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一文  张雪莲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3):2843-2848
背景 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风险均增加,而CAS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了解DR与CAS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提供新的临床决策方案。 目的 探讨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CAS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连续住院的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糖尿病病程≥10年〕158例,根据视网膜病变情况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n=105)和PDR组(n=53);根据CA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n=48)和CAS组(n=110)。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结果 NDR组收缩压(SBP)、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低于PDR组,静息心率(HR)慢于PDR组,eGFR高于PDR组(P<0.05)。颈动脉正常组年龄、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冠心病病史所占比例、脂蛋白a、PDR发生率低于CAS组(P<0.05)。NDR组CAS发生率为61.9%(65/105),低于PDR组的84.9%(45/53)(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94,95%CI(1.040,1.37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OR=2.690,95%CI(1.206,6.000)〕、脂蛋白a水平升高〔OR=1.079,95%CI(1.038,1.122)〕、PDR〔OR=2.990,95%CI(1.127,7.934)〕是T2DM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合并PDR的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发生CAS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微栓塞不仅发生于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也常发生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目前CAS后发生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机制如高龄、颈动脉溃疡斑块等已相对明确,但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机制国内鲜有文献提及。目的 探讨单侧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8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拟行单侧CAS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发生情况、高脂血症发生情况、冠心病发生情况、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吸烟情况、卒中史情况、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记录术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术后支架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支架对侧颈动脉闭塞发生情况、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情况、Ⅱ/Ⅲ型主动脉弓发生情况、CAM评分≥3分情况、闭环支架使用情况、平均增加导管和/或导丝数量、手术时间。根据CAS后3 d内的颅脑MRI平扫检查结果,剔除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将剩余患者分为同侧组(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和对侧组(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或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结果 164例患者中有163例完成CAS,CAS后3 d内颅脑MRI平扫检查发现72例(44.2%)新发微栓塞(其中支架同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39例,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5例,支架两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13例,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15例)。剔除发生后循环供血区微栓塞患者,剩余57例,将其分为同侧组(39例)和对侧组(18例)。对侧组左侧颈动脉病变发生率、CAM评分≥3分发生率高于同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侧颈动脉病变〔OR=10.015,95%CI(2.728,42.680)〕、CAM评分≥3分〔OR=9.137,95%CI(2.564,36.271)〕是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后发生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发生左侧颈动脉病变以及CAM评分≥3分是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危险因素,提示复杂的路径以及严重的主动脉弓斑块可能导致CAS后支架对侧颈动脉供血区微栓塞的发生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背景 近年来研究认为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相关,由于GGT存在于人体多种组织器官,GGT水平是否能预测冠心病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血清GGT水平与冠心病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8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51例,非冠心病组130例。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根据Gensini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危组(<20分)(n=260)、中危组(20~50分)(n=121)、高危组(>50分)(n=100)。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GT水平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性别、年龄、糖尿病发生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GG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清蛋白、尿酸、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GG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者GGT水平高于≥65岁者(P<0.05);<65岁与≥65岁者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患者中,<65岁与≥65岁者GGT水平、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OR=1.403,95%CI(1.022,1.912)〕、GGT〔OR=1.049,95%CI(1.011,1.089)〕、ALT〔OR=1.062,95%CI(1.017,1.110)〕、AST〔OR=0.892,95%CI(0.816,0.974)〕和Gensini积分〔OR=1.534,95%CI(1.374,1.712)〕与冠心病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HbA1c诊断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2〔95%CI(0.527,0.617)〕,GGT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679〔95%CI(0.635,0.720)〕,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为0.959〔95%CI(0.937,0.975)〕。