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所收治的40例肺癌空洞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肺结核空洞患者设为试验组,分析两组CT检测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对照组中,薄壁空洞7例,厚壁空洞33例,壁结节29例,钙化2例,分叶37例,胸膜凹陷征30例,卫星灶8例;试验组中,薄壁空洞18例,厚壁空洞22例,壁结节10例,钙化12例,分叶4例,胸膜凹陷征7例,卫星灶31例。试验组薄壁空洞,钙化,卫星灶较为常见,对照组厚壁空洞,壁结节,分叶及胸膜凹陷征较为常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可有效区分肺癌空洞及肺结核空洞,可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内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在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学进行对照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经病理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CT检查,分析CT资料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  患者CT征象包括空泡征15例(15.00%)、毛刺征13例(13.00%)、异常空气支气管征39例(39.00%)、肿瘤内血管改变33例(33.00%);100例早期肺癌患者中小细胞肺癌45例(45.00%)、鳞状细胞癌17例(17.00%)、腺癌29例(29.00%)、肺泡癌型9例(9.00%);上述各类型早期肺癌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比较,鳞状细胞癌异常空气支气管征及腺癌中的肿瘤内血管改变征象高于其他类型(P < 0.05)。结论  早期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其CT影像具有特征性,与病理学类型密切相关,早期肺癌组织内支气管、血管CT异常影像可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3.
白玉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6):8858-8858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空洞与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与临床证实空洞形成的肺癌31例,肺结核空洞20例,分析评价空洞壁的厚薄、有无壁结节、液平,是否偏心分布,及病灶本身的特点,包括分叶、毛刺、钙化、周围卫星灶、胸膜凹陷征等情况.结果 癌性空洞一般为厚壁,有壁结节,分叶及周围胸膜凹陷征多见,而结核空洞薄壁相对多见,常有卫星灶.结论 厚壁空洞出现壁结节伴胸膜凹陷征高度提示肺癌.  相似文献   

4.
肺癌与肺结核空洞的CT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癌空洞与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方法:收集经病理与临床证实空洞形成的肺癌45例,肺结核空洞31例,分析评价空洞壁的厚薄、有无壁结节、液平,是否偏心分布,及病灶本身的特点,包括分叶、毛刺、钙化、周围卫星灶,胸膜凹陷征等情况。结果:癌性空洞一般为厚壁,有壁结节,分叶及周围胸膜凹陷征多见,而结核空洞薄壁相对多见,常有卫星灶。结论:厚壁空洞出现壁结节伴胸膜凹陷征高度提示肺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腺癌MSCT影像学表现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 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肺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MSCT),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缘(毛刺征、分叶征)、肿瘤内部征象(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和囊腔样改变)、肿瘤周围结构征象(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CEA、CA125水平并与患者MSCT影像学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4例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发现,毛刺征58例、分叶征69例、空气支气管征9例、空泡征8例、血管集束征13例、胸膜凹陷征60例、囊腔样改变3例;CEA水平与患者MSCT影像学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125与患者MSCT影像学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肺腺癌的MSCT影像学表现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囊腔样改变和胸膜凹陷征与患者CEA、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65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分析并比较肺癌组CT平扫+增强检查的边缘和内容征象以及CT值的变化,探讨CT增强扫描对于平扫检查的意义;选择32例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测量病灶的CT强化峰值(最大强化CT值的平均值),计算强化增值(最大强化CT值-平扫CT值)及SPH/PPH(病灶强化峰值与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分析并比较他们的CT值在增强检查前后的变化,探讨CT增强检查对周围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肺癌组CT平扫+增强对比中,短毛刺征征与高密度点条征同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型肺癌CT平扫+增强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比较中,CT平扫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及准确率均低于增强检查,其中CT增强检查诊断指数>150%,有诊断意义。肺癌与肺结核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肺结核增强比较,强化峰值分别是60.35±21.56、40.09±14.41,强化增值分别是41.03±13.72、12.42±15.04,SPH/PPH分别是(22.01±1.93)%、(4.53±1.08)%,t分别是20.71、18.4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平扫相比,CT增强检查能够显著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增强检查在肺癌与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在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中央型SCLC患儿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中央型良性病变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MSCT仿真内镜、CT靶扫描图像。