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纳入9具急性脑外伤死亡的中青年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L1~5段,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4组:A组(2例)标本无特殊处理(生理状态),B组(2例)标本实施L3~4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C组(3例)及D组(2例)标本分别在B组手术基础上安置DIAM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检测标本L2~3、L3~4、L4~5水平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应力。结果 B组标本L3~4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较生理状态增大。应用DIAM固定后,L3~4节段相邻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ISOLA内固定融合手术后,L3~4节段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下降,同时相邻椎间盘所受应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IAM能够有效降低因手术导致腰椎后部关节突及椎间盘不良应力增高,并降低脊柱融合引起的相邻节段的应力升高。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手术方式较多。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作为微创治疗方法迅速发展,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能快速康复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较多,各有优缺点,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工作。 目的:建立L3-5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术式在椎间盘摘除后对脊柱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名无腰椎病史的35岁男性志愿者,收集腰椎CT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L3/L5脊柱正常模型(模型Ⅰ)的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单纯开窗髓核摘除模型(模型Ⅱ)、椎间盘镜手术模型(模型Ⅲ)、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模型Ⅳ)、关节突关节切除模型(模型Ⅴ),在7种加载工况下测定L4/L5节段椎体、椎间盘和左右关节软骨应力分布及L4椎体位移。 结果与结论:①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方差分析模型有效;②L4-5椎间盘两两比较后模型Ⅲ、Ⅳ在椎间盘应力集中最小;L4椎体应力,模型Ⅳ对椎体影响最小;L4椎体位移,模型Ⅲ和Ⅳ对椎体稳定影响最小;③从加载方式看,关节突关节损伤越小,椎间盘应力越小,模型Ⅳ最小;左侧关节突模型Ⅲ和Ⅳ均保持关节完整;右侧关节左右旋转加载下手术侧关节越完整,应力越大,故模型Ⅳ较大;左右侧倾加载下反而相反,模型Ⅴ最大;L4椎体应力模型Ⅳ最小;椎体位移,模型Ⅲ和Ⅳ位移最小,接近模型Ⅰ;④提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在椎体、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应力分布最小,有明显优势;椎间盘镜手术模型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模型位移均较其他手术模型稳定,二者无差异;故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目前是较理想的术式。  ORCID: 0000-0002-2604-0049(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14岁青少年正常脊柱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程度腰椎间孔成形术后腰椎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为青少年椎间孔成形术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名既往无腰椎病史的14岁女性志愿者,收集腰椎(L)CT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6.0软件建立模型,利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型受力分析。在正常脊柱L3~L5节段模型M的基础上建立M1(磨除L5左上关节突面积1/4)、M2(磨除L5左上关节突面积1/3)、M3(磨除L5左上关节突面积1/2)模型。在中立位及前屈、后伸等6种加载工况下测定相应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有效,方差分析模型有效。模型M1中,L5左上关节突在后伸、右旋转工况加载下应力值与模型M中应力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M2...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Topping-off技术:在融合节段的相邻节段置入棘突间动态内固定装置,以期望达到保护相邻节段目的的一种手术方式。 腰骶区:腰椎与骨盆环相连的区域,即L5/S1节段,应力集中,腰椎节段中活动度最大,融合后对腰椎影响最大。 背景:Topping-off技术通过将腰椎融合和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Coflex)结合,在实现充分减压的同时也能够对相邻节段予以保护。目前将Topping-off技术应用于腰骶区需要融合同时相邻节段存在退变的年轻患者的相关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建立腰骶交界区Topping-off有限元模型,分析邻近节段生物力学及全腰椎活动度的变化趋势。 方法:随机选择1名健康年轻男性志愿者,既往无腰部外伤史及腰痛病史,经签署志愿同意书后,行薄层CT扫描,获取影像学资料。将图像信息导入计算机,依次通过Mimics、Geomagic Studio 12.0、HyperMesh、Abaqus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建立全腰椎模型,即健康组模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在健康组模型的基础上改变L4-S1椎间盘材料属性建立椎间盘中度退变模型,并在退变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融合模型和Topping-off 模型。