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29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人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食源性疾病患病现状及发病原因。结果 共收集2015 - 2018年无锡市食源性疾病病例9 047例,采集粪便样本5 12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的样本1 081例,阳性率为21.10%。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原体阳性率2015 - 2017年呈上升趋势,2018年较2017年略有下降。不同性别之间病例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849),不同年龄、职业、居住地的病例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25~44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共3 105例,占总病例数的34.32%,学生病例数最多,共1 974例,占总病例数的21.82%。在7621名患者自述可疑食物中,肉及肉制品中占比最高(22.37%),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可疑食物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4.63%)。病原体阳性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5.97%),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6%),第三季度(7 - 9月)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16.83%,第一季度(1 - 3月)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总检出率达25.35%。结论 夏秋季是无锡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致病病原体。需加强监测能力和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南通市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南通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监测3 43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病例多集中于25~34岁,高发期为7~9月。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共采集标本830份,检出阳性病原体101株,总检出率为12.1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三季度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结论 南通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7~9月,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2016-2018年年沈阳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2016-2018年在沈阳市4 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及诺如病毒的检测。 结果 2016-2018年共采集粪便样本1 365份,检出病原体197株(14.43%),不同年度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P>0.05)。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最高136株(9.96%),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 49株(3.59%);病原体阳性病例的症状与体征,主要为腹泻(100.00%)、腹痛(57.87%)、恶心(55.84%)、呕吐(48.22%)、发热(48.22%)、水样便(47.72%),25~34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高(24.20%)、职业最多的为家务及待业(23.35%),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是肉与肉制品(21.62%)、水产动物及其制品(21.17%)。 结论 2016-2018年沈阳市食源性疾病主要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弧菌感染为主,应在人群聚集的用餐场所加强监测与防控措施,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2018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结果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预警及防控策略提供病原学数据。方法在南京市17家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中对收集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食源性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8年食源性疾病共采集检测1 246份粪便样本,共分离出阳性菌株110株,总体检出率为8.83%,其中对442份样本检测病毒,病毒阳性38例,检出率为8.60%。不同年龄组之间沙门菌检出率(χ~2=13.921,P 0.001)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χ2=22.836,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之间诺如病毒检出率(χ~2=30.287,P 0.001)和病毒总体检出率(χ~2=44.635,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本掌握南京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针对不同人群及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监测研究,加强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北京市丰台区2012—2015年3家哨点医院4种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丰台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监测资料,对2012—2015年在丰台区3家哨点医院就诊的2 143例食源性疾病病例采集病例信息和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菌等4种食源性致病菌病原学检测,对食源性疾病的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医院分布和致病菌病原学情况、可疑食品和可疑进食场所进行分析。结果 2 143例病例中男性1 177例,女性966例。检出4种食源性致病菌共394株,总检出率为18.39%。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7.84%;其次为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为6.21%。7和8月检出率分别为28.13%和41.47%;21~50岁组人群占总检出率的60.02%;4种细菌总检出率在年龄组间、年份、月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丰台区食源性疾病发生主要集中在7和8月,感染患者集中在21~50岁年龄组,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感染为主,应加强人群卫生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京市江宁区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在6家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2018年6家哨点医院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631例,病例中25~34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35.50%。发病高峰期为7―9月。631例病例中共采集标本302份,检出阳性病原体59份,总检出率为19.54%,其中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最高,占13.25%。监测的可疑暴露食品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为主,占29.16%。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25.04%。结论南京市江宁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第3季度,以副溶血弧菌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2015—2019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海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点报告的所有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海南省共监测病例35588例,男性18228例,女性17360例;第3季度(10558例,29.67%)为高发期;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19650例,55.22%)为主;18~< 45岁年龄组(14323例,40.25%)和45~< 65岁年龄组(6879例,19.33%)为高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最多(7263例,20.41%);病例的主要暴露食品是肉与肉制品(5223例,14.68%)。