结果观察组CT靶扫描特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比例分别为33.33%、75.00%和51.39%,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CT靶扫描特征中形态不规则、空气支气管征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仿真内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82(P < 0.05);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诊断中央型SCLC的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CT靶扫描(P < 0.05);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CT靶扫描诊断中央型SCLC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仿真内镜联合CT靶扫描在中央型SCLC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PLC)CT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0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CT征象,并检测PL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水平,分析PLC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以及CT征象与Ki-67和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PLC组织中,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75/108)、51.85%(56/108);CT主要表现为瘤体直径≥3.0 cm、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磨玻璃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征相对较少;腺癌的Ki-67阳性表达率低于鳞癌(P < 0.05),腺癌和鳞癌的p5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LC的分化程度越低,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越高(P < 0.05);瘤体直径≥3.0 cm、有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PLC,Ki-67阳性表达率较高,且有磨玻璃征和空泡征的PLC,Ki-67阳性表达率较低(P < 0.05);瘤体直径≥3.0 cm、有毛刺征、棘状突起征、分叶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PLC,p53阳性表达率较高(P < 0.05)。结论  PLC患者Ki-67、p53的表达与CT征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表现及其肺内占位CT特征.方法:纳入肺结核与肺癌共存患者47例(1组),合并肺内肿物的单纯肺结核患者34例(2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和肺内肿物的部位、形态、肿物周边征象等CT表现.结果:两组的临床表现类似,两组间在以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出现肺门肿物比率,短毛刺征,长毛刺征,深分叶征,晕征、血管集束征、卫星灶征、阳性支气管征等边缘征象,肿物平均增强幅度,肿物出现钙化比率(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但CT表现有较多的特征性,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多层螺旋CT(MSCT)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141例,给予TTE和MSCT检查,分析两者诊断价值差异;分析主动脉夹层和非主动脉夹层MSCT征象差异,以及主动脉夹层不同分型MSCT征象差异。结果141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经手术或CT血管成像确诊11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29例为非主动脉夹层患者;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敏感度、准确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54%、94.33%和83.87%,明显高于TTE诊断(P < 0.05);MSCT和TTE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征象中,主动脉夹层中钙化内移、主动脉区高密度、线样征和主动脉增宽的比例高于非主动脉夹层(P < 0.05);主动脉夹层和非主动脉夹层中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征象中,A型主动夹层中主动脉区高密度比例高于B型主动脉夹层(P < 0.05);A型和B型主动脉夹层中钙化内移、线样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主动脉增宽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TTE,MSCT在急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排128层宝石能谱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每例患者均行主动脉增强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阴影成像等方法后处理,使内膜片、真假腔、破口和再破口、受累分支及主动脉夹层血栓获得良好显示。结果依照DeBakey分型,其中I型43例(35%),II型6例(5%),III型74例(60%)。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覆盖范围大、对小分支显示能力强,能准确、快速地诊断及评估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急症患者治疗提供重要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CT联合电子水平仪技术引导下经皮肺对诊断肺部微小结节(直径≤2.0 cm)穿刺的应用价值。 方法根据结节大小、病变所在肺叶等条件应用配对设计分组法,将60例肺微小结节患者分别采用CT联合电子水平仪引导穿刺(联合引导法)和常规穿刺(常规法)活检,每组30例,由同一医师操作,术后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节以切除术后病理及临床诊疗后随访12月以上的诊断结果为最终结果。对比分析2种方法的穿刺结果。 结果60例病灶中,联合引导组和常规组穿刺靶点到位率分别为100%和96.7%,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3.33%(16/30)和20.00%(6/30),穿刺成功所用时间分别为14.16±2.27、19.33±4.59 min。联合引导组中28例穿刺活检得到的组织细胞学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或临床最终诊断相符,2例因取材组织过少病理无法作出明确诊断,其中活检确定恶性肿瘤20例,良性病变8例;穿刺诊断符合率为93.33%。常规组中26例穿刺活检得到的组织细胞学结果与手术后病理或临床最终诊断相符,3例因取材组织过少病理无法作出明确诊断,1例穿刺过程中出现气胸、咳血,患者要求终止操作,其中活检确定恶性肿瘤18例,良性病变8例,穿刺穿刺诊断符合率为86.67%。联合引导组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常规组(P<0.05)。2种方法穿刺成功操作时间比较,联合引导法低于常规法(P<0.05)。联合引导组和常规组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40%(12/30),经处理后均治愈,联合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联合电子水平仪技术可明显提高肺部微小结节病变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纯磨玻璃结节(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的预测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122例PGG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肺腺癌的种类分组,其中侵袭前组患者82例原位腺癌(AIS)组患者3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患者43例,侵袭组患者40例; 根据肺腺癌良恶性分组,其中良性组80例,恶性组42例。比较侵袭前组与侵袭组、AIS组与MIA组以及良性组与恶性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瘤肺界面、毛刺征、空泡征、三维形状、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症情况之间的差异。 