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三维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 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跳跃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两节段非连续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34例两节段跳跃式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NDI评分、JOA改善率、节段前凸角度、融合率及末次随访的Odom’s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手术时间92~125 min,平均103.28 min;术中失血约50~150 m L,平均90 m L;术后颈椎侧位X射线示颈椎生理弯曲恢复。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见植骨融合率94.1%,无CAGE下沉、内固定松动脱落、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的JOA评分(14.21±0.732)分,NDI评分(3.26±1.14)分;平均改善率58.62%;节段性前凸角度术前(10.75±1.132)°,术后(15.61±1.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末次随访时Odom’s临床疗效评定:优21例,良9例,中4例,优良率为88.2%。结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跳跃式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能较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且其融合率高,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60岁以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科收治的45例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了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减压 钢板内固定 植骨术,双开门 中央植骨术,后路全椎板切除 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7.6±2.0)分,术后1年JOA评分平均为(14.3±1.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善率:优32例,良13例,优良率为91.1%。植骨全部骨性融合。结论:高龄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只要方法得当,减压充分,固定牢固,有效的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方法目前各界尚存争议,无指导性的标准方案。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路径椎间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随访35例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重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前路内固定组10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或部分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后路内固定组16例患者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椎体侧块内固定;后路无内固定组9例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 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治疗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前路内固定组、后路内固定组、后路无内固定组分别为79.59%,83.01%及60.35%。治疗后前路内固定组1例患者并发脑脊液漏;后路无内固定组3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后路内固定组治疗效果好,无并发症。表明后路椎管成形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长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具有减压完全、安全有效、长期效果佳的特点,是治疗该病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脱位纠正、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等情况,以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50~90(79±8.7)min,术中出血50~200(130±67)mL,住院时间5~13(7.0±2.1)d,均一期解剖复位,前路融合。获随访2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6~24个月),植骨融合良好钢板螺丝钉无松动,神经动能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7±1.55)分,术后3月增加至(13.6±1.74)分,经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8, P<0.01)。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双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加重,2周内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残留有双手轻度麻木,握力稍弱。13例神经功能恢复至ASIA E级,6例恢复至ASIA D级,3例恢复至ASIA C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可一次性完成减压、解锁、复位、植骨内固定手术。ACDR撑开复位安全、有效、可靠性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工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治疗的134例颈椎OPP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46例;年龄35~71岁,平均(50.5±16.7)岁。术前CT矢状面显示节段型105例,连续型12例,混合型17例,骨化均不超过3个椎体。术中以韧带未骨化处为突破口,使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物,形成后纵韧带与硬脊膜间“安全减压间隙”,锐利神经剥离子仔细分离,超薄型枪钳逐步咬除骨化的韧带。术中观察有无硬脊膜粘连及破损而导致脑脊液漏以及脊髓损伤,采用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结果 CT横断面上椎管狭窄率<30%者58例,利用“安全减压间隙”行骨化物切除术,无硬膜破损;30%~60%之间者62例,1例硬脊膜破损导致脑脊液漏;>60%者14例,4例脑脊液漏。术中发现硬脊膜粘连97例,在“安全减压间隙”下用锐利神经剥离子成功分离92例。患者均未出现脊髓损伤,术后JOA评分(14.9±2.7)分,较术前(9.3±1.9)分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0, P﹤0.05)。结论 利用后纵韧带钩钩起骨化后纵韧带创造 “安全减压间隙”,可有效地分离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的粘连,避免骚扰脊髓,减少硬脊膜破损及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并不同植骨融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98例单节段及双节段病变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治疗 ,其中单纯植骨融合 42例、Ray TFC融合 18例、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 3 8例。所有病例均随访 1年以上 ,采用JOA评分 ,比较不同植骨融合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 ,单纯植骨融合组的JOA评分改善率为5 2 .8% ,Ray TFC组为 5 4.3 % ,钢板固定组为 5 1.6% ,各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 ,不同融合技术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式及疗效分析。方法统计2007年~2009年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64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单开门减压成形术、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治疗,统计术前术后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估疗效。结果后路手术44例,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9.2±1.3分,术后1年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1.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16.7%~87.5%,平均﹙55.7±18.7﹚%;前路手术14例,术前JOA评分8~11分,平均8.9±0.9分,术后1年JOA评分12~15分,平均14.1±0.8分,神经功能改善率44.4%~77.8%,平均﹙63.4±10.0﹚%;前后联合手术6例,术前JOA评分7~10分,平均8.0±1.1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4分,平均13.5±0.5分,神经功能改善率55.6%~70.0%,平均﹙60.8±6.1﹚%。前路手术组术前症状较后路手术组重,手术难度更大,但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结论根据颈椎OPLL的类型、部位、椎管压缩率、年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近期随访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06月~2011年02月我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6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开门"侧均使用微型钛板内固定。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对患者术前术后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变化及脊髓压迫改善程度,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6.4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4±1.1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3.1±1.5分,平均改善率﹙52.8±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颈椎曲度为18.2±5.1°,与术前17.4±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椎管矢状径平均为9.2±1.3mm,术后平均为17.4±1.8mm﹙<0.05﹚,末次随访仍能维持;16例患者术后脊髓压迫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轴性症状2例。