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冷冻保存自体牙移植的研究进展迅速,越来越多地得到口腔医师的重视。牙髓组织在牙齿中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如何在冷冻过程中保存牙髓活力,是冷冻保存完整牙齿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本综述阐述了保存牙髓活性对于冷冻保存牙齿移植术成功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根尖孔对活髓保存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各种根尖切除方法在成熟牙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牙髓塑化治疗后根管内及根尖孔附近的塑化情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牙髓塑化疗法是在原理和操作技术上不同于传统根管疗法的一种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方法。虽然在临床应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有关塑化疗法的动物实验、离体人牙的实验和临床疗效观察都有文献报道,但是临床  相似文献   

4.
年轻恒牙牙髓再生治疗是目前牙髓病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它通过彻底有效的根管消毒,形成适宜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环境,促进根管内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再生,使牙根得以继续发育.在牙髓再生过程中,微环境通过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可溶性信号分子等多种生物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影响干细胞的命运,调控其增殖、分化和代谢等活动.文...  相似文献   

5.
牙髓组织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感染后难以自行愈合。目前,虽然根管治疗是一种治疗牙髓病变的有效手段,但仍存在诸多并发症。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和牙源性干细胞的发现,已有学者试图进行牙髓组织再生的实验,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近年来组织工程牙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以牙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牙髓牙本质再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以及共同的微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试图寻找到更理想的方法将牙髓干细胞应用于牙髓牙本质再生。本文将概述牙髓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根尖孔大小对Root ZX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牙模型,在根尖狭窄完整和破坏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实际根管长度(L)、实际根管工作长度(L′)、电测根管长度(L1)、电测根管工作长度(L2)和根尖孔面积(S),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电测法测量偏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根尖狭窄完整情况下,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测量准确性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当根尖狭窄破坏后,根尖孔面积与Root ZX测量准确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直线回归方程为ΔL2=- 0.623+6.596S。当测量误差设定在0.5 mm时,根尖孔开口面积为0.135 mm2。结论根尖狭窄被破坏后,根尖孔大小对Root ZX测量准确性有影响。临床上对根尖有吸收破坏或根尖未发育完全的患牙采用Root ZX电测法测量时,应谨慎参考根管工作长度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根尖孔未发育完全的年轻恒牙实施牙髓血运重建治疗,并追踪随访患牙9~24个月,观察牙髓血运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11颗牙)患牙进行常规开髓,清除坏死的牙髓组织,2.5%的次氯酸钠和17%的EDTA溶液冲洗后封入三联抗生素糊剂。待患牙临床症状消失后,对其进行牙髓血运重建术,严密冠方封闭,定期复诊观察。结果:9例(11颗牙)年轻恒牙经牙髓血运重建术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其中,6颗牙根尖孔闭合,牙根发育,牙髓电活力测试有反应;4颗牙根尖孔闭合,牙根发育,牙髓电活力测试无反应;1颗牙治疗失败。结论:牙髓血运重建术能使牙根继续发育,为治疗牙髓炎症、坏死和根尖周感染的年轻恒牙提供了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胶原、聚酯纤维、藻酸盐和羟基磷灰石等目前常用的生物支架材料,复合干细胞后虽都实现了连续的软组织和新生牙本质的形成,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自组装多肽水凝胶和细胞膜片技术作为新型的细胞支架构建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望为真正意义上的牙髓再生开辟新的空间。本文就上述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高度分化,行使不同功能,组成复杂的人体结构。一部分组织器官仍保留着一定再生功能。如上皮组织、肝组织等,而大部分组织器官只具有部分再生能力。如骨、软骨、神经组织。这些组织器官在创伤、感染、肿瘤等疾病破坏后再生能力较弱,给医学带来极大的挑战。近年来,组织再生及细胞治疗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干细胞用于组织再生及细胞治  相似文献   

11.
《Dental materials》2023,39(8):718-728
ObjectiveInjectable biomaterials that can completely fill the root canals and provide an appropriate environment will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pulp regeneration in endodontics. This study aimed to fabricate and characterize a novel injectable human amniotic membrane (HAM) hydrogel scaffold crosslinked with genipin, enabl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Dental Pulp Stem Cells (DPSCs) and optimizing pulp regeneration.MethodsHAM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hydrogels (15, 22.5, and 30 mg/ml) crosslinked with different genipin concentrations (0, 0.1, 0.5, 1, 5, and 10 mM) were evaluated f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tooth discoloration, cell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of DPSCs. The hydrogels were subcutaneously injected in rats to assess their immunogenicity. The hydrogels were applied in a root canal model and subcutaneously implanted in rats to determine their regenerative potential for eight weeks, and histological and immunostaining analyses were performed.ResultsHydrogels crosslinked with low genipin concentration demonstrated low tooth discoloration, but 0.1 mM genipin crosslinked hydrogels were excluded due to their unfavour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degradation ratio was lower in hydrogels crosslinked with 0.5 mM genipin. The 30 mg/ml-0.5 mM crosslinked hydrogel exhibited a microporous structure, and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was 1200 PA. In vitro, cell culture showed maximum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in 30 mg/ml-0.5 mM crosslinked hydrogel. All groups elicited minimum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and highly vascularized pulp-like tissue was formed in human tooth roots in both groups with/without DPSCs.SignificanceGenipin crosslinking improve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injectable HAM hydrogels and conferred higher biocompatibility. Hydrogels encapsulated with DPSCs can support stem cell vi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In addition, highly vascularized pulp-like tissue formation by this biomaterial displayed potential for pulp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2.
体外培养的冠髓和根髓细胞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根部和冠部牙髓培养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探讨牙髓干细胞在牙髓中的定位。方法:用组织块法分别培养根髓、冠髓细胞,用Gomori碱性磷酸酶染色法对根、冠髓培养细胞在加入条件孵育液(20%DMEM 10nmol/L地塞米松 10mmol/L β-甘油酸钠 50mg/L L-抗坏血酸)后的第5、10、15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从牙髓干细胞的功能角度,探讨其在牙髓中的定位。结果:根髓、冠髓细胞均出现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染色强度在第5天无差别,在第10、15天根髓染色强度大于冠髓。结论: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根髓中大于冠髓。牙髓干细胞可能存在于全部牙髓之中.其密度在根髓中大于冠髓。  相似文献   

