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廖茉莉 《当代医学》2014,(33):84-85
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亦与前表面轴位呈显著正相关(r=0.255,P<0.05)。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呈正相关,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早期圆锥角膜后表面形态的特点,为完善早期圆锥角膜形态特点的描述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亚临床期圆锥角膜患者(43人43眼),可疑圆锥角膜患者(40人40眼)及正常对照(143人143眼)。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统计分析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后表面最大高度值、分布位置及各指标的组间差异,计算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反映一项检测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下面积。结果 亚临床圆锥角膜组、可疑圆锥角膜组和正常组的平均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分别为-6.2 D,Q=0.5;-5.6 D,Q=0.3;-5.5 D,Q=0.3。平均后表面最大高度分别为23 μm,Q=14;11 μm,Q=8.5;7 μm,Q=6。因数据分布为非正态分布,因而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法,Q代表四分位间距。后表面最大屈光度和后表面最大高度在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且在前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出现异常前,后表面屈光度和高度已经发生改变。在诊断早期圆锥角膜中,后表面屈光度最大值、后表面高度最大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基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的检测结果, 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是早期圆锥角膜形态改变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朱俊  陈辉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1,25(3):236-237,24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及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的关系。方法:使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检测行近视LASIK手术的38例(76眼)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距离角膜顶点半径3mm区曲率半径,分析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及与等效球镜改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29±0.19)mm、(6.28±0.19)mm和(6.27±0.19)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改变量与屈光等效球镜改变量呈正相关(r=0.314,P=0.009)。结论:LASIK术后角膜中央3mm区后表面曲率半径减少,变化程度与近视矫正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5.
6.
胡丰平  魏春恵 《现代医学》2009,37(4):304-305
目的 探讨儿童高度散光患者眼散光与角膜散光的相关关系.方法 分析在我院门诊验光的48例高度散光儿童患者眼散光(EAs)与角膜散光(KAs)数据,眼散光采用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检查,角膜散光采用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 48例患者的眼散光和角膜散光分别为(4.22±1.32) Dc和(4.0±1.16) Dc.二者的相关系数r=0.848,直线回归方程:EAs=0.9619KAs+0.3717.结论 儿童高度散光眼散光与角膜散光呈直线关系,并且两者轴向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P)后角膜地形图对角膜散光的评价作用。方法 :对 37例 39只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眼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和检影验光 ,对所得散光度数、散光轴位及视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得散光度数差别≤ 0 .2 5 DS和≤ 0 .5 0 D分别占 12 .5 %和 5 2 .33% ;轴位差别≤ 5 o 和≤ 10 o者分别为 2 8.2 1% ,35 .90 % ;有 2 7眼 (6 9.2 3% )潜视力值 (PRA )与最佳矫正视力 (BCRA)相符。结论 :角膜地形图可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眼的散光度数、轴位及视力做出大致评估。有助于提高验光的速度和准确度 ,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新一代眼前节分析和诊断设备Pentacam对正常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方弦对221名正常人(442眼)进行Pentacam检查,人群分为5个年龄组,其中40岁以下50名(100眼);40~49岁50名(100眼);50~59岁50名(100眼);60—69岁50名(100眼);70及70岁以上21名(42眼)。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各年龄组之间前房容积、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中,前房参数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前节各参数与年龄因素有显著相关性。男女性别之间前房参数的差异大多出现在60岁之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新一代眼前节分析和诊断设备Pentacam对正常眼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对221名正常人(442眼)进行Pentacam检查,人群分为5个年龄组,其中40岁以下50名(100眼);40~49岁50名(100眼);50~59岁50名(100眼);60~69岁50名(100眼);70及70岁以上21名(42眼).结果 随着年龄增长,各年龄组之间前房容积、虹膜角膜角(前房角)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中,前房参数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眼前节各参数与年龄因素有显著相关性.男女性别之间前房参数的差异大多出现在60岁之后.  相似文献   

10.
王骥  毛伟  文丰  周宏健  陆斌  张哲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0):1252-1252
目的探讨在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使用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CT)的差异。方法采用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患者18例(18眼)的CCT,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平均值分别为(654.7±121.0)m、(649.3±127.2)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的数据成正相关(r=0.928,P〈0.05),提示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的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好。结论在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移植术后,使用Pentacam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CCT的一致性较好,而Pentacam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更适宜作为术后长期随访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138眼)施行LASIK或LASEK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略微增高,LASI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89±3.24)μm与(1.18±2.33)μm,LASE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07±2.27)μm与(1.12±2.05)μm;术中切削比例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66.18%,术前屈光度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29.31%;LASI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4±0.27)mm、(3.18±0.26)mm和(3.18±0.27)mm;LASE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0±0.27)mm、(3.16±0.26)mm和(3.15±0.27)mm;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前房深度变浅。结论 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较LASIK更小;切削比例是影响角膜后表面变化最大的因素,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前房变浅。  相似文献   

12.