Gensini积分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和G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305,P<0.001;Z=13.865,P<0.001);GGT诊断冠心病的AUC大于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6,P=0.004)。结论 GGT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早发冠心病和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 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 、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 、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 〔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 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成像(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及溃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9-2014年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8例,并先后行CDUS、CTA检查。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DUS、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斑块形态、是否有溃疡的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CDUS、CTA检查对斑块形态和溃疡检测的准确性;Kappa检验分析CDUS、CTA检查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 CDUS(64.73±22.91)%、CTA(62.38±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与DSA(62.52±22.31)%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2和0.992,P<0.0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血管条数为146条,<70%的血管条数为190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正确率分别为85.7%(288/336)、95.8%(322/336),灵敏度分别为83.6%(122/146)、94.5%(138/146),特异度分别为87.4%(166/190)、96.8%(184/19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6%(122/146)、95.8(138/1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4%(166/190)、95.8%(184/192)。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率≥70%的Kappa值分别为0.709、0.915。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8条;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有溃疡的血管条数为68条,无溃疡的血管条数为268条。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正确率分别为82.7%(278/336)、99.1%(333/336),灵敏度分别为84.8%(144/168)、98.8%(166/168),特异度分别为79.8%(134/168)、99.4%(167/1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144/178)、99.4%(166/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134/158)、99.4%(167/169);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斑块形态的Kappa值分别为0.655、0.982。CDUS、CTA检查颈内动脉溃疡的正确率分别为88.7%(298/336)、98.5%(331/336),灵敏度分别为85.3%(58/68)、94.0%(64/68),特异度分别为89.6%(240/268)、99.6%(267/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4%(58/86)、98.5%(64/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240/250)、98.5%(267/271)。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818〔95%CI( 0.711,0.866)〕,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不规则斑块AUC为0.997〔95%CI(0.923,1.000)〕; CDUS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708〔95%CI(0.633,0.788)〕,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AUC为0.969〔95%CI(0.934,1.000)〕。CDUS、CTA检查诊断颈内动脉溃疡的Kappa 值分别为0.681、0.953。结论 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和有溃疡的诊断具有简单可行且正确率高的优点,较CDUS占有明显优势,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1年内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3年6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CEA(CEA组,16例)和CAS(CAS组,10例)2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1年出现的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重度再狭窄(狭窄率>70%)的情况。结果 CEA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75.0%),有效3例(18.8%),无效1例(6.2%);CAS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例(70.0%),有效2例(20.0%),无效1例(10.0%)。CEA组有4例(25.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6.3%)发生心肌梗死,CAS组有2例(20.0%)发生局部并发症,1例(10.0%)发生脑卒中,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两组1年内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0.0%)及3例(30.0%)。两组患者术后在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脑卒中、心肌梗死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CAS组颈动脉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CEA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洼田饮水试验(WST)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诊断价值与效能。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80—2017年公开发表的WST和SSA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诊断准确性的文献,由两名研究者严格按照Cochrane协作网关于诊断性试验推荐的文献纳入标准独立地进行文献筛选,提取各纳入研究中包含的诊断信息:真阳性值、假阳性值、真阴性值、假阴性值、灵敏度、特异度,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Meta-DiSc version 1.4软件、Stata 12.0软件、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WST(<50 ml)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合并灵敏度为0.54〔95%CI(0.48,0.61)〕,合并特异度为0.76〔95%CI(0.69,0.82)〕;WST(≥50 ml)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合并灵敏度为0.80〔95%CI(0.72,0.86)〕,合并特异度为0.67〔95%CI(0.60,0.73)〕;SSA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合并灵敏度为0.86〔95%CI(0.82,0.90)〕,合并特异度为0.69〔95%CI(0.64,0.73)〕。