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不使用止血带行全膝关节置换可以减少围术期总失血量。而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使用止血带会影响围术期出血量,尤其是隐性失血。目的:探讨止血带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关节外科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试验组39例患者全程不使用止血带,对照组41例患者全程使用止血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百分比、术后输血率、手术时间、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术后换药次数及切口延迟愈合率。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术后隐性失血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2)试验组术后3 d膝关节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术后换药次数、切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2015年12月行单侧TKA治疗的93例患者,男31例,女62例,年龄59~78岁,平均70.3岁,病程7~16年,平均9.4年,骨关节炎69例,类风湿关节炎24例。手术由同一组人员完成,采用相同术式操作。结果全部未采取自体血回输技术,术中出血量(71±17)mL,术后引流量(504±106)mL,隐性失血量(698±91)mL,总失血量(1307±112)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54.8%。78例术后输红细胞混悬液改善贫血(509±134)mL,输血率为83.9%。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TKA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重要因素,手术评估出血量时充分考虑到隐性失血的存在,以便积极、主动采取对策恢复患者有效血容量,保证围手术期安全,利用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随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将面临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大,极易造成术后贫血,因此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血液管理已越来越被重视.大多数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不多,术后却出现了贫血征象,由此提出隐性失血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主动和被动康复功能锻炼对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女130例;年龄70~90岁,平均81.75岁。根据围术期患者完成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分为A组(无或少量主动康复功能锻炼)、B组(少量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C组(正常主动康复功能锻炼)和D组(正常主动+被动康复功能锻炼)。根据身高、体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5天引流和渗出量、手术前(入院当天)后(术后第5天)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及其占原血容量比例、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总失血量比例,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按照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将患者分为低隐性失血量组和高隐性失血量组,观察不同功能锻炼方式患者高隐性失血发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不同康复功能锻炼组围术期血液观察指标比较,术前Hct、术中失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而总失血量、总失血量/原血容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80、34.934、50.430、25.850,P值均<0.01)。所有患者总失血量平均为976.92 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52.94 mL,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46.36%,<46.36%者116例纳入低隐性失血量组,≥46.36%者92例纳入高隐性失血量组。高隐性失血发生率随着主动功能锻炼强度的增加和被动功能锻炼的加入而逐渐降低(χ2=22.430, P<0.05)。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高隐性失血与康复功能锻炼的强度和方式紧密相关,主动功能锻炼基础上加强被动锻炼能够有效地减少关节置换围术期总失血量,降低高隐性失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BACKGROUND: Perioperative high hidden blood loss affects th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78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经我科精心治疗和全方位的护理,7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隐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手术后,排除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显性失血之外,患者机体内丢失的血量。试验中由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放置引流管,未观察到显性失血,所以术后第4,21,42天的总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数值变化来体现隐性失血的变化。 显性失血:一般是指较大的创伤或者手术后,手术创面失血、术中及术后引流丢失等可计算的失血量。 背景:单髁置换相较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术中失血量相比较低,但二者之间的术后隐性失血量差异尚未得到广泛研究。 目的:对比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差异,分析术前贫血患者是否也可以在无输血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48 例,其中58例进行单髁置换手术,90例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前及术后第1,4,21,42天,检测两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计算隐性失血量与输血率。试验获得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9-01-03。 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髁置换组术后第1,4天的红细胞比容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组术前及术后21,42天的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在术后第1,4天之间,单髁置换组中女性没有隐性失血,男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4 g/L;全膝关节置换组中女性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 10 g/L,男性为 7 g/L,单髁置换组男性与女性的隐性失血量均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的对应性别患者(P < 0.05或P < 0.01);④单髁置换组的输血率为0%,全膝关节置换组的输血率为4.4%;术前中度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60-89 g/L),单髁置换组3例均无需输血,而全膝关节置换组6例中2例(33%)需输血;⑤结果表明,单髁置换较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有明显优势。 ORCID: 0000-0002-7314-5548(彭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隐性失血是骨科关节置换后常见话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及功能锻炼,多种因素与隐性失血有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患者髋关节置换前一般状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肥胖)、置换过程中假体类型、置换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及隐性失血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髋关节置换90例患者,置换前后监测患者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多项血液学指标,统计患者身高、体质量、性别,根据Cross方程计算失血总量,后减掉显性失血,得到隐性失血的数值,根据文献报道,高于480 mL为高失血量组,低于480 mL为低失血量组,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假体类型、置换时间等差异比较上述因素是否与隐性失血相关。并观测两组间围置换期并发症,术后1年短随访,观测两组间生存曲线。 