何小松 《现代医学》2014,(3):245-247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角膜散光和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272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方式的适宜性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裸眼视力0.5及其以上者为262眼(96.32%),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垂直径和水平径角膜曲率及散光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术获得满意疗效,是安全、简便、高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新型角膜分析仪Cassini测量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重复性,及其与人工晶状体生物测量仪IOLMaster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该设备在IOL度数计算上的精确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77例白内障患者的77眼。由一名操作者使用Cassini角膜分析仪和IOLMaster生物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相关参数各3次,包括平坦角膜曲率(Kf)、陡峭角膜曲率(Ks)、角膜散光(Ast)、总角膜屈光力(TCP)和总角膜散光(TCA)。采用组内标准差(Sw)、重测度(TRT)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的重复性。采用Bland-Altman图和95%一致性区间(LoA)评估一致性。通过比较术后3个月IOLMaster和Cassini使用4种不同IOL计算公式时的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和术后误差分布范围进一步分析Cassini预测IOL度数的准确性。结果:Cassini测量Kf、Ks和TCP的TRT值均≤0.55 D,且ICC值均≥0.966。在散光相关参数方面,Ast的TRT值和ICC值分别为0.47 D和0.973,TCA的TRT值和ICC值分别为0.75 D和0.95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比较A超、Pentacam前节分析系统、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性;了解角膜上皮厚度与中央厚度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2013-08~2013-09在陕西武警总队医院准分子激光中心术前检查的屈光不正患者180例(360眼)。用A超、Pentacam系统、前节OCT三种仪器分别测量以上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并由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上皮厚度。三种仪器测量CCT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三种仪器的一致性用B1and-Altman分析。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与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SPSS16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超、Pentacam、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30.56±26.75)μm、(542.40±26.34)μm、(520.55±26.15)μm;SNK法所示三种仪器测量结果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三种仪器测量CCT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9,显示三种仪器两两间具有高度相关性(r1=0.922,r2=0.960,r3=0.924)。A超和Pentacam、A超与前节OCT、Pentacam与前节OCT测量CCT在95%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32.46~8.79)μm、(-4.71~24.74)μm、(1.73~41.96)μm,结合Bland-Altman图,提示三种仪器两两间测CCT有较好的一致性。前节OCT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为(49.82±4.04)μm,它所测CCT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A超测CCT结果相比,Pentacam测的结果偏厚,前节OCT测量的结果偏薄。三种光学测量仪器测量CCT值两两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前节OCT测的角膜上皮厚度与角膜中央厚度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LASIK术后1~2年角膜前后表面形状及前房深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 D,Ⅱ组-6.25 D~-10.0 D,Ⅲ组>-10.25 D,每组各70只眼.利用OrbscanⅡ检查的结果,比较3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的数据,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前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11±0.007) mm,Ⅱ组为(-0.021±0.009) mm,Ⅲ组为(-0.032± 0.012) mm,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51±0.015) mm,Ⅱ组为(0.075±0.018) mm,Ⅲ组为(0.076±0.018) 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中央前房深度:Ⅰ组为(3.408±0.335) mm,Ⅱ组为(3.487±0.314) mm,Ⅲ组为(3.388±0.339) 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病例均无进行性角膜后圆锥及圆锥角膜.结论:LASIK手术角膜瓣下保留250 μm以上的角膜基质,是相对安全的.OrbscanⅡ随访角膜前后表面的形态和中央前房深度,对于LASIK术后随访和手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84-87
目的比较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老年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后纵韧带骨化患者32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行前路减压融合术的前路组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后路组17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及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来评估手术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分析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JOA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术后神经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NRS评分降低(P0.01),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P0.05),但后路组的手术时间较前路组的短(P0.05),两组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后路组患者骨化节段数多于前路组(P0.01),两组的年龄、性别、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术式中,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术后神经改善率低(P0.01),术前JOA评分10分患者较≥10分患者的术后神经改善率低(P0.01)、术前脊髓高信号患者较无高信号患者术后神经改善率低(P0.01)。结论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老年患者均能取得满意效果;患者男性、术前JOA低评分、脊髓高信号是导致手术疗效差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中国人群不同性别、不同级别膝骨关节病患者股骨后髁偏心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及偏心率(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差异,分析股骨后髁偏心距和偏心率与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的影像学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2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膝骨关节病患者200例,男性63例(112膝),女性137例(249膝),通过膝关节标准正侧位片评估膝骨关节病严重程度,测量PCO、股骨远端直径(anterior-posterior dimension,ACP)及PTS,计算PCOR (PCO/ACP)。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级别膝骨关节病患者PCO/PCOR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膝骨关节病患者PCO/PCOR与PTS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O较女性更大;男女患者P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间女性患者PCO及P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Ⅱ级患者PCO较Ⅲ/Ⅳ级患者偏小(P=0.004,P=0.008),而Ⅲ级与Ⅳ级患者P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级别间男性PCOR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PCO与PTS不具有相关性,且不受性别或级别因素影响;PCOR与PTS的关系与级别有关,与性别无关:Ⅱ级患者PCOR与PTS具有相关性(r=0.226 9,P=0.02),Ⅲ级及Ⅳ级患者无类似相关性。结论 膝骨关节病的疾病进展对男性患者PCO的影响较女性更大。疾病进展所致骨质增生与骨赘形成不影响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但对股骨与胫骨后间室解剖结构的相关性有一定影响,随着疾病进展,两者原有的相关性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