WST(<50 ml)与SSA合并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49,P<0.05);WST(≥50 ml)与SSA合并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0,P>0.05);WST(<50 ml)与WST(≥50 ml)合并灵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3,P<0.05)。WST(<50 ml)与SSA合并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35,P>0.05);WST(≥50 ml)与SSA合并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0,P>0.05);WST(<50 ml)与WST(≥50 ml)合并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4,P>0.05)。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显示WST(<50 ml)、WST(≥50 ml)、SSA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0.818、0.858。结论 WST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诊断效能与其饮水量有关,WST(≥50 ml)和SSA对脑卒中患者误吸筛查的准确性优于WST(<50 ml)。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明确后进行临床分期,对其预后十分关键。而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18F-FDG PET/CT)可显示病灶的形态、累及范围与代谢情况,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预测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代谢指标对SCLC预后的预测评估。方法 选取2007—2016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初诊SCLC患者86例,局限期45例、广泛期4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8F-FDG PET/CT检测局限期SCLC患者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平均值(SUVmean)、峰值(SUVpeak)、病灶固定阈值为40%SUVmax时的肿瘤代谢体积(MTV)与糖酵解总量(TLG),以及广泛期SCLC患者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所有病灶的最大SUVmax、MTV之和(MTVsum)、TLG之和(TLGsum)。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总生存时间(OS)与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局限期与广泛期SCLC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胸腔积液发生率、TNM分期、全身化疗、预防性全脑照射治疗(PCI)、乳酸脱氢酶(LDH)≥245 U/L、癌胚抗原(CEA)≥5 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5.2 μg/L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限期SCLC患者胸部放疗(TRT)比例高于广泛期(P<0.05)。随访3~105个月,生存29例,死亡57例。中位OS、PFS分别为21.3、30.6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9%、51.2%、29.1%,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1.6%、43.0%、32.6%。局限期SCLC患者生存24例,死亡21例;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5例,死亡36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COG评分3~4分〔HR=3.118,95%CI(1.196,8.131)〕、TNM分期Ⅲ期〔HR=7.739,95%CI(2.017,29.691)〕、TLG〔HR=1.056,95%CI(1.004,1.111)〕是局限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TLGsum〔HR=3.898,95%CI(1.132,13.426)〕是广泛期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LDH≥245 U/L〔HR=4.957,95%CI(1.080,3.353)〕、MTV〔HR=1.205,95%CI(1.008,1.440)〕是局限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ECOG评分3~4分〔HR=5.555,95%CI(1.697,18.183)〕、LDH≥245 U/L〔HR=2.898,95%CI(1.326,6.335)〕、TLGsum〔HR=3.898,95%CI(1.355,11.211)〕是广泛期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体积代谢指标能有效预测SCLC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中TLG、MTV分别是局限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TLGsum是广泛期SCLC患者OS、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而SUVmax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能量平衡、脂质代谢,被认为可能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的潜在机制之一。近些年,甲状腺激素与NAFLD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但相关研究结论仍有很大的争议。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ET)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N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院区住院的患者382例。按照甲状腺功能水平分为:ET组268例,甲减组114例。按照有无NAFLD分为:NAFLD组166例,非NAFLD组216例。采集患者甲状腺激素指标,分析其与NAFLD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268例ET患者中,合并NAFLD 113例,非NAFLD 155例。ET合并NAFLD者腰围(W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比值、三酰甘油(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ET非NAFLD者(P<0.05)。114例甲减患者中,合并NAFLD 53例,非NAFLD 61例。甲减合并NAFLD者WC、促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比值、TC、LDL-C、FINS、HOMA-IR均高于甲减非NAFLD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C〔OR=1.564,95%CI(1.125,2.174)〕、FT3/FT4比值〔OR=1.255,95%CI(1.067,1.477)〕、HOMA-IR〔OR=1.922,95%CI(1.194,3.095)〕是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WC〔OR=1.233,95%CI(1.056,1.439)〕、FT3/FT4比值〔OR=1.628,95%CI(1.381,1.919)〕、TC〔OR=1.168,95%CI(1.014,1.345)〕、HOMA-IR〔OR=1.502,95%CI(1.053,2.142)〕是甲减患者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在纳入所有患者中FT3/FT4比值预测NAFLD患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7〔95%CI(0.611,0.809)〕,最佳切点值为0.37,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58.5%。在甲减患者中FT3/FT4比值预测NAFLD患病风险的AUC=0.746〔95%CI(0.570,0.865)〕,最佳切点值为0.47,灵敏度为82.4%,特异度为61.2%。结论 WC、FT3/FT4比值、HOMA-IR是NAFLD患病的危险因素。在甲减合并NAFLD患者中,TC也是患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一步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序贯二步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均被认为是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虽然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两种方案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但究竟哪种方法更有优势尚不确定。