结果与结论:根据分组标准,共39例患者纳入高失血量组,其中有64.1%的男性,64.1%的高血压患者,35.9%的糖尿病患者,7.7%的骨水泥假体患者,51例低失血量组患者仅有37.3%的男性患者,25.5%的高血压患者,5.9%的糖尿病患者,35.3%的骨水泥假体患者,上述数据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假体类型均为隐性失血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肥胖和吸烟史与隐性失血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1年内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常评价关节置换患者出血量主要是记录置换中的出血量和置换后的引流量,这些只是显性失血量,研究表明隐性失血量可达到并超过总量的5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高负压引流和普通负压引流失血量,评价高负压引流对全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 方法:6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置换后采用的负压吸引不同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普通负压引流组(对照组),每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高负压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646±184) mL,隐性失血量为(215±128) 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67±296) mL,隐性失血量(457±268) mL;高负压引流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高负压引流组平均输血量224 mL,对照组平均输血量467 mL。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采用高负压引流,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置换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隐性失血量的减少,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处理,规避潜在的风险,有利于置换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创伤骨折手术后常常存在隐形失血,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贫血、感染、死亡风险增加。隐性失血的隐蔽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临床医务人员忽视,因此,认识隐性失血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隐性出血对机体所致的负面影响,将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为此,本文就隐性失血的研究历史及定量计算方式、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高龄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髓外固定(dynamic hip screw,DHS)与髓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年龄80~95岁,髓外组56例,髓内组72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比较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FRS)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28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2个月。髓外组手术时间(77.8±8.4)min和显性失血量(154.4±45.3) m L大于髓内组(70.5±11.8) min和(123.2±32.1) mL(P0.001);髓外组总失血量(747.3±134.3) mL和隐性失血量(592.9±134.3) mL小于髓内组(906.8±143.6) mL和(783.6±141.3) m L(P0.001)。髓外组术后第1、3、5 d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高于髓内组(P0.05)。髓外组部分负重时间(9.59±2.04)周、完全负重时间(13.43±1.55)周大于髓内组(8.11±1.39)周和(11.99±1.48)周(P0.001);髓外组骨折愈合时间(14.30±1.53)周、FRS评分为(76.32±8.56)分,髓内组为(13.97±1.73)周和(76.75±8.96)分(P0.05)。髓外组出现8.9%肺部感染,3.6%因心、肺、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1.8%下肢深静脉血栓,5.4%螺钉切割,7.1%髋内翻;髓内组分别为12.5%、5.6%、1.4%、2.8%、4.2%(P0.05)。结论在治疗高龄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髓外与髓内固定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但髓外固定在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上有优势,若采用髓内固定应尽量避免远端扩髓,术后3 d应严密监测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准确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及时纠正贫血状态,减少高龄患者术后严重贫血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Ⅱ),不同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匹配度)对于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显性失血以及总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因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闭合复位PFNA Ⅱ内固定的70位患者,统计其年龄,性别,身高,骨折类型,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比积,术中显性失血量,根据CROSS方程计算出的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根据术后X线片,分别测量正侧位的髓内钉漏斗起始部,漏斗终止部以及股骨干峡部三个平面的髓腔与髓内钉直径的比值,每个平面正侧位片比值的均值记为R。对每个平面,按R值大小分为高匹配组(R小于中位数)和低匹配度组(R大于等于中位数),两组间分别比较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显性失血量。将隐性失血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骨折类型,R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三个平 面中,高匹配度组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较低匹配度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均无显著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所有自变量中仅髓内钉漏斗起始部和漏斗终止部平面的R值与隐性失血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漏斗部的匹配度越高,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越少。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The emerg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hidden blood loss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not on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complications, but also affects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joint func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no relevant report about nutritional status and the hidden blood loss before surgery in and outside China.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tatus on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183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esh and initial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ere included. Laboratory serological examinations on admission and preoperation were completed. By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nourishment group, malnourishment at risk group, and malnourishment group.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and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were calculated depending on height, weight, hematocrit on admission and pre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mean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on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low and high hidden blood loss groups. We compared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and their proportion on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and the preoperative incidence of high hidden blood loss, 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reoperative high hidden blood loss and preoperative nutritional statu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1)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 measured by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score was that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48 cases (26%) in normal-nourishment group, 64 cases (35%) in the malnourishment at risk group, and 71 cases (39%) in the malnourishment group.