13.
近年关于牙髓炎治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牙髓炎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飞速进展,一些基础研究已转化为临床实践。牙髓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准确地诊断牙髓炎的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包括间接或直接盖髓术、牙髓切断术、牙髓再生术和根管治疗术等。针对牙髓炎的诊断理念、牙髓免疫防御和修复功能研究以及新型盖髓剂材料研究均有了较大进展,牙髓炎的活髓保存治疗成功率显著提高。对于难以实现活髓保存治疗的弥漫性冠髓炎或根髓炎,除根管治疗术外,牙髓血运重建、细胞归巢和牙髓干细胞移植牙髓再生等牙髓再生术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本文重点阐述牙髓炎治疗研究进展和相关的临床转化实践,旨在为牙髓炎的活髓保存和牙髓再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并且损伤后的修复在临床上仍面临巨大挑战,PNI与再生修复研究是当今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与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施万细胞是周围神经修复的理想细胞,但来源有限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牙髓干细胞来源于神经嵴,为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本文就牙髓干细胞修复PN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损伤(peripheral nerve injury,PN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并且损伤后的修复在临床上仍面临巨大挑战,PNI与再生修复研究是当今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细胞疗法在组织再生与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施万细胞是周围神经修复的理想细胞,但来源有限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牙髓干细胞来源于神经嵴,为神经再生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本文就牙髓干细胞修复PN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髓组织再生研究中不同浓度的I型胶原支架对牙髓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胶原材料的浓度。方法实验组将10μl移液枪头一端封闭,做为人工根管;对照组为两端开放的10μl移液枪头。体外培养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牙髓细胞,并将其分别接种于1%,2%和3%的I型胶原支架中,注入10μl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液枪头内,于6孔板中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牙髓细胞的分布,胰蛋白酶消化后计算各浓度中牙髓细胞的数目。结果对照组各浓度的胶原支架内牙髓细胞均生长良好。实验组1%和2%的I型胶原中的牙髓细胞生长良好,且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 P〉0.05);浓度为3%的胶原中牙髓细胞在人工根管的中、上段少有生长,且与1%和2%的胶原支架中的牙髓细胞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型胶原支架材料浓度从1%提高到2%,可减少材料的收缩,并能保证细胞生长良好,2%的I型胶原浓度是牙髓组织再生中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神经肽P物质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DPSC,通过流式细胞术和茜素红染色鉴定hDPSC。用不同浓度的神经肽P物质[0(对照组)、0.1 nmol/L、10 nmol/L、1 μmol/L、10 μmol/L]干预hDPSC,在第24、48、72和96 h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在48 h时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成血管诱导条件下干预14 d后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成功分离、培养hDPSC。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表面标记物CD29、CD90、CD34和CD45表达率分别为99.90%、99.90%、0.40%和0.04%;茜素红结果显示,成骨诱导组形成较明显的矿化结节。CCK-8结果显示,对照组在48、72、96 h的相对增值率分别为(100.0 ± 0.4)%、(100.0 ± 0.7)%和(100.0 ± 1.9)%,实验组在48 h时开始促进细胞增殖,72、96 h各浓度实验组均显著促进hDPSC的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8 h = 50.1,P48 h<0.001;F72 h = 323.5,P72 h<0.001;F96 h = 253.6,P96 h<0.001),最佳浓度10 μmol/L时,48、72和96 h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19.0 ± 1.0)%、(148.4 ± 3.5)%和(140.8 ± 1.0)%;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穿膜数量(5.0 ± 1.4)相比,实验组均对hDPSC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F = 310.3,P<0.001),最佳效应浓度为10 nmol/L,穿膜数量为(87.6 ± 8.3);成血管诱导14 d后,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各浓度的P物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促进hDPSC小管形成情况(F小管分支点数 = 43.7,P小管分支点数<0.001;F相对小管长度 = 19.4,P相对小管长度 = 0.0001);RT-PCR结果显示,0、0.1 nmol/L、10 nmol/L、1 μmol/L、10 μmol/L实验组VEGFR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 ± 0.023)、(1.129 ± 0.076)、(1.474 ± 0.101)、(1.285 ± 0.055)和(1.213 ± 0.160);VEGF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 ± 0.026)、(1.211 ± 0.023)、(1.242 ± 0.070)、(1.679 ± 0.043)和(1.138 ± 0.156),P物质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VEGFR2 = 10.43,PVEGFR2 = 0.001 4;FVEGF = 29.87,PVEGF<0.001)。 结论P物质对hDPSC的增殖、迁移和成血管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