结果  侵袭前组以及侵袭组患者的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IS以及MIA组患者的分叶征、空泡征、CT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良性组以及恶性组患者的瘤肺界面、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肺癌的侵袭以及恶性组患者的诊断敏感度高于单独检测; ROC曲线分析示,病灶直径、CT值、形状、毛刺征、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联合检测对浸润性以及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 结论  肺腺癌患者CT影像对于PGGN浸润程度及对肺结节病理性质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区不同来源的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资料,总结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来源、形态、大小、密度、边缘及强化特点等特征,对相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其中130例为肾上腺来源,分别为肾上腺皮质腺瘤52例、髓样脂肪瘤6例、嗜铬细胞瘤14例、囊肿3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转移瘤36例、皮脂癌8例、结核3例、畸胎瘤5例;28例为非肾上腺来源,分别为腹膜后脂肪肉瘤8例、胃憩室3例、胰腺假性囊肿5例、肝囊性转移瘤5例、囊性肾癌7例。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较准确,CT表现均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诊治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肺部异常的CT征象及其演变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观察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即肺动脉充盈缺损,及肺部异常的CT征象,包括肺梗死、“马赛克”征、磨玻璃影、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等,分析病灶的分布、影像特征等,及复查时病灶演变特点。 结果 初查CT可见肺梗死累及18名患者,共28个病灶;“马赛克”累及6名患者,10个病灶,磨玻璃影累及12名患者,28个病灶,局限性肺气肿累及5名患者,6个病灶,肺不张累及13名患者,19个病灶。13名患者CT复查,随着肺动脉栓子缩小,绝大部分肺部异常征象消失,仅肺梗死区遗留纤维条索灶。 结论 肺梗死、“马赛克”征、磨玻璃影、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等肺部异常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常见CT征象,熟悉CT征象及其演变特点将有助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癌高危人群中低剂量CT(LD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筛选1020例来我院进行体检的肺癌高危人群,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LDCT+血清肿瘤标志物组420例与CXR组600例。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本次研究进行CXR检查的600例患者中,12例(2.0%)存在多个非钙化的结节情况;给予相关检查后,2例确诊为该种癌症,所占比重为0.33%;本组420例受检者之中,56例(占13.33%)经LDCT检查发现存在不同个数的非钙化结节,显著高于CXR组(P<0.01);(2)对比3组血清标志物水平,CEA水平在3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D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肺癌早期诊断可行性较高,且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循证检验医学原则指导下对多项检测在胸腔积液性能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光学比色法、固相酶免疫法、皮试法、血沉按国际标准法分别对已确诊的肺癌、肺结核、肺部感染胸腔积液100例患者的血清及胸腔积液同时进行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鳞癌相关抗原、可溶性细胞角质蛋白片断19和神经原特异烯醇化酶、腺苷脱氨酶及乳酸脱氢酶、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免疫球蛋白G、红细胞沉降率等10项检测。结果肿瘤标志物及LDH:肺癌组明显高于结核组和感染组,胸腔积液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ADA:结核组阳性率达92%,肺癌组及感染组则正常;PPD:结核组阳性率为62%,感染组为50%,肺癌组为19.2%;TBAb-IgG:结核组仅为4%,而肺癌组和感染组均为阴性;ESR增高率:结核组为94%,肺癌组为84.6%,感染组为83.3%。结论在循证检验医学原则指导下,用诊断性试验的特征值对癌性、结核性、炎症性胸腔积液性质鉴别作客观评价,为临床医生选择试验项目提供依据。实验证明胸腔积液检测肿瘤标志物水平和酶活性的灵敏度、特异性均明显高于血清,用于鉴别3种积液性质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肝脏局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EI)与转移瘤(HMs)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肝脏FEI及30例肝脏HM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病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密度、三期强化特点及特征表现,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分析两者差异。结果共发现136个病灶,其中FEI 84个、HMs 52个,所有病灶边界均不清晰。肝脏FEI平扫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低密度占77.4%,直径5~59 mm,85.7%病灶分布于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肝实质,89.3%病灶形态为楔形和不规则形;三期增强扫描,呈均质渐进性强化,绝大部分病灶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晰,可见“门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肝脏HMs病灶绝大部分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约占90.4%,直径8~65 mm,67.3%病灶分布于肝脏包膜下,部分分布于深部肝实质,96.2%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82.7%病灶表现为不均质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是其特征,其中61.5%病灶可以呈“牛眼征”,其余病灶呈均质强化。结论肝脏FEI可出现“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等特征;肝脏HMs多有明确原发病灶病史,边缘环形强化,特别是“牛眼征”。这些特征对鉴别肝脏FEI与H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腕骨外伤性脱位、骨折并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资料证实的腕骨脱位或腕骨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X线检查、CT(包括轴位、MPR及VR重建)在腕关节脱位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经临床随访确诊的48例患者中,多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为100%,X线准确率为70.83%,CT与X线在腕关节脱位的检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χ2=4.5,P<0.05)。X线上漏诊的病例中,10例因未能发现舟骨、三角骨的细小骨折导致。本组中X线中4例误诊,其中以豌豆骨脱位误诊率较高。结论X线对于腕关节脱位发现率较高,但是对于腕骨细小骨折的发现能力不足,螺旋CT的MPR、VR重建能清晰显示腕骨移位、骨折等,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此外,X线对于脱位存在误诊多与患者伤后处于被动姿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