共检测病例生物样本53162人次数,检出阳性菌株729株,阳性检出率为1.3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2.46%)。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目前海南省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需加强重点场所可疑食品的监督管理,加强高危人群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舟山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布,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导出2015—2018年舟山市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收集病例的基本资料、疾病信息和可疑食物暴露信息,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描述性分析食源性疾病病例的时间、地点、人群分布,可疑食物暴露史、来源场所和病原体检出情况。结果共监测食源性疾病7 741例,采集粪便样本6 986份,采样率为90.25%。0~5岁病例数最多,1 720例占22.20%;10~15岁最少,149例占1.92%。夏季(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3 708例占47.90%。可疑食物暴露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包括果脯和蜜饯)和蔬菜类及其制品为主,3 779例占62.77%。检出病原体632份,检出率为9.05%。副溶血性弧菌检出314份,检出率为4.49%,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沙门菌检出198份,检出率为2.83%,血清分型以O4∶Hi的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26份,检出率为0.56%,血清分型以O153型为主;诺如病毒检出94份,检出率为3.46%,血清分型以GⅡ型为主。结论舟山市食源性疾病以0~5岁和60岁及以上报告病例数最多,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致病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宝山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体感染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宝山区11 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宝山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246例,采集样本2 557例,阳性检出343例,检出率13.41%,食源性致病菌中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检出率最高(4.5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3.95%),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6.91%。7-9月份报告病例数最多(32.29%),60岁及以上病例占比最高(33.70 %),其次为20-29岁和30-39岁年龄组(17.95 %、17.66 %),离退休人员(41.36 %)和干部职员(21.27 %)病例构成比较高,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25.21%)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33%),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为家庭(72.25%)和饭店/酒店(13.98%)。结论 食源性致病菌以肠致泻性大肠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夏季为食源性疾病高发期,感染患者集中在60岁及以上和20~39岁年龄组人群,可疑暴露食品主要为肉与肉制品和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浙江省34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病例相关信息,并在其 中101家哨点医院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 如病毒检测。结果 2016年浙江省共监测报告腹泻病例49774例,病例数以5~10月较为集中,占总病例 的68.06%;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可疑食物中以水产及其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肉与肉制品;≤5 岁及 26~35 岁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物分别以乳与乳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最为常见。采集食源性样本 43386 份,检出阳性病原体4002株,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978株、沙门菌1102株、诺如病毒655 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28 株和志贺菌39 株。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9.70% 和 4.56%。3月(诺如病毒)、8月(副溶血性弧菌)、11 月(诺如病毒) 有检出高峰。结论 浙江省食源性 疾病发生具有年龄、职业和季节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积极开展针对性防控。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哨点医院;食品安全;腹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06 05  相似文献   

11.
汪洋    高慧  武玉平  王淑田 《现代预防医学》2019,(9):1588-1590
目的 了解淄博市动物性淡水产品中常见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状况,为监管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有代表性的养殖场、销售场所和餐饮店采集淡水鱼、淡水甲壳类和淡水贝类进行4种致病性弧菌的检测。结果 2014年至2017年,淄博市共对332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霍乱弧菌检出率27.54%(76/276)、副溶血弧菌检出率23.19%(77/332)、溶藻弧菌检出率6.76%(15/222)、创伤弧菌均未检出。不同年份比较,副溶血弧菌2016年检出率最高为32.14%(45/140);霍乱弧菌2014年和2016年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2.89%(25/76)、32.31%(42/130)。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溶藻弧菌在养殖环节、销售环节和餐饮环节均有检出,创伤弧菌在以上采样环节均未检出。结论 淄博市动物性淡水产品不同程度受到致病性弧菌污染,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尤其是销售和餐饮环节存在的污染隐患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楚雄州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06-2017年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间楚雄州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斑疹伤寒3种鼠传疾病共3207例,报告死亡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9.83/10万,其中以恙虫病报告病例最多,占3种鼠传疾病病例总数的85.53%(2743/3207)。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楚雄市,恙虫病和斑疹伤寒报告发病率位居第1的是永仁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报告发病高峰是4月,恙虫病的报告发病高峰是7-10月,斑疹伤寒的报告发病高峰是8-9月;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恙虫病发病人群均以农民为主,斑疹伤寒发病人群以农民、学生和散童为主。结论 楚雄州3种鼠传疾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在高发季节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陈文  张誉 《现代预防医学》2018,(13):2305-230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事件49起,发病471人,死亡15人,分别占同期的10.47%、8.37%和34.09%,病死率为3.18%,高于同期病死率0.78%(P<0.001)。亚硝酸盐引起的事件数(91.84%)、发病人数(97.66%)和死亡人数(93.33%)都最多,农药的病死率最高为11.11%,原因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为主(24.49%),引发事件的原因以误食误用为主(48.98%),家庭的事件数最多(55.10%)。