膳食纤维、叶酸及钠摄入量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对CAD患者进行膳食营养指导有助于预防不稳定斑块的产生,改善疾病进程。  相似文献   

12.
王琦  林珍  陈海荣  周艳辉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5):4469-4474
背景 由于人口老龄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数量增加。高龄患者可能会存在多病共存、衰弱、免疫力差、营养状态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对其痊愈出院回归家庭产生影响,目前尚未对该人群出院目的地与预后的关联进行全面评估。目的 评估接受PCI的高龄(80岁及以上)STEMI生存者的出院目的地与中期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住院时间、主要既往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外周动脉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慢性肾脏病)、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住院期间肌酸激酶(CK)峰值〕,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左主干病变(LMCA)、左前降支病变(LADA)、左回旋支病变(LCXA)、右冠状动脉病变(RCA)、2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数以及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及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严重衰弱情况。随访开始时间为出院时,截止时间2020年12月,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完成随访2 450例,根据出院目的分为家庭出院组(2 090例)和非家庭出院组(360例)。随访期间370例(17.5%)患者出院后死亡,最常见的死因是感染(21.6%,80/370),其次是猝死(18.9%,70/370)和心力衰竭(16.2%,60/370)。家庭出院组的心血管源性死亡比例高于非家庭出院组(P<0.05)。两组患者累积死亡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家庭出院、既往心力衰竭、LADA、白蛋白<35 g/L、LVEF<40%可能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40%〔OR=3.161,95%CI(1.564,6.389),P=0.001〕,既往心力衰竭〔OR=4.899,95%CI(1.835,13.078),P=0.002〕、非家庭出院〔OR=2.617,95%CI(1.188,5.765),P=0.049〕、LADA〔OR=2.210,95%CI(1.137,4.295),P=0.019〕、白蛋白<35 g/L〔OR=2.147,95%CI(1.064,4.330),P=0.033〕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非家庭出院与高龄STEMI患者的中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积极寻找非家庭出院的原因,并早期干预,可能会降低高龄STEMI患者中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孙畅  何文英  王策  马俊骥  田慧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2):3932-3938
背景 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结肠镜已成为结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患者的肠道准备是否充分与结肠镜诊治是否成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住院患者的肠道清洁现状、清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而相关研究表明住院患者相比门诊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差,因此如何提高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尚待研究,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的 了解住院与门诊患者结肠镜诊治的肠道准备差异,并分析住院患者结肠镜诊治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诊治的住院患者220例(住院组)与门诊患者227例(门诊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线资料调查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肠道准备影响因素反馈表了解患者肠道准备的影响因素,采用渥太华肠道准备评分量表(OBPS)对两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进行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住院患者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门诊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率为23.3%(53/227),住院组肠道准备不充分率为49.5%(109/220),门诊组右半结肠、横结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液体量OBPS评分及OBPS总分低于住院组(P<0.05)。两组间诊治前2 d进食低纤维饮食时间、开始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服用PEG后首次排便时间、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诊治前一晚睡眠时间、服用PEG时水温、诊治前2 d运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β=-0.042,95%CI(-0.078,-0.007),P=0.019〕、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136,95%CI(0.033,0.238),P=0.010〕、诊治前2 d运动量〔β=0.302,95%CI(0.100,0.504),P=0.004〕是住院患者右半结肠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是住院患者横结肠、左半结肠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β=-0.050,95%CI(-0.090,-0.009),P=0.017〕、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155,95%CI(0.045,0.264),P=0.006〕是住院患者全结肠液体量OBPS评分的影响因素;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β=0,P<0.001)、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β=-0.105,95%CI(-0.193,-0.017),P=0.020〕、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β=0.481,95%CI(0.226,0.736),P<0.001〕、诊治前2 d运动量〔β=0.681,95%CI(0.178,1.184),P=0.008〕是住院患者OBPS总分的影响因素。结论 开始服用PEG至排出水样便运动步数、服用PEG后排便总次数、末次服用PEG至诊治时间间隔、服用PEG后出现残渣样便次数、诊治前2 d运动量是住院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医务工作者应根据其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影响,保证结肠镜诊治过程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近年来研究认为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由于GGT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GGT水平是否能预测冠心病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51例,非冠心病组13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根据Gensini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危组(<20分)(n=260)、中危组(20~50分)(n=121)、高危组(>50分)(n=100)。