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pre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any two groups (P > 0.05). (2) Thirty-eight cases affected high hidden blood loss. The mean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was 260.43 mL. The proportion of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to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was 6%. (3) The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their proportion on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and the incidence of high hidden blood lo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alnourishment at risk group and malnourishment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nourishment group. Paired 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4) Results confirmed that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their proportion on the original blood volume and the incidence of high hidden blood loss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deteriorati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The nutritional statu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pre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and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judging the high hidden blood loss and progn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ross方程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总出血量、显性出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采用多重线性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出血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出血和总出血量组比较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重线性回归中,性别、年龄、合并症、EVANS评分、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均为隐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股骨万向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出血量中隐性出血量较大,需要骨科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序贯氨甲环酸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纳入的5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氨甲环酸组(n=28),对照组不予使用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则从入院后至术前连续每天静脉使用氨甲环酸(10 mg/kg)1次,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输血量及血栓发生事件,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方面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前、术后及总隐性失血量、输血量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结论入院后至术前序贯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的隐性失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而对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减少不明显,不增加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改变,总结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形失血量、总失血情况,探讨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并发症、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分别按照空心钉、关节置换、动力性髋螺钉和髓内钉的标准流程操作)、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波动、输血量计算患者隐形失血量、总失血量,通过方差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分析计算围手术期间总失血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有16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选,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服用抗凝药物(均P=0.000)、手术方式(P=0.000,P=0.004)是围手术期出血量较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形失血量远远大于术中出血量,髓内钉术中出血量较关节置换、动力性髋螺钉(DHS)系统少,但隐形失血量、总失血量较其他三种手术方式明显增多,此外,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可增加术中出血量、隐形失血量及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可能影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以术后隐性失血量480 m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可能影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再以LASSO筛选出可能影响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48例中,高隐性失血量组39例,平均失血量为(582.17±76.18) mL;低隐性失血量组209例,平均失血量为(367.19±43.02) mL。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时间、假体类型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预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AUC为0.918[95%CI(0.880,0.95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高隐性失血的概率与实际概率基本吻合,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概率阈值为0.15 ~ 0.95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连线图模型用于预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高隐性失血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空心钉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空心钉内固定组36例,人工关节组64例。两组的年龄、术前全身状况、骨折分型相仿。平均随访时间38.5个月(24~66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空心钉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骨折愈合率91.7%(33/36),股骨头坏死率27.8%(10/36),需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再手术率为16.7%。人工关节组卧床时间短,但对患者身体一般状况要求高,需翻修手术的9例,再手术率为14.1%。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恢复老年人生活质量,GardenⅠ、Ⅱ、Ⅲ型的70岁以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复位优良的前提下可先予坚强的内固定治疗,一期髋关节置换术适合于高龄及移位严重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