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D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安贞医院抢救中心收治的80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PDT,根据PDT将患者分为≤2h和>2h两组,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史、冠心病或心绞痛史、来院时心率、血压、发病时间、季节、地点以及来院交通方式等因素对PDT的影响.结果 PDT>2h组与PDT≤2h组比较,女性较多(114例,86例),年龄偏大[(62.0±12.9)岁,(59.0±12.9)岁],夜间发病者较多[136例(33.6%),103例(25.6%)],继往有糖尿病史者较多[114例(28.2%),87例(21.7%)]而吸烟者少[222例(55.9%),265例(6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和乘急救车来院就诊与患者院前延误相关(P<0.05).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以及乘急救车来院就诊是影响PDT的相关因素.加强患者及家属对AMI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就诊,有助于AMI患者的救治及AMI患者病死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误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①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院前延误时间 (PDT)的相关因素。②方法 将 176例AMI病人分为PDT≤ 6h组 94例 ,PDT >6h组 82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心绞痛史、发病时间、医疗保险、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典型症状、梗死部位、呼叫救护车、入院时心功能等情况。③结果 PDT >6h组较PDT≤ 6h组年龄偏大 ,女性病人、糖尿病病人、既往有心绞痛史、夜间发病、自费病人的比例高 ,典型症状、呼叫救护车、入院心功能不全比例低 ,差异有显著性 (t=6 .2 7,χ2 =4 .33~ 85 .98,P <0 .0 5、0 .0 1)。④结论 年龄、性别、心绞痛史、医疗保险、发病时呼叫救护车、入院时心功能、糖尿病史为影响AMI病人PDT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75岁)和对照患者(≤75岁)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及急诊科的STEMI 患者400例。所有入选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即高龄组(>75岁)和对照组(≤75岁)。询问并记录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龄组患者院前延误时间小于6 h 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患者院内,出院后30 d 及半年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患者接受积极治疗者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对年龄相关的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担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做到早期发现,及早诊断和治疗,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最终将患者安全送至医院。结果:院前出诊95例患者,88例成功救治,死亡7例,抢救成功率为92.63%。结论:熟悉并掌握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方法,快速有效地实施抢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对初次发作心肌梗死急救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从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就诊的初次心肌梗死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40例和非糖尿病组120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医院距离、居住地情况,患者的糖尿病病史,是否伴有心绞痛病史进行收集比较,统计分析2型糖尿病对初次发作心肌梗死急救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64.1±6.9)岁vs (60.7±5.3)岁]、具有高血压病史人数(58.2%vs 35.9%)、心绞痛病史人数(42.3%vs 28.9%)、院前延误时间2 h以上人数(65.9%vs 53.2%)比较,糖尿病组均高于或多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1.31,95%CI 1.12~1.46,P<0.01)、居住情况(OR=1.61,95%CI 1.52~1.90,P<0.01)以及糖尿病史(OR=1.35,95%CI 1.20~1.60,P<0.01)是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提高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症状的判断和反应,对缩短其院前延误时间非常重要,年龄、居住情况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是院前延误时间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09-03-30-2010-03-30门头沟区医院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除一般资料外,按是否在脑卒中症状发生后6 h内到达医院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影响脑卒中院前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首诊地点、居住地点、对脑卒中的认识及脑卒中的类型均与患者发病后距治疗时间有关(P<0.05).在家中发病或者在其他地方发病的脑卒中与发病后距治疗时间无关(P>0.05).结论 有42.3%脑卒中患者不能在发病后6 h内到达医院,其院前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急救电话/急救车少.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患者6 h内到达医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重症,如抢救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基层医院由于接诊患者较早(往往在发病后2小时),因此,在AMI患者的院前诊断及早期抢救中非常重要。2003~2006年,我们院前抢救AMI患者1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8~73岁,平均60.5岁。AMI部位: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6例,下壁4例,正后壁l例,心内膜下2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心律失常10例,心衰3例,低血压5例。发病1小时内抢救13例,1小时后抢救5例。在家中抢救3例,工作场所抢救5例,医疗点抢救10例。2体会2.1AMI的院前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但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因此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考虑到AMI的可能:①40岁以上、原因不明、突然出现的胸闷、气短、心悸;②突发性上腹痛,颈、臂、牙、咽颌痛而无相应局部体征;③35岁以上患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出汗或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休克;④突然意识障碍、晕厥;⑤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老年人。2.2AMI的早期抢救对患者在入院前给予合理治疗和抢救对减少梗死面积、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因AMI死亡的患者中,5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院前溶栓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血管再通率75%(9/12例),12例住院2~6周好转出院.结论 尽早静脉溶栓是适合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 (AMI)是内科常见急重症 ,抢救不及时常危及患者生命。基层医院由于接诊患者较早 (往往在发病后 2h以内 ,因此在AMI患者的院前诊断及早期抢救中非常重要。我院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院前抢救AMI患者 18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男 15例 ,女 3例 ,年龄 4 8~ 73岁 ,平均 6 0 .5岁。AMI部位 :前间壁 5例 ,广泛前壁 6例 ,下壁 4例 ,正后壁 1例 ,心内膜下 2例 ,并发房室传导阻滞 3例 ,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心衰 3例 ,低血压 5例。发病 1h内抢救 13例 ,1h后抢救 5例。在家中抢救 3例 ,工作场合抢救 5例 ,医疗点抢救 10…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症状发作至治疗各个环节的时间。方法前瞻性调查412例STEMI患者,按患者发病-治疗顺序分别记录如下时间:患者延迟(PD)、转运延迟(TD)、院前延迟(PHD)、门-CCU时间、CCU-签字同意治疗时间以及门-针(DTN)和门-囊(DTB)时间。