目的 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上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20年3月发表的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记录第一作者姓名、国家、发表时间、患者纳入时间段、样本量、年龄、女性比例、多发结石比例、胆总管直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随访期限、结局指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胆漏率、胰腺炎发生率、残留结石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项RCTs,文献质量总体质量水平尚可。接受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OR=1.11,95%CI(0.78,1.58),P=0.55〕、手术中转率〔OR=1.11,95%CI(0.64,1.93),P=0.71〕、残留结石率〔OR=0.73,95%CI(0.45,1.19),P=0.21〕、住院时间〔SWD=-0.43,95%CI(-0.87,0.02),P=0.06〕、手术时间〔SWD=-0.28,95%CI(-1.09,0.53),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一步法LCBDE+LC治疗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43,0.75),P<0.000 1〕、结石复发率〔OR=0.33,95%CI(0.16,0.69),P=0.003〕、住院费用〔SWD=-1.07,95%CI(-1.44,-0.69),P<0.000 01〕、胰腺炎发生率〔OR=0.13,95%CI(0.06,0.27),P<0.000 01〕低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漏率〔OR=3.68,95%CI(2.10,6.45),P<0.000 01〕高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的患者。结论 与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相比,一步法LCBDE+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较低,但围术期安全性增加,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及残留结石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廖世波  黄淑玉  吴敏  邹毅  朱钊  李玲  黄高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0-2794
目的 探讨外源性胰岛素(EIns)的使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44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按照FIns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低FIns组(FIns≤8.1 mU/L)、中FIns组(8.1 mU/L12.0 mU/L),各149例。结果 各组初治、使用EIns、酮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糖耐量试验后120 min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峰值血糖、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达峰时间、口服糖耐量试验后血糖极差、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白细胞计数(WBC)、嗜酸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EIns〔OR=3.768,95%CI(2.248,6.314)〕、NAFLD病史〔OR=1.543,95%CI(1.037,2.295)〕、BMI〔OR=1.223,95%CI(1.145,1.307)〕、HbA1c〔OR=0.861,95%CI(0.755,0.983)〕、口服糖耐量试验达峰时间〔OR=0.989,95%CI(0.980,0.997)〕是FIn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使用EIns可能促进T2DM患者FIns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背景 S-Detect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可以实现超声图像定性及定量自动分析,为医师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提供参考,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目的 评估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有关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01-06。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质量,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 15软件进行Meta分析,合并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S-Detect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合并灵敏度、合并特异度、合并阳性似然比、合并阴性似然比、合并诊断比值比、AUC分别为0.84〔95%CI(0.81,0.86),P=0.003 6〕、0.71〔95%CI(0.69,0.73),P<0.000 1〕、3.31〔95%CI(2.45,4.47),P<0.000 1〕、0.22〔95%CI(0.17,0.29),P=0.000 6〕、15.93〔95%CI(9.85,25.78),P<0.000 1〕、0.89〔95%CI(0.84,0.94)〕。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S-Dete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可以作为甲状腺常规彩超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张昊  高黎黎  薛冰  蔡雷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4):1689-1693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较早设计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上海市浦东医院普外科首次行ERCP患者1 120例,按照是否出现选择性插管困难将其分为插管顺利组(918例)和插管困难组(20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术前结石嵌顿及壶腹部肿瘤发生情况、急诊ERCP、ERCP指征、憩室分布情况、胆胰管汇合方式、乳头形态、瘘管、疑似胆管狭窄及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OD)发生情况。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嵌顿〔OR=11.420,95%CI(5.569,23.414)〕、术前壶腹部肿瘤〔OR=3.370,95%CI(2.023,5.609)〕、乳头中心不对称憩室〔OR=4.970,95%CI(2.862,8.623)〕、憩室内乳头〔OR=26.210,95%CI(8.126,84.533)〕、隔壁型(V型)胆胰管〔OR=6.990,95%CI(1.121,43.557)〕、共同通道型(Y型)胆胰管〔OR=16.670,95%CI(2.621,106.073)〕、乳头轴向偏斜〔OR=20.180,95%CI(11.748,34.655)〕、乳头膨大〔OR=16.710,95%CI(8.753,31.896)〕、乳头狭窄〔OR=13.640,95%CI(5.199,35.764)〕、疑似胆管狭窄〔OR=2.100,95%CI(1.067,4.129)〕、SOD〔OR=2.900,95%CI(1.516,5.564)〕是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的影响因素(P<0.05)。202例选择性插管困难患者中,行乳头切开者131例(64.8%),行长镜身技术者100例(49.5%),行双导丝者92例(45.5%),行更换导丝者90例(44.6%);单独使用1种辅助策略技术者50例(24.8%),2种技术联合使用者95例(47.0%),3种技术联合使用者57例(28.2%);行辅助策略后成功者151例(74.8%)。插管顺利组患者与选择性插管困难成功亚组患者高淀粉酶血症、消化道出血及穿孔、胰腺炎、胆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关解剖因素和疾病特征对ERCP选择性插管困难具有预测作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指标选择针对性的辅助策略,从而减少选择性插管次数和操作时间,提高胆胰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