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常见的最为危险的急重症,最为有效的急救措施是立即进行规范有效的心肺复苏,给予基本的生命支持。我院在抢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时参考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AHA),策略性使用血管加压素,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由于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负性肌力作用,以及心力衰竭患者的特殊性,增加了此类患者的临床处置难度。本文根据ACC/AHA《成人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更新》(2009)、AHA/ACC/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2006)及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指南》(2008),对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原则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3.
黄慧敏  唐雯  梁玉坚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2):1382-1386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搏骤停发生前及心肺复苏时的多种因素对心肺复苏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2013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CU发生心搏骤停患儿94例,收集相关的人员、时间等系统因素以及心搏骤停发生前和心肺复苏时的干预措施,以心肺复苏成功,即恢复自主循环作为终点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失败的相关因素。结果 94例心搏骤停患儿心肺复苏成功61例(65%),不同心搏骤停发生时间段、心搏骤停发生日期、管床护士经验、初级值班医生资质、上级值班医生资质,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镇痛,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肾上腺素、补钙、抗心律失常药物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入住PICU时间,心搏骤停发生前是否应用镇静药物、中心静脉通路,心肺复苏时是否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气管插管、补碱,不同心肺复苏时间患儿心肺复苏失败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搏骤停发生前应用镇静药物,心肺复苏时接受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补碱及心肺复苏时间与心肺复苏失败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胸外按压、补碱者以及心肺复苏时间≥30 min者心肺复苏失败率高,心搏骤停前应用镇静药物以及心肺复苏过程中接受正压通气者心肺复苏失败率低。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呼吸停止患者的基本手段。自1966年首个心肺复苏指南发布以来,已成功抢救了成千上万例患者。2010年10月发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包含了最新研究成果和循证医学证据,成为当前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本文就近年来心肺复苏研究与争议焦点及《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要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王晋霞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338-1340
2010年2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心肺复苏(CRP)国际研讨会上,又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及技术,并在Circula-tion[1]和Resuscitation[2]上发表了《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简称《新指南》)。本研究对我院急诊科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心肺复苏成功的17例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时,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通气是成功复苏的关键。我们在严格遵循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前提下,尝试性地将指脉氧监测应用于院前急救CPR中,对其三项指标与CPR操作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以评价其在院前急救CPR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概述与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维 《海南医学》2007,18(1):137-140
编译者按:为了推广心肺复苏技术,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心肺复苏(CPR)指南,并先后在1980年、1986年、1992年进行过三次修订;与此同时,欧洲复苏委员会(ERC)也于1992年颁布了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并在1996年、1998年进行过二次修订;其他许多国家也在美国或(和)欧洲指南基础上制定了自己的心肺复苏指南.虽然这些指南影响很大,而且对心肺复苏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国指南中很多争议问题不统一,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同行都共同认同的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为此,在1992年由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复苏委员会、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等国家相关组织发起成立了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其目的是为了吸取全球范围内心肺复苏的科学依据并将应用于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8.
由王一镗、沈洪教授主编的《心肺脑复苏》(第二版)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心肺脑复苏的学术专著,此次为第二版,由两代著名学者与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合作著成。内容主要包括现场心肺复苏、脑复苏、围心搏骤停期的各种处置和复苏过程的多种辅助措施,温故人类心肺复苏发展的历史,融合《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和《AHA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最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心血管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ECC)指南可能是应用最广泛、最为人熟知的医学指南。心脏骤停时,医务人员需要简便、实用和有效的指南。由于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l Heart Association,AHA)和国际复苏协调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于2005年修订了他们的科学和治疗指南共识,因此有必要评价这些指南是如何发展的。尽管过去30年每5—8年即对新的CPR和ECC指南作出重新估价和再版,但是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仍不尽人意。是否这些指南及其发展过程改善或影响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它们是否反映了心脏骤停治疗的现状?临床是否对ECC的新观点和观念作出反应或根本没有参予?有何方法可改进指南推出过程和指南本身?  相似文献   

10.