结果412例患者发病-治疗各环节中位数时间记录如下:PD 75 min,TD 50min,PHD 170 min,门-CCU时间30 min。252例患者入院12 h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溶栓145例,急诊介入治疗107例,CCU-签字同意溶栓和介入治疗时间分别为15 min和46.5 min,DTN和DTB分别为65 min和135 min。DTN在60 min内者占48.3%(70/145)。DTB在90 min和120 min者分别为23.4%(25/107)和43.9%(47/107)。结论患者延迟在院前延迟中起关键性作用,获取知情同意时间过长严重影响患者及时治疗,院内治疗延迟仍然高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的造影评价方法,包括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分级、心肌灌注分级和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技术。上述几种方法的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其中心肌灌注分级可半定量、客观地评价心肌灌注,能够很好地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及未来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提高了心肌灌注评价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科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两种方式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方法择取该院急诊科于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56例心肌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急诊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人数相同的治疗组与参照组两组,分别行以PCI介入术与静脉药物溶栓两种治疗方法,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通过对临床效果的观察发现,治疗组全部治愈,总有效率可以达到100%,参照组的28例患者有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介入术的疗效比静脉药物溶栓方法的疗效更佳显著,急诊科进行心肌梗死治疗时应选择PCI介入术。 相似文献
15.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发生AMI且合并糖尿病患者32例及AMI不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均于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对照组37例AMI行常规PCI术。测定3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3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后适应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后适应组明显减低(P<0.05)。且上述指标在非糖尿病后适应组较糖尿病后适应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对AMI心肌有保护作用,能改善患者预后,但对合并糖尿病AMI患者保护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的心肌胶原纤维合成指标以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AMI患者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超声测定AMI患者出院前,第9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A)的比值,将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肖PICP和PⅢNP水平作相关分析。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MI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的LVED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LVEF和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ICP和PⅢNP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获成功的AMI患者血清PICP和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并持续3个月以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医疗机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救治率,总结社区卫生服务站在AMI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北京市展览路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收治的55例AMI,其中来自社区卫生服务站者20例,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者3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为自行就诊或家属陪同就诊。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20例AMI中1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0.3~2.0h,2例为6.0~12.0h,接诊后立即进行相应的急救,并同时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AMI转运绿色通道,及时转运。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5例患者直接收入病房,其中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是1.0~4.0h,29例为4.0~436.0h,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结论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从事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还承担着急诊急救的重要任务,在AMI患者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替罗非班+PCI)和对照组(PCI),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术中不良事件、罪犯血管术后TIMI血流分级、PCI术后1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PCI术后1周心脏超声、出血事件、30 d内不良事件、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猝死)及心功能状态等.结果 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1 h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50%发生率、30 d内不良事件、1年内再次血运重建、1年后心功能状态NYHA 1级的发生率比较,用药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患者出现出血事件8例(17.0%),对照组3例(7.5%),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中使用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的量-效关系.方法将50只急性心肌梗死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Ⅰ)注入生理盐水,其余大鼠分别持续静脉输注40(Ⅱ)、50(Ⅲ)、60(Ⅳ)、70(Ⅴ)mg·kg-1·h-1异丙酚,测定30min后血药浓度,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血药浓度为2.7~15.5μg/ml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内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心肌耗氧指数(MOCI)均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无明显变化.结论血药浓度在2.7~15.5μg/ml时,异丙酚对血液动力学及心收缩功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蛇毒纤溶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再通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AMI早期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只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纤溶酶静脉滴注,比较两组的心肌酶的峰值浓度、恢复正常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再梗的发生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纤溶系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肌酶峰值浓度、时间、恢复正常时间、再梗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及纤溶系统活性明显改善。结论对AMI再通患者使用蛇毒纤溶酶能缩小其梗死面积,减少再灌注损伤及再梗的发生率,对保护缺血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