结论 四川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由亚硝酸盐、农药和毒鼠强引起,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严重,应进一步加强对有毒化学品的监管,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化学性食源性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云南省流感病原体的监测结果,为流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4-2017年云南省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及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信息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14-2017年云南省ILI%呈逐渐下降趋势。2014-2017年全省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86080份,共分离得到流感毒株4356株,阳性率为5.06%,由高至低依次为季H3(1343株,1.56%),By(1068株,1.24%),新甲H1(993株,1.15%),Bv(929株,1.08%),季H1(21株,0.02%),H7(1株,0.0012%),H9(1株,0.0012%)。云南省的流感以春冬季高峰明显,偶有夏季小高峰出现。不同年龄组的流感病毒阳性率不同,具有统计学差异(x2=117.45,P<0.01),其中5~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6.40%)。文山地区分离的流感毒株的阳性率在各地州(市)中是最高的,占10.94%。结论 2014-2017年云南省流感活动强度逐渐降低,不同亚型流感病毒交替流行,各年龄人群和各地区间流行强度、优势毒株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郭娟    袁帅  邹莉  朱月潜 《现代预防医学》2020,(23):4373-4376
目的 了解扬州市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根据《江苏省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2015-2019年在扬州市6个县市区进行食品样本的采集,并按其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致病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5年共监测16大类1658份食品样本,其中7类106份食品样本检出致病微生物,阳性率为6.39%。共检出9种112株致病微生物,其中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3.84%、9.76% ;粮食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33%和16.67%。公共场所、农贸市场、超市的食品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检出率分别为16.67%、13.59%、7.07%。结论 扬州市粮食制品、水产品及其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公共场所的直饮水及农贸市场售卖的食品易受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陈文  兰真  程刚  张誉  宋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9,(23):4391-439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HTH〗方法 收集2010-2018年四川省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数据进行分析。〖HTH〗结果 2010-2018年全省共报告家庭内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45起,发病3154人,死亡46人。菌类及其制品中因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最多,有337起(61.50%);其次是蛋与蛋制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所致事件数,有66起(12.04%);其他植物类因其他植物毒素引起的事件数居第3位有19起(3.47%)。引起死亡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毒蘑菇、亚硝酸盐和河鲀毒素,分别占50.00%、30.43%和6.52%。2018年各发生一起因误食白果和蟾蜍死亡的事件。引发事件原因的环节主要是自采占45.53%,引发事件原因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占64.69%。〖HTH〗结论 建议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野生蘑菇、来路不明的食盐、白糖、鱼干等海产品、自制蛋与蛋制品、白果和蟾蜍危害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上对这些食品的监督检查,加强餐饮服务环节禁用亚硝酸盐的宣传和监督,通过培训提高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广西结核杆菌(T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TB/HIV双重感染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7年广西TB/HIV双重感染患者及其死亡病例信息,分析双感死亡病例三间分布;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B/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17年共有2421例TB/HIV双重感染患者,其中死亡375例,平均病死率为15.49%。2011-2017年TB/HIV双重感染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各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14.451,P=0.001)。各地平均病死率最高的为北部城市(其中柳州市最高),最低的为南部城市(其中防城港市最低),各地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26.799,P<0.001)。抗TB治疗持续时间≥180天(OR=0.799,95%CI=0.337-0.996)以及接受抗病毒治疗(OR=0.141,95%CI=0.087-0.230)是TB/HIV双重感染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最近一次CD4+细胞计数值小于200个/ul(OR=22.639,95%CI=11.159-41.095/OR=17.590,95%CI=7.500-41.252)是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发现以及健康宣教工作力度。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抗结核、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某综合性教学医院的医院感染情况,为该院的院感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教学医院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3年共调查住院患者6766例,实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1%,例次现患率2.56%。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占46.81%。年龄35~64岁,65~84岁,留置尿管,机械通气以及留置中央导管是该院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革兰氏阴性细菌是该院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占68.13%。连续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32.12%、35.03%、33.02%;治疗用药送检率分别为 62.75%、54.32%、62.96%。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该院最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并且应重点监控有侵入性医疗操作的患者,从而降低该院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海淀区2013年6月-2014年12月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海淀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方法 对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两家哨点医院就诊的54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五种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检测。结果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全区肠道门诊就诊病例数和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就诊量峰值均出现在7、8月份,2013年检出阳性率最高在8月,为52.5%,2014年检出阳性率最高在9月,为46.2%;542例采集标本患者中,食源性疾病患者主要集中在21~30岁年龄组,占总采集件数的43.2%,总采样标本中,男女性别比为0.97∶1,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菌株107株,检出率为19.8%(107/54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株数最多为52株,检出率为9.6%(52/542);检出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为主。结论 食源性疾病发生主要集中在5-9月,7、8月为发病高峰,感染患者集中在21~30岁年龄组,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