然后分别计算4组模型在施加400 N的预载荷和10 N•m的扭转力矩后L2-L5节段活动度变化趋势及L4/L5椎间盘、髓核以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①Topping-off模型与融合模型腰椎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且Topping-off模型比融合模型减小更明显;②融合模型术后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显著增加,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并无明显改变;Topping-off模型L4-L5活动度较退变模型减小,L2/L3、L3/L4节段活动度相比退变模型在前屈及后伸体位下均有一定程度增加;③相比退变模型,融合模型L4-L5节段在前屈、后伸、左旋、左侧弯4个体位下,椎间盘、髓核、关节突关节应力均增大,而Topping-off模型纤维应力在4个体位下均降低;④说明Topping-off技术不仅能够降低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和关节突的关节应力,而且能够减少相邻节段过度活动,增加上位其他节段的活动度,进而在代偿腰椎活动度的同时延缓相邻节段退变。 ORCID: 0000-0002-5167-9151(曹亮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有研究表明了腰骶矢状面参数与腰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现象的相关性,但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了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骶骨倾斜角等众多参数,且各参数对椎间盘重吸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另外目前对具体某一节段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研究尚少,测量数据也多从数字化X射线摄影或CT中获取,而从MRI中测量的腰骶矢状面参数与L5/S1椎间盘突出后发生重吸收的相关性报道则较少见。目的:观察L5/S1椎间盘突出重吸收后腰椎矢状面参数的相应改变,筛选出椎间盘重吸收过程中变化最显著的腰骶矢状面参数。方法:选择具有完整MRI影像资料的5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且单纯接受非手术治疗L5/S1突出节段发生重吸收现象。MRI测量冠状面上的最大突出层面的突出面积、腰骶矢状面参数,包括腰椎曲线指数、腰椎前凸角(α)、L5/S1椎间盘角(β)、椎间隙高度、腰骶关节角、骶骨平台角、骶骨倾斜角、下腰椎前凸角,将腰骶矢状面参数在R软...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全内镜下精准椎板开窗:在内镜可视下及术中影像学实时监测下,对椎板开窗切除范围精准可控。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采用较简单的小问题来替代较复杂的大问题,从而只需对简单的小问题进行求解的分析方法,可对脊柱的形状、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等进行描述,是一种研究人体力学的有效科学手段。 背景:目前内镜微创减压手术已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但对镜下精准椎板开窗范围的研究较少。 目的:利用退变腰椎有限元模型,评估分析全内镜下不同分区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对腰椎活动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1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集CT数据,使用相关生物力学软件建立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M1),并进行有效性验证。继而有限元模拟内镜可视下精准椎板开窗减压手术,结合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病理分型,建立椎板开窗减压相应范围L4-5节段手术模型,分别为L4椎板下缘+L4-5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模型(M2)、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3)、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4)、L4椎板下缘+L4-5部分关节突关节+L5椎板上缘+ Over-the-Top对侧部分关节突切除模型(M5)及L4椎体下缘+L4-5关节突关节1/2以上+L5椎板上缘切除模型(M6)(以上椎体均保留峡部,除M6外,关节突关节均保留50%以上的关节面)。分别对完整脊柱(M1)及5种模拟手术模型(M2、M3、M4、M5、M6)施加相同载荷边界条件,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腰椎活动度及椎间盘等效应力的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与完整脊柱M1模型比较,M2、M3、M4及M5模型在各工况下活动度值相近,但M6模型的活动度值较M1明显增大,为M1活动度的151%-264%,特别是后伸和旋转工况为甚;②在椎间盘等效应力方面,M2、M3、M4及M5模型在椎间盘前区、左/右区工况下等效应力上升趋势不明显,在椎间盘后区、中区等效应力有所增加,最大增加幅度达53%,但未出现较大应力集中的情况;而M6模型椎间盘各区域等效应力均出现较大程度上升趋势,特别在前屈工况下最大达完整退变模型(M1)的3倍;③结果表明,过大椎板开窗明显影响腰椎稳定性,同时相应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易加速椎间关节退变。内镜微创减压手术精准可控,针对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保证减压效果的同时,可有效维持手术节段的生物力学特性。 ORCID: 0000-0001-8935-3117(蒋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新型的单孔分体内镜技术已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但尚无该技术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的文献。目的:通过腰椎CT三维重建,观测骨性标志点与L4、L5神经及椎间隙位置关系,评估单孔分体内镜L4/5滑脱症椎体间融合术的安全性。方法:26例Ⅰ度L4/5滑脱症患者(滑脱组)和26例志愿者(正常组),均行腰椎CT扫描,导入Mimics 17.0软件,测量参数:(1)测量垂直距离。a,b:L5上终板与L5上关节突冠状位关节面内侧缘交点(N)分别至乳突后缘最高点(R)和L5上关节突尖部(S);c:L4下关节突尖部(X)至N所在矢状面与L4下终板交点(M)。(2)测量水平距离。d:R至N所在横断面与L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N1);e:R至M所在横断面与L4出口神经根下缘交点(M1);f:N至N所在横断面与神经组织外侧缘交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采用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的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术后2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手术效果优1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为89.66%。