何新华  李春盛 《中国医刊》2013,48(3):103-106
2010年10月,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欧洲复苏学会(ERC)等制定的2010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在《Resuscitation》和《Circulation》杂志同时发表.新版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在2005年CPR指南的基础上,总结了2005 ~ 2010年期间心肺复苏领域取得的科学进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望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和改善神经系统预后的推荐和建议.纵观现代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虽然迅猛,并历经1992、2000、2005、2010年等多版CPR指南发布,但仍存诸多挑战和研究空间.以下简述对2010指南的部分理解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成功的关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2012年11月老年科及重症监护室中老年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10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该100例患者在对基础疾病进行规范的抢救治疗时,突发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立即进行规范的基础心肺复苏[1]及高级生命支持。结果心肺复苏成功(标准为存活>24h)80例占80%。失败(标准为存活<24h)20例占20%。结论及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the 2021 Singapore Paediatric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s Pediatric Taskforce Consensus Statements on Science an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October 2020, and the updated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were reviewed and discussed by the committee. These recommendations were derived after deliberation of peer-reviewed evidence updates on paediatric resuscitation and took into consideration the local sett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期间患者动静脉血气改变情况.方法 对心跳骤停且CPR成功的13例患者,采用简易呼吸机联合气管插管法进行急救,由专人监测心脏骤停前12 h、CPR开始后5 min和(或)30 min及CPR成功1 h后的动静脉血气改变情况.结果动脉血CPR期间pH值、BE先升高再下降(P=0.01),静脉血先下降后升高(P=0.01),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PCO2先下降再上升(P=0.02),静脉血先升高再下降(P=0.00),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静脉血CPR期间PO2均先下降后升高(P=0.00;P=0.00),CPR成功后1 h恢复至心跳停搏前水平;动脉血、静脉血HCO-3 CPR期间先升高后下降(P=0.03;P=0.02),但动脉血波动幅度大于静脉血.结论 CPR期间实施有效的肺泡通气技术,尽早恢复机体组织血供是纠正酸碱紊乱的根本方法.正确进行血气监测,合理使用NaHCO3,或使用不产生CO2的纠酸剂,有利于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及急诊抢救室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723例心肺复苏病例。将病例组分为成功组(117例)和失败组(606例),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对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对比分析我院2010年前后在影响抢救成功率因素上的变化。结果:120的响应时间在小于3min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在小于10min的情况下和在抢救现场积极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心肺复苏抢救失败率,分别为OR:0.65,95%CI:0.43-0.99;OR:0.64,95%CI:0.42-0.98;OR:0.6l,95%CI:0.39—0.96。,2010年后较2010年以前相比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达到18.2%,且出车时间(大于3rain率降为24.8%)、到达现场时间(大于10min率降为17.1%)和现场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达到82.9%:气管插管率69.9%、电击除颤率50.1%、复苏药物使用率89.2%)等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大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即刻液体复苏与延迟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在急诊科液体复苏1h内血检HCT、PT、APTT、BL、PH、BD值变化,比较液体复苏前后上列数值变化。结果IR组血PT、APTT均较DR组明显延长(P〈0.05);IR组在第1个小时内输液量(2000±580)ml,DR组相应为(500±250)ml,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治疗后HCT明显下降(P〈0.05);BL及BD在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手术前1h内进行延迟液体复苏,可以保护机体凝血系统减少继续失血,并且能够维持组织器官最低有效灌注,保持容量及酸碱代谢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将40名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全身亚低温降温法与局部降温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肺复苏后,使用全身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使用局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生理指标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全身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患者心肺复苏后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改善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系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扩血管药物硝普钠联合小容量高晶体-高胶体混合液(HHS)对电击致室颤兔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A组)、硝普钠组(B组)和硝普钠联合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组(C组),每组6只。心肺复苏术(CPR)开始后即刻应用上述3种药物,观察复苏中及复苏后动物的生理指标及状态。结果CPR30min3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冠脉灌注压(C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aO2)在复苏前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收缩血管药物肾上腺素相比,硝普钠联合高晶体一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能有效改善心肺复苏的平均动脉压、冠脉灌注压等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国际复苏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重要的地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改善脑灌注,终极目标为最大程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于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