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GT水平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性别、年龄、糖尿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清蛋白、尿酸、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者GGT水平高于≥65岁者(P<0.05);<65岁与≥65岁者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与≥65岁者GGT水平、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403,95%CI(1.022,1.912)〕、GGT〔OR=1.049,95%CI(1.011,1.089)〕、ALT〔OR=1.062,95%CI(1.017,1.110)〕、AST〔OR=0.892,95%CI(0.816,0.974)〕和Gensini积分〔OR=1.534,95%CI(1.374,1.712)〕与冠心病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HbA1c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2〔95%CI(0.527,0.617)〕,GGT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679〔95%CI(0.635,0.720)〕,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59〔95%CI(0.937,0.975)〕。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和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05,P<0.001;Z=13.865,P<0.001);GGT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6,P=0.004)。结论 GGT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早发冠心病和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心脏瓣膜钙化(CVC)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最高危险因素。伴随人们对CKD骨矿物质代谢认识深入和新型非钙磷结合剂、拟钙剂等使用,有必要重新分析此类人群临床特征,且国内外关于CKD患者CVC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CKD患者CVC的发生率,并分析CKD患者发生CVC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内科2014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CKD 3~5期透析和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人口学资料、血清学指标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VC分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383例CKD 3~5期患者,其中CVC患者619例(44.8%);单纯主动脉瓣膜钙化(AVC)426例(30.8%)、单纯左房室瓣瓣膜钙化(MVC)37例(2.7%)、AVC+MVC 150例(10.9%),其他6例(0.4%)。钙化组女性占比、年龄、透析占比、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占比、他汀类药物使用史、左心室肥厚占比、血清钙水平、血清蛋白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C反应蛋白(CRP)>3 mg/L占比均高于无钙化组,碳酸钙使用史占比、肌酐水平、三酰甘油水平、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无钙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65,95%CI(1.053,1.077)〕、透析〔OR=1.917,95%CI(1.423,2.582)〕、合并冠心病〔OR=1.608,95%CI(1.134,2.281)〕、低血红蛋白〔OR=0.993,95%CI(0.987,0.999)〕、高碱性磷酸酶〔OR=1.002,95%CI(1.000,1.003)〕、CRP>3 mg/L占比高〔OR=1.478,95%CI(1.095,1.995)〕是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高龄〔OR=1.078,95%CI(1.057,1.099)〕、他汀类药物使用史〔OR=1.853,95%CI(1.003,3.424)〕是CKD 3~5期未透析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高龄〔OR=1.081,95%CI(1.061,1.101)〕、透析时间长〔OR=1.123,95%CI(1.067,1.181)〕、合并高血压〔OR=3.071,95%CI(1.453,6.490)〕、碳酸钙使用史〔OR=0.515,95%CI(0.300,0.882)〕是CKD 5D期且透析时间>1年患者CVC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研究中心CKD 3~5期患者CVC发生率为44.8%,AVC较MVC发生率高。高碱性磷酸酶、低血红蛋白、高龄、透析、合并冠心病和CRP升高是CKD 3~5期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常被用来对心力衰竭(HF)进行分型,但部分HF患者经治疗后射血分数会发生改善,因此产生了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然而目前HFimpEF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我国关于此类人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目的分析我国HFimpEF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纳入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从电子病历中获取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和基线临床信息,根据基线及复查时的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组、射血分数中间值(HFmrEF)组、射血分数降低(HFrEF)组、射血分数改善(HFimpEF)组。自最后一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开始,通过电子病历、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随访时间截至2021-06-01。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全因再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患者530例,HFpEF组245例(占46.2%),HFmrEF组55例(占10.4%),HFrEF组133例(占25.1%),HFimpEF组97例(占18.3%)。HFimpEF组死亡率低于HFpEF组(P=0.014)和HFrEF组(P<0.001)。HFimpEF组再住院率低于HFpEF组(P=0.011)和HFmrEF组(P=0.001)。基线时收缩压较高〔OR=1.036,95%CI(1.019,1.053),P<0.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37 mm〔OR=0.245,95%CI(0.118,0.507),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868,95%CI(1.304,6.305),P=0.009〕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OR=2.691,95%CI(1.316,5.503),P=0.007〕是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HFrEF、年龄较大、合并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贫血、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口服抗凝药是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HFpEF、HFmrEF、慢性肾脏病是CHF患者全因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合并心脏瓣膜病〔HR=6.499,95%CI(1.504,28.089),P=0.012〕、贫血〔HR=4.884,95%CI(1.242,19.208),P=0.023〕是HFimpEF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论HFimpEF是一组独立的HF表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心室重构程度较小、预后较好,收缩压较高、LVESD≤37 mm、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合并心脏瓣膜疾病、贫血是HFim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 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分析空气污染物对脑梗死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01-01至2016-12-31宁波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宁波市第二医院)所有诊断为脑梗死的就诊记录(ICD10编码I63),及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空气污染物数据、宁波市气象局的气温数据。