结论椎间孔镜导棒滑移结合偏心环锯技术治疗L5/S1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矢状化小关节角度(FJA)与退变性腰椎滑脱(DLS)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单节段L4/5 DLS住院患者89例纳入DLS组,按年龄分为A1、B1两亚组,A1组44例(男14例、女30例),年龄<65岁;B1组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5岁。对照组100例为同期骨科门诊腰腿痛患者,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当,但未见腰椎滑脱者。按年龄分为A2、B2两亚组,A2组54例(男18例、女36例),年龄<65岁;B2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65岁。在腰椎CT软组织窗测量各组L4/5和L3/4节段FJA,并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FJA、小关节不对称(FT)程度和小关节退变分级之间的差异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DLS组内,L3/4节段A1组和B1组FJA分别为54.73°±7.26°和56.6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1组、B1组FJA分别为58.43°±10.41°和63.2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L3/4节段A2和B2组FJA分别52.16°±10.07°和54.66°±8.66°,L4/5节段A2组、B2组FJA分别为45.36°±7.78°和47.82°±9.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L3/4、L4/5节段FJ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内各亚组间FT比较,L3/4与L4/5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LS组与对照组组间FT比较,在L4/5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3/4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4/5节段及L3/4节段,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均高于对照组, DLS组内B1组均高于A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对照组内两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LS患者具有更加矢状化的FJA,这可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二次重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8~77(46.49±6.60)岁;病变节段L2/3 3例, L4/5 24例,L5/S1 16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后均采用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通过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末次随访时应用改良MacNab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结果 4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18(14.49±1.98)个月,无脑脊液漏、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按照改良MacNab评定标准,本组疗效优16例、良23例、可4例,优良率为90.7%(39/43)。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固定通道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采用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36例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1~58岁。病变节段:L3/4 7例,L4/5 19例,L5/S1 10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 mL,术中平均X线机透视3次。患者术后腰腿痛,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3、6个月腰痛VAS分别为(5.8±1.2)、(1.8±0.8)、(1.2±0.6)、(0.6±0.3)和(0.5±0.3)分,腿痛评分分别为(7.8±1.2)、(2.8±0.6)、(1.7±0.4)、(0.7±0.2)和(0.6±0.1)分;术前及术后1、3、6个月ODI分别为52.57%±9.21%, 34.27%±7.58%, 24.45%±6.78%和12.56%±5.21%;术前与术后各时点腰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4%(34/36)。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固定通道治疗巨大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R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受压腰骶神经根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4—10月30例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根受压患者(观察组)的常规腰椎MR序列及3D-Fiesta序列、IVIM-DWI序列图像;另按性别、年龄匹配纳入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在GE ADW 4.6工作站,使用MADC软件包测量对照组双侧L4、L5、S1神经节的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观察组患者受压侧及其对侧神经根的D、D*、f、ADC值。比较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各观察项目测量值,以及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各观察项目测量值。