结论颈椎后路微型钛板内固定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中显微镜下超声骨刀较传统椎板咬钳在颈椎病前路骨化物中的优缺点及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32例患者,18例为超声骨刀组,14例为枪钳减压组。评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神经功能JOA评分、NDI指数及影像学椎管占位率、颈椎Cobb角及融合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24个月,平均(16.18±3.33)个月。术后超声骨刀组出现1例喉返神经损伤,枪钳减压组出现2例脑脊液漏、2例喉返神经损伤,两组均未导致严重并发症。超声骨刀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枪钳减压组少(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长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N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高(P<0.05);超声骨刀组的JOA评分、JOA改善率优于枪钳减压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末次随访时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症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32例,其中男68例、女64例,年龄39~79(58.6±8.8)岁,节段型31例、连续型40例、混合型6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有C5神经根麻痹分为麻痹组13例,非麻痹组11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测量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和颈椎曲度指数(CCI),并计算术前术后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分析颈椎骨化类型、C3/4或C4/5 MRI脊髓信号改变的组间差异。结果 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化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前、术后1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和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值为5.02°±6.53°,高于非麻痹组的1.21°±6.58°;麻痹组患者手术前后CCI变化值为5.59%±7.38%,高于非麻痹组的1.35%±5.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2.49,P值均<0.05)。非麻痹组患者术前C3/4或C4/5在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的患者比例(20/119)少于麻痹组(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4,P=0.005)。结论 术前术后较大的颈椎曲度和CCI的变化、C3/4或C4/5MRI上显示脊髓信号改变均可能对后纵韧带骨化症颈后路椎管成形术后产生C5神经根麻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5.
颈椎侧块钢板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实施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应用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及疗效。方法1999年6月~2002年1月,12例OPLL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至两侧关节突外缘,根据脊髓受压节段行全椎板切除后,采用Magerl方法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加植骨术。结果随访8个月~2年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平均改善率66%。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OPLL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和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既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又能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ten present with some atypical symptoms such as vertigo, headache, palpitation, nausea, abdominal discomfort, tinnitus and blurred vision and hypomnesia. Although there are a few hypotheses about the etiology of those symptoms, none of them have provided evidence convincing enough to explain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and anatomic manifestation of those symptoms. One of the more acceptable explanations is that those symptoms are the results of stimulation of the sympathetic nerves in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The clinical fact that dissec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significantly alleviates the severity of those symptoms seems like an 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of this hypothesis. However, recent clin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laminoplasty, which has no effect on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can achieve the similar effect. In this paper, we hypothesize that stimulation of the dura mater and spinal cord might be the cause of atyp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和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对2012年8月—2014年10月63例前路手术治疗的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63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Zero-P组(32例)和PCB组(31例)分别行Zero-P和PCB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远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丢失、吞咽困难和骨性融合不佳。结果 Zero-P组中1例因随访丢失予以剔除,最终每组均有31例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JOA评分、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Zero-P系统组随访时间(15.52±1.93)个月;PCB组随访(16.10±2.3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9,P>0.05)。Zero-P组、PC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3.45±10.87)、(85.97±12.04)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4.35±11.53)、(66.26±19.6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0、5.358,P值均<0.01)。两组患者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在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恢复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水平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但在末次随访时PCB组在术后维持Cobb角方面更有优势(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Zero-P组的NDI评分改善程度优于PCB组(P<0.01)。至末次随访,两组病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PCB组出现2例螺钉位置丢失、3例吞咽困难,远期并发症方面Zero-P组优于PCB组(P<0.05)。结论 Zero-P和PCB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Zero-P组具有手术较简易、颈椎功能保留多、螺钉位置丢失和吞咽困难的相关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的优点。而较之Zero-P,PCB能够更好地维持颈椎术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探讨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78例2009年9月~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患者,其中男性65人,女性13人,平均年龄60岁﹙35~81岁﹚。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在颈椎X线侧位片上测量椎管失状径并计算相应Pavlov值,术前术后CT上测量椎管横截面积、开门角度。结果手术时间136±34min,手术出血量266±156ml,平均随访时间23﹙14~34﹚月。术前椎管失状径、Pavlov值、最狭窄平面横截面积、JOA评分分别为9.7±2.0mm、0.47±0.12、135±30 mm2、7.5±3.4,术后末次随访分别为20.1±3.1mm、0.89±0.15、275±44mm2、12.7±4.1,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且术后2年随访观察无明显变化。术后神经功能缓解率为﹙60±29﹚%,开门角度31.7±6.4°。结论Centerpiece钢板应用于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椎板固定,无螺钉松动和钢板断裂,有效维持了椎板的开门状态,防止再关门的发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