采用单向回顾性1∶3配对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建立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模型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014-01-01至2016-12-31宁波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共计诊断脑梗死22 837人次,其中男10 968人次(占48.03%),女7 540人次(占33.02%),男女比例为1.45∶1,性别缺失4 329人次(占18.95%)。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NO2、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1,95%CI(1.000,1.003),P=0.034;OR=0.794,95%CI(0.723,0.873),P<0.001〕;性别亚组分析发现,NO2、O3浓度是男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3,95%CI(1.001,1.004),P=0.011;OR=0.999,95%CI(0.998,1.000),P=0.033〕,NO2、CO浓度是女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2,95%CI(1.000,1.005),P=0.046;OR=0.826,95%CI(0.704,0.968),P=0.018〕。多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10、NO2、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1,95%CI(1.000,1.002),P=0.019;OR=1.004,95%CI(1.002,1.006),P<0.001;OR=0.564,95%CI(0.490,0.650),P<0.001〕;性别亚组分析发现,PM10、NO2、O3、CO浓度是男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2,95%CI(1.001,1.004),P=0.004;OR=1.004,95%CI(1.001,1.007),P=0.004;OR=0.999,95%CI(0.998,0.999),P=0.001;OR=0.580,95%CI(0.474,0.708),P<0.001〕;NO2、CO浓度是女性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3,1.009),P<0.001;OR=0.609,95%CI(0.480,0.773),P<0.001〕。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PM10、NO2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CO浓度是发生脑梗死的保护因素;部分空气污染物对脑梗死发生情况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背景抗高血压药物导致的癌症风险存在很大争议,最近有分析提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使其风险增加。我们对源于随机临床试验数据综合分析,评价了抗高血压药与癌症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比较荟萃、多重(网络)比较荟萃和试验序贯分析。对PubMed、Embase及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1950—2010年8月,抗高血压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或利尿剂〕至少跟踪1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主要结果为癌症与癌症相关的死亡。发现共识别出70项随机对照试验(148个对照组),共324 168例受试者。在网络荟萃分析中(固定效应模式),ARBs〔癌症比例2.04%,优势比[OR]1.01,95%CI(0.93,1.09)〕、β-受体阻滞剂〔癌症比例1.97%;OR=0.97,95%CI(0.88,1.07)〕、CCBs〔癌症比例2.11%;OR=1.05,95%CI(0.96,1.13)〕、利尿剂〔癌症比例2.02%;OR=1.00,95%CI(0.90,1.11)〕,或其他对照剂〔癌症比例1.95%;OR=0.97,95%CI(0.74,1.24)〕与安慰剂比较,癌症风险无差异。ACEI加ARBs联合使用风险增加〔癌症比例2.30%;OR=1.14,95%CI(1.02,1.28)〕;然而,随机效应模式中未呈现此风险〔OR=1.15,95%CI(0.92,1.38)〕。未发现ARBs〔死亡率1.33%,OR=1.00,95%CI(0.87,1.15)〕、ACEI〔死亡率1.25%,OR=0.95,95%CI(0.81,1.10)〕、β-受体阻滞剂〔死亡率1.23%,OR=0.93,95%CI(0.80,1.08)〕、CCBs〔死亡率1.27%,OR=0.96,95%CI(0.80,1.11)〕、利尿剂〔死亡率1.30%,OR=0.98,95%CI(0.84,1.13)〕、其他对照剂〔死亡率1.43%,OR=1.08,95%CI(0.78,1.46)〕、及ACEI加ARBs联用〔死亡率1.45%,OR=1.10,95%CI(0.90,1.32)〕与癌症相关死亡率差异。直接比较荟萃分析,除了ACEI和ARB联合用〔OR=1.14,95%CI(1.04,1.24),P=0.004〕及CCBs〔OR=1.06,95%CI(1.01,1.12);P=0.02〕使癌症风险增加外,记录中所有抗高血压类药结果相似。未发现癌症相关死亡率有明显差异。根据试验序贯分析,我们的结果提示,未能获得研究中抗高血压的任何类药物使癌症及其死亡率相对风险增加5%~10%的同样证据。然而,ACEI和ARB联用,累计Z曲线与序贯监测界线交叉,提出了癌症风险至少增加10%RR的有力证据。解释我们的分析有悖于使用ARBs、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CCBs导致癌症或与癌相关死亡率风险相对增加5.0%~10.0%。然而,不排除ACEI和ARBs联用使癌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因自知力欠缺及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等特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做好社区面访管理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定期面访患者本人,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目的了解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患者的面访服务管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10—12月,利用2019年底江苏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系统中建档管理的无锡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础档案及随访管理信息,分析当年度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规律面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7 778例研究对象,其规律面访率为81.08%(22 523/27 77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本地户籍〔OR(95%CI)=0.704(0.640,0.775)〕、年龄≤44岁〔OR(95%CI)=0.522(0.472,0.578)〕、学历为高中及以上〔高中/中专OR(95%CI)=0.493(0.446,0.545),大专及以上OR(95%CI)=0.470(0.415,0.532)〕、目前有正式工作〔OR(95%CI)=0.715(0.668,0.766)〕、未婚〔OR(95%CI)=0.746(0.665,0.838)〕、经济状况为非贫困〔OR(95%CI)=0.587(0.517,0.666)〕、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95%CI)=0.491(0.440,0.548)〕、服药时长0~10年〔OR(95%CI)=0.881(0.778,0.998)〕、不是"以奖代补"监护补助对象〔OR(95%CI)=0.807(0.704,0.926)〕、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OR(95%CI)=0.844(0.716,0.996)〕是患者规律面访的消极影响因素(P<0.05)。结论无锡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面访率尚需进一步提高,应重点关注非本地户籍、年龄≤44岁、高中及以上学历、目前有正式工作、未婚、经济非贫困、没有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服药时长0~10年、不是监护补助对象和不参加社区康复服务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开展宣传教育、降低患者病耻感、改善患者疾病认知、加强患者社会支持等措施提高患者规律面访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