绘制受压神经根D值和ADC值的ROC曲线,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对照组L4、L5、S1神经根的D值分别为(0.603±0.064)×10-3 mm2/s、(0.624±0.079)×10-3 mm2/s、(0.628±0.088) ×10-3 mm2/s, D*值分别为(3.815±0.541) ×10-3 mm2/s、(3.862±0.414)×10-3 mm2/s、(3.915±0.611) ×10-3 mm2/s; f值分别为0.454%±0.076%、0.484%±0.101%、0.445%±0.094%; ADC值分别为(0.934±0.085)×10-3 mm2/s、(0.945±0.051)×10-3 mm2/s、(0.953±0.064)×10-3 mm2/s。观察组神经根受压侧D、D*、f、ADC值分别为(0.669±0.081)×10-3 mm2/s、(3.852±0.776)×10-3 mm2/s、0.528%±0.115%、(1.096±0.087)×10-3 mm2/s,健侧D、D*、f、ADC值分别为(0.617±0.080)×10-3 mm2/s、(3.961±0.684)×10-3 mm2/s、0.479%±0.083%、(0.938±0.074)×10-3 mm2/s。对照组同节段左右两侧神经节和不同节段神经节所测D、D*、f、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受压侧神经根与对侧正常神经根比较:D和ADC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D*、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绘制并分析ROC曲线,D值对诊断神经根受压具有较高效能,其次是ADC值,D值的AUC为0.923(95%CI 0.803~0.987),ADC值的 AUC为0.895(95%CI 0.865~0.999)。结论 IVIM模型的MR DWI技术可用于腰骶神经根检查,且与单指数模型的MR DWI相比能更详细、准确地反映神经根受压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L4/5椎间盘前方大血管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测量相关数据并尝试分型,为腹腔镜下手术提供应对策略。方法 收集2002年11月1日—2007年5月1日南方医院骨科住院的257例患者的L4/5椎间盘节段的MRI轴位图像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L4/5椎间盘前方腹主动脉分叉、髂总静脉汇合情况并进行分组、组合。考虑到腹主动脉已分叉且髂总静脉未汇合(ⅰ+α组合)病例手术入路的复杂性,重点对此组合进行观测、分析,观察“血管间窗”(IVW)两侧血管构成及其他间隙情况,在L4/5椎间盘上下界中央的轴位图像上,分析IVW值是否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将轴位图像上椎间盘垂直4等分,根据这3条分割线与椎前大血管的关系将椎前可操作间隙定量,并根据操作间隙大小及位置将此组合分为4型,其中A、B1、C1型可通过椎前间隙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手术。最后,参考Kleeman的入路分型,提出各组合及各型的手术应对策略。结果 在L4/5椎间盘水平,腹主动脉已分叉者82.49%(212/257),髂总静脉未汇合者43.58%(112/257),ⅰ+α组合43.58%(112/257)。ⅰ+α组合中IVW两侧髂血管构成,左侧髂总静脉94.64%(106/112);右侧髂动脉93.75%(105/112),IVW的大小为(0.42±0.70)cm。IVW值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 P>0.05),在年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65, P>0.05)。形态分型提示仅39.29%(44/112)的病例(A型、B1型、C1型)可以进行腹腔镜前路髂总血管分叉间L4/5椎间盘手术,其IVW的大小为(1.03±0.79)cm;8.93%(10/112)在左髂总动脉与左侧缘存在可操作间隙;51.78%(58/112)不适合前路手术操作。结论 应用MRI轴位图像等影像学资料对腰椎前方血管进行观测、分型,可以较好地进行术前评估,为腹腔镜下手术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单侧、双侧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假关节的发生及其对腰椎活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5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2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女76例,年龄40~70(50.8±6.8)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X线透视下经椎板关节突螺钉(TLFS)成功置入时的正位、侧位、斜位影像学标准,为临床置钉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6具成人防腐保存椎体标本(L2~S1),男5具、女1具,年龄31~61岁,均经X线摄片排除畸形、骨折、肿瘤及其他腰椎病变。直视下L3/4、L4/5、L5/S1随机单侧置入4 mm螺钉,TLFS进钉点选择在一侧椎板与棘突交界中下1/3处向后0.5 cm,外倾角和下倾角为CT片和X线片测量所得,以X线透视安全置入TLFS全过程,并分析其标准腰椎前后位、侧位和斜位X线影像特征。结果 TLFS进针完成满意后,正位片显示钉尖位于下位椎弓根投影外上缘与横突上缘之间,侧位示钉尖位椎弓根后上缘,斜位片示钉尖过下位小关节间隙中点,至上关节突投影前缘。结论 术中X线透视可能为TLFS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重要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目前的非融合内固定特别是棘突间固定理论上可以保留有益活动,在缓解疼痛的同时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椎间盘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新鲜成人腰椎标本L2~5,采用电子万能实验机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实验分为7组:正常脊柱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支撑高度10,12,14,16,18,20 mm组。 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无显著性影响;支撑高度为12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46%的椎间盘后纤维环负荷(P < 0.05);支撑高度为14 mm的形状记忆合金棘突间固定器可维持植入节段的轻度前屈,在过伸时可分担约47%的后环负荷(P < 0.05),但后伸时会增大前环的负荷,当支撑高度远大于植入节段中立位时的棘突间高度时,屈伸活动时,后环的负荷显著降低的同时,前环负荷可增大达400%。提示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分担椎间盘负荷并使椎间盘应力更均匀分布;但支撑高度过大会明显增大前环的负荷,如果用